股骨頸骨折分型

股骨颈骨折分型

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骨折
股骨颈骨折系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段均可见,以中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1]
  • 外文名:Type of fracture of neck of femur
  • 中文名:股骨颈骨折分型
  • 释义: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
  • 高发人群:中老年患者

部位分型

Rockwood(1984)将股骨颈骨折分为头下型、经颈型和基底型,毛宾尧(1992)根据骨折的解剖部位增加一种头颈型,共分为四型:

1、头下型 骨折线完全位于股骨头下,整个股骨颈均在骨折远端,股骨头可在髋臼和关节囊内自由转动(图10-4-1)。这类骨折在老年患者中最为多见,股骨头血供损伤严重,即使圆韧带动脉存在,也只能供给圆韧带凹附近小范围骨质血运;而圆韧带动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甚至闭塞。因此,这类骨折愈合困难,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高,预后差。

2、头颈型 即股骨颈斜行骨折(图10-4-2)。由于股骨颈骨折多系扭转暴力所致,故真正的头下型和颈中型均属少见,而多数头下型骨折均带有一块大小不等的股骨颈骨折块,使骨折线呈斜行。此型骨折难以复位,复位后稳定性亦差,对股骨头血供的破坏仅次于头下型。

3、经颈(颈中)型 全部骨折面均通过股骨颈(图10-4-3),实际上此型较少见,特别老年患者中更少见,甚至有学者认为不存在此型。X线显示的经颈骨折往往是一种假象,重复摄片时常被证实为头颈型。

4、基底型 骨折线位于股骨颈基底,(图10-4-4)。骨折端血运良好,复位后易保持稳定,骨折容易愈合,预后良好,故有部分学者将其列入转子部骨折。

前三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髋关节囊内,称囊内骨折;基底型骨折线位于囊外,称囊外骨折。

部位分型

股骨颈骨折临床上常按骨折损伤程度分为四型(Garden分型法):

(1)I型为不完全骨折。

(2)Ⅱ型为完全骨折但无移位。

(3)Ⅲ型为骨折有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段轻度外旋及上移。

(4)Ⅳ型为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段明显外旋和上移。

I型、Ⅱ型者因为骨折断端无移位或移位程度较轻,骨折损伤程度较小,属于稳定型骨折;

Ⅲ型、Ⅳ型者因骨折断端移位较多,骨折损伤较大,属于不稳定骨折。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损伤,但也见于中年人和儿童。老年病人以女性较多。损伤原因主要是在绊倒时,扭转伤肢,暴力传导至股骨颈,引起断裂。老年人的骨骼多骨质疏松,所以只需很小的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须特别注意。

治疗方法

(一)外展骨折而无明显移位的“嵌插”型骨折

可用持续皮牵引6~8周。老年病人应鼓励取半卧位,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踝关节和足趾做屈伸运动。3个月后可考虑扶双腋杖下地行走。骨折愈合后,一般在六个月可脱离腋杖行走。

(二)内收骨折或有移位的骨折

先做皮牵引或胫骨结节处骨牵引,或暂时固定患肢于外展内旋位。7~10日内进行内固定。内固定的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是在X线控制下,在股骨颈内用三根或四根带螺纹的针做低角插入固定。或用滑槽加压拧紧螺钉,加接骨板固定。三刃钉很少使用,因为钉击入股骨颈中央,将破坏髓腔内的唯一血供应,造成术后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此外,它没有加压作用,击入后反会造成骨折线分离,容易引起骨不连接。如果固定确实,术后应鼓励病人早期进行股四头肌舒缩活动和踝、足活动,病人取半卧位。2个月后,可扶双腋杖下地不负重行走,5个月后可脱离腋杖行走。

(三)65岁以上病人的股骨头下骨折

有明显移位或旋转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机会较多,容易引起骨折不愈合,也不能耐受长期的卧床治疗。如全身情况许可,可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1周可考虑进行学步器练习,3周后即可扶腋杖下地部分负重,但易发生假体松动或股骨头陷入髋臼,故应慎重使用。对年龄过大、体力较差、不宜做手术内固定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者,可做皮牵引,保持下肢于中和位,病人取半卧位。3个月后,骨折虽未愈合,但仍能扶腋杖下地活动。

(四)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可做转子间截骨术,以改变负重线,增宽负重面。对65岁以上老年病人,可考虑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病人也可简单地卧床疗养,然后再扶拐下地行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