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C96

毛瑟C96

军事武器枪械
毛瑟C96手枪(Broomhandle Mauser / Mauser C96),又称驳壳枪,是一种由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半自动手枪,因其枪套是一个木制的盒子,所以在中国称为“20响”、“盒子炮”或“匣子枪”。
  • 中文名:毛瑟C96手枪
  • 外文名:
  • 前型/级:
  • 次型/级:
  • 研制单位:
  • 国家:
  • 英文名:Mauser C96
  • 口径:7.63毫米
  • 全重:1.25千克
  • 生产日期:1896年
  • 别称:驳壳枪
  • 主要使用:德国、中国
  • 发射方式:单发

发展

研发

最初的毛瑟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Josef Feederle)惊奇于博查特C93半自动手枪的短后坐力原理,而利用工作空闲时间设计出来。毛瑟C96的枪口枪弹初速度达到了425米/秒,已接近当时普通步枪的水平。后来毛瑟兵工厂的老板认为此枪具有极高市场和军用价值,就申请了专利。

虽然短后坐力原理提高了枪弹速度,但也使大量火药在枪口爆燃,枪口上跳问题严重;其次,它的全枪能量匹配不合理,力矩偏下,使用起来笨重费力;再者,毛瑟C96的弹匣前置,导致全枪体积过大,作为步枪又威力太小,而手枪主要是配备给德军军官和炮兵的,毛瑟C96自然不及精致小巧的鲁格P08手枪那么有吸引力。在一战中,德国军方仅仅是象征性地订购了一批毛瑟C96作为鲁格手枪的补充使用。

一战中至二战前

毛瑟兵工厂生产毛瑟C96一直希望让德国军队能装备此枪,一次大战期间德国陆军订购了150,000支9毫米口径的C96,在战争结束前毛瑟兵工厂交付了135,000支给德国陆军,但这仅是德国陆军正式装备此枪的唯一记录毛瑟C96手枪早在布尔战争时就已经问世,一战时的德军、俄国的保尔·察金、《星球大战》里的天行者都用它。

一战后,作为防卫武器的手枪并不在对华武器禁运的行列中,于是绝大多数被欧洲人看不起的毛瑟C96被大量出口到中国。而作为为数不多的选择,坚固耐用的毛瑟C96在中国成为不少军队的中坚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军官也选配这种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1931年,毛瑟兵工厂对毛瑟C96进行升级,改进枪击机构使其可连发,并配备20发长弹匣,此举正是针对中国市场。

二战中

有意思的是,中国军人使用了平放射击动作,简单化解了枪口上跳问题,并以此来扫射。在抗战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携带两支毛瑟C96,一支用于精准射击,另一支磨平准星(便于拔枪)别在腰间。在重武器严重不足的游击战中,这种枪成为抗日游击队得心应手的杀敌利器。

从问世到停产,毛瑟公司共生产了100余万支毛瑟C96,其中70%销往中国,而中国的仿制量更是几倍于此。毛瑟C96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二战后,绝大部分单动式手枪被更安全联动式手枪取代,毛瑟C96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意义

费德勒三兄弟虽然和乔治·鲁格一样改进了博查特C93手枪,但是毛瑟C96却并未像鲁格P08一样在欧洲大陆取得成功。但是毛瑟C96系列手枪可称得上是短后坐力原理手枪中的经典,其设计理念至今值得借鉴,在中国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