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民

朱仁民

1949年生浙江宁海人
朱仁民,男,别名朱人民,号莲花洋人,1949年生,浙江宁海人,擅长中国画、连环画。教授,浙江大学景观艺术研究院院长,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历时30年,朱仁民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学科“人类生态修复学”,提出“用艺术拯救生态,拯救人类”的新学说。将新理论付诸实施,设计修复了十大生态修复工程,联合国官员称朱仁民是“中国的达芬奇”,意大利美术家协会主席称朱仁民创造了“文艺复兴以来没有出现过的艺术表现形式”;联合国基金组织、上海世博会、浙江大学为朱仁民建立个人艺术馆。作品《在公海上团圆》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连环画《青春日记》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漫画《大师考文凭》获全国职工美展佳作奖。[1]
    中文名:朱仁民 外文名: 别名: 出生年月:1949年 性别:男 籍贯:浙江玉环 出生地:浙江宁海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助教班 代表作品:《大道·海天篇》,《千里嘉禾图》,《千里饿殍图》

人物简介

朱仁民,号莲花洋人,祖籍浙江玉环,1949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海。4岁跟外公潘天寿学画,7岁随父母下放至浙江舟山一海岛生活。1984年入中国美院助教班。1987年起来往于国内外讲学办展,景观艺术设计,曾游历15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回国后,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院院长。1996年,出资9万多元买下了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塘头乡一座无人岛的40年经营权,成为我国第一位无人岛岛主。

人物职务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

美国PANTACE设计事务所首席设计师

浙江省旅游局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景观研究实习基地主任教授

杭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文化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在库评委

浙江省陶瓷博物馆馆长

人物经历

朱仁民出身于画坛大师之家,外公是赫赫有名的国画大师潘天寿,舅舅是现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10岁获舟山市全市美术一等奖,报考浙江美院附中,专业成绩名列华东地区考生第一名,其时外公虽还担任浙江美院院长,但朱仁民却因父亲历史问题落榜。

然而朱仁民七岁时却因“出身问题”,随父母迁到舟山岛沈家门,开始了30余年的海岛“放逐生活”。

生活将他抛至天涯海角。他在岛上当过渔民、铁匠、救生员、教师……从张网、出渔、刷漆、打铁、教书到游泳池救生员、舞台设计、美术干部,35年中,他的行踪遍布这片东海之滨。

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朱仁民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打鱼的闲暇,他也会潜心学习素描。他的身体里流淌着家族传承下来的艺术天赋——他自学的绘画,不仅获得国画大师陆俨少“将门虎子、潘老遗风”的称誉,还获得1979年全国美展的铜奖,与丁绍光、罗中立等人一起被誉为画坛新星。

如果不是此后再一次遭遇“命运的玩笑”,或许他早已在艺术界功成名就。1981年,他正在创作一幅300米×3米的中国画巨作《大道·海天篇》时,竟然从高架上摔下来,造成腰椎损伤,医生当时断言:“你再也站不起来了。”当上世纪80年代轰轰烈烈的全国水墨运动展开时,他只能躺在普陀山上破败的隐修庵中静养——他每天靠母亲的两个学生轮流送饭。

朱仁民躺在床上,每日所见,就是窗外靠近舟山沈家门的那个尚不知名的小岛。生活的苦楚,孤单的心境,让他悟透了很多人生道理。在摔伤4年多后,奇迹发生了,朱仁民又重新站了起来。他光着脚,眼中噙着泪,对着普陀山跪拜,又对着大海叩首。他记得那年是1984年,买岛之梦就此萌生。他决定有生之年在这座曾日日所见的悬水岛上实施自己的艺术构想:将自己对艺术、自然的崇尚合二为一,打造一件大地艺术品,一个艺术之岛。

朱仁民离开普陀山后,四处云游,他先到新加坡,后漂泊至加拿大,又从加拿大到欧洲,坎坷铸就了他的坚毅。

1992年,朱仁民回国,在杭州创办了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当时国内景观设计行业仍是空白,这为他带来了大量财富。1996年,朱仁民在舟山1399个岛屿里,选择了那个沈家门海港边的小岛。那年,他支付了9万元,获得了荒岛的40年的使用权,并把小岛取名为“莲花岛”,自号“莲花洋人”。

艺术成就

据1981年文化部《中国文艺年鉴》记载,“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刊用了三幅获奖作品: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朱仁民的国画《在公海上团聚》和王公懿的版画《秋瑾》。这三幅画成为“文革”后中国现代绘画里程碑式的代表之作。

如果说,瘫痪前朱仁民创作的国画《在公海上团聚》,在艺术界第一次发出两岸同胞渴望团聚的时代呼唤,得益于与大海结缘,得益于他多年体察海峡两岸骨肉分离之痛,那么,瘫痪后的朱仁民1984年趴在地上创作的国画《大师考文凭》和版画《严重警告》、《擒龙王》,则不能不令人惊叹。因为在那个年代,他就捕捉到时代脉搏,发出了抨击应试教育,呼吁对知识分子、对真才实学给予尊重的超越时代的强音。须知,当时他瘫卧在破庙,与外界隔绝了整整三年。这些作品分别入选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美展,首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展并获国家文化部全国美展铜奖。

朱仁民不仅自食其力,还在海岛免费辅导儿童、渔民绘画,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年后,普陀渔民画成为了全国民间绘画的一朵奇葩。海岛儿童画《海底奥运会》还曾作为申奥作品转赠萨马兰奇先生。

在隐修庵,朱仁民在经历苦难的同时,也在无助中入悟道法师门下,读了很多书,静研于艺术与禅学间。这种经历,在他这一代艺术家中是独特的。当外公潘天寿在极度的困境中见到了朱仁民大量的速写作品时,惊喜而欣慰,他在信上对朱仁民母亲说:“仁民真能画,不容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会有出息”。

他后来创作的《天下粮仓》、《千里嘉禾图》《环楼戏说》等作品,能让人惊叹其整个作品融化成浑然一体,被誉为当代中国人物画史上以书法入画的经典之作。

2009年,在打造最幸福城市过程中,当一条将业态、文化、历史糅为一体,再现江南运河繁华历史的古水街展现在杭州胜河古水街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其风貌竟和朱仁民创作的《大运河·银湖墅河上徒稿》如出一辙。是的,如今已成杭州新地标的这条古水街,正是由朱仁民以他创作的《大运河·银湖墅河上徒稿》为母本,建筑设计的。

朱仁民创作的《环楼戏说》、《大运河·银湖墅河上徒稿》(30米×0.7米),是迄今为止描绘京杭大运河历史景象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艺术巨作。他以其饱蘸人文内涵的笔墨,熟稔地再现运河两岸的民俗风情。他的作品为运河申遗提供了可视性语言的范本。

朱仁民已不是一位单纯的国画家。雕塑景观、设计、建筑,他涉猎广泛。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综合艺术家,奇妙还在于他所有与建筑有关的作品都是创意在先、国画成型,而后将其立项策划,营造成大众能够享用的经典建筑作品。将中国画艺术演化成大地上的功能性艺术,这是迄今为止任何艺术家都没有过的艺术创作行为。

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人,如今被国内许多大学聘请任教,凡是他任教过的大学,几乎都会有学生自发地联名,要求校方留住他任教;2008年新华社在全国推出“建国六十周年共和国十位同龄人”,他是唯一的艺术家,一个曾被艺术殿堂拒之门外的考生,却获选为全国文学创作上海中心编纂的《中国艺术家》首批四位艺术家之一(陈逸飞、韩美林、朱仁民、邢良坤)。

生态建设

购买无人岛

1996年,他在沈家门海港边买下了一座无人岛。因为这座岛屿外观神似卧睡的观音,受到启发的朱仁民就在岛上竖起了500尊罗汉像,并命名为“莲花岛”,免费供大家观赏。朱仁民说,自己买岛并不是为了投资。

当年,开发无人岛基本不需要审批手续,朱仁民也只是象征性的付了10万块就得到了无人岛40年的使用权。由于是座荒岛,岛上一开始连基本的基础设施都没有,没人、没路、没设施;没电、没水、没手机信号,甚至连定期开往岛上的轮渡都没有。要建设码头,要找部门批航线,要建海底电缆,很多现实问题都会随之产生,开发很不容易。

朱仁民表示:在上面能做一个建筑,在大陆相同体量能做十个。其实我中间的花费是非常巨大的,几千万投掉,算不清了。杭州来去几百趟下来,拉活、运输、精力投入,这个钱很难算的,国家卖岛机制出来,其他机制没有跟上来,其他的还是很难办的。浙江海岛在台风区,刮台风是要你命,我两次快没命,他不是一个完整能问出钱的东西。哪有浪漫,很荒蛮的。

建设过程

1996年开始,朱仁民在曲解、嘲笑、麻木、中伤、无奈中,在普陀买下荒蛮的莲花岛,从设计到运、拉、背、扛、凿,亲力亲为,建立起世界上唯一的海上大地艺术品,将小岛打造成生态文脉理念的禅宗艺术公园,并在海岛入口花岗石上郑重刻下:“永久免费参观”;他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湖镇投入几百万元,设计营造了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第一个国际艺术家村,还保护了世界上古石桥最密集的古石桥之乡的百余座古石桥。作为压阵人物,他在杭州破败的旧工厂内(LOFT49号文化创意产业区),大力保护和倡导文化创意产业。

2006年9月15日,朱仁民在网上发布信息,将海岛普陀莲花岛、水乡菱湖国际艺术家村、都市杭州LOFT49艺术沙龙联合,成立海岛、都市、水乡三个艺术公益机构,为贫困艺术家们提供永远免费宿食的创作基地。在一次次超负荷的劳动中,在一次次激情迸发的创作中,在一次次人与自然异乎寻常的接触中,他把由此产生的一次次电光石火般的灵感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投入到人文关怀之中,而把自己的欲望降低到最低限度,至今还保持着当年在隐修庵养成的自己剪头发的习惯,至今没有自己的房子,至今还住在工作室一张简单的床上,舍不得抽好烟,为买个牙膏在2元与2元5角之间会在小店进出多次。

鸣翠湖

2006年9月25日,我国西部国家级湿地公园——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诞生。2006年,这里还是一片荒漠,13000亩沙化地上,只有一棵老柳树孑然独立,悲凉而孤寂。面对这座西部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林业局局长亲自前往授牌,一位宁夏自治区领导说:“我们由衷感谢一位杭州来的艺术家将智慧和人生奉献给了我们西部银川。”

这位艺术家就是朱仁民。六年来,他往返西部四十五趟,行程十万余公里,从选址到园区建筑景观、雕塑、绿化,全部设计都是他一手完成。园内所有艺术雕塑也是他亲手设计、运输安装。他以惊人的坚韧和艺术构思,硬将13000亩西部沙化地改变成真正具有生态湿地功能的国家湿地公园,为百万只大型水鸟营造了栖息的家园。

人物评价

人们无意也没有资格评价朱仁民是否是天才。

但毋庸置疑,现实中的画家,大部分是画匠,能成为艺术家的很少。而像朱仁民这样能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则少而更少。在徒具形式、缺乏内涵已成为当下中国画作品症结的今天,2002年,他为央视开年大戏《天下粮仓》绘制的贯穿全剧的主题绘画《千里饿殍图》之所以令人震撼,被权威艺术评论家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我们想,这决不仅仅因其风格和技巧如同天启般的豪放表达,不仅仅因其直接而强悍的大视觉、大手笔、大功力,还因为这幅长卷有一种大情怀、大仁义潜伏着,流动着,让我们不禁对当下中国画的症结产生真挚而深刻的反省。

而就胸怀和气魄论,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潘天寿擅作大画,朱仁民精于长卷,他能凭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湛的笔墨、造型功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风情因景而来,思绪随卷而去,若大江奔流,直泻而出。他或许是艺术家中能藉书法入画而不遣用任何底稿照片,并且在创作时落笔无悔就将成千上万人物、舟楫、建筑、山水在百米长卷上一气呵成,而没有任何挖补的极少数艺术家之一。

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年逾六十的朱仁民,总想用温暖的心和乌托邦式的浪漫情怀安慰烦躁不宁的时代,给物欲横流的世界来一个全然不同的提醒和诠释。他至今仍苦行僧般常以饼干充饥,每天都脑体并用,工作15小时以上……虽然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但他的劳动质量与数量,特别是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令人惊叹。

在国际湿地论坛上,对朱仁民的作品——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代表李朗先生说:“震撼!五体投地!”

意大利国家电视台资深评论家玛丽娜·比契,在《欧华时报》上长篇撰文告诉意大利人:“朱仁民是中国的米开朗基罗!”

面对朱仁民的艺术作品,韩国纪录片协会主席郑秀雄在拍摄后感慨地说:“这是世界上文化人几乎没有可能做到的行为。”

“不是我高了,是时代的潮水降下去了!”朱仁民谦虚地自我评价。

荣誉奖项

作品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铜奖、第六届全国美展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全国职工美展银奖、首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奖、日中国际美术交流展大奖、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展银奖。其氏名入遍《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华人艺术家名录》、《当代中国美术家大辞典》等。

1990年两次受文化部表彰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市一、二届人大代表和突出贡献技术人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