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汉语汉字
血(拼音:xuè、xiě)是汉语常用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血在古文字中像祭祀的器皿中盛着牲畜血的样子,本指祭祀时向神灵敬献的牲畜血,后来泛指人和动物的血液,血由血液引申为有共同祖先的,又比喻刚强、热烈,血在古代读入声,现代分化成xuè、xiě两个读音,xuè多用于书面语;xiě多用于口语,常单用。[1]
  • 中文名:血
  • 拼音:xuè、xiě
  • 五笔:TLD
  • 仓颉:HBT
  • 郑码:MLKA
  • 笔顺:ノ丨㇕丨丨一
  • 字级:一级(0479)
  • 平水韵:入声九屑
  • 注音:ㄒㄩㄝˋ、ㄒㄧㄝˇ
  • 统一码:8840
  • 字形:独体
  • 笔画:6
  • 四角:27102

字源演变

指事字。“血”字初文见于商代,下部是一个带座的器皿,像个小盘;“皿”形中是有一个小圆圈,表示血滴。“皿”是烘托条件,既显示鲜血的液态,又表明可以盛之奉祭。稍后,小圆圈省简为一个短竖。进入西周,短竖变作短横,表示器皿的弧线多数不再向上伸展,而变作趋于低平的浅弧。表示器座的两条竖线间,或填加一二横画为饰;篆文基本沿袭西周金文;入汉,短横拉长;至东汉,拉长了的横开始向右高左低之势转变,发展成楷书中的上撇,器皿两端下折线与底部横线碰接,为汉后楷书继承。

现代释义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例词

xuè

名词

参看“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义项。

扬雄《法言·渊骞》: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

〈文言〉指因悲痛而流的泪。

《周易·屯》: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文言〉指血缘,血统。

杜牧《感怀》诗: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

中医指月经。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二·妇人经水》:铜镜鼻,血闭症瘕,伏肠绝孕。

比喻刚强、热诚的气质。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要讲他这种胸襟,这番举动,就让是个血性男子也作不来。

形容词

同一祖先的。

扬雄《太玄·玄错》:亲附疏,割犯血。

指红色,像血一样的颜色

李朝威《柳毅传》: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

动词

〈文言〉杀伤;伤害。

班固《封燕然山铭》: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

〈文言〉用鲜血涂沾。

韩愈《请上尊号表》:血兵刓刃,仅就厥功。

〈文言〉染。

《山海经·南山经》:(仑者之山)有木焉……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文言〉忧;忧虑。后作“恤”。

《周易·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血,当作恤,忧也。

xiě

名词

意同“血(xuè)”,多用于口语。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五】【血部】呼决切(xuè)

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凡血之属皆从血。

【译文】血,祭祀时献给神明的牲畜的血。从皿,一象血形。大凡血的部属都从血。

说文解字注

祭所荐牲血也。

注:肉部曰:血祭肉也。爨部曰:衅,血祭也。郊特牲曰:毛血吿幽全之物也。注:幽谓血也。《毛诗》血以吿杀,膋以升臭。此皆血祭之事。按不言人血者,为其字从皿,人血不可入於(于)皿,故言祭所荐牲血。然则人何以亦名血也,以物之名加之人。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因制血字,而用加之人。

从皿。

注:皿者,周礼珠槃,玉敦之类。

一,象血形。

注:在皿中也。呼决切。十二部。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血字部】血·康熙笔画:6部外笔画:0

《唐韵》《集韵》《韵会》竝呼决切,音泬。《类篇》:祭所荐牲血。从皿,一,象血形。《释名》:血,濊也,出于肉,流而濊濊也。《关尹子·四符篇》:一为父,故受气于父,气为水。二为母,故受血于母,血为火。《易·说卦传》:坎为血卦。疏:取其人之有血,犹地有水也。《礼·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又《大戴礼》:血者犹血。注:血,忧色也。

又《山海经》:俞者之山有木曰白咎,可以血玉。注:谓染玉可以作光彩。

又《诗·郑风》茹藘疏:陆玑云:茹藘,一名地血。

又《韵补》:胡桂切,叶音惠。《刘向·九叹》:晋申生之离谗兮,荆和氏之泣血,吴子胥之抉眼兮,王子比干之横废。

又《毛诗古音考》:音綌,鼠思泣血,无言不疾。宋玉《高唐赋》:弭节奄忽,蹄足洒血。举功先得,获车已实。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