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墓

袁世凯墓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世凯墓,河南安阳的一处奇特的景观。整个墓庐显示着民国初年西洋式建筑特色。据说当年在袁墓的周围,还有大片的树林和祭田,在空旷的平原上凸现出一派显赫。民国十七年,冯玉祥把袁世凯的“养寿园”没收,做了安阳高级中学的校址。袁世凯在安阳的田产也被充为公有。但袁林在民国年间一直得到保护,连日本人也没破坏它。1952年10月,毛泽东来袁林视察,作出指示,要把袁林保护起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这样,袁林才得以逃脱历次政治运动的劫难,完好地保留至今。现已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袁世凯墓
  • 外文名:yuanlin
  • 地理位置: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北航派出所向西150米
  • 所处时代:
  • 占地面积:138亩
  • 保护级别:
  • 开放时间:
  • 中文名称:袁世凯墓
  • 所在地:河南安阳
  • 相关:《袁公林墓工报告》
  • 风格:民国初年西洋式建筑
  • 南北长:1200米
  • 内占良田:138亩
  • 类别:公墓
  •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08:00-17:00
  • 景点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前往皆可
  • 所属国家:中国

基本简介

袁世凯死后,安葬在安阳洹水北岸,洹水也叫安阳河,河水如今还是汪汪的。当年在袁墓的四周,种了4663棵树苗。没被毁的,现在已经长大,可以庇荫一片地了。

袁世凯墓地的四边置了6个青石界碑。这6个界碑圈地为林,内占良田138亩,南北长1200米。据说,祭田(当时官方文书的用语)是分别从万感村、清流村、乞伏村等22个自然村的农家买来的,花了2万多银元。买谁家的,买了多少亩,《袁公林墓工报告》中的清单,列得一清二楚。

袁林形制仿明清帝陵,但墓冢则是西式建筑。所有青狮白象、石人石马,造型圆浑、简约不失精工。有碑亭一座,写着“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字,系袁世凯嫡系徐世昌的手笔。

袁林的照壁厚大无比,往神道尽南头一横,就是60馀米的身躯。当年,小日本的营地设在袁林附近,日本兵常以此照壁为靶子,砰砰啪啪地练枪法。

从外表看墓冢,是清一色的青白石,分三阶垒成。墓台之上有石柱铁门和祭祀用的石桌。墓冢呈半圆状,直径17。33米,系用青石围砌,然后上敷黄土。

据说,整个墓台部分,是比照美国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的形制建造的。

袁墓最特别的地方还不是它的西式构筑风格。与一般中国墓葬相比,袁墓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是掘地落棺木,而是平地建墓圹。

袁世凯简介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

父祖多为地方名流。叔祖袁甲三曾督办安徽团练,累官至漕运总督。父袁保中系地方名绅。叔父袁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保庆死后,复随甲三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也是淮军重要将领,为其家族成员对袁世凯的思想境界有深刻影响。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经南北议和,就任首任大总统,1916年初袁世凯在杨度等君主立宪人士鼓惑下复辟帝制,名洪宪皇帝。称帝断了各路军阀当权的梦想,激起了南方军阀的讨伐之声,南方军阀在蔡锷的领导下,组成护国军北上讨袁,3月袁世凯为了避免国家分裂取消帝制,6月袁世凯病逝。

墓园选址

因袁墓选址在河南,时任河南巡按使的田文烈便全权负责督建。田文烈字焕亭,湖北汉阳县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随袁世凯到朝鲜任军中文案。其人有北洋老前辈之称。袁林的建造共耗资75万元,其中国务会议决议由政府拨银币50万,其他是袁的北洋旧属的个人捐款。《袁公林墓工报告》附有捐款清单,多者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张作霖、曹汝霖等,都是现币一万元,少者也没低于两三千元的。

据说当时民国政府库银奇缺,袁世凯的遗产也不丰,所以安葬袁世凯之时,经费很成问题。移柩典地就用去20馀万元。墓地建造银两不敷,田文烈只好向各方求援,于是,袁世凯旧属的几十个大小头目纷纷解囊,工程才得以完成。

田文烈督工尽力不说,还不失时代意识。地圹工程竣工后,田在北京为工程剩馀部分招标。当时投标者有17家,最后兴隆木厂中标。1917年1月17日,兴隆木厂商人马文盛与墓地工程处范寿铭代表双方签字,订立合同。合同文字不多,点点滴滴都想到了,其责、权、利分得明白,讲得清楚。袁墓工程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想必是开了中国帝王将相墓穴建造之先河。

袁世凯墓地工程前后用时两年零两个月,其间续修了3次。1918年6月建成后,时任总统的徐世昌亲临察看。

墓圹建好后,再像盖房子一样,垒土筑石将墓圹埋掉。当年袁世凯灵柩由北京移到彰德(安阳),墓工仓促,先建墓圹安置灵柩,并开隧道于左,为袁氏夫人预留备穴。

选址事因

对于袁世凯不归葬项城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说法认为和他的身世、家事有关。

清咸丰九年(1859),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县袁寨。他们家按照“保、世、克、家”来排辈分,父亲袁保中有八个子女,长子世昌、次子世敦和两个女儿为原配夫人所生,其馀四子皆是庶出,袁世凯行四,7岁时又过继给了叔父袁保庆。袁世凯做山东巡抚时,他的母亲刘氏病死在天津,灵柩运回项城之后,袁世凯的同父异母兄袁世敦以嫡子主持家务,他认为刘氏不是正房,坚决不准正门出殡,灵柩也不能埋入祖坟正穴和袁保中合葬。尽管袁世凯颇有权势,但囿于伦理纲常,只能和哥哥争执,甚至跪下哀求,也没有得到袁世敦的许可。袁世凯最后只得另购坟地,才算让母亲安然入土,但也因此和袁世敦闹翻了脸,盛怒之下与之绝交,从此永远不再回到项城老家。作为直鲁咽喉、平汉铁路重镇的安阳,在袁世凯的宦海生涯中,可说是一处风水宝地。众所周知,袁世凯早年考取功名屡次落榜,后投身行伍才逐渐发迹。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是甲午战后的天津小站练兵,从此青云直上,戊戌变法的第二年当上了山东巡抚,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进入了大清朝廷的权力中枢。

1905、1906年北洋陆军连续两年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会操,其中1906年9月的会操是在彰德举行的,袁世凯是阅兵大臣。这次会操是直隶两湖等省陆军的实战演习,精选出来参加演习的北洋官兵有4万多人,还有各国驻华官员和记者500馀人参加。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北洋军队规模最大的一次亮相,也是袁世凯对自己家底的一次大炫耀,因此更被朝廷看作是栋梁之臣。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登天,与袁世凯有矛盾的醇亲王载沣摄政,他发布谕旨解除了袁世凯所有职务,令袁世凯“回籍养疴”。袁世凯自从和大哥闹翻之后,就把彰德当成了自己的故里。这里位于河南直隶交界处,交通方便,离京城也近。袁世凯小的时候,就知道安阳这个洹上村,相传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到洹上村迎他复任。安阳也是袁世凯的远祖袁绍发祥之地,袁世凯觉得,洹上村对自己是一块吉祥宝地,还在小站练兵的时候,他就买下了这里二百多亩地,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结构布局

1916年袁世凯死于北京,北洋政府依照他的遗愿,委派当时河南巡按使田文烈来安阳慎选堪舆,堪定吉壤,绘具详图,招商筑墓,经两年多时间,耗70多万银币,占地近140亩浩大茔宅出现在洹水河畔。

袁林的整体建筑风格是土洋结合、中西合璧。这座陵墓按照明,清皇陵格局,采用中西合集手法,以中国古典建筑规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蔚为古今并组风格殊异的陵地建设.是中国陵墓建筑的一个创例。

袁林建筑的总体设计,有其独特之处,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特点是“中西合璧”,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色。堂院以前的部分是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风格,后边大墓部分是西洋陵寝的建筑风格。

综观袁林,平面形制仿明清皇陵格局,建筑造型也是传统形式,而墓园则是西洋建筑特色,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很为别致。

神道中央是一座钢筋水泥石头筑就的洋式风格高大牌楼,神道两侧依次分列着汉白玉质的望柱、石狮、石虎、石马和文官武将。望柱的六面,雕饰着“十二章纹”。“十二章纹”在中国是帝王所专用的纹饰。看来,袁世凯死后也要享受皇帝的待遇。最有意思的是神道两旁的文官武将,个个如真人般大小,完全是袁世凯执政时北洋政府时期的装束。文官头顶平天冠,身着祭天大礼服,袖手肃立,神态恭谨;武官身着北洋军服,腰扎皮带,手握军刀,据说其形象与当年的袁世凯十分相似。在中国的陵墓史上,这可能是独一无二的石像生了。

袁林敞宏阔大,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神道中轴线上,绵延长达千馀米,自洹水北岸的照壁墙起,沿神道北上越石拱桥,经牌楼转碑亭,穿堂院入堂,再经两侧月门即达袁世凯墓庐。

最南端为一大照壁,采用中国传统的硬山顶、绿琉璃瓦规制,长六十馀米,内侧满饰砖雕图案,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砖雕照壁。

照壁以北是神道,经糙石桥、青白石桥,有一六柱五楼冲天式牌楼。此牌楼为铁筋洋灰石子筑就,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极为罕见。

牌楼两侧,汉白玉质的望柱和石像生相对而立。望柱,耸立于基座之上,高一丈五尺,柱身六面,满饰皇帝专用之“十二章纹”。石像生则独具时代特色,真人大小而略胖,装束为袁世凯执政时期式样,文官头戴平天冠,着祭天礼服,袖手肃立,仪态恭谨;武官着北洋军服,手握军刀,仪态威武。

向北为碑亭,面阔三间,亭内有石贝屃身负高达5.5米的墓碑。墓碑雕刻蟠龙数条,正面则镌刻徐世昌手书之“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

碑亭以北为堂院,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堂院大门面阔三间,单檐绿琉璃歇山顶,其门板上有七排七列的铜门钉,低于帝制的“九横九纵”级别。堂院由四合院式建筑包围,居中坐北朝南为景仁堂,用于祭祀袁世凯,堂内设供桌、灵位及袁世凯生前衣冠剑带;东、西配殿组成则作为官员的休憩场所,陈设相对简单。院内神道的中央,原来陈列着一座风磨铜鼎炉,但已遗失,唯有汉白玉的基座尚存。

堂院后即为墓庐。此处建筑颇具西洋风格,与前面的中式建筑形成对比。墓庐前是“山”字形铁门,镶嵌在罗马式白石柱间,铁门以浑铁铸成,上端各有一个八角徽章,徽章中心仍为十二章纹。墓庐圆形,以青石砌成,高8米、周长60馀米。周围有十二尊石狮环绕,气势威严。

亭内巨大的石雕墓碑正面镌刻着袁世凯的继任者、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题写的“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转过碑亭,便是袁林的主要建筑群“堂院”。堂院的建筑很像中国传统风格的寺庙。一座如“大雄宝殿”般的景仁堂,是当年祭祀袁世凯的地方。室内设有供桌、灵位以及袁世凯生前的衣冠剑带。现在成为介绍袁世凯生平的陈列室。

穿过堂院,即是一派欧式风格的袁世凯的墓庐。罗马式的大柱子、浑铁铸就的大铁门、青石砌成的墓庐,与前面的庙堂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墓台前的大铁门呈“山”字形,以浑铁铸成,镶嵌在西洋柱廊式的白石双柱之间。铁门的上端各有一个八角徽章,徽章的中心仍是“十二章纹”,不忘帝王的排场。墓庐为圆形,由三层台阶隆起,周围雕有十二尊石狮。整个墓庐显示着民国初年西洋式建筑特色。据说当年在袁墓的周围,还有大片的树林和祭田,在空旷的平原上凸现出一派显赫。

建筑特色

袁林位于安阳洹水北岸,内部雕梁画栋,极力模仿明清帝陵,处处显示其帝王情结。

袁林是1916年6月袁世凯在北京去世后,北洋政府遵其遗愿,建成的占地近9.3万平方米的浩大茔宅。从最南端的照壁起,主要有青白石拱桥、牌楼、石像生、碑亭、大门、景仁堂、墓台铁门,最后才为袁世凯墓庐。这座陵墓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以我国古典建筑规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既彰显“皇家”气派又区别于帝王陵寝,为我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极力模仿封建皇陵

走进袁林前院牌楼门,即有一条长达千馀米的“神道”,全部是用青白石砌筑而成,南北贯穿在袁林的中轴线上。神道在封建社会是只能在帝王陵寝中才会见到的,供后代皇室祭祀使用,此刻在袁林中出现,足以说明83天的皇帝生活并未让袁世凯满足,他还想将王位代代相传呢。

袁林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以十二章纹为主体的勋章纹样的大量应用。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皇权的专用标志,它汇集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一种雉鸡)、宗彝(一种祭祀用的礼器)、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种图案,游移缭绕、幻忽幻飘,似乎仍在向世人诉说一代枭雄袁世凯的帝王梦。

中西合璧

袁林内部整个建筑以我国传统建筑为主,辅以西洋建筑,使用了大量西方近代建材和建筑艺术,中西合璧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仔细观察袁世凯墓冢的墓台,就会发现西方艺术影子,如铁门的装饰,除以十二章纹为中心的勋章图案,还采用了大量卷草,变形茅梗叶等纹饰。

袁世凯的墓冢更是仿美国格兰德濒河庐墓修建,是典型的欧美式建筑。在墓冢上有十二个石狮,代表了十二个方位,也显示了王者风范。这些狮子的造型也是仿西方的“写实”,而非中国传统的“写意”。

关于称谓

袁世凯的墓为什么不称“陵”而称“林”呢?据说,袁世凯死后,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也想按照历代帝王的标准,把自己老子的墓地称为“袁陵”。但当时执政的大总统徐世昌却不同意,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了‘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而准其称为“袁林”。中国自古以来,只有帝王之墓称为陵。河南巩义有宋陵;北京有明十三陵;河北有清东、西陵。而也只有圣人之墓才称为林。山东曲阜有孔林;河南洛阳有关林。而袁世凯墓称为“袁林”,在河南安阳问起袁林无人不知,出了安阳问起袁林几乎无人知晓。

洹水自北方流经安阳,袁林濒临洹水,地势颇佳。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中国传统常常以地名称呼名人,社会地位相当者一般呼袁世凯作“袁项城”。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购得安阳一片土地,起屋建房。慈禧死后,被逼下野的袁项城并没有回老家,而是迁居安阳,在这里度过一段惴惴不安的岁月。那时大权在握的摄政王载沣认定自己的哥哥光绪皇帝半生囚禁郁郁而终皆因袁世凯戊戌政变时背叛告密,杀袁之心甚切。只因袁世凯手握重兵,一时隐忍未发,姑且先落职罢官赶回家去,再作计较。表面上袁世凯在这里修修园子,钓钓鱼,一副甘老林泉的模样,其实内心极度恐惧,那可是利刃加颈,命悬人手呀!他无时不在盘算摆脱困境东山再起。这时他写的诗中有一句: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家乡附近的漳水洹水不过是一洼之水,岂能容下横江海之巨舟?1911年武昌城头一声炮响,给袁世凯送上一个“问江村”的机遇。他仰天大笑出门去,始而清廷内阁总理大臣,继而中华民国大总统,最后皇袍加身,改元“洪宪”,作了皇帝。安阳成了袁世凯“龙兴”之地,他临终前念念不忘地留下遗言“扶柩回籍,葬吾洹上”。

袁林建筑群仍按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规模略小。绕过照壁,步入牌楼,路两侧依次排列望柱、石马、石虎、石狮、武装、文官石像各一对。武将着民国军服,文官着洪宪朝服,是全国仅有的一对。再往前走是碑亭,碑上有字“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由袁世凯的密友也曾出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题写。徐是清朝翰林出身,这几个字写得很见功底。袁林一词出自徐世昌的主意。袁的长子袁克定认为其父生前称帝,墓地应称“袁陵”。

徐认为袁已取消帝制,再用象征帝王身份的陵字不妥,不如称“袁林”。《说文解字》上记载陵与林二字可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碑亭后是一座大殿,名景仁堂,也就是享堂。祭祀袁的仪式在这里举行。景仁堂之后便是袁氏墓冢,前有德国铸造的铁制墓门,门内三层高台大墓,仿照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形式建造。平地起墓,辟为二室,葬袁世凯及夫人于氏。墓室外用钢筋水泥浇铸,异常坚固。整个袁林采用传统皇陵体制,又吸取欧美建筑风格。既用大木巨石,又用钢筋水泥,一处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群,弥足珍贵。

神秘传说

2009年8月24日,有游客给媒体报料说,袁世凯墓地神道出现神秘“地洞”。该神秘的“地洞”,到底是以前盗墓贼留下的盗墓口,还是墓内通道道口或井口?一时众说纷纭。

该“地洞”位于景区碑座南约20米处,神道的东侧。洞口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四周已被一条铁链圈住,一个“小心地滑”的警示牌放在一旁,两把椅子横在洞口。透过缝隙向下看,该洞呈圆形,洞底距离地面约有50厘米,里面有一些杂物,洞口周围的青砖,也出现了松动迹象。

据袁林景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洞是在上周大雨之后出现的,安阳考古人员在得知后前去查看,目前尚无什么发现。对这个洞考古专家看法不一,专家说,此处不应是盗墓者打的洞。因为袁世凯坟墓由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这里距坟墓也有数百米之遥,即使有盗墓者,也不会在此处打洞,还有专家认为,这里可能是一口井。该地洞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至今还是个谜。

庙会

每年春节期间,袁林周围要举办庙会。当地居民到袁世凯墓尽兴游院之后,就从柏树上拆取一把柏枝回去,回家后将柏树枝塞进火炉膛内,全家老幼就一起烤火,百姓们说这样烤柏枝可以驱除百病,一年兴旺发达,万事如意。这便是安阳民间所谓的“悠百(柏)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