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溝遺址

水洞沟遗址

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南距灵武市30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地处银川河东旅游带的核心部位,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接,是连接宁蒙旅游的纽带,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1]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四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黄河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如今,8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水洞沟地区又是中国北方明代古长城、“横城大边”、烽燧墩台、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构成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
  • 中文名:水洞沟遗址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宁夏灵武市临河镇
  • 所处时代:
  • 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 保护级别:
  • 开放时间:8:00-18:00
  • 英文名:ShuiDong Ditch
  • 景区等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著名景点:明长城、水洞沟遗址博物院、藏兵洞、大峡谷等
  •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 门票价格:成人门票60元、成人178/198/218通票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宁夏水洞沟旅游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南距灵武市30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地处银川河东旅游带的核心部位,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接,是连接宁蒙旅游的纽带,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这里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谷神韵,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这里集中了魔鬼城、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柽柳沟等二十多处土林奇绝景观。

气候特征

水洞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全国自然区划中属温带干旱气候区。虽然深具中国西北内陆,但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冷热温差大、光照充足、风大沙多,冬寒长、夏热短、春暖迟、秋凉早和气象灾害较多等特点。也造就了这方水土极致、透彻、坚韧的特质。

遗址概述

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附近,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1920年比利时神父绍特在水洞沟东部的黄土状岩石断崖中,发现了一具披毛犀的头骨和一件很好的石英岩石器。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水洞沟发现了五个旧石器地点,通过发掘,获得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少量破碎的动物化石。当时有的学者把水洞沟同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的文化遗物合称为“河套文化”,认为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存。

196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单位,对水洞沟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以外,还发现了骨器和饰物。重新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两个地点的文化遗物是不相同的,水洞沟遗址应当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热释光方法测定,其年代为距今约4万年。

在水洞沟遗址共发现有石制品10000余件,原料以硅质灰岩为主,其次是石英岩,再次为砂岩、燧石等。石器的绝大部分用石片或长石片加工而成,以背向加工的为主,也有向破裂面加工和错向、对向或交互加工的。石器的类型以刮削器居多,尖状器,砍斫器很少。在遗址发现的骨器有用动物的骨片磨制成的骨锥。装饰品以鸵鸟蛋壳穿孔而成,边缘略加打磨。此外,在遗址里还发现了用火的痕迹。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重大遗址之一。2006年4月份由环球游报社、全国31家都市类报纸联合主办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评选活动获银奖殊荣。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3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80多年来,经过5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

2007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制品、动物碎骨和用火遗迹外,这次发掘尤其重要的是还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环状装饰品。装饰品以鸵鸟蛋皮、骨片为原料,圆形,其外径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制结合的方法做成,中间钻小孔,孔径一般在2—3毫米,个别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还被矿物质颜料染过色。完整、残缺、成品、半成品各种类型都有发现。

这些装饰品小巧、规范,为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同类遗物中制作最为精美者,极大地丰富了水洞沟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行为模式和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3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掘历史

第一次发掘(1923年)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宁夏灵武的边沟河流域发现水洞沟遗址,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当时他们对水洞沟遗址命名了5处地点(第1—5地点),并对第1地点进行了首次发掘。这次发掘进行了12天,有10位中国民工参与,发掘面积80多平方米,出土了300公斤以上的石制品和野驴、鬣狗、羚羊、牛、犀牛、马等遗骸动物化石。还有较多的鸵鸟蛋碎片。

该遗址石器组合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显示了与欧洲和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石器文化的联系,受到了中外史前考古学界的强烈关注。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纠正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和研究的新篇章。

第二次发掘(1960年)

1960年,中国和前苏联组建的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在第1地点发掘出土了约2000件石制品。此后,贾兰坡、盖培、李炎贤先生根据发掘记录和所得的石器材料,于1964年2月整理发表了《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新材料》一文。

该文将发掘地点的地层由上到下划分为8层,使用的全部材料出自于第2层灰黄色粉砂土层,被称之为水洞沟第一文化层。认为水洞沟遗址典型的和代表性的石器有尖状器、刮削器和砍斫器。这些石器,完全可以和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相比。“这次从水洞沟发现的石器,在类型上既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性质,同时也具有后期的特征”。

第三次发掘(1963年)

1963年8月,裴文中先生率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在第1地点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在“河湖相粉砂下的底砾中,发现了磨光的石器和石磨盘,因此可以证明它的堆积时期是全新世,是新石器时代,而不是旧石器时代”。从而第一次明确了水洞沟包含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不同时代的遗存。

张森水对其中的非细石器工业制品进行研究后认为,其时代可能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似乎有一群掌握莫斯特和奥瑞纳技术的人群在河套地区、黄河沿岸活动过。认为这个地点存在的细石器工艺制品属于新石器时代。与德日进、桑志华当年在此调查后的认识相同。

第四次发掘(1980年)

1980年9月4日—10月11日,宁夏博物馆和宁夏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组成联合发掘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黄慰文先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先生等亲临现场精心指导。

这次发掘地点选在1963年发掘坑位的东北部,坑位呈不规则方形,发掘面积约52平方米。根据地层沉积物的差别,这次发掘共分为16个地质自然层。共发掘出土了动物化石15种、63件。出土了刮削器、石核、磨石、石叶、砍斫器等石制品6700件,其中仅旧石器时代晚期层位出土的石器就有5500余件。

这次发掘进一步肯定了水洞沟遗址的地层可分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两个时期;认识到石制品中存在大量的有意识截断的石叶,是用来合成镶嵌工具的“刀片”,这在国内已发表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报告中似乎未曾见到过。

第五次发掘(2003年)

2003—200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联合考古队,对水洞沟遗址分4个年度进行了第五次考古发掘。国内10多所院校的20多名专家和博士研究生先后参加了这次考古发掘活动。这次考古发掘共出土各类标本14759件。在多个地点和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烧灰、烧土、炭屑等用火的遗迹和与之相关的生活遗迹,出土的出土各类石制品8360件、包括烧骨在内的动物骨骼化石818件、动物牙齿33件、鸵鸟蛋皮化石4件、环状装饰品69件、植物残骸2件、烧土标本2件。

考古队在第4地点清理出的一具下颌骨缺失、近于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对探索水洞沟文化的来源和晚更新世人类的迁徙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发掘工作,在中国首次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新方法,获得了较为完备和准确的全方位信息。并在多个地点,发掘出多个不同的文化层位,扩大了对水洞沟遗址时空范围的认识,为寻找水洞沟文化来龙去脉提供了资料,建立了水洞沟地区——黄河新的5级阶地认识。

本次发掘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实施,推动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田野发掘和标本处置规范的建立及专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中国第四纪研究的泰斗刘东生院士高度评价了此次发掘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活动,称其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艺复兴’的标志”。

第六次发掘(2014年)

2014年6月10日—7月10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考古研究所专家及北京大学博士生将对水洞沟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活动。还有多名外国科学家同时参与这次考古发掘,国内各省也将派出顶尖的旧石器专家及学者前来参与。这次考古发掘的领队是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副主席、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星。

主要景点

明长城

水洞沟景区内的明长城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明长城西至入黄河巨龙的长城小龙头称为两龙交汇处,东至盐池境内,是相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南边的水洞沟景区地貌尽收眼底。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举夺回河套地区以及今甘肃以南大片土地,沿河“筑四十四县城”,于今长城北筑浑坏障,是否于此筑长城,历来有争论。但2005年3月25日,《银川晚报》所载周兴华先生《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的由来与黑山峡长城的始筑年代》一文中,引陈正祥教授在《中国文化地理》中说:“秦代长城的最西一段,大致是从今天灵武,金积、中卫、靖边(系靖远之误)经过兰州迄临洮。”

又引黄麟书先生《边塞研究》中说:“秦长城位置所在……以今地言之,起自甘肃省岷县城(临洮)西20里……入宁夏省,经中宁(旧时中宁、中卫系一县)县城之北,金积、灵武、陶乐三县城之西……”文章最后又引《汉书.匈奴传》载:“杨雄:以秦始皇之疆,蒙恬之威,带甲四十余万,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如果是这样,秦于灵武筑长城,与今之长城遗址有无关系,或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尚待研究。

据史书载: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五月,突厥进犯并州,六月北周发山东诸民于今灵武北修长城。这次所修长城,究竟是否就是秦长城?与今所存长城遗址有无关系?迄今为止,仍是未解之谜。但据《隋书》载:“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命崔仲方征发民侠于朔方(隋代的朔方为今陕西横山县)、灵州(今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今陕西绥德),南至勃出岭(今陕西绥德东南),绵亘七百里。”其中“东至黄河”是指起自于今横城向东。

第二年(公无586年),隋文帝又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沿长城朔方以东之险要处构筑城堡数十处。据专家们从今存长城取样分析,其上部和内部筑城方法不同,上部为明代所筑长城,内里即隋长城遗址。这就是说明长城是沿着隋长城的遗址复筑的,只是到了今盐池县境内,才有一段长城离开了隋长城遗址新筑。所以《盐池县志》载:“今县城北头道边外侧,时隐时现有一道长城,从上红沟梁起向东至陕西省定边县盐场堡较为清楚,即隋代长城。

这段长城约20公里,为黄土夯筑,基宽9米,残高1米3米不等,倾圮十分严重。”这段长城遗址,为今灵武境内长城原是隋筑长城,提供了实物依据。

到了明代,为了防止鞑靼和瓦剌贵族的南侵,在200多年间,几乎没有停止过修筑长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12700余里,在宁夏境内分布为北长城,西长城,东长城。

东长城起自黄河东岸的横城,经宁夏灵武、盐池两市县,入陕西定边县。这段长城先后修过三次。

成化十年(1474年),总制尚书余子俊,王越修筑的“河东墙”(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墙),自黄沙嘴(今横城北)至花马池(今盐池县),长387里,同时,还沿长城外侧挖了44000个“品”字形的深坑,为使敌骑到达时,不宜靠近长城墙体,以加强防守。时称“头道边”,俗称“边墙”。

正德元年(1506年),三边总制杨一清又于灵州秦修“边墙”,得明武宗允准,因不依附宦官刘瑾等而得罪,被罢免总制三镇(即三边,延绥、宁夏、甘肃)军务,”所筑塞垣(即边墙)仅四十里而已。”

嘉靖十年(1531年),总制尚书王琼因“河东墙”距沿长城所筑城堡5至10公里不等,不便于防守,“同贼至不即知”,上奏朝廷,又将长城南移至堡城处修筑,以为守御之便,时称“头道边”,又称“明大边”。原筑于头道边之北5至10公里处的“河东墙”,称之为“二道边”。

明称“头道边”的明长城,自横城至花马池,全长360里,称之为“深沟高垒”,其中自清水营以西至横墙或河边之70里的这段长城,是加固了原有的“河东墙”,自清水营以东南移10里重新修筑长城墙休,并在墙体的外侧挖成宽深各3丈的堑壕,使长城易守难攻。

修筑长城时,有意将“草茂之地筑于其内,使虏绝牧(不能到长城以外放牧),沙碛(沙漠)之地筑于其外,使虏不庐(不能设账篷或盖房居住)”。而于长城内侧又修筑了一条宁(即宁夏城今银川市)盐(今盐池县)大道。其最初是出于繁重的戍军后勤供应运输的需要,但自万历二年(1574年),清水营“马市”设立以后,“商贩满关隘,茶船遍江河。”“宁盐大道”客观上成为了有武装保护的茶盐客商来往的“黄金商道”,在明与周边各的交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后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春,玄烨(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驾亲征新疆噶尔丹的分裂叛乱,就是由花马池沿这条“宁盐大道”西渡黄河,到达宁夏府城今银川的。

明代于这一带筑长城时,就地取材,多用黄土10至14厘米夯层,其夯筑时之可以沿清水河而筑,更为取水方便,其靠近黄河处,即就近取用河水,黄河水本为紫铜色,长城及其它设施筑成后,呈现紫色,故又有“紫塞”之称。“紫塞”蜿蜒于岗峦层叠和山涧沟壑之中,似巨龙起伏,蔚为壮观。

明代长城上每隔100米-200米,就有一个凸出墙外的台体,这是古代军事建筑上的一大特点。它们用于敌人兵临城下发动攻城时,守城将士,一方面可以从台上突出的垛口,居高临下进行侧翼射击,控制架梯攻城;另一方面又可指挥城头上的守军迎击攻城之敌。这是一种“两台相应,左右相救”兵法,在军事工程上的运用。这种台体突出墙体部分一般在5米左右,基宽约10米,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墙台,它的顶部和墙体顶部同高,称之为墙台,或叫“跨墙墩台”。墙台在平时,可供士卒巡逻放哨,台顶上设有能够遮风挡雨的简单房屋。“每墩盖铺房一座,以为守军栖止”,所以称之为“墩铺”。另一种是敌台,其不仅凸出长城墙体之外,而且顶部要高出长城墙体顶部约4米。敌台顶部也建有房屋,平时也可供人居住,又可供储存粮草、兵器之用,类似于近代的碉堡。

水岸长城

水洞沟遗址旅游区内还保留着一段水岸长城。穿过约3公里的芦花谷,就到了水洞沟遗址旅游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天然湖泊——红山湖。在这一片独特的雅丹地貌、土林景观里,出现水域面积1.8平方公里的湖泊实属罕见,可更为难得的是:游客可以看到崖对岸的明长城蔚然屹立!

中国的长城在修建的时候都是依山傍水、就地取材。但没有一处的长城在面积约7.8平方公里的地方能体现出依山傍水、借助高15-18米的大峡谷和独特的藏兵洞、守军的城堡构成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这也是水洞沟遗址旅游区的一大独特的亮点。

大峡谷

从水洞沟到红山堡之间,有长约4公里的峡谷,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明代时,这又成了长城“深沟高垒”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峡谷两岸经常年的风雨剥蚀,谷内怪壁峭立,沟壑纵横,深厚的黄土经长期的雨水冲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土林”又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般地形成千奇百怪的形像。有的像僧人登高远眺,似在期待来者;有的宛如一对恋人,相亲相依;有的如夫妻相敬,双方对拜;也有的如怪狮猛兽,雄踞怒吼。

藏兵洞

所谓藏兵洞,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待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分为2006年发掘的1号藏兵洞和2012年9月20日发掘的2号藏兵洞)。这在全国是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在中国的长城防御体系中,有长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全国还没有,这里是独一处。这是中国最早的地道战遗址和原型。

过去,由于没有开发,根本没有进洞游览的条件。人们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宫一般,再加上洞顶坍塌,多处被土掩盖,洞内设有陷阱,可能还有蛇蝎盘距,所以人们轻易不敢进洞走远。洞内到底是何情景,无人能说得清。这样,“藏兵洞”就成为一个十分神秘,人们望而生畏的去处。如今,我们完全可以放心进去一饱眼福,但一定要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线走,防止迷路,走不出来。

藏兵洞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颇多,左盘右旋,久久不见尽头,确如迷宫,一般对洞内情况不熟的,很难走出去。洞中除洞道外,左右辟有土屋,可以住人,大约是专供领兵长官住的。洞内还设有粮食储藏室,有水井、灶房等,只要储藏够一定的食物,在相应的一段时间内,洞内所藏将土不出洞,照样可以生存。因藏兵洞高出沟底10多米,可以是不怕水淹的。多年来,既便发山洪,藏兵洞都不曾为水淹过。

从2006年开始,对藏兵洞进行了保护性的清理、疏通。目前,供游客参观游览的藏兵洞长度是965米,清理面积约3200平方米,但这并不是全部。据考察,大峡谷南北两侧崖壁的藏兵洞总长度约在3公里左右,尚待进一步清理。就目前已清理出的部分,对于洞壁及已坍塌的洞顶,均采取了保护性的措施进行了加固。就目前已面世的情况来看,藏兵洞的结构可分为十部分:

一是坑道。这是藏兵洞的主体,其作用是战时可用于军队调运、通行、出击或进入洞内,平时可作为兵士的休息住所。

二是会议大厅。主要用于聚众开会商议军机,研究,布置军事行动,进行作战部署等。

三是观察口。它具有多功能的作用,既可做为守望口,用以观察洞外的动向,又是洞内通风透光的设备,同时在必要时,又可从这里出击。从洞口设施看,军士进洞后,这里可由不止一名士兵守卫,既便城障被围,敌方也很难攻进洞内。

四是居室。通道内在一定距离上设有一居室,大约是供指挥官员居住的,又可于此指挥所部。

五是储藏室。主要用于储藏粮食等食物,无论何种情况,军队撤入洞内,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可作一定时期内的坚守。

六是伙房。可用以准备熟食,巧妙的是,伙房对外设有烟囱,既便是煮食烧火,烟也可通过烟囱溢向洞外,绝不会在洞内停留而薰了自己人。

七是兵器库。大约主要是用于存放箭枝、弹药等,以备战时之用。

八是炮台。洞内于关键部位设置炮台,必要时可攻击来犯之敌,变被动防御为主动防御。

九是水井。这可以说是洞内守军的生命线,若没有水,存活尚且不易,还谈得上坚守和出击吗?

十是陷阱。深约一丈,陷阱内多设鹿角。因洞内只容单人通行,一但有进洞之敌,也只能单线跟进,再加上对洞内地形不熟,很容易落入陷阱的鹿角上,非死即伤。洞内守军守住陷阱的对面,有进洞之敌也很难通行。

十一是边贸市场。主要出现在2号藏兵洞内。2号藏兵洞共出土马镫、秤、油灯、斗、升、格、皮囊、弩等文物11种,其中铁制马镫出土182件;明清时代的铜杆、木杆秤共出土171件;铁质油灯10盏;木制斗、升、格等量器共出土36件;皮囊7件。由此,考古专家称,与1号藏兵洞为一个重要的地下运兵、伏击的防御工事相比,2号藏兵洞的功能更倾向于边境贸易往来,很可能是一座古代的地下“商城”。

红山堡

从大峡谷进入藏兵洞,出了洞口,就来到了红山堡。据说藏兵洞有三条通道可以进入红山堡,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洞口,其余的两口洞口还没有找到,可见当年在这个立体防御体系中,上下连通,来往是多么的便捷。

红山堡是因位于红山地区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古时在夕阳的照射下,这里山峦一片鲜红,因命为“红山”后讹传为“横山”,“红山堡”旧时也就一名“横山堡”。它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秦筑,距今已有500多年。“红山堡”本属灵州千户所辖,其为正方形,边长均为300米,设东门一道,有瓮城,门向南开。墙高8米,底宽7米,顶厚4米,是按照明代长城沿线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御体制设置的。它东至清水营50里,西至横城20里。

互市

宁夏水洞沟明代的“马市”遗址是明代宁蒙地区蒙汉以物换物边贸互市的历史佐证,蒙古人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了物品,也解决了明朝优质军马供应不足的问题,对边境的和平和安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生活在宁、蒙交界地带的各族民众在此开设铁匠铺、绸缎铺、绒线铺、杂货铺等各种商铺和蒙古包,在交易最活跃时,形成了长达四五里许的交易市场。

每当开市之时,前来赶市的各族民众人数众多,马市异常热闹。蒙古族的各游牧部落以金银、牲口、马匹、兽皮、奶制品以及毡帽等物品来换取汉的布匹、丝绸、食用盐、铁锅、农具以及其他物品。

宁夏水洞沟景区通过查阅史料、走访征集工作,将当时马市繁荣的场景进行了完整再现,让游客参观藏兵洞、逛逛明代“马市”,体验一下明代“马市”的繁荣。

遗址价值

由于水洞沟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大量具有欧洲莫斯特、奥瑞纳文化特征的石器,与西方出土的石器技术风格极为相似,有学者便据此提出了水洞沟文化“西来说”。同样的,水洞沟某些地点和地表存在大量具有中国北方小石器传统的石制品,又与其同期或稍晚的华北细石器文化存在某种关联,这两种类型的文化又支持了“本土起源说”。

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水洞沟在三四万年前具有丰富的水源和动植物资源,也具有比较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据此推测,大约在4万年前,有一群原来生活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先民受冰期严寒的逼迫,辗转来到水洞沟繁衍生息,并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就地取材制作了大量锋利的石器。

所获荣誉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证书

中国旅游风云榜2012中国旅游宣传片TOP10

游客最满意的自驾游旅游景点

2018年10月,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5-2016冬季旅游先进单位

2015年度宁夏旅游协会景区分会优秀会员单位

2015中国旅游总评榜

凤鸣天下年度特色旅游景区

宁夏安全生产标准化首批A级旅游企业

水上运输先进集体

水洞沟遗址博物院为宁夏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单位

宁夏旅游协会理事单位

宁夏旅游协会景区分会常务理事

宁夏旅游企业十大杰出人物

第八届宁夏著名商标证书

2012亚洲金旅奖-最具文化特色风景名胜区

2014美丽中国十佳景区

2014美丽中国十佳景区

2013-2015年全区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2010年十强旅游景区

旅游指南

自助游乘车方式

线路一:新南门汽车站(银川汽车站)购买水洞沟车票,上午7:50开始发车,每小时一班。

线路二:从银川北门旅游汽车站上午9:30分发水洞沟旅游直通车。银川新南门汽车站早7:50发车,每小时一班。

自驾游游客路线(河东机场方向,临河下高速)

线路一:银川出发→大团结广场→银青高速路→临河出口→银青高速辅道→水洞沟

线路二:银川出发→大团结广场→黄河二桥向东→银青高速辅道→水洞沟

线路三:黄河东滨河大道→银青高速辅道→水洞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