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

水葫芦

雨久花科凤眼莲属植物
水葫芦(Water Hyacinth),又名凤眼莲、水浮莲、布袋莲、凤眼蓝。属雨久花科凤眼莲属。根生于节上,根系发达,靠毛根吸收养分,根茎分蘖下一代。叶单生,直立,叶片卵形至肾圆形,顶端微凹,光滑;叶柄处有泡囊承担叶花的重量,悬浮于水面生长。秆(茎)灰色,泡囊稍带点红色,嫩根为白色,老根偏黑色。穗状花序,花为浅蓝色,呈多棱喇叭状,上方的花瓣较大;花瓣中心生有一明显的鲜黄色斑点,形如凤眼,也像孔雀羽翎尾端的花点,非常耀眼、靓丽。蒴果卵形,有种子多数。原产南美,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快,它以每周繁殖一倍的速度滋生,在中国南部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物种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
    中文名:水葫芦 拉丁学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 超目: 目:百合目 亚目: 科:雨久花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凤眼莲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水葫芦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水葫芦 中文别名:凤眼莲、凤眼蓝 二名法:Eichharnia crassipes 分布:分布在北美、非洲、亚洲、大洋洲和欧洲

基本简介

学名: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e

中文名:凤眼蓝

别名:水葫芦,凤眼莲

分类:雨久花科、凤眼蓝属。

1901年,凤眼莲被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作为猪饲料推广,

凤眼莲主要在中国南方分布,由于北方河流有冻结期,凤眼莲无法在自然状态下越冬生存。

凤眼莲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死亡。

在南方凤眼莲已经泛滥成灾,比如2000年初的珠江水系已经遍布水葫芦

水葫芦鲜品每百克含水分95.2 克,蛋白质1.1 克,脂肪0.7 克,纤维素1.4 克,钙30 毫克,磷80 毫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

水葫芦具有清热解毒、除湿、祛风热的功效。

形态特征

浮水草本,高30-60厘米。须根发达,棕黑色,长达30厘米。茎极短,具长匍匐枝,匍匐枝淡绿色或带紫色,与母株分离后长成新植物。叶在基部丛生,莲座状排列,一般5-10片;叶片圆形,宽卵形或宽形,长4.5-14.5厘米,宽5-14厘米,顶端钝圆或微尖,基部宽楔形或在幼时为浅心形,全缘,具弧形脉,表面深绿色,光亮,质地厚实,两边微向上卷,顶部略向下翻卷;叶柄长短不等,中部膨大成囊状或纺锤形,内有许多多边形柱状细胞组成的气室,维管束散布其间,黄绿色至绿色,光滑;叶柄基部有鞘状苞片,长8-11厘米,黄绿色,薄而半透明;花葶从叶柄基部的鞘状苞片腋内伸出,长34-46厘米,多棱;穗状花序长17-20厘米,通常具9-12朵花;花被裂片6枚,花瓣状,卵形、长圆形或倒卵形,紫蓝色,花冠略两侧对称,直径4-6厘米,上方1枚裂片较大,长约3.5厘米,宽约2.4厘米,三色即四周淡紫红色,中间蓝色,在蓝色的中央有1黄色圆斑,其余各片长约3厘米,宽1.5-1.8厘米,下方1枚裂片较狭,宽1.2-1.5厘米,花被片基部合生成筒,外面近基部有腺毛;雄蕊6枚,贴生于花被筒上,3长3短,长的从花被筒喉部伸出,长1.6-2厘米,短的生于近喉部,长3-5毫米;花丝上有腺毛,长约0.5毫米,3(2-4)细胞,顶端膨大;花药箭形,基着,蓝灰色,2室,纵裂;花粉粒长卵圆形,黄色;子房上位,长形,长6毫米,3室,中轴胎座,胚珠多数;花柱1,长约2厘米,伸出花被筒的部分有腺毛;柱头上密生腺毛。蒴果卵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季节和气候

凤眼莲因每叶有泡囊承担叶花的重量悬浮于水面生长,其须根发达,靠根毛吸收养分,主根(肉根)分蘖下一代。叶单生,叶片基本为荷叶状,叶顶端微凹,圆形略扁;秆(茎)灰色,泡囊稍带点红色,嫩根为白色,老根偏黑色;花为浅蓝色,呈多棱喇叭,花瓣上生有黄色斑点,看上去像凤眼,也像孔雀羽翎尾端的花点,非常耀眼、靓丽。多年浮水草本。须根发达且悬垂水中。单叶丛生于短缩茎的基部,每株6~12叶片,叶卵圆形,叶面光滑;叶柄中下部有膨胀如葫芦状的气囊基部具削状苞片。花茎单生,穗状花序,又6~12花朵,花被6裂,紫蓝色,上又1枚裂片较大,中央有鲜黄色的斑点。花两性,雄蕊6枚,雌蕊1枚,花柱细长,子房上位。

生长习性

水葫芦十分喜肥,尤其是氮肥,水层养分含量高时,则植株高大,根系较短,开花少,繁殖快而产量高;养分低时则植株小,根系长,叶色黄,葫芦带紫,容易开花,产量较低。

水葫芦喜温,在0 ~40 ℃的范围内均能生长,13 ℃以上开始繁殖,20 ℃以上生长加快,25 ~32 ℃生长最快,35 ℃以上生长减慢,43 ℃以上则逐渐死亡。

水葫芦自然结实率低,能从根际不断长出匍匐枝形成新株,进行无性繁殖。因其喜温好湿,不耐霜冻,种苗常用塑料薄膜等复盖或温室保温,也可引灌工厂余热水、温泉水保苗。春季气温13℃左右时,种苗开始生长,即可陆续移放到水面。为防止种苗散失,常采用分格围养。当温度上升到25~30℃时,在水质较肥的条件下,单株 1个月内可繁殖到10~40株,最多可达80株。用种子繁殖时,宜先浸种5天,然后播于湿润土面。在25~30℃条件下,经 5~10天萌发。幼苗长出7~8片叶时,即可移到水中培育。

水葫芦根系吸收力强,能富集水中养分。鲜草含氮素0.24%,磷酸0.07%,氧化钾0.11%,粗蛋白质 1.2%,粗脂肪0.2%,粗纤维1.1%,无氮浸出物2.3%,灰分1.3%,水分占93.90%。除用作猪饲料和制作堆肥外,因其对砷敏感,还可作为监测水体中砷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当水体中含砷0.06ppm时,叶片先端出现水渍状失绿斑点,继而病斑扩大,叶片失水枯黄翻转。因具有富集水中锌、铅、汞、镍、镉等重金属和去除水体悬浮物的功能,可用以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但须妥善解决植物残体腐烂引起的再污染。也可用作观常植物。但生长过旺时,常阻塞河道,成为一种害草。

传播情况

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1884年,美国新奥尔良市举行国际棉花博览会,客商云集,人们看到水域内漂浮着葫芦状的绿色植物,其上面绽开的蓝紫色花,非常美丽,于是带回本国养殖。当时是达官贵人和皇家养的名贵植物,在慈禧太后留下的照片中,就能看到水葫芦的身影。100多年后,这种植物遍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地区,成为暖地水域中最常见的植物。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作为猪饲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普遍推广,广泛分布在华南、华中和华东等地区,尤以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最广。

治理措施

天敌防除

可以引进儒艮,用儒艮来治理繁殖力强的凤眼莲,相比除草剂有污染,费用高,且不稳定(有可能增强凤眼莲的抗药性),用儒艮治理无污染,费用低,控制效果好。

实例:二十世纪50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三年后水葫芦战胜了所有的水生植物对手,反客为主,在刚果河上游1500km的河道上蔓延,阻碍了航道。为了消灭水葫芦,当地政府花费巨资,沿河喷洒除草剂,但不到半个月,水葫芦又迅速生长起来。后来请来海牛(儒艮),一条每天能吃掉40多万平方米的水葫芦,于是河道畅通了,刚果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化学防除

如果在稻田田埂或蔬菜空茬田,每667平方米使用20{bf}使它隆乳油50毫升,可兑水喷雾。每667平方米使用20{bf}使它隆乳油25毫升加20{bf}二甲四氯钠盐水剂125毫升加洗衣粉7克,混合喷雾,可降本增效。果园、矮化银杏林及草坪地可使用上述药剂进行定向喷雾。如果是河道、池塘、沟渠边,每667平方米使用41{bf}农达水剂300-400毫升、灭草烟30克、百草枯60克或36{bf}草甘•氯磺可溶性粉剂300克,兑水20千克喷细雾,使药液黏附在水花生茎叶上。严格注意不能在饮用水水面进行,且须注意人畜、鱼类的安全。

生物防除

生物防除水葫芦从60年代初期,在水葫芦原产地南美乌拉圭进行天敌调查开始(Silveira-Guido,1971)。1967年英联邦生防所在南美北部和西印度地区开始调查研究,1968年美国农业部在阿根廷实验室也开始了水葫芦的生防研究工作。1978年澳大利亚在巴西及其邻近国家进行该项研究。

在乌拉圭、特立尼达、阿根廷、美国佛罗里达以及南美其它国家和印度共发现70多种取食水葫芦的节肢动物,在巴西还发现3种取食水葫芦的节肢动物,以及3种螨类Amblyseiusglorius,A.pederosus(EL-Banhawy,1979)和Flechtmanniaeichhorniae。另外,也有取食、危害水葫芦的两种无脊椎动物和海牛、草鱼及真菌的报道。在天敌的选择过程中,昆虫及螨类由于体型小、易于培养和研究而被特别重视。

生物防治中用得最多的生物是水葫芦象甲。在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捣割地,维持一定的数量,形成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在“大养特养”的口号下,水葫芦曾一度被作为一种高产的水生饲料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推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葫芦开始在我国南方许多河道泛滥成灾。在脱离原产地天敌控制的状况下,水萌芦疯狂繁殖,破坏了当地物种之间的平衡关系,造成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但是水葫芦的引进给我们的教训让我们不得不谨慎的对待外来物种的引进。因此,迄今为止,象甲还仍然在我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水葫芦象甲安全性实验和对水葫芦控制实验表明对水葫芦有很强的专一性,对水葫芦的生长也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利用象甲和农达综合治理。在综合治理的策略上,可在河道的一侧留存水葫芦,以使象甲种群保存,而另一侧喷施除草剂可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直接在有象甲的水葫芦上喷施除草剂农达既可有效控制水葫芦的生长,又可保留一定种群数量的象甲,但农达用量要适宜。选择既可有效抑制水葫芦植株生长和种群繁殖,又在短期内难以杀灭植株的药量,是维系象甲种群存在的关键。利用这种方法只要使用正常用量的l/10农达制剂,就可获得十分显着的控制效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过量应用农达而带来的环境及成本问题。

利用河蟹控制。当4月~5月份水温达到15℃时,水葫芦将开始繁殖。这时利用河蟹对水葫芦新根、新茎的喜食性,在水葫芦较多的池塘投放一定量的扣蟹或大眼幼体,能有效控制水葫芦的生长,又可提高蟹的产量和成活率。

人工打捞

人工打捞是一种原始的方法,但很奏效。关键是打捞时间的确定,在水葫芦开始繁殖前,或在施用农药见效后打捞,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人工打捞与化学防除结合起来,当用除草剂使水葫芦枯萎时,再对其进行打捞,效果十分明显。

综合利用

采用的一些防除水葫芦的方法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化学防除虽然效果比较确实,但大范围的使用费用也比较昂贵,而且最重要是在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在环境和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当今,实行这一方案更应谨慎。

生物防除已经在一些地区(尤其在国外)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那只是国外的情况。正如紫茎泽兰在中美州的墨西哥能跟其他物种和谐的生存,不会疯狂的生长,但是它一到了别的生态环境(如云南)中便表现出强烈的生态入侵,很快成为当地的优势种群给当地的其他物种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作用。前车之鉴,正如水葫芦被引进到我国一样,我们必须谨慎的对待水葫芦象甲。因此,这一方案在我国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要做大量的实验证明其安全性,只有保证其安全性,最好在投放水葫芦象甲的同时我们也同时掌握了一种能控制其生长的方法。

无可否认,水葫芦在净化水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此可划分一定的区段,把水葫芦赶入这区段(水葫芦在河道的两旁)既发挥了净化水质的功用,对维持河道生态、消除或减少水的污染都有积极的意义,又可为河道增添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当然,如果是这样,必须配备专门维护河道的工作人员,专职的维护河道水葫芦的生长态势,经常对超出界限生长的水葫芦给予打捞。虽然由于水葫芦的干物质较少而近年来被淘汰继续用作畜禽饲料,但是在那些水葫芦已成为灾难的地区,把水葫芦用做饲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方法。此外,由于水葫芦发酵后可产生沼气,还可利用水葫芦来产沼气以缓解我国能源的短缺。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