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

汉语汉字
诚(拼音:ché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1]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言、成声。“诚”的基本义是诚实、真实。虚化为副词,相当于真正、确实义。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果真、如果。
  • 中文名:诚
  • 拼音:chénɡ
  • 繁体:誠
  • 部首:讠(言)
  • 五笔:YDNT(86);YDNY(98)
  • 仓颉:IVIHS
  • 郑码:SHV
  • 笔顺:点、横折提、横、撇、横折钩、斜钩、撇、点
  • 字级:一级(编号:1291)
  • 平水韵:下平声·八庚
  • 笔画:8
  • 四角码:3375₀
  • 统一码:8BDA
  • 注音字母:ㄔㄥˊ
  • 造字法:形声字、会意字
  • 结构:合体字,左右结构

字源演变

“诚”战国文字写作图1,字形由“言”和“成”两部分组成。篆文(图2、3)、隶书(图4、5)、楷书同。简化字将“言”旁简化为“讠”。“诚”是形声字,“言”作形旁表意,表示其本义与言语有关,“诚”的本义为真实无妄,多半由言语表达,因此“诚”字从“言”表义;“成”作声旁表音。从“成”声有兼义的功能,依《说文》,“成”的本义为“成就”“完成”,真实无妄必须是完成、真实的东西,不能是未完、虚假的,因此“诚”字从“成”声可以看成有兼义的功能。

“诚”的基本义是诚实、真实。引申为凡事物之真实。如《管子·乘马》:“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诚”虚化为副词,相当于直正、确实义。如《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果真、如果。如《战国策·赵策三》:“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现代释义

基本解释

诚(誠)chéng(ㄔㄥˊ)

⒈真心:诚恳。诚朴。诚实。诚挚。忠诚。心悦诚服。

⒉实在,的确:诚然。诚有此事。

详细解释

誠 chéng

〈形〉

(1)(形声。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

(2)同本义[sincere;honest]

诚,信也。——《说文》

币必诚。——《礼记·郊特牲》

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3)又如: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4)真实[real]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5)又如:诚理(真理);诚谛(真实而详审)

词性变化

誠chéng

〈副〉

(1)确实,的确[indeed]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又如:诚不能免;诚恐(只怕,恐怕)

(3)果真;如果[actually]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常用词组

诚笃、诚服、诚惶诚恐、诚恳、诚朴、诚然、诚实、诚心、诚意、诚挚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氏征切(chéng)

信也。从言成声。

广韵

是征切,平清常‖成声耕部(chéng)

诚,审也。敬也。信也。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诚;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7

《唐韵》氏征切。《集韵》《韵会》《正韵》时征切。并音成。《说文》:信也。《广雅》:敬也。《增韵》:纯也,无伪也,真实也。《易·乾卦》:闲邪存其诚。疏:言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也。《书·太甲》: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传:言鬼神不系一人,能诚信者则享其祀。真德秀曰:唐虞时未有诚字,《舜典》:允塞即诚之义。至伊尹告太甲始见诚字。《礼·乐记》: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又《玉篇》:审也。《礼·经解》: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注:诚,犹审也。或作成。

又郡名。《唐书·地理志》:悉州归诚郡。

又州名。《唐书·地理志》:岭南道有思诚州。又叶陈羊切,音尝。韩愈《欧阳生哀辞》:哭泣无益兮,抑哀自彊。推生知死兮,以慰孝诚。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ĕŋ

王力系統

ʑ

ǐeŋ

董同龢系統

ʑ

jeŋ

周法高系統

d

jieŋ

李方桂系統

d

jing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后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ʑ

i̯ɛŋ

擬音/王力系統

ʑ

ǐɛ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ʑ

jɛ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iæ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ź

jä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ʑ

ǐɛŋ

韵书集成

韻書

字头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声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开口呼

三等

全濁

是征切

ʑjɛ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時征切

ʥiæŋ

礼部韻略

平聲

時征切

增韻

平聲

時征切

中原音韵

陽平

庚青

穿

次清

ʈʂʼiəŋ

中州音韵

平聲

庚青

池繩切

洪武正韵

平聲

十八庚

全濁

時征切

ʒi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七英影應益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