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

子路

春秋時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于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本名:仲由 字号:字子路,又字季路 所處時代:春秋時期 出生地: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 出生時間:公元前542年 去世時間:公元前480年

仲由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随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孔子稱贊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莊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聩(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弑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聩。蒯聩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纓,從容就義。

性格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師從孔子之前即已形成。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暇豚”,《集解》說:“冠以雄雞,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想象出子路的好勇之态,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逞勇好鬥之徒有所區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子路師從孔子後,盡管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質”,接受孔子的禮義教化,但山難移、性難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氣終其一生,未能脫盡,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

孔于曾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有人以為這是單純評論子路的學問,但我覺得這一評價包括的涵義更加廣泛。它說明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幹淨,故孔子說他隻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但人需要有個性,伉直好勇恰恰是子路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子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的重友朋、講義氣,以及在衛國動亂中勇于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從而為主人冒死拼殺殉道盡忠的舍身取義精神,所有這些,皆與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

子路性伉直,表現在言語上就是從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與?”斷獄必須兩造俱至,但子路的話卻笃實無欺故聽子路一面之辭便可斷獄。又,子路重言諾,

故孔子評價說:子路“無宿諾”,意謂子路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斷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他堅信當窮途末路、逸往海外時,随從自己的隻有子路一人。子路自師從孔子後還成了孔子忠心耿耿的貼身侍衛,由于子路勇力過人,武藝高強,因之無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謂“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總之,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講信義、守言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一位。子路不僅性格獨異,而且還有着政治方面的傑出才幹。

孔子設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優異者。《論語》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讨論政治方面的問題,如《論語·子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不倦’。”由于熱心政治,關注社會政治問題的學習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長進。對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稱道,比如稱贊子路:“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意謂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子路可以充當管理兵役的長官。

孔子還向季康子推薦子路說:“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果斷幹練,不拖泥帶水,從政不成問題。孔子還稱贊子路:“可謂具臣矣”,言子路已經具備做臣僚的素質了。從政治實踐看,子路曾數度做官:曾為季氏宰,曾做過衛國蒲邑的大夫,曾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說子路是學而優則仕的典範,是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學以緻用優良學風的踐履者。

對待老師

子路一方面忠貞不二,極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顔回那樣于孔子之言“無所不悅”,總取“不違”态度。隻要他認為孔子的言與行有不正确的地方,總是直率地提出批評和反駁。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體現。《論語·陽貨》載:“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對孔子的這一舉動,子路以為不妥,當面反譏說:沒有人用你就算了,為什麼要投奔這個叛亂分子呢?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應召是想借那塊地方複興周朝啊。

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對,孔子未能成行。又《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欲至衛國求仕,當時衛靈公夫人南子深得靈公寵愛,欲得到衛靈公任用,必須走南子這個後門不可,而南子在當時名聲又極為不佳,這實在給以守禮著稱的孔子出了一道難題,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還是拉下臉來,硬着頭皮去見南子。

對孔子的這一“失節”舉動,子路極為反感,當面質問孔子,急得孔子對天發起誓來:我如果不是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見南子的話,那麼老天一定會厭棄我!老天一定會厭棄我!子路就是這樣一個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隻要他認為不對,一定會堅決提出批評,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師也不例外,這一點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見的。 

子路墳

公元前492年(衛出公十八年),出公的大臣孔悝與出公之父蒯聩謀襲出公而作亂,子路仗義執言,痛斥悝聩,悝令家将攻子路。子路墳,高四米,直徑29米。墓側古柏肅穆,四周圍牆環繞;墳前有石柱,石門,石獅,石龜等。篆刻有緻,史迹翔實。子路墳位于新市區的中心地帶,市政府已對其修繕一新,以子路墳為依托的子路墳公園業已動工興建。

《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子适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子曰:“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

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

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曰:“剛、毅、木、讷,近仁。”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裡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黃香孝親:黃香,東漢人,少年時就善于寫文章,當時的人稱頌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但黃香最難能可貴的,還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親。黃香9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冬夜,天氣寒冷。黃香就先鑽到父親的被窩裡,躺一會兒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夏天夜裡很熱,黃香就手執蒲扇,對着父親枕席使勁扇着。黃香長大後,朝廷覺得他是個人才,讓他擔任魏郡太守。

孝敬父母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别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

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裡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子路見孔子

原文: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谏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禦狂馬不釋策,

禦狂馬者不得釋棰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于檠然後可持也木受繩則直,人受谏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于刑.謗毀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注釋:①豈:同“其”,代詞,相當于“誰”。②豈:表示反诘語氣,相當于“難道”。③釋:放;策:馬鞭子。④檠:(qíng)矯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對,引申為“丢棄”。⑤谏:直言規勸,批評;聖:通達,明智。⑥受學:從師學習;重:重視,注重。⑦揉同“糅”,用熨木,通過人力加工,把曲的變直,直的變曲。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⑨括:箭的末端;羽:作動詞用,即用羽毛裝飾。⑩镞:(zú):箭頭;砺:磨刀石,作動詞用,即磨砺。敬:感謝;命:吊問之詞。

譯文:孔子遇見了子路,孔子問: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

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谏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随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沒有什麼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随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

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簡析:本篇選自《孔子家語》,記載了孔子與子路最初相見時的一段對話,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面對子路的疑惑和反問,孔子因利勢導,語言簡明而深入地糾正了子路的觀點,讓人無可辯駁。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謂由此可見一斑。孔子的談話善于運用比喻說理,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意義。由此可想到與《為學》中的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與此觀點一緻。

子路之死

子路在孔子自衛返魯時,跟著夫子回到了魯國,并曾在季孫氏那裡做事。三年後,他又受邀回

到了衛國,做了大夫孔文子私邑蒲地的長官,即蒲大夫。不久,孔文子病死,其子孔悝繼承父職為執政。孔悝之母孔姬是蒯聩的姐姐、衛出公的姑姑,蒯聩在孔姬等人的幫助下,回到都城,強迫孔悝與之結盟,并劫持著孔悝登上高台,進攻衛出公。孔悝的家宰栾甯見政局有變,派人通知了駐守在孔悝采邑平陽(今河南滑縣東南)的子路。子路急忙趕往國都帝丘救難。趕到帝丘時,子路正好遇到另一位孔門弟子、為衛大夫的高柴(字子羔)由城内逃出,因衛國大亂而準備歸魯。

子路沒有聽從高柴的勸阻,說:“接受人家的俸祿,就要救人于災難!”子路沖入城中,攻到孔悝被圍困的台下,與蒯聩手下兩位猛士戰在一起。結果,子路寡不敵衆,交戰中被戈擊斷了帽帶。子路看情勢已無脫身的可能,從容地撿起帽子,說:“君子死,冠不免。”在系帽帶時,子路被對手殺死,随即被一擁而上的蒯聩黨徒剁為肉醬。這是發生在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冬天的一件悲壯的犧牲。

當時,子路已是一位63歲的老者。當聽說衛國發生政變時,對弟子十分了解的孔子憂郁地說:“高柴一定會逃回來,而子路一定會遭死難的。”果然,幾天後,高柴回來了,同時也傳來了子路被殺的兇信。這次,孔子悲恸萬分,哭于中庭,口中喊著:“啊呀,這是上天要斷了我的命啊!”他聽使者說到子路被剁成了肉醬,立刻叫人把家中準備食用的肉醬倒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