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县

吉隆县

西藏自治区西
吉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84°35′至86°20′,北纬28°3′至29°3′之间。南面和西南面与尼泊尔王国相邻,边境线长162公里,北面以雅鲁藏布江为界与萨噶县相邻,东面与聂拉木县搭界。县政府驻宗嘎镇。吉隆县辖2镇4乡,总面积9300平方公里。[1]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吉隆县常住人口为17536人。[2]2019年,吉隆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92300万元,同比增长15%。[3]
  • 中文名:吉隆县
  • 外文名:JiLong Xian
  • 别名:
  • 所属地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
  • 面积:9009平方千米
  • 人口:17536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 地理位置: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地区西南部。地理座标东经84°35′至86°20′,北纬28°3′至29
  • 地方特产:风砂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性土、石质土
  • 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
  • 电话区码:0892
  • 邮编区码:858700
  • 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宗嘎镇
  • 行政类别:县
  • 车牌代码:藏D
  • 气候条件:温暖的半干旱高原河谷季风气候区
  • 人口:12174人(2003)
  • 面积:9009平方千米
  • 邮编:858700
  • 电话区码:0892
  • 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
  • 气候类型:温暖的半干旱高原河谷季风气候区
  • 地区生产总值:92300 万元(2019年)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吉隆,为藏语“舒适村”、“欢乐村”之意寓。吉隆之得名,传说是公元8世纪后期,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时,大师一行途经吉隆沟(今吉隆镇一带),曾在此住了一宿。大师见此地山清水秀,风景明媚,不胜感概,又溪谷中的河水洁白如乳,溪底的卵石光润如玉,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在翌日临行之前,,欣然命名此地为“吉隆”,以表达其无限赞誉之情,“吉隆”之称谓遂流传至今。在旧文中也写作“济咙”、“济隆”、“吉仲”等。

建制沿革

元朝时曾有官员到吉隆处理要事。1778年到1781年间,清朝中央政府曾派兵到吉隆抵御廓尔喀入侵西藏。西藏和平解放前有宗嘎上宗、下宗、吉隆东宗、西宗共四个宗。1960年7月宗嘎上、下宗,吉隆东、西宗合并成立吉隆县人民政府。属日喀则地区。

2014年7月,日喀则撤地设市,吉隆县属于日喀则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1年底,建立了吉隆区、宗嘎区、南扎尔区、东岸区4个区公所,尔后陆续建立了18个乡人民政府。

1963年南扎尔区改名为贡当区、东岸区改名为差那区。

1976年分置上迈马公社和扎巴公社、卡帮公社;1978年建乃夏公社;1980年卡帮公社更名莎勒公社。

1987年吉隆区改吉隆镇、宗嘎区改宗嘎乡、贡当区改贡当乡、差那区改差那乡、莎勒公社改莎勒乡、乃夏公社改扎乡。

1988年上迈马公社和扎巴公社社合并建折巴乡。

1995年,吉隆县辖1个镇、6个乡,2个社区、40个:吉隆镇、宗嘎乡、贡当乡、差那乡、折巴乡、莎勒乡、扎乡。

1997年,吉隆县辖1镇6乡,县政府驻宗嘎乡。距日喀则市490公里。

1998年,吉隆县辖2个镇、3个乡:宗嘎镇、吉隆镇;差那乡、折巴乡、贡当乡。

区划详情

吉隆县全县辖2个镇、4个乡:宗嘎镇、吉隆镇、折巴乡、贡当乡、差那乡、萨勒乡。共有3个社区、40个村。县人民政府驻宗嘎镇。

地理交通

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以喜马拉雅山主脉为分割线,分为南坡和北坡两部分,地势北高南低。北坡属雅鲁藏布江上游河谷区,山峰较平缓,有开阔的草原,南坡属于高山峡谷,山峰较陡峭,许多山峰在6000米以上,终年积雪。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气温偏低,夏季降水充足,干湿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年温差大,无霜期短。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风沙、虫害、霜灾、雹灾、雪崩等。

吉隆县居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秀丽的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主要寺庙和风景区有帕巴寺、查嘎寺、强真寺和吉隆江村自然保护区、吉隆三趾马化石遗址等。

现全县通车里程达526公里,其中县道2条,共101公里;专用公路2条,共287公里;乡道1条,71公里。

名称

辖区

位置

面积

人口

宗嘎镇

辖1个社区、6个村:宗嘎;普拉村、加木村、贡普村、拉龙村、夏村、沃马村

县境中部

面积3029平方公里

0.2万

吉隆镇

辖2个社区、18个村:吉隆、帮兴;热玛村、扎村、吉普村、多甫村、众堆村、达那村、朗久村、卡帮村、冲色村、乃夏村、莎勒村、崩巴村、郭巴村、占岗村、拉比村、玛嘎村、色琼村、卓村

县境南部,与尼泊尔接壤,距县政府70公里

2740平方公里

0.12万

折巴乡

辖6个村:达木村、沙德林村、麦玛村、卡芒巴村、芒杂村、洛麦村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政府125公里

1600平方公里

0.15万

贡当乡

辖4个村:贡当村、汝村、樟村、康比村

县境西南部,距县政府220公里。与尼泊尔仅一山之隔

987平方公里

0.08万

差那乡

辖6个村:差那村、乃龙村、干布村、孔木村、唐果村、长丹村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政府100公里

2606平方公里

0.24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吉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84°35′至86°20′,北纬28°3′至29°3′之间。南面和西南面与尼泊尔王国相邻,边境线长162公里,北面以雅鲁藏布江为界与萨噶县相邻,东面与聂拉木县搭界。全境东西长约3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左右,全县面积9300平方公里。县城驻地距日喀则市490公里。全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县城海拔约为4200米。

地貌

吉隆县地形地貌:北部为高原宽谷湖盆地,南部为深切级高山峡谷,大致以喜马拉雅山段至希夏帮马山峰至脊线为界,其北翼表现为南高北低,南部位于喜马拉雅中段。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东林藏布河、吉隆藏布河)贯穿全境,形成极其丰富的水利资源网络。吉隆县土地大致有肥力限制型3452.8亩,土层限制型2248.5亩,砾石限制型17145.5亩,还有风砂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性土、石质土等。

有约300平方公里的吉隆盆地。

气候

吉隆北部地区为藏南寒冷——温暖的半干旱高原河谷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最暖月平均气温为10-18℃,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0℃,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左右,属于温湿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而吉隆南部地区则为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可达10-13℃,最暖月气温为18℃以上,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左右,年无霜冻日数在200天以上。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吉隆县全县耕地面积16965亩,人均占有耕地1.85亩。其中南部林区面积占三分之一以上,这里受亚热带气候影响,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发展种植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草场资源

吉隆县全县天然草场幅员辽阔,共有草场130万亩,可利用草场104万亩,草质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较高,发展畜牧业生产有较大潜力。

森林资源

吉隆县境内南部有大面积森林分布,面积大约42万多亩,木材蓄积量305万立方米左右;有各种树木100多种,珍稀树种有西藏长叶松、长叶云杉、喜马拉雅红豆杉等;主要用材树种有乔松、冷杉等;有中草药200多种,其中胡黄莲、贝母、虫草、三七、天麻等被列为国家名贵药材。有多种珍稀动物和珍禽,如长尾灰叶猴、恒河猴、金钱豹、獐子、麇鹿(四不象)、孔雀雉、雪鸡等。北部高寒区还有成群的野驴,1994年,南部冲色以南的林区被自治区确定为珠峰自然保护区。

主要经济林木有苹果、、桃子,新引进的有水密桃、葡萄等。特色资源主要有虫草、贝母、三七、天麻、雪莲花、野生菌类、蕨菜

水利资源

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东林藏布河、吉隆藏布河)贯穿全境,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水利资源网络,河流湍急、落差较大、开发利用简便易行,投资少,见效快,条件十分优越。差那乡境内有60多平方公里水面的佩枯错。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县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利用的在1.4亿千瓦左右,全县水利资源开发不到总量的十分之一,仅有水电站一座,总装机容量为100千瓦,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2174人,其中:宗嘎镇3083人、吉隆镇3913人、差那乡 2343人、折巴乡1956人、贡当乡879人。

吉隆县全县总人口11797人;总户数2053户;城镇人口599人;农业人口9244人;牧业人口1954人;人口密度平方公里0.1人;人口出生率1.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吉隆县常住人口为17536人。

民族

藏族11707人,占人口总数的99.23%以上;汉族、回族等民族约占0.77%以上,还有少部分夏尔巴人、达曼人,分布在吉隆镇、莎勒、扎、吉甫等地。达曼人现正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经济

综述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943万元,比2001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920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02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921万元。

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完成10116万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5.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9元,比上年增长10%。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4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9元,比2004年增长10%。

2019年,吉隆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92300万元,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34亿元,同比增长5.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4.76万元,同比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31万元,同比增长20.39%;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05元,同比增长15.3%。

第一产业

2002年,吉隆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了经济作物和饲草种植面积,粮油总产达到1068.72万斤,连续夺得第15个丰收年。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肉、奶、皮较2001年有较大增长,牲畜年末存栏14.5949万头(只、匹)。扶贫开发进展顺利,落实扶贫点建设45户263人,牧民定居15户75人。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415.59元,比2001年增长13.7%。

第二产业

2002年,吉隆县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发展加快,乡镇企业产值完成155万元,多种经营完成产值842.6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93%和19.3%。

特色民族手工艺,主要是编和木制品,主要产品有木碗、木杯、酥油桶、木勺、竹筐、竹箱。特色农牧业有宗嘎镇甘蓝型贡当黄油菜生产示范基地;折巴乡白绒山羊、波尔山羊繁育养殖基地;及吉隆镇反季节蔬菜、药材花卉生产、畜牧业生产、防抗灾饲草饲料等基地。

第三产业

2002年,吉隆县全县劳务输出3555人次。地方财税收入完成92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个体工商户达到168家,注册资金33万元,从业人员261人。

2005年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248户,从业人员达到353人。有外贸出口商品生产、旅游服务业基地。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吉隆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6.9%,比上年提高10.9%,青壮年文盲率继续下降。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吉隆县教育被寺院贵族垄断,教育将人民群众置于门外。人民群众倍受愚昧、落后、不识字的痛苦。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吉隆县教育得到空前发展。

1961年吉隆县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小学建立,当时只有1名教师,在校生8名。1961-2000年底,县小学入学率达到76&,共培养初中毕业生358名,考取内地西藏班109人。

2004年完成“普六”任务,2005年顺利完成“扫盲”验收,我县“普九”顺利通过自治区、地区验收。到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5所,小学在校学生196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05%,巩固率100%,初中在校生757人,入学率90.71%。

医疗卫生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吉隆县没有专门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平解放以后成立了卫生管理机构管理执行有关卫生的事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医疗卫生工作主要以县卫生院为中心,开展综合性业务工作,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随之增多,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

防疫工作以预防为主,积极开展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实施各项卫生测定、卫生监督。

从80年代起,积极开展乡村医生的培训培养工作,先后派出20余人到区内各大医院或到内地进行培训深造。80年代末90年代初,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断分配到县医院,提高了技术质量和业务水平。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立正在进行。

截止到2014年,农牧民群众参与率达87%。全县有医疗机构6所,医务人员33人,拥有床位30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通讯事业

截止到2014年,吉隆县建成53座村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站,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文化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治穷致富,发展经济,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提高。为了歌颂党的富民政策,歌唱社会主义新生活,群众自编自导,产生了有一定艺术性、可观赏性的文艺作品。电影“2131”工程扎实深入推进,全年为农牧民免费放映电影1200场次,其中故事片1095场次,科教片105场次,观众达14.4万人次。

宗教事业

吉隆全县有4座寺庙、4座拉康。即曲德寺、查嘎达索寺、顿珠林寺、帕巴寺、玛尼拉康、加木拉康、强巴拉康、门康拉康。共有僧尼37人。曲德寺属黄教;查嘎达索寺属噶举派;顿珠林寺属宁玛派;帕巴寺属黄教,主供佛;4座拉康属宁玛派。

交通

吉隆县紧邻国道219线,连接着日喀则市,众多的县道、乡道,交通便利。

吉隆县南面和西南面同尼泊尔王国接壤,边境线长162公里,自古就是西藏与尼泊尔交往通商的要道。1961年设立海关,作为开放口岸,1978年吉隆镇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

2019年11月26日,开通6条农村客运班线,分别为吉隆县—吉隆镇、吉隆县—差那乡、吉隆县—折巴乡、吉隆县—贡当乡、吉隆镇—萨勒乡、吉隆镇—吉隆口岸,共配备11辆班车,覆盖了6个乡镇。

风景名胜

吉隆县具有众多的人文景点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全县有“大唐天竺使出铭”、曲德寺、卓玛拉康三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著名的与拉萨大昭寺建于同期的帕巴寺、强真寺等藏传佛教寺庙;有三趾马化石遗址;有米拉日巴修行洞;有异国建筑风格的寺庙;有独特的民间手镯舞艺术等。

吉隆县是西藏同纬度地带自然条件比较独特的地区之一,自然生态环境结构复杂,北部为湖盆草原地带,中部为湖盆河谷地带,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境内有高达8012米的希夏邦玛峰;有神奇的佩枯湖、白湖、黑湖、红湖和冰湖;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有水温高达60-70度的温泉10多个;有高达200米的瀑布。

强准祖布拉康

强准祖布拉康(以下简称强堆寺)位于吉隆镇的邦兴村,东距县林管站200米。寺庙为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身方形,底层最大宽度为22米。塔之底层以片石垒砌墙体,外抹泥墙,第2、3、4层皆以小型炎砖砌筑,各层檐面皆以原木斫成梁架椽枋,其上铺盖以石板。

“文革”时期,寺庙毁弃。1986年经吉隆县人民政府批准,予以重新恢复。

帕巴寺

帕巴寺位于被称之为“圣城”的古代中尼、中印交通重镇吉隆镇的一座千年古寺,它位于现吉隆镇政府所在地之东侧约有30米,海拔2850米处。

帕巴寺的始建年代,据传松赞干布迎请尼泊尔赤尊公主,在边镇所建立的镇边寺庙之一。其建筑风格主要依照了尼泊尔寺庙的格式。

卓玛拉康

卓玛拉康位于吉隆县县城城区南隅,曲德寺西南,原贡塘王城遗址的中部,海拔4160米。

卓玛拉康的始建年代,据文献记载“该庙宇竣工于藏俗第5绕迥之庚午”,公元1274年,也就是卓玛拉康的始建年代。

桑丹林寺

桑丹林寺北距吉隆镇40公里,位于海拔约4500米的丹林沟内。

寺内收藏有《丹珠尔》、《甘珠尔》经书一套以及《亚不赛》经书一套21部,《索郎吐布》经书一套18卷。

桑丹林寺为格鲁派寺院,据实地调查,建寺至今已有480多年,寺庙人数最多时达到80人左右。

寺庙在1966年——1969年“文革”时期被毁,仅存建筑遗址“阿瓦呷英摩岩题铭”(大唐天竺使出铭)

贡塘王城遗址

贡塘王城遗址大约建于公元11世纪前后,地处吉隆县城东南。城址现存4段:即西南角楼、南恒西段、南恒东段、及角一楼、东恒、夯土城墙,卵石勒脚,四角筑有角楼,城恒中段筑有碉堡。另有内城恒,城内有古寺卓玛拉康。遗址约分为5个建筑时期,始建于第六代贡塘王拉觉德,终于第十七代贡塘王赤拉旺坚时期。

擦木卡战场遗址

古战场地处吉隆县擦木卡沟内,形成于清代。古战场由一系列完整的御工事组成,包括有护恒、单兵掩体、隐蔽部等。系清代乾隆年间清军反击廓尔喀侵略者的遗址。

哈东淌旧石器遗址:哈东淌旧石器地点在宗嘎镇哈东沟,形成于旧石器时代。

遗址位于吉隆藏布河东岸二级阶地,标本采集范围约2000平方米,采集旧石器标本砍砸器、砍斫器、刮削器等近百件。

却得淌旧石器遗址

遗址在宗嘎镇烈士墓地北侧,形成于旧石器时代。

遗址位于吉隆藏布上游二级阶地,标本采集范围约1000平方米。采集标本共11件,种类包括刮削器、切割器、砍器等。

佩枯错

位于吉隆县与聂拉木县交界处,是珠峰保护区内最大的内陆湖泊,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4590米。

该湖三面环山,地形开阔,鱼类资源丰富,该湖呈宝葫芦形。

荣誉称号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