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汉语汉字
涂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涂和它的繁体原是两个不同的字,简体“涂”最早见于商朝文字。[3]简体字“涂”有两种读音,读作“tú”时,本义是涂水,引申为道路、泥巴、门路等;读作“chú”时,通“除”,意思是扫除。繁体“涂”,读作“tú”,最早见于《说文》,本义是泥,泥巴,引申为粉刷物品,乱写乱画。
  • 中文名:涂
  • 拼音:tú、chú
  • 繁体:塗
  • 部首:氵
  • 字码:U 6D82
  • 五笔:IWTF(86版)
  • 仓颉:EOMD
  • 郑码:vomf
  • 字级:一级
  • 平水韵:平声·七虞
  • 笔画:10
  • 结构:左右结构
  • 五笔86:IWTF
  • 笔顺编号:4413411234
  • 词性:动词
  • 造字法:形声
  • 四角:38194

字源演变

汉字简化前,涂和它的繁体原是两个不同的字,它们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涂(简体字),形声字,左边的“水”是形旁,表明这个字的本义和水有关,右边的“余”是声旁,表明这个字的读音。从现在的读音来看,两个字的读音相差很远,但从上古时期的读音来看,它们的韵部是一样的,都是“鱼”部字。“涂”的本义是河流的名称。“涂水”就是现在云南省的牛栏江。源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北流至威宁折向西北,至鲁甸县入金沙江。又指道路。后作“途”。《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

”郑玄注:“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容乘车一轨。”《汉书·礼乐志》:“大朱涂广,夷石为堂。” 颜师古注:“涂,道路也。”《释名·释道》“涂,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又指涂抹;粉饰。后作“涂”,今又简化为“涂”。《说文·木部》:“朽,所以涂也。”段玉裁注:“涂者,饰墙也。”又指古月令名(或读chú)。《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以上诸义读tú,又音chú,通“除”,扫除。《荀子·礼论》:“卜筮视日,斋戒修涂。

”梁启雄注引王念孙日:“涂,读为‘除’。《周官·典祀》:若以时祭祀,则帅其属而修除。注:修除,芟埽之。...作涂者,借字耳。”又指古水名。即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北之滁河。

涂(繁体字),形声字,从“水”、“余”、“土”。“余”为多余。三者相合表示在土中加上适量的水。土掺入水后具有粘合性。《广雅》:“涂,泥也。”泥可用来饰抹墙体等,从而起到装饰作用。《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涂,饰也。清·郑珍《说文新附考》:“古涂、途字并止作涂”,“凡以物傅物皆日涂,俗以泥涂字加土作涂”。简化字作“涂”,乃恢复其古字(参见“涂”字条)。“涂”的本义为泥、泥巴。《说文》:“涂,泥也。”《易睽》:“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引申为涂抹、敷擦等。又指道路,也作“途”。

现代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名词

古水名。即今云南省之牛栏江。发源于寻甸,北流至威宁折向西北,至鲁甸县注入金沙江

洞涡水支流。在山西省榆次县境

道路。也作“途”

十二月。古月名

泥,泥巴

指途径;门路

动词

涂抹;粉刷物品

乱写乱画

使不清楚或模糊

chú

动词

通“除”,扫除

名词

古水名,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北之滁河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同都切

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从水余声。

说文解字注

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绳。

绳各本讹作“渑”,今正。“牧”《前志》作“收”,《后志》作“牧”,《华阳国志》竟作“升”。李奇日:“靡音麻, 收靡即升麻。常璩曰:“升麻县山出好升麻。”收、升、牧三字皆同纽,《隶释.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见,《晋书》亦作“牧”矣。益州郡牧靡,二《志》同。《前志》曰: “南山腊,涂水所出,西北至越嵩入绳,过郡二,行千二十里。”《水经注·若水篇》曰:“若水,又东,涂水注之。水出建宁郡之收靡县南山,县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县东乌句山南五百里,山生收靡,可以解毒。涂水导源腊谷,西北流至越嵩入若水。”按,涂水出腊谷,故《汉志》谓之腊。涂水,《汉志》、《说文》皆云入绳,而《水经注》云入若水者,善长云若水又径越嵩大榨县入绳,绳水出微外,南径旄牛道,至大痄与若水合,自下亦通谓之绳水矣。诸书录记群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绳,正是异水沿注,通为一津,随纳通称也。《水道提纲》日:“金 沙江即古绳水,鸦龙江一名打冲河,即古若水。金沙江出番地,至云南姚安府大姚县境合鸦龙江,至四川叙州府治宜宾县西南境入于江。金沙自犛石山发源,至云南.丽江府境,已四千二百余里,自丽江至四川叙州府又二千五百余里,源远流长。所受大水数十,小水无数,其为大江上源无疑也。”玉裁谓多以金少为大江正源,然非《禹贡》“婚山道江 '之旨。《禹贡》于河源、江源皆举其近者,圣人不尚远略之意。牧靡今何县,涂水今何水,未审。

从水。余声。

同都切,五部。按,古道涂、涂堑字皆作“涂” 。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同都切,音徒。水名。《说文》: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

又水名。《水经注》:涂水,出阳邑东北大嵰山。

又沟涂也。《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注:涂容乗车一轨。

又同涂。《周礼·夏官·司险》:设国之五沟五涂。注:五涂径畛。涂,道路也。

又堂涂也。《尔雅·释宫》:堂涂谓之陈。《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堂涂十有二分。注:谓阶前。若今令甓祴也。疏:令甓。塼也。祴,塼道也。

又《玉篇》涂涂,露厚貌。

又《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月。

又石名。《山海经》:箕尾之山多涂石。

又《广韵》:直鱼切。《集韵》:陈如切,?音除。水名。与滁同。《晋书·宣帝纪》:王淩诈言吴人塞涂水。涂水卽滁水。

又《集韵》《韵会》:?直加切,音秅。沮洳也。一曰饰也。

又《集韵》:余遮切,音耶。涿涂,山名,见《史记·匈奴传》。

又与余同。涂吾,水名。《山海经注》:汉元狩二年,马出涂吾水中。

音韵汇集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声类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小韵

声母

韵母

韵部

广韵

平声

全浊

直鱼切/直胡切

ȡʰjo

平声

全浊

同都切/直鱼切

dʰuo

集韵

平声

全浊

陈如切

平声

全浊

同都切

do

平声

全浊

直加切

ȡa

平声

次浊

余遮切

0ia

韵略

平声

除加切

增韵

平声

同都切

平声

除加切

洪武正韵

平声

五模

全浊

同都切

d‘u

平声

十五麻

全浊

锄加切

dz‘a

中原音韵

阳平

鱼模

次清

tʼu

鱼模合

鱼模

中州音韵

平声

鱼模

唐卢切

分韵撮要

阳平

?

第十二孤古故

蒙古字韵

平声

du

韵书集成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o

王力系统

d

a

董同龢系统

ɑɡ

周法高系统

d

李方桂系统

d

ag

o

o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uo

拟音/王力系统

d

u

拟音/董同龢系统

uo

拟音/周法高系统

d

uo

拟音/李方桂系统

d

uo

拟音/陈新雄系统

u

中上古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