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禊

修禊

古代的基本祭祀之一
修禊,古代的基本祭祀之一,在某个月中的“除”日进行,用以祈福、禳除灾疠。缘起于阴阳八卦中的十二建神: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正月建寅,除在卯日;二月建卯,除在辰日;三月建辰,除在巳日。是故有《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之说。在每个月的“除”日举行仪式进行祭祀,可以扫除恶煞、去旧迎新。每年有三十四个除日,但禊事多在春、秋的除日举行,一为气候温良,二是春种、秋收之际,此时祈求具有实际意义。另,禊事多在水边举行,取涤旧荡新之义。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点:
  • 名称:修禊
  • 拼音:xiū xì
  • 出处:《史记》
  • 释义:禊日(禊事活动之日)

简介

修禊,是中国古代的风俗,又叫“拔楔”、“春楔”,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传说这种习俗源于上古,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人们到水边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以求祛除不祥,得到幸福。“拔”就是拔除,“楔”又通“祈祷”的“祈”,合起来就是去掉不祥而祈祷幸福。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为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

历史

早在公元前的周朝,人们就已经在三月里去水边祭祀,并且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可以拔除疾病和不祥。《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郑玄注:“岁时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之美,衅浴谓以香燕草药沐浴。”事实上,这仅是对“拔楔”活动的记载,但不能说成“拔楔”这种仪式的源头。

《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古人之所以在答春三月里出游拔楔,是因为在这个时节里,万物复苏,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大自然焕发勃勃生机,也能引起人们偷快和振奋情绪,带来吉祥的祝福。

拔楔的仪式形成并流行是在汉代,时间多在春秋两季,春天就到水边洗浴,秋天则爬山登高,以春季拔楔为主。春季拔楔定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西汉刘散《西京杂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南朝宋人范哗《后汉书・礼仪志》也有记载:“三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曰洗灌拔除去宿垢疚为大絮。”

自三国魏以后,楔日就不再用“上巳日”,而是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了。南朝文学家沈约《宋书・礼志》记载:“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随着时间的推移,拔楔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多,人们来到水边已不仅仅是举行沐浴拔除的仪式,而是把它当成宴饮游玩的好时光,更免不了要赋诗行会。达官贵人或文人墨客还在弯曲环绕的小水渠里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面前,谁便赋诗一首。

典故

兰亭修禊

古代有个习俗,每年阴历的三月上旬巳日,人们相约到水边用香薰草药沐浴,祓除不详,曹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雅集。他们围坐在小溪边,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

红桥修禊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三日,年届不惑的风流才子孔尚任在广陵期间,又一次发起了“红桥修禊”。此次参加的名士24人,其中不少还是王士禛的朋友。因为参与者籍属八省,所以孔尚任称这次聚会为“八省之会”。后由于红桥改称虹桥,红桥修禊也被称为虹桥修禊。

文化

修禊渊源

唐宋以来,绍兴兰亭修契屡有举办。晋至唐宋,会稽地区农耕发达,剡纸、丝绸、茶叶、越瓷、兵器等手工业技术先进,大批贵族和儒释道名流从动乱的北方会聚这儿,逐渐发展成可与长安匹敌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成为土族文化荟萃之地、中国山水诗画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高僧的活动中心、道教高士的修行中心。中晚唐幕府文学兴盛,肃、代时期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群,一群以长安为中心”,“一群以越州为中心”。

兰亭诗酒宴集在会稽有着悠久的传统。魏晋以后,北方战乱,衣冠贵族大量南迁,与越地本土经济相溶,使得会稽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时尚中心。加以东晋文法制度的盛行,组成会稽贵族集团。以王羲之为首的兰亭修禊,就是这些贵族名流参政集结的最高形式。唐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诗酒文会传统在越州(今绍兴)得到进一步发扬。开元、天宝年间,越州地区的诗酒文会活动已颇可观。安史之乱给中原地区带来极大破坏,越州受战乱影响甚微,再加上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越州经济更进一步发展,渐渐成为两京以外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大量的官员名流或避乱或仕职或漫游而聚集于此,在优美的山水之间,追慕兰亭集会的高雅风尚,频繁地开展诗酒文会活动。

长庆三年,丞相元稹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至大和三年,前后共八年。在越州府,他广辟文士幕僚,举办诗酒文会活动,并与其它官员、士女、道士、歌女等游乐唱和,长庆二年(822)元稹拜相。长庆三年(823),转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在越州八年,召为尚书右丞。在越州元稹广辟文士幕僚,盛办兰亭镜湖修禊。

王勃云门修禊

王勃在绍兴云门献之山亭仿兰亭“曲水流觞”并作《修契序》。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写道:“观夫天下四方,以宇宙为城池;人生百年,用林泉为窟宅。虽朝野殊致,出处异途,莫不拥冠盖于烟霞,披薜萝于山水。况乎山阴旧地,王逸少之池亭,永兴新郊,许玄度之风月。琴台寥落,犹停隐遁之宾;酿渚荒凉,尚遏逢迎之客。仙舟溶,若海上之槎来;羽盖参差,似辽东之鹤举。或昂昂骐骥,或泛泛飞凫,俱安名利之场,各得逍遥之地。而上属无为之道,下栖玄邈之风。

永淳二年,暮春三月,修祓禊於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花争发,非止桃蹊;群鸟乱飞,有逾鹦谷。王孙春草,处处争鲜;仲阮芳园,家家并翠。于是携旨酒,列芳筵,先祓禊于长洲,却申交于促席。良谈吐玉,长江与斜汉争流;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他乡易感,增栖怆于兹辰羁客,何情更欢娱于此日,加以今之视昔,已非昔日之欢。后之视今,亦是今时之会?人之情也,能不悲乎?且题姓字,以表襟怀。使夫会稽箭,则推我于东南,昆阜琳琅,亦归予于西北。”

《嘉泰会稽志》卷十载:“南朝宋时,谢康乐与从弟谢惠连人称大小谢,曾泛舟耶溪,对诗于王子敬山亭。“谢灵运与惠连联句,刻于(孤潭)树侧””初唐诗人宋之问更开越中唐诗风流之先河。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率浙东诗人曾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王勃也许意犹未尽,于同年秋再次修锲于此,此后又有大历浙东唱和(57诗人)。

语法争议

关于“修禊”一词的来源,一般认为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一句,“修禊”常被误为即是“祓禊”。山东成武一中王晓维曾著文《被误解的被误解的“修禊事也”》认为,“修禊”乃动宾短语,非一名词,“修”应解释成“治”,这里引申为举行之义,则“修禊事也”应解为“修祓禊之事也”。此外,也有人认为,“修”字为欧阳修的名字,“修”和“禊”应分开读,“修禊”为误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