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

中国古代的自动计时装置
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的自动计时装置,又称漏壶、刻漏、漏刻。铜壶滴漏由两个以上的铜制水壶组成,置于台阶或架上,均有小孔滴水,最下层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度,以表示时间。[1]
    中文名:铜壶滴漏 外文名: 别名:中国古代的自动计时装置 名称:铜壶滴漏 拼音:【拼音】tóng hú dī lòu 出处:【出处】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 释义:【解释】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 用法:褒义,谓语 结构:联合式 所在地:天台县其他城北22公里天台山中 开放时间:无 票价:免费

简介

铜壶滴漏,是古代计时的漏器,指用铜壶盛水,以水滴下来计算时刻,故古人将候朝见称为“待漏丹墀”,将夜深称为“漏尽灯残”。截至21世纪初,铜壶滴漏的发明时间尚不确定,其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铜壶滴漏的计时精度比传说中的阿拉伯人用浮子式阀门调节水位的系统为高。这种计时装置是一种开环自动调节系统,其原理相当于有非线性限制器的多级阻容滤波装置。

漏壶能够不分白日夜晚、不分晴天雨天计时。但滴水的速度受温度影响,计时不免有误差.但它能够在晴天时用日晷校反。

原理

滴水计时器的原理,是在某一条件下,每个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时间相等。水从高度不等的几个容器里依次滴下来,最后滴到最底层的有浮标的容器里,根据浮标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据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来读取时间。这样,无形的时间转换成了有形的尺寸。

铜壶漏滴中的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是由高处的水一滴一滴流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因此铜壶滴漏的计时原理实质上就是水滴总数的自动累计。

构造

铜壶滴漏的构制历代不尽不异,有泄水型漏壶和受水型漏壶,有单壶式和多壶式。

单级滴漏

这种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时间)。这里浮箭可看作是一种自动检测装置。保持上壶的水位恒定,则是自动调节的问题。这个问题后来用互相衔接的多级(3~5级)水壶莲华漏来解决。

莲华漏

由4个壶组成,分作四层安设:

第一层为上水壶,第四壶插有刻著时辰尺度铜箭。每个壶皆有盖盖之,第一、二、三壶壶底均有小孔,孔下有小槽,上槽之水,可漏到下壶。但漏水之小孔,有一定大小,如果将小孔弄大或堵塞小许,就会影响计时的准确。

从第一壶流下之水,流至第四壶,均有铜笕接住。一滴一滴,以次相注,最后滴入到第四壶,即升起铜箭。

白天时刻,如在上午五点十五分上水,夜间则要在下午五点十五分上水。水自动不停滴下,滴了一刻,则第四壶的铜箭升起一刻。如此一刻一刻地升,便成了一时辰。当水与壶平的时候,铜箭也就升尽了。日夜上水二次,则昼夜时刻,就在这个枝箭上表示。

藏品

中国现存(21世纪初)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

第二层称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

第三层称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

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

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中央插一把铜尺,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