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

土方

汉语词语
土方,汉语词语,基本解释为:1、古部族名。屡见于甲骨文。2、地势。3、挖土﹑填土﹑运土的工作量通常都用立方米计算,一立方米称为一个土方。这一类的工作叫土方工程。4、民间流行的﹑不见于医药专门著作的药方。[1]
    中文名:土方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folk recipe 应用学科:建筑学,土木工程 词性:名词,形容词 民族:古代游牧部族 别称:民间药方别称

基本解释

1、土地的方位。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迩。」n

2、职官名。古代掌管土地测量等事宜的官。

《周礼.夏官.土方氏》:「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n

3、量词。计算泥土体积的单位。一立方公尺为一土方。n

4、流传于民间,但不见于医药专门著作的药方。

如:「这个土方满有效的,你不妨试试。」

古代部族

土方部落

土方是殷代北方距离商王畿较近的一部族,屡屡侵夺商地居民,曾进入商东部劫掠两个居民居住地,武丁在征伐工方的时候,用两三年时间消灭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为商朝领土。西部地区的古老部落羌族,也称西羌,分为羌方、羌龙、北羌、马羌等。武丁征伐西羌多次,将所获战俘,用作“人牲”,成为祭祀鬼神的牺牲品。

商王武丁每次征伐土方都全力以赴,出兵最少也是“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出兵最多达“共人五千伐土方。”这些战斗大多是由武丁亲自率领和指挥的,随从征伐的武将叫沚。结果,土方的首领被杀,土方人民归顺了商王朝,土方地区成为商的北土。土方被灭后,武丁经常到这里视察,卜辞上叫做“王省土方。”

商与土方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更为密切了。在甲骨文中,除了有“王省土方”、“伐土方”、“征土方”等多处战争记录外,同时还有“贞卜土方贝与不贝”的记述,也就是关于殷商与土方之间进行实物交易的记载。(“贝”在当时既是一种珍贵的装饰品,同时也可以充当交换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

史料记载

有关土方的史料记载,最早当属甲骨文。而记录土方与夏(汉)族的关系,则可上溯到夏禹时期。《诗经》中就有“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的记载,它将土方与治理洪水的大禹联系在了一起。《楚辞·天问》中也写道:“禹降省下土方”,说明大禹与土方之间在当时确实有过关系。

《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土方在唐虞夏商时期活动在我国包括山西、陕西一直到内蒙古以北地区的部族之一。今天我们称土方是一个族是广义性的称谓,因为从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族称所代表的群体,大概还只是处于一个部落群的阶段,其文明程度和经济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商。

郭沫若曾根据甲骨文中有关土方的记载,认为土方在殷商时期是与商族发生关系最多、战争也最频繁的一个民族。他推断说:“土方距殷京(今河南安阳)约十二三日之路程,每日平均行程八十里计,已在千里之下,则土方之地望在今山西之北部。”

据考证朔州境内活动的东边主要是土方,北边主要是鬼方。《中国民族概论》记述:“从商代起,‘戎’、‘狄’(翟)的族名就成为我国北部和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代表。”土方和鬼方自然属于戎狄的范围。这些戎狄方国经常骚扰掠夺中原。商朝为巩固统治,长期与之斗争,商王武丁时征服了土方和鬼方。据史载武丁时征服的方国部落有40多个,其中北方的土方和鬼方是主要征讨对象,《易》卷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商朝属国周部族首领季曾经商王同意,远征并大败鬼方。

古本《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又据殷墟卜辞可知,鬼方酋长自武丁时就参与商朝的祭祀、征伐、掳掠羌人等活动,说明当时强大的鬼方已被商人征服,成为商王朝控制的方国。而土方经武丁时出兵讨伐后,卜辞中很少见到其活动的记述,土方人不是归降了商王朝,就是被赶走了。商王武丁、武乙时征讨鬼方、土方的结果,是大大开拓了商朝北方疆土,囊括了今朔州地区。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