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学院

毕节学院

中国贵州省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毕节学院是200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由原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毕节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在69年的办学历程中,依托毕节地区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学院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 中文名:毕节学院
  • 外文名:
  • 别名:
  • 英文名:Bijie University
  • 校训:明德笃学 弘毅力行
  • 创建时间:2005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现任校长:陶文亮
  • 学生人数:5000余人
  • 教师人数:650人
  • 所属地区:中国,贵州省毕节市
  • 主要院系:经济管理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教育科学系、艺术系、体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环境与生命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城市建设与土木工程系、采矿系、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系、马列主义教学部、成教部等
  • 对口支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南大学
  • 党委书记:陈永祥
  • 录取批次:本科第二批

历史沿革

1931年毕节县立初级中学创建

1938年毕节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

1950年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更名毕节师范学校

1958年毕节师范专科学校创建(合署)

1961年贵州省毕节民族师范学校并入毕节师范学校

1953年贵阳民族师范学校创建

1958年贵阳民族师范学校更名贵州省毕节民族师范学校

1962年毕节师范专科学校改建毕节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毕节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更名毕节师范学校

1975年毕节师范学校升格毕节地区五七师范大学

1978年毕节地区五七师范大学改建贵阳师范学院(毕节大专班)

1981年贵阳师范学院(毕节大专班)升格为毕节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毕节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61年毕节师范专科学校(部分)改建为毕节第三中学

1980年毕节三中更名为贵州省毕节师范学校

2005年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节教育学院、毕节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毕节学院

经省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2014年5月23日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实力

学校校园规划总面积1300余亩,现有面积833亩,校舍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600万元,有馆藏图书85万册及清华同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图书资源120万册。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869人,其中教师586人,教授41人、副教授201人,博士23人、硕士359人,教师中有国家一级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省级学会会长1人、副会长4人,省管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1人,市突出贡献人才奖获得者2人,市管专家15人, 1人受聘担任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受聘担任省内外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有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97人,外籍教师3人。

设有14个教学学院, 35个本科专业,专业覆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

获批1个农业部“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毕节综合试验站”,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特色专业、2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校级精品课程,4项省级教改项目,74项校级教改项目。建有14个科研院所,教师承担了百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有来自25个省、区、市的全日制在校学生10000余人,有成人教育在册本专科学生4300余人,建有融“奖、贷、助、补、减、免”等途径为一体,整合了国家、社会和学校力量的贫困生助学保障体系,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在国家、省级的各种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先后获“三下乡”、“扶残助残”、“国防教育”、“预征兵工作”等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贵州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了校际合作。

科研院所

毕节学院自2005年建校以来,学校在定位教学研究型学校的基础上,学校大力支持科研工作,建立了一系列的科研院校,为支持科研、发展科研、壮大科研提供了强大的科研平台支撑和智力人才支持。

主要科研院所有:夜郎文化研究所、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研究所、毕节试验区研究院、彝学研究院、黔西北民族艺术研究所、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黔西北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所、逻辑与应用逻辑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院、黔西北民族工艺服饰研究所、草地生态研究所、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研究所、化学化工技术开发中心(省级重点支持)等十余个科研院所,其中还有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申万胜将军任名誉院长的乌蒙书画院。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陈永祥,男,彝族,贵州毕节人,毕业于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学院),教授,中国鱼类学会理事,贵州省省管专家。

院长:陶文亮,男,汉族,中共党员,南京工业大学毕业,教授,兼任党委委员、副书记。

办学特色

学校积极主抓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重点学科,为学校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校在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的支持与帮助下,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校外开设的第一个品牌讲座“毕节学院北大光华管理讲座”在学校引起广泛反响。

学校有应用化学、逻辑学、化学与应用化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逻辑学、汉语言文字学、基础数学、化学和生态学、采矿工程学等五个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无机化学等12门校级精品课程;毕节学院逻辑改革创新等11个校级教改项目。教师获省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十余项,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贵州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毕节试验区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软科学项目“毕节试验区跨越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教育部、国家语委项目“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等具有毕节试验区特色的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科研项目百余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科研成果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

对口支援

2009年11月13日,教育部关于西南大学对口支援毕节学院的通知(教高函[2009]24号)。

2012年9月27日,教育部关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对口支援毕节学院的通知(教高函[2012]16号)。

学术交流

学校与山东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开展了积极的交流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交流硕果。其中,学校先后与西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在学科建设、科研体系、人才师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学校的工科院系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在山东科技大学(中央组织部与团中央的博士服务团成员张开智)的帮助与支持下,已经成长为学校的工科龙头院系,为毕节地区能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807人,其中专任教师556人,教授、副教授170人,博士、硕士308人, 教师中有国家一级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副秘书长,省管专家、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毕 节地区突出贡献人才、地管专家、毕节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共26人,有1人受聘担任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 受聘担任省内外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有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研究员89人,外籍教师2人。设有14个教学学院 ,开设有28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科技创 新人才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校级精品课程,4项省级教改项目,16项校级教改项 目。建有15个科研院所,教师承担百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科研项目。

学院发展

毕节学院秉承70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厚的办学经验,依托毕节地区得天独厚的毕节学院艺术楼 ,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扎实进取、开拓创新,紧紧围绕重点工作,逐步推行目标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在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研究、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特殊教育等特色学科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同类院校中水平较高,有鲜明特色的地方综合性院校,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院系设置

矿业工程学院

理学院

人文学院

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外国语学院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信息技术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生态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探索、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保留专科教育,办好成人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建校以来,为毕节地区及贵州省输送优秀人才万余名。学生在教育、管理、科研等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大批学生成长为各自工作岗位上的骨干。毕节学院正日益成为毕节地区及贵州省的人才培养基地。

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综合性优势,着力夯实基础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重点扶持与毕节试验区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逐步形成以基础学科为基点、应用学科为主导、重点学科为标志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文、理、教育为主,工、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学科专业的综合性优势。站在新的起点和历史征程上,毕节学院依托艰苦创业、求实进取的办学传统,秉承“明德笃学、弘毅力行”的校训,围绕服务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工学优先发展,文学、理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 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毕节地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文化宣传基地、咨询服务基地。 

 

 

发展目标

立足毕节试验区,辐射贵州,面向全国,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建成文、理、教育为主,工、经、管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在省内具有先进水平、在西南地区教学型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地方院校,成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成为一所在同类院校中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区域综合性大学。

站在新的起点和历史征程上,毕节学院按照国家有关领导人的批示:“将毕节学院确定为西部开发扶贫办学的教育试验地”,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建成文、理、教育为主,工、经、管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地方性、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努力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大学。

毕节学院,一所圆梦大学、治学成才的圣殿,是毕节试验区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莘莘学子的理想家园。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