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学院

蚌埠学院

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蚌埠学院(Bengbu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院校。[1]学校于2004年在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合并筹建更名升本为蚌埠学院。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截至2019年10月,该校学校占地面积1128亩,校园建筑面积37万m2,申报待建3.10万m2,固定资产总值6.5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2亿元,纸质图书136.77万册、电子图书75.21万册。学校现有5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七个学科门类,设有14个二级学院(教学部),全日制在校学生14627人。学校现有教职工883人,其中专任教师66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0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2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教坛新秀20人。
  • 中文名:蚌埠学院
  • 外文名:Bengbu University
  • 简称:蚌院(BBU)
  •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 学校类别:理工类
  • 学校特色: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 主管部门:安徽省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陈国龙、院长:丁明
  • 院系设置:机械与车辆工程系、生物与食品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文学与教育系等
  • 校训:笃学、重行、修德、立才
  •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曹山路1866号
  • 院校代码:11305
  • 主要奖项: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 知名校友:高鸿钧

历史发展

建校前身

蚌埠高等专科学校

蚌埠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为蚌埠食品工业专科学校和蚌埠联合大学。原蚌埠食品工业专科学校于1984年6月创办,附设在蚌埠联合大学内,招收1个班;1985年,迁至蚌埠教育学院院内,招生、教学由教育学院统一管理。原蚌埠联合大学创建于1984年6月,属市辖高校,初办时以东风四街小学为校址,于1985年11月在曹山脚下建新校,占地45亩。1990年6月6日两校合并为蚌埠高等专科学校。

蚌埠教育学院

该校创办于1978年,始称安徽大学蚌埠师范专科班,招收中文、数学、物理3个班,学生109人,时隔不久改称安徽师范大学蚌埠师范专科班。嗣后,1979年9月改名为安徽师范大学蚌埠师范专科学校,1980年8月改称蚌埠教师进修学院,1982年改称蚌埠教育学院。

1983年秋,招收三年制在职业余进修学员100名,另招收业余走读形式的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函授学员2378名,并分别在蚌埠、淮北、宿县、滁县设19个教学点。1984年秋,曾为新疆、甘肃两省代培训学员82名。

蚌埠职工大学

蚌埠职工大学是1997年9月8日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原蚌埠职工大学、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蚌埠分校、蚌埠机械职工大学合并成立的一所新型的综合类的成人高校,与安徽电大蚌埠分校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办学机制。

原蚌埠职工大学于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原蚌埠机械职工大学前身是市重工业局“七·二一”大学,于1982年筹建为市重工业局职工大学,1985年4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改为市机械职工大学;原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蚌埠分校成立于1979年2月。n

合并建校

2002年4月,省教育厅、蚌埠市委、市政府经过研究,决定将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三校合并。

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在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蚌埠学院,筹建期为两年。

2007年3月19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在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合并基础上正式设立蚌埠学院,同时撤销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的建制。n

办学条件

系部专业

蚌埠学院现有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现代艺术中心)、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13个二级学院(教学部),另设有安徽开放大学蚌埠分校(含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蚌埠分校、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51个,其中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省级首批人才创新试验区专业2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经济学八大学科门类,其中工科专业28个,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与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学科专业体系。全日制在校生约15000人。n

师资力量

蚌埠学院现有教职工883人,其中专任教师665人,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20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9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1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级教坛新秀17人,柔性引进高端人才7人。2016年学校获批安徽省首批编制周转池试点高校,蚌埠学院人才工作相关经验曾被《教育部简报》专题报道,蚌埠学院连续多年荣获“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先进集体”。n

教学建设

2009年以来至今(截至2016年9月),该校建有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9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1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1门,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示范课程3门(MOOCS)。

目前,拥有省级教学名师8名,省级教坛新秀14名,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省级教学成果推广项目1项。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生物工程、交通运输

省级精品课程

本科:线性代数、数字电子技术、写作、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等数学

专科:包装设计、物业管理、会计学原理

合作共建省级本科精品课程(括号中为共建单位)

蚌埠学院申报:电力电子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图学(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安徽财经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申报:计量经济学(蚌埠学院)、微生物学(蚌埠学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蚌埠学院)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发酵类示范实习实训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n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9月,该校设有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共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1个。

另外还建有机械设计工程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微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环境污染物控制与生物修复研究所、蚌埠学院化工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工控技术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所、应用法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淮河流域民间音乐研究所、花鼓灯演艺实践与研究中心、书法研究所、成人高等教育研究所、玉文化研究中心等21个研究机构。n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4月,该校承担了省级科研项目200余项,与有关企业签订在研项目180余项,发表论文2100余篇,其中SCI、EI、CSSCI收录18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出版专著120部。n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9月,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210多万册,其中纸质图书总量124多万册,电子图书总量87万册。中外文现刊1970种,报纸96种;中外文数据库10个,电子期刊25061种。n馆藏中艺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语言文学、经济、教 育、外语、计算机科学类图书资料品种较多,逐步形成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馆藏结构。t

      学术刊物

      《蚌埠学院学报》创刊于2012年,安徽省教育厅主管,蚌埠学院主办,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逢双月20日出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34-1321/Z,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297X。常设栏目主要有:工程技术、基础科学、文学艺术、综合研究、经济管理、教育教学、淮河文化研究等,涵盖机械、电子、计算机、建筑、生物、食品、文学、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思想政治、高校管理、淮河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n

      现任领导

      职位

      名单

      党委书记

      陈国龙

      党委副书记、院长

      丁明

      党委委员、副院长

      郑桂富、郭有强

      副院长

      郭宛京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赵大为

      校园文化

      校训

      笃学 重行 修德 立才

      笃学:笃,专心、坚定。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要志于学 、专于学、厚于学,力戒浮躁虚荣,专心致志、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

      重行:行,行动、实践。重行,即重视实践、重在实践。没有专心致志、勤奋刻苦的学习行动,无以获得真知;只关注书本知识、不重视专业技能,就不能获得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本领;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不投身实践、学以致用,就不能实现社会价值。

      修德:修,学习、培养、锻炼。修德,即通过学习与道德实践,不断提升道德品质与思想境界。在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要不断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努力养成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情趣,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立才:立,站立、树立,成为、成就。立才,即成为能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成才,才能立足于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校徽

      校标基本图案为圆形,由中英文校名、“蚌”字篆体变形等元素构成;标志主体图案及英文校名取色为蓝,图案边框及中文校名取色为黑;蚌字及底色取色为白;英文校名“BENGBU UNIVERSITY为国际识别标志。

      (1)圆形取意为完美、圆满,象征团结、和谐、吉祥;

      (2)蓝色取意为广阔、高远、智慧、宁静,象征理想的天空、知识的海洋、深邃的思想和未来的希望;

      (3)黑色取意为坚定、庄重,象征严谨、规范、理智;

      (4)白色取意为纯洁,象征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5)“蚌”(音Beng)字取地名本义,表达蚌埠学院的地域定位;“蚌”字经过篆体变形后,左边的“虫”旁构成抽象的河流图案,进一步表达蚌埠学院地处淮河流域,也象征着淮河及淮河文化源远流长;右边的“丰”字取其多词性含义,作知识的丰富、思想的丰富、人才的丰富、校园文化的丰富等开放性解释。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