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中国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原海洋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65年,是隶属于中国国家海洋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中国海洋技术的行业管理,承担展规划、计划和标准的拟定,承担中国国防建设所需的军事海洋观测技术研究和海洋技术装备及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代表中国开展国际海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为海洋行政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国防建设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 中文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 外文名:
  • 简称:
  • 主管单位:
  • 登记单位:
  • 属性:
  • 社团地址:
  • 主要成就:
  • 创建时间:1965年
  • 隶属:国家海洋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 职能:负责全国海洋技术的行业管理
  • 重大课题:200多项

基本介绍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有职工近500名,科研人员占70%,其中国内外知名专家25名,研究员、教授级高工42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10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已形成海洋遥感、海洋水声探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浮标潜标、系统集成、船用甲板装备、机电一体化、电源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经济等十余个专业和技术方向。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8项、国家重大专项和部委级重大课题200多项以及一大批国家海洋业务系统能力建设项目,取得了200余项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其中有50多项达国际先进水平,开发了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型产品30多种。

这些技术与成果在我国海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海上国防建设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1965年8月,“国家海洋局海洋仪器研究所”成立,主要职责为组织攻关海洋技术与装备,改变中国海洋观测、调查技术落后、国产海洋仪器几乎空白的状况。

1983年8月,更名为“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主要职责为国家海洋管理职能履行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承担中国国内海洋观测技术研究和海洋仪器设备研制任务。作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于连生研究员多年从事声光技术和海洋仪器研究工作。

2001年11月,更名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2018年7月,自然资源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心启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方案》中浅海试验场区(威海)试点建设。

科研条件

截至2018年7月,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有科技人员350名,其中,知名专家25名,研究员、教授级高工42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10名。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罗续业、侯纯扬、唐军武

根据2019年3月中心官网显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有业务部门5个、科研部门5个及开发部门3个。

所属业务部门(5个):海洋技术战略研究与规划室、海域与海岛技术室、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室、系统集成与通信网络技术室、质量检验与标准化室

所属科研部门(5个):海洋测量传感器技术研究室、近海海洋环境观测与监测技术研究室、深远海及海底探测技术研究室、海洋遥感与测绘技术研究室、海洋环境保障技术研究室

所属开发部门(3个):海洋浮标工程中心、海洋工程勘察中心、实验工厂

根据2019年3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图书馆(文献馆)馆藏资源包括中文图书一万三千余册,西文图书一万四千余册,日文图书两千四百多册,俄文图书四千八百多册,西文特种文献两万三千余册,标准近五百份,版本一千余册,期刊合订本数量超过四万五千册,一千八百余件馆藏图件。

根据2019年3月中心官网显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威海、舟山和珠海万山分别建设运行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国家潮流能试验场和国家波浪能试验场。

截至2018年7月,海洋传感器测试与评估实验室拥有海洋测量传感器性能测试与评估专业设备,拥有高精度恒温水槽、深海压力仿真测试系统、基于温盐跃层的传感器动态响应仿真测试平台、传感器时间常数测量系统,配备高精度电桥、8400B实验室盐度计、一等标准活塞压力计等设备。

ARGO浮标技术实验室拥有多种专业软硬件开发测试设备,并配备有可视压力罐系统、自动恒压泵站和浮标数据接收岸站,具备开展新型ARGO浮标研制和试验的基础能力。

截至2018年7月,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已经与10多个国家在海洋能技术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西班牙和韩国等。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于2011年4月正式加入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统实施协议,参加一年两次的执委会会议,具有投票权,共享工作组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7月,中心参与了8个工作组任务,牵头承担了11个工作组中“温差能资源调查与评价”分任务。另外,该中心于2013年在广州承办了第24次执委会会议。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