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研究型公立普通高等院校
国立清华大学,旧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于1955年在台湾新竹地区复校,由梅贻琦校长主持,并沿用原校名国立清华大学,先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所招收研究生,1957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恢复为一所完备的大学。梅贻琦既担任过北京清华大学的校长,也是台湾的清华大学的创校校长。新竹清华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四所大学之一(台、成、清、交)。
  • 中文名:国立清华大学
  • 外文名:
  • 别名:
  • 英文名: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创建时间:1911年
  • 现任校长:陈文村
  • 所属地区:中国,台湾

简介

国立清华大学(英文: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NTHU),简称清华大学或清华。为台湾数座顶尖大学之一,经常与国立交通大学相提并论。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大学部。对日抗战期间,西迁至昆明,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共内战后,清华大学被分成两个,北京的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而台湾当局则于1955年于台湾省新市让清华大学复校,复校之初首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恢复大学部。目前共设有理、工、原子科学、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及科技管理七个学院;共有十七个学系,十九个独立研究所。学生数量大学部5114人,研究所5526人,占地面积105.5公顷。

简史

本校成立於民國前一年,校址為北平西郊的清華園,最初名稱為「清華學堂」。民國三年冬天,梁啟超先生來校演講,引述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以君子自期,自此以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成為清華的校訓。民國十七年,本校校名正式定為國立清華大學。對日抗戰爆發後,遷校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組為西南聯合大學,勝利後復員北平。四十五年在梅貽琦校長主持下又在台灣新竹復校。本校畢業校友活躍各界,尤其在學術界,前後共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及一位數學伍爾夫獎得主為清華校友,足見清華光榮的歷史傳統與優良的學風。清華大學復校初期重點為原子科學,其後則擴展至理工方面,近十幾年來更積極發展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與科技管理;漸漸地,清華已成為一文、理、工均衡發展的學府。105年11月1日起,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併為「國立清華大學」。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同時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校史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罗斯福。照条约我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我国。

光绪三十四年(西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我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覆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西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濂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是为清华得名之始。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庚子之乱,拳民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面积凡五百三十亩。择定清华园为肄业馆馆址后,即着手修理及建筑,原希望一九一0年秋可以使用,不料工人罢工数月,耽误时期。迨至馆舍相继完成,将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于民国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一日(阳历为四月二十九日,是为清华校庆日之由来)正式开学,在工字厅举行开学仪式。游美学务处亦迁入工字厅办公。首任教务长为胡敦复。清华学堂成立之初,乃由正副监督三人管理,即是由游美学务处之总办与会办担任。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开始,学生纷纷请假回家,清华学堂被迫停课。

经过一阵惊心动魄的革命,清帝宣统于西元一九一二年三月三十日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成立之后,将「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于五月一日重行开课,并裁撤「游美学务处」,使之隶属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十月,任命周诒春为副校长。清华学校为将来扩充规模起见,在民国二年春请政府将毗连校西之「近春园」(俗称四爷园,为道光帝赐第四子咸丰帝奕之赐园)并入校址。近春园西隅有「长春园」,旧名水磨村等邻近地亩,亦并入。清华之有充裕经费,又得景致悠美的园林以为校园,学习环境得天独厚。非但如此,清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较当时之其他学校深具特色。譬如:希望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所以对于学生体育特别重视。除平日积极提倡外,当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最低标准之五项运动(游泳、百码、跳高、跳远、掷铁球),如有任何一项不及格,扣发毕业文凭,取消出洋资格。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二年二月曾派选手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之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我国学校参加国际竞技之先河。另外,学校亦不时请名人学者来校讲演,像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学校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采为校训。

民国二年三月初,唐国安校长病逝校内寓邸。外交部令周诒春继任校长。周校长任内,因财政比较宽裕,故对外设法扩充留美学额;对内一面增加在校学生数目,一面添置设备与建筑。而自民国三年起,更间年选派专科女生十名(有时不足额)留美,由公开考试决定。民国七年一月四日周校长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恳请辞职,外交部批准。

自周诒春校长辞职以后,清华校长之人选几经更迭。起先外交部派张煜全为校长。张因体弱多病,终日与药瓶为伍,学生大为不满。民国八年元月张煜全校长以学风(上年十二月廿三日学生会开成立大会,张加以干涉,发生风潮,至于罢课。)理由辞职获准。外交部继派罗忠诒继任,但同学对罗表示拒绝,致未能到校而请辞;因当时无人被允任为清华校长,故董事会选其主席严鹤龄为代理校长。同年八月,外交部派金邦正为清华校长;金邦正校长在民国十一年向外交部辞职。四月,部令派曹云祥为代理校长,十月六日,曹云祥正式署理校长,在任约六年。曹校长任内,清华的学术规模有了巨大之突破。如在民国十四年春成立国学研究所,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诸先生为导师。同时,也开始招收大学部学生,分文、理、法三院,并附设研究所。设立大学部之目的,在于由国内造就国家需要之人才,而不仅是为出国留学作预备。且考虑到退还庚款有限期,恐日后难以为继。略带一提,在民国十六年由汪鸾翔(字巩庵)撰词,何林一夫人作曲,清华始有中文校歌。

民国十七年曹校长辞职获准。严鹤龄再度被任命为代理校长,于一月十四日到职,四月请辞。外交部派温应星继任校长,仅二月,因北伐成功,北京政府消灭,温亦离职。八月,国民政府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任命孙科为校长,孙不就,改任罗家伦为校长。罗校长于九月十八日就职,对校内组织,多所改易。当国民政府统一北方时,原属外交部之清华董事会因之消灭,而清华之隶属问题又起,大学院欲收归辖下,但外交部则借口外交关系不肯放手,终由二机关会辖,另由二单位合组一董事会治理。董事会之存在一直为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清华之整体发展常因董事会之权限过大而处处受阻。所以民国十八年四月三十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清华基金经整理后,改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 「清华校务及游美学务基金保管委员会」在南京开会通过上项议决案。民国十九年五月,清华学生对罗校长有不满表示,罗亦以学风为理由而辞职。罗氏离校后,清华校长虚悬达十一月之久,其间校务由校务会议维持。另一方面,董事会问题因罗校长的努力,终使大学院及外交部合派之董事会撤销,清华遂直隶于教育部。

之后,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七日国民政府任命吴南轩为校长,四月十六日就职。又因与师生不合,而于六月二十五日离开北平。教育部在清华师生的压力下,委派翁文灏教授代理校务。翁文灏于七月起开始代理校务,但于九月中旬即辞去代理兼职,教授会与学生会开会挽留无效。最后,由于范源濂的极力推荐,中央决定派梅贻琦为校长。梅贻琦校长终能获得清华师生的充分支持,一直续任至一九四八年底才离开。一九五五年在新竹复校后,又继任校长,直到一九六二年五月病逝为止,前后共三十一年之久。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未几平津沦陷。八月,清华大学奉令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任命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三校长为临大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共维校务。十月十日,临大正式开课,校址设长沙小吴门外韭菜园圣经书院,理工学院在长沙对岸岳麓山岳麓书院上课,文学院在衡山上课。但是,战况吃紧,容不下一张书桌。二十七年一月,上海战事恶化,南京沦陷,政府迁都重庆,不得已只得再将临大迁往云南昆明。第一学期结束后,除器材书籍,已陆续分批运往昆明外。全校师生,分海陆两途入滇:(一)海线:自长沙乘粤汉铁路至广州,以广州珠江对岸之岭南大学为招待站,然后分批自广州乘船至香港,由港乘轮至安南之海防,再自海防乘滇越铁路,分三日抵达昆明。(二)陆路:组织「湘黔滇旅行团」,由政府派陆军中将黄师岳担任团长,率领师生三百余人,于二月十九日自长沙出发。由长沙至益阳系搭船,再由益阳步行经过湘西抵达沅陵。由沅陵至晃县系乘卡车,乘卡车是顾及当时湘西局势不靖,为师生安全起见,有必要快速通过。嗣后穿越云贵高原,直达昆明,完全步行。于四月廿八日平安抵达,沿途历时六十八日。临时大学迁滇之后,即奉令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的领导体制和行政组织系统是沿袭长沙临大原有的体系,并遵照国民政府在民国二十七年颁发的《大学组织法》之规定施行的。常务委员会为学校最高权力机构,以清华梅贻琦校长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三校校长中,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同时在重庆任职,所以较少来校,而清华校长梅贻琦常驻昆明,是实际掌理校务者。

民国二十七年五月一日联大在昆明、蒙自两地开课。文、法商两学院在蒙自上课,理、工学院在昆明上课。理学院租借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为校舍,工学院租借拓东路迤西会馆、江西会馆、全蜀会馆,总办事处设在城内崇仁街,同时在城西三分寺附近购地一百二十余亩建筑校舍。一学期后,文、法商学院迁回昆明,租借昆华工业学校为校舍。新设的师范学院(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成立)租借昆华中学为校舍,总办公室迁至才盛巷二号,继而迁至昆华工业学校。民国二十八年春校舍落成,总办公室及文、理、法商学院集中至新校舍。二十九年日军侵入越南,重庆政府欲联大迁往四川,而联大只在四川叙永暂设分校。一年级新生及先修生在叙永上课,校本部仍留昆明不动。次年夏,局势趋向稳定,叙永分校便告结束,学生六百余人迁返昆明上课。

在教学条件上,远较战前清华为差。由于战事影响,大部分仪器设备未能迁出,沦于敌手,迁出的部分贵重图书亦在北碚毁于日机之轰炸。此一时期,不仅仪器设备差,图书亦十分缺乏,学生阅读的指定参考书或者没有,或者只有很少几本,学生要上图书馆排长队挤借,形成“抢”风,馆门屡次被挤破。因抢借参考书或过期不还而被记过的学生,占联大受校纪处分的学生的大多数。这种现象在教育史上应是难得一见的吧!而清华研究院方面,在抗战爆发后曾一度停办。二十八年度开始恢复文科研究所。二十九年起,先后恢复法科研究所与理科研究所。除了文、法、理科研究所外,清华尚有特种研究所。特种研究所是清华利用庚款基金利息单独举办的,包括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国情普查五个研究所。农业研究所成立于民国二十三年,航空研究所于二十五年设于南昌。无线电、金属研究所则于二十六年筹办于长沙。抗战后,农业、航空、无线电研究所也先后辗转迁滇,并在昆明正式成立金属研究所,又与社会部合作,成立国情普查研究所。除了航空研究所设于白龙潭外,其它四个研究所均设在大普吉。二十八年,政府宣布庚款暂行停付,清华之特种研究所仍设法在昆明继续维持。三十二年五月,废除不平等条约,庚子赔款止付,自此清华经费改由国库拨给。特种研究所亦仍在昆明继续工作。随着抗战胜利,清华复员北上,五个研究所相继结束了它们的工作,其设备、人力等均分别并入有关各系。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西南联大暂时仍在昆明继续课业。三校复员工作开始筹备。十一月,梅校长飞返北平,接收清华园校舍。日军占领下之清华园,因以校舍供作军营,八年蹂躏,面目全非,需大事修缮得以复校。翌年,五月四日西南联大结束,特在昆明立碑以纪念三校在抗战八年中的艰苦合作。而联大师范学院则改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三校分别复员,清华园修葺整理,颇费周章,于十月十日才恢复上课。

三十七年冬,清华还在上课,解放军突由南口进至北平西郊,与国军战于学校墙外。不久国军退守城内,处在郊外的清华园,于是落入解放军的势力范围。梅校长适于前一日因公入城,当时城郊交通断绝,校长只可留在城内,校政暂由校务委员会主持。政府眼见局势日非,于是派遣专机迎接梅校长去南京。次年,梅校长先赴欧,后往美纽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会商清华基金保管及运用事宜。自“民国四十年”开始以清华基金利息协助在美学人研究,并以学术书刊仪器赠送台湾专科以上学校。

民国四十四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协定”正式签字,“政府”决定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机构,发展原子科学之研究,乃电召梅贻琦校长返国筹议。并于同年十二月,由“行政院”组设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以“教育部长”张其昀,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国防”、“外交”、财政、经济四部代表,暨蒋梦麟、浦薛凤、钱昌祚,陈雪屏、钱思亮、金开英、洪绅诸先生为委员。

翌年一月,即在台北成立筹备处,以陈可忠为主任;清华在台复校工作由此开始。名为复校,实为建校,因为除了梅校长本人外,并无一物自北平搬来。择地、建屋、购置图书仪器、装配实验室,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历尽艰辛。

清华复校的校址设于新竹,是由中国石油公司所拨让的新竹市赤土崎土地约四十二甲,连同新竹县政府赠送土地约三十四甲,又陆续收购民地,总校址面积达八十六甲有奇,约合一千三百市亩。接收之后,即着手兴建校舍,其建筑先后依次为办公大楼及东院教授宿舍、天然气柜、物理馆、新南院教授宿舍、单身教授宿舍、反应器馆、核工馆、科仪馆。建设校舍之同时,亦着手准备招生授课。四十五年九月,即招考原子科学研究所首届研究生,录取廿一人,先假台湾大学上课。课程为二年制,毕业授理学硕士学位。次年,首批校舍(办公室、教授住宅及职员、学生宿舍)完工,秋季即开始在新竹上课。

在筹备仪器设备方面,梅校长于民国四十五年赴美洽聘教授的同时,亦洽订原子反应器及订购仪器,并洽拨基金年息。同年,向美国订购范氏加速器,于四十七年七月开始安装,次年春安装完成。当时原子科学研究所最重要的设备为清华开池反应器,于五十年四月十三日达到临界。这座反应器系于四十七年三月和美国奇异公司签约,“四十七年”冬开始兴建,五十年十二月二日在台北举行正式落成典礼,共耗资美金一百零五万元。值得一提是此项水池式反应器(俗称原子炉)土木工程由华泰建筑师张昌华设计,装置工程乃由清华自行设计施工,机件装置时,由中国石油公司、台湾电力公司、台FW铝业公司分别派员操作,并得经济部联合工业研究所之协助,为国内工业界与学术界首次密切合作之成果。对于原子炉之兴建,梅校长不遗余力,所以梅校长于五十一年五月十九日病逝于台大医院后;为纪念梅校长,特命名反应器实验馆为「梅贻琦纪念馆」。

整体而言,新竹清华是起自原子科学研究所一所,而后慢慢滋长扩展,逐渐成为理工大学,进而进入人文科学园地,成为较为完整之大学。因此在发展上,除了原科所外,民国五十一年夏,因鉴于数学之重要性与日俱增,国内大专学校师资至为缺乏,为培植数学研究人材,充实大专数学师资,并加强原子科学研究之数学课程,增设了数学研究所,于五十二年春季招考第一届研究生。五十三年,恢复大学部,先设置核子工程及数学两系,参加联合招生。五十四年,增设物理学系,五十五年又增设化学系。同年七月,成立物理研究所,隔年设立博士班。五十七年成立化学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后犹继续成立各种所系,并将原有所系分设三学院,即理学院、工学院、原子科学院。自“七十三学年”度起更增设人文社会学院,将六十九年设的中国语文学系与七十一年设的外国语文学系纳入,并成立经济系。翌年,增设历史研究所硕士班,为清华人文社会学院的第一个研究所。清华历史研究所是以中国思想史为教学研究之重心,同时配合清华理工科之特色,亦注重科技史之研究。八十一年七月,增设生命科学院,将生命科学系、生命科学研究所及生物医学研究所隶属之。八十六年二月成立教育学程中心,提供中小学师资之职前教育课程。八十七年二月,增设电机资讯学院,将资讯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电子工程研究所改隶电资院。

九十年八月,增设天文研究所硕士班、资讯系统与应用研究所硕士班。九十一年八月,增设微机电系统工程研究所硕、博士班、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人文社会学士学位学程,生命科学院调整为生命科学系、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硕、博士班、分子医学研究所硕、博士班、生物资讯与结构生物研究所硕、博士班、生物科技研究所硕、博士班。九十二年八月,资讯工程学系学士班新增第3班、物理系学士班增设光电物理组、成立光电工程研究所硕、博士班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硕士在职专班。九十三年八月,成立经济学系博士班及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班。九十四年,本校获教育部补助「迈向顶尖大学计画」前两年每年新台币10亿元;二月,电机资讯学院产业研发硕士积体电路设计专班成立,八月,宜兰园区筹备处成立;增设资讯系统与应用研究所博士班、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工学院产业研发硕士光电科技专班;经济学系由人文社会学院改至科技管理学院。九十五年六月,材料科学中心与奈米微系统中心合并为奈微与材料科技中心;八月,原子科学系更名为生医工程与环境科学系,成立台湾研究教师在职进修硕士学位班、理学院学士班、科管院学士班。九十六年八月,微机电系统工程研究所更名为奈米工程与微系统研究所,成立核子工程与科学研究所、国际专业管理硕士班、工学院院招生、人文社会学院院招生;增设计量财务金融学系硕士班、科技管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九十七年二月,本校获教育部补助「迈向顶尖大学计画」后三年每年新台币12亿元。现本校设有七个学院,十七个学系、二个学士学位学程、二十一个独立研究所及四个在职专班。

清华大学还有一项值得讲述的特色,是民国五十八年与国立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梅竹锦标对抗赛」(包括球类比赛、接力、拔河、棋桥、中英文演讲及辩论等项目)。梅竹锦标赛,系分别纪念清华与交大有卓越贡献之清华前校长梅贻琦先生与交大前校长凌竹铭先生,『梅』代表清华大学,『竹』代表交通大学,以梅竹冰清高洁,并立于岁暮严寒,代表两校友谊永固及合作无间,克服困难之精神。多年来,梅竹赛已经形成清、交的校园文化传统,清大、交大学生及毕业校友们,亦皆以参与为荣。

综观清华历史,新竹清华所呈现的气象,实与之前的清华南辕北辙。例如北京清华的校长风波,教授会与学生会的力量颇具决定性,当然这是与五四运动以来的学风有关;新竹清华就鲜少有类似情形,校长的人选一直是教育部委派,直至近年才有校长遴选的活动,而学生对校长人选问题向来是无权过问,可见新竹清华学风之异于前。事实上,新竹清华几十年来即已形成了迥异于前的校园文化传统。

国际排名

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第173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