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数字中国

以遥感卫星图像为主要的技术分析控制全球
数字中国旨在以遥感卫星图像为主要的技术分析手段,在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水土循环系统等方面控制全球。
    中文名:数字中国 外文名: 适用领域: 所属学科: 主要技术:遥感卫星图像 方面:可持续发展 研究时间:1999年10月14日

概念

针对性研究

此后,中国科学家展开了针对性研究,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数字中国”概念。1999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又称资源一号卫星)和巴西小卫星SCAI-1送上太空。当晚,据测控数据,资源卫星准确进入预定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15日中午12时左右,北京的卫星地面接收到第一张卫星CCD相机遥感图片,图像清晰,随后收到红外相机的早期成像网图。

资源卫星

这是中巴发射后第一颗传输型资源卫星。“资源一号”的发射成功,被认为是开辟了“数字中国”的新纪元,国际宇航界同仁都为之震惊。

以前中国考察国土资源与环境时大都采用常规手段,不能及时反映土地、森林、农业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比如罗布泊已经干涸了,地图上还画着;洞庭湖小了一半,地图上还没有变等等。

有了“资源一号”后,就可绘制1:10万比例尺的数字地图,并可为完成1:5万、1:1万等比例尺的数字地图打下基础,可收集土地利用、农作物估产、水资源、地质矿产、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及海岸带监测等重要信息,所获得的资料对国土资源部今后5年到2010年的新一轮国土普查具有重要价值。

科学依据

取代目前正在使用的陆地卫星和斯波特,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为对土地实施全面管理提供决策和科学依据。

另外,中国目前有2223个环境监测站,急需成立一套高效、准确、迅速的环境监测、调查与评估系统,资源卫星的遥感监测系统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利用它可以对大气、水(江河湖海)、工业与生活固体废弃物、突发性的环境事件、生态(土地、草原、森林)等多个要素实施有效监测。

在水利遥感领域,资源卫星的应用前景也十分看好,特别是在洪涝灾害监测、水土流失、工程规划等方面。

提出背景

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认为数字地球是一种能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描述方式。

“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旨在以遥感卫星图像为主要的技术分析手段,在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水土循环系统等方面控制全球。其核心内容是获取数字地图(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这样的地图上,地面所有一切都将暴露无遗。

研讨

聚集北京

2009年10月16日,几十位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家聚集北京,参加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就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数字省区”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研讨,共同勾勒“数字中国”的蓝图。

专家认为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标是要健全我国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和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公益性、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及其交换网络体系,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各地“数字省区”的发展对于整个“数字中国”的最终建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专家建议,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在“十五”期间应当以促进我国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为主要目标,完善地理空间信息标准规范;加速完善国家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和遥感对地观测体系;并尽快建成多层次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地“数字省区”发展的规划指导统一标准,促进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提高国产化水平

国家将进一步支持各类基础性、业务化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应用工程的开发,促其实用化,并积极支持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不断提高国产化水平。

“数字中国”不仅是信息化、现代化,在习近平眼中有着更重要的位置。在2014年2月27日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身为组长的习近平站在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建设网络强国加入中国的战略目标。他提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相关事件

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将于4月25日至2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本次峰会以“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开启数字中国新征程”为主题。峰会议程主要包括: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成果展、创新大赛、政策发布、项目对接签约等七个部分,以及“有福之州·对话未来”“闽江夜话”等交流活动。继续设立“云上峰会”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相关活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