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

東南亞國家
馬來西亞,别名祃涞坹(馬來文:Malaysia、爪夷文:مليسيا),東南亞的國家之一,1957年8月31日獨立。馬來西亞是一個由十三州和三個聯邦直轄區組成的聯邦體制國家,面積有329847平方公裡,首都為吉隆坡,政治中心則位于布城。馬來西亞共分為兩大部分,之間有南中國海相隔着:一個是位于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着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接壤;另一個是東馬來西亞,位于婆羅洲島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裡曼丹,而文萊國則地處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馬來西亞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
    中文名:馬來西亞聯邦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Malaysia 國歌:《我的國家》 貨币:令吉 國鳥:犀鳥/愛情鳥 國花:大紅花(扶桑/朱瑾) 所屬洲:亞洲 國慶日:1957年8月31日 政體: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 面積:329,847平方公裡 人口:2994.9萬人(2013年) 主要民族:馬來族、漢族、淡米爾族等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 官方語言:英語 GDP:3400.02億美元(2013年)國際彙率 首都:普特拉賈亞 主要城市:吉隆坡、怡保、馬六甲、新山、檳城 國家代碼:MAL 時區:UTC+8 最大城市:吉隆坡 主要節日:開齋節、春節、花卉節、國慶節、哈吉節、屠妖節、聖誕節、聖紀年、“五·一”節、衛塞節 高等學府: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等 法律體系:普通法 建國日期:1957年8月31日 人類發展指數:0.823高(第63名,2013年) 國家格言:“團結就是力量” 水域率:4.2% 人均GDP:11122美元(2013年)國際彙率 國際電話區号:+60 道路通行:靠左駕駛 人口數量:2994.9萬人(2013年) 人口密度:90.1人/平方公裡(2013年)

曆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并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曆史上屬文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占領。戰後英國恢複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内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并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概況

國旗

馬來西亞國旗又被稱為“輝煌條紋”。是馬來西亞的國家主權象征之一。國旗由十四道紅白相間的橫條所組成,左上角為藍底加上黃色的新月及十四芒星圖案。這道旗幟自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成立時正式開始啟用。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主體部分由14道紅白相間、寬度相等的橫條組成。左上方有一深藍色的長方形,上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14道紅白橫條和14角星原代表全國14個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後代表全國13個州和聯邦直轄區。藍色象征人民的團結,黃色象征皇室,紅色象征勇敢,白色象征純潔,新月象征馬來西亞的國教伊斯蘭教。馬來西亞人亦自尊稱為‘太陽之子’。

國徽

馬來西亞國徽中間為盾形徽。盾徽上面繪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盾面上的圖案和顔色象征馬來西亞的組成及其行政區域。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劍,它們分别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丁加奴州。盾面中間部分繪有紅、黑、白、黃4條色帶,分别代表雪蘭莪州、彭亨州、霹靂州和森美蘭州。盾面左側繪有藍、白波紋的海水和以黃色為地并繪有3根藍色鴕鳥羽毛,這一圖案代表槟榔嶼。盾面右側的馬六甲樹代表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邊代表沙巴,圖案中繪有強健的褐色雙臂,雙手緊握沙巴國旗。盾面下端右邊繪有一隻紅、黑、藍3色飛禽,代表沙撈越州。盾面下部中間的圖案為馬來西亞的國花──木槿,當地人稱“班加拉亞”。盾徽兩側各站着一頭紅舌馬來虎,兩虎後肢踩着金色飾帶,飾帶上書寫着格言“團結就是力量”。

國花

朱槿(又稱大紅花、扶桑)

國鳥

愛情鳥/犀鳥

首都

吉隆坡,人口約167.4萬(2011年7月,馬統計局),面積達243平方公裡。具有觀光和通訊兩大功能的吉隆坡石油雙塔(The Petronas Twin Towers)。高達466米,是亞洲最高塔之一,如兩柄銀色利劍直插雲端。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内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廟随處可見,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多座。

 政府行政中心:布城(putrajaya)位于吉隆坡以南25公裡處,面積達49平方公裡。首相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員于1999年6月遷入,2005年前搬遷完畢,人口約67,964(2010年)。

人口

3000萬,其中馬來人57%、華人22%、印度人7.3%,其他種族0.7%。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1]其中華人會的語言為數衆多,有英語、馬來語、華語、粵語、客家語、閩南語(即福建話)、海南語(瓊語)、潮州話等。(前二者為必學語言,大多年輕一代都會些許韓語與日語,其他外語則因人而異)每人至少會三種語言,較多人會四至六種語言。馬來西亞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769(2012年),處于高水平。國家格言“一個馬來西亞(SATU MALAYSIA)”

節日

主要節日有:開齋節、春節、花卉節、國慶節、哈吉節、屠妖節、聖誕節、聖紀年、“五·一”節、衛塞節、 最高元首(在任)誕辰。

地理

自然資源

馬來西亞是一個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膠、棕榈油及錫的出産國,也是優質熱帶硬木、石及天然氣的重要出産國;此外,還盛産可可、胡椒、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漁業資源也豐常豐富,除各種魚類外,馬來西亞海岸還産龍蝦。

氣候

馬來西亞因位于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海洋性氣候,無明顯的四季之分,一年之中的溫差變化極小,平均溫度在26—29℃之間,全年雨量充沛,10—12月是雨季。馬來西亞東海岸和東馬,11月至次年3月是雨季,4—5月和10月又十分炎熱,西馬年平均降雨量為2000—2500毫米,東馬在3000毫米以上。6—7月降雨量最少,8—9月和10—12月降雨量最多。

人口

2500多萬(2005年12月)。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占66. 1%,華人占25. 3%,印度人占7. 4%。沙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州,包括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槟榔嶼、霹靂、玻璃市、雪蘭莪、丁加奴以及東馬的沙巴、沙撈越,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納閩和普特拉賈亞(Putra Jaya,聯邦政府行政中心)。

經濟

吉隆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建的雙塔高層樓宇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産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七十年代以前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依賴初級産品出口。後來不斷調整産業結構,電子業、制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錫礦豐富,曾為世界産錫大國,但近年來産量明顯減少,2000年錫産量估計為6100噸。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天然氣儲量2. 27萬億立方米(1998年探明)。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産。盛産熱帶硬木。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橡膠、油棕、胡椒、可可和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76%。七十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産業結構,制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八十年代中期,因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出現困難。政府采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增長措施後,經濟明顯好轉。1987年以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年均國民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新興工業國之一。旅遊業為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主要旅遊點有槟城、馬六甲、浮羅交怡島、刁曼島等。貨币:林吉特。

20世紀70年代前,經濟以農業為主,依賴初級産品出口。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産業結構,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制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同時實施馬來民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旨在實現消除貧困、重組社會的目标。

80年代中期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一度下滑,後采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等措施,經濟明顯好轉。1987年起,經濟連續10年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長。1991年提出“2020宏願”的跨世紀發展戰略,旨在于2020年将馬建成發達國家。重視發展高科技,啟動了“多媒體超級走廊”、“生物谷”等項目。近年來,通過穩定彙率、重組銀行企業債務、擴大内需和出口等政策,經濟取得較快增長。巴達維上任後,在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同時,着力控制财政赤字,取消了一批耗資巨大的形象工程,将重點轉向農業等基礎産業建設,帶動鄉村發展。積極推動消費和投資,把私營經濟作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新支柱。鼓勵發展旅遊、教育事業,實現經濟多元化。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産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産錫大國,但近年來産量逐年減少,2004年錫産量為3500噸。截至2004年1月1日,馬來西亞原油儲量48.4億桶;天然氣儲量87萬億立方英尺。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産。盛産熱帶硬木。

工業

政府鼓勵以本國原料為主的加工工業,重點發展電子、汽車、鋼鐵、石油化工和紡織品等。2004年制造業産值(按1987年不變價格)估計為788.28億林吉特,增長10.5%,約占國内生産總值的31.8%;就業人數306.45萬,占全國就業人數的28%。

礦業

以錫、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為主,2004年礦業總産值估計為175.28億林吉特,增長5%。

農牧漁林業

耕地面積約414萬公頃,占可耕地面積的30.6%。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油棕、橡膠、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60%。2004年農、牧、漁、林業總産值估計為206.93億林吉特,增長2.8%,占國内生産總值的8% 。

服務業

範圍廣泛,包括水、電、交通、通訊、批發、零售、飯店、餐館、金融、保險、不動産及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等。70年代以來,馬政府不斷調整産業結構,使服務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行業之一。2004年服務業增長6%,就業人數約508.6萬,占全國就業人口的49.96%,是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自1996年設立“多媒體超級走廊”以來,創造了超過2萬個就業機會。截至2004年8月,多媒體超級走廊内1106家注冊公司銷售收入約60億林吉特。

政治

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從馬來西亞9個州的世襲蘇丹中選舉産生,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同意解散國會等權力,任期五年。統治者會議由柔佛等九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等四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九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産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并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對涉及馬來族和沙巴、沙撈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進行審議。凡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法律,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每次開會時,内閣總理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在旁協助。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但實權在内閣手裡。實行君主立憲聯邦制。因曆史原因,沙撈越州和沙巴州擁有較大自治權。

以巫統為首的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簡稱“國陣”)長期執政,馬來人主導政權,政局穩定。1997年金融危機和安瓦爾事件曾對馬政局造成沖擊。1999年第十屆全國大選中,國陣雖繼續保持國會三分之二以上議席,但在馬來人中支持率有所下降;反對黨伊斯蘭教黨勢力上升,在吉蘭丹和丁加奴兩州執政。“9·11事件”後,伊斯蘭教黨的極端宗教色彩受到質疑,處境被動。國陣在三次地方補選中獲勝,凝聚力增強,執政地位得到鞏固。

2003年10月31日,馬哈蒂爾辭去黨政職務,巴達維接任馬來西亞第五位總理及國陣、巫統主席,政權平穩過渡。巴達維延續馬哈蒂爾既定的内外政策,同時加強政府機構整頓和廉政建設,強調全民分享政治權力和經濟發展成果,受到民衆普遍歡迎和支持。

2004年3月,馬來西亞提前舉行第十一屆全國大選,國陣創下曆屆大選最好戰績,赢得219個國會議席中的199席和505個州議席中的452席。巴達維蟬聯總理,領導地位進一步鞏固。

憲法

1957年頒布馬來亞憲法,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後繼續沿用,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後多次修訂。憲法規定: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選舉産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解散國會等權力。1993年3月,馬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各州蘇丹的法律豁免權等特權。1994年5月修改憲法,規定最高元首必須接受并根據政府建議執行公務。2005年1月,馬議會再次通過修憲法案,決定将各州的水供事務管理權和文化遺産管理權移交中央政府。

統治者會議

由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丁加奴、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槟州、沙撈越、沙巴4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9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産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并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審議涉及馬來族和沙巴、沙撈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任何法律。内閣總理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協助會議召開。

議會

最高法院于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1994年6月改名為聯邦法院。設有馬來亞高級法院(負責西馬)和婆羅州高級法院(負責東馬),各州設有地方法院和推事庭。另外還有特别軍事法庭和伊斯蘭教法庭。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坦·斯裡·達圖·斯裡·艾哈邁德·法魯茲(Tan sri Dato’ Sri AHMAD FAIRUZ),2003年3月就任。總檢察長達圖·艾侬(Datuk AINUM Mohd Saaid),2001年1月1日就任。

政黨

注冊政黨有40多個。由14個政黨組成國民陣線聯合執政。2001年5月,沙巴人民正義黨解散,并入巫統。2002年1月,反對黨沙巴團結黨重返國民陣線。

國民陣線

(National Front):執政黨聯盟。1974年4月在馬來亞聯盟黨的基礎上擴大而成,成員黨相對獨立。大選時各黨采用統一的競選标志和宣言,候選人議席内部協商分配。強調發展經濟,協調各政黨利益,建立和平、穩定、繁榮、公正的社會。成員黨包括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又稱巫統、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人民運動黨、馬來西亞人民進步黨、沙撈越土著保守統一黨、沙撈越人民聯合黨、沙撈越國民黨、沙撈越達雅克族黨、沙巴自由民主黨、沙巴進步黨、沙巴人民團結黨、沙巴民主黨、沙巴團結黨。國民陣線主席通常由巫統主席兼任,現任主席為巴達維。

馬來民族統一機構(The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簡稱巫統,UMNO):馬來人政黨。成立于1946年5月11日。1987年4月因黨争而分裂,被法庭判為非法組織。1988年2月馬哈蒂爾在原巫統基礎上重組“新巫統”。1996年,從巫統分裂出去的“四六”精神黨重返新巫統後再次還名為“巫統”。現有黨員280萬。巫統主席和署理主席代表國陣出任政府正、副總理。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簡稱馬華公會,MCA):最大的華人政黨。1949年2月27日成立,原名馬來亞華人公會,馬來西亞成立後改為現名。黨員103萬。2003年5月,林良實和林亞禮辭去馬華公會總會長和署理總會長職務,分别由黃家定和陳廣才接任。

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簡稱印度人國大黨,MIC):1946年8月2日成立。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族政黨,旨在争取和維護兩族利益。黨員55萬人。主席達圖·斯裡·薩米·維魯。

沙巴團結黨(Parti Bersatu Sabah):以卡達山人為主的多民族政黨。1985年1月成立。1985年4月開始在沙巴州執政。1986年6月加入國民陣線,1990年10月倒向反對黨陣線。1994年因内部矛盾失去沙巴州執政權。2002年1月重返國陣。現任主席達圖·拜林·吉地甘。

伊斯蘭教黨(Parti Islam Malaysia):原稱泛馬伊斯蘭教黨。以馬來穆斯林為主的宗教政黨,主要勢力在北馬。1951年8月23日成立,1973至1977年曾加入國民陣線。1959至1978年和1990年至今在吉蘭丹州執政,1999至2003年在丁加奴州短期執政。1992年8月決定在吉蘭丹州實施伊斯蘭刑事法。黨員80萬。現任主席哈迪·阿旺。

民主行動黨(The Democratic Action Party):以華人為主的多民族政黨。1966年3月19日成立,前身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馬來半島的分部。本屆國會最大反對黨。主席林吉祥(LIM KIT SIANG)。

國民公正黨(National Justice Party):1999年4月4日成立,前身是1990年注冊的伊斯蘭教社會聯盟。旨在聯合各政黨和非政府組織力量,抗衡政府,争取公正。2003年7月,國民公正黨決定與反對黨人民黨合并為人民公正黨。黨主席為原公正黨主席、前副總理安瓦爾夫人旺·阿茲莎(Wang Azisa),署理主席為原人民黨主席賽義德·侯賽因。

重要人物

端古·賽義德·西拉傑丁:最高元首。1943年5月16日生于玻璃市州亞勞。先後在馬來西亞和英國接受教育。1960年10月30日被立為玻璃市州王儲。1964至1965年在英國皇家軍事學院受訓。1965年回國後曾在沙巴、沙撈越、彭亨州服役。1967年曾任玻璃市州攝政王,2000年4月17日就任玻璃市州統治者。2001年12月12日當選馬來西亞第12任最高元首,次日就職。2002年4月25日登基。

達圖·斯裡·阿蔔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

:總理兼财政部長和國内安全部長。1939年11月26日生于槟城。1964年畢業于馬來亞大學,獲伊斯蘭研究學學士學位。1978年當選國會議員,曆任聯邦直轄區部政務次長和副部長、總理府不管部長、總理府部長、教育部長、國防部長等職。1991年3月任外交部長,1999年1月任副總理兼内政部長。2003年10月任總理兼财政部長和内政部長,2004年3月大選後連任總理并兼任财政部長和國内安全部長。現任馬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主席以及巫統主席。

外交

奉行獨立自主、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建立東南亞和平、自由和中立區。優先發展同東盟國家的關系,視東盟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重視發展同大國關系。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和不結盟國家關系。在更大的區域範圍内,即東盟與中國、日本、韓國範圍内,馬來西亞将繼續堅定地提倡與中、日、韓合作。在多邊領域,馬來西亞将積極參與各種聯盟或論壇,緻力于維護各種權益,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反對西方強權政治,反對利用“民主”、“人權”等問題幹涉别國内政,主張維護聯合國作為國際核心組織的地位,關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問題。2004年5月當選2005-2007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委員。支持國際反恐合作,強調反恐應解決恐怖主義産生的根源,否定伊斯蘭與恐怖主義的必然聯系,推動宗教和文明間對話。在朝核問題上,認為擁有核武器的朝鮮将危及東北亞乃至全世界的安全,呼籲有關各方保持克制,贊賞六方會談為解決朝核問題發揮的積極作用。

同東盟國家的關系

馬是東盟重要成員,同其他東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關系密切,高層互訪頻繁,并注意在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上相互協調立場。馬是東盟内部貿易的重要一員,2004年與其他東盟國家的貿易額為2164.2億林吉特,占其對外貿易總額24.6%。重視地區安全合作。2004年7月開始與印尼、新加坡在馬六甲海峽進行協同巡邏,共同打擊海盜、走私和恐怖活動。

與印尼同為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國家,相互關系十分密切。兩國在西巴丹和利吉丹兩島主權歸屬問題上存在争議。2002年海牙國際法院裁定馬對上述兩島擁有主權,印尼對此表示接受。2004年1月,巴達維總理訪問印尼。5月,馬與印尼簽署《聘用印尼勞工諒解備忘錄》。10月,巴達維總理出席蘇希洛總統的就職典禮。12月,馬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問印尼并出席兩國共同邊界委員會會議。2005年1月,巴達維總理在雅加達出席東盟地震和海嘯災後問題領導人特别會議期間會見蘇希諾總統,并向印尼提供了救災援助。2005年2月,蘇希洛總統訪馬。

與新加坡關系密切。新是馬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五大外資來源地。兩國在馬向新開放領空及長期供水、新在柔佛海峽實施填海工程、白礁島主權歸屬、馬在新鐵路關卡遷移等問題上存在分歧。巴達維就任總理後,積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兩國關系得到改善。

與泰國關系良好。2004年1月,巴達維總理訪問泰國,雙方讨論了邊界安全等問題,一緻同意加強安全合作和情報交換。同月,兩國軍隊進行自1970年以來首次陸地和空中聯合巡邏。4月,塔信總理訪馬并與巴達維總理就邊界安全問題再次舉行會談。5月,馬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泰。10月,巴達維總理與塔信總理在泰舉行年度會談,雙方讨論了邊境安全及建立防止禽流感預警機制等問題。

與菲律賓關系總體良好,但雙方在沙巴領土主權問題上存在争議。兩國關系也曾因馬“安瓦爾事件”、菲在馬非法移民等問題受到過影響。近年來,馬為菲政府和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和談積極提供協助。2004年1月,巴達維總理訪問菲律賓,菲國會授予巴“國會成就獎”,以表彰其為促進兩國關系和推動菲南和平進程所作的貢獻。10月,馬方監督團赴菲南部監督落實菲政府和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的停火協議,拟在菲停留一年。2005年3月,菲外長羅慕洛訪馬。

與文萊同文同種同宗教,雙方關系十分密切。2004年7月,馬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文,2004年9月和2005年4月,文萊蘇丹兩度訪馬。兩國有林夢主權歸屬和專屬經濟區重疊問題,同意協商解決。

重視發展同印支國家關系。越、老、緬、柬加入東盟後,馬與四國往來有所增多,并逐步擴大在印支半島的投資和貿易。2004年1至2月,巴達維總理先後訪問老、越、柬、緬。 4月,越南總理潘文凱訪馬,雙方簽署《21世紀全面合作協議》等合作文件。6月,緬甸總理欽紐訪馬。

英國的關系

馬曾是英國殖民地,後加入英聯邦,并與英同為“五國聯防安排”成員,雙方關系密切。80年代初馬收購英資企業導緻兩國關系趨于冷淡,後雖有所回升,但仍時有磨擦。1995至1996年間,馬哈蒂爾總理三度訪英,兩國關系有了較大改善。2004年7月,巴達維總理訪問英國,雙方就雙邊關系、伊拉克、中東等問題交換意見。10月,愛德華王子訪馬。2005年3月,馬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英。

同日本的關系

兩國經貿關系密切。日是馬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和主要貿易夥伴,也是向馬提供貸款最多的國家之一。上世紀80年代,馬哈蒂爾總理就提出向日本學習的“向東看”政策,旨在通過引進日本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加快馬來西亞的經濟建設。2004年,雙邊貿易額1222.9億林吉特,占馬外貿總額的13.9%。1999年至2003年6月,日對向馬協議投資額累計為24億美元。2004年6月,巴達維總理赴日出席“亞洲未來”國際研讨會并會見小泉純一郎首相。2005年5月,巴達維總理訪日,雙方同意于年底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美國的關系

美近年來一直是馬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主要外來投資者。2003年,馬美雙邊貿易額1155.7億林吉特,占馬外貿總額的16.7%。1999至2003年6月,美對馬協議投資額累計為50.74億美元。兩國在“民主”、“人權”等問題上矛盾較深,雙邊關系曾因“安瓦爾事件”受到一定影響。“9·11”事件後,美出于國際反恐合作的需要,重視馬在伊斯蘭國家中的特殊作用,兩國政治關系有所改善,反恐合作加強。2004年1月,美副國務卿博爾頓訪馬。5月,馬來西亞與美國簽署《貿易與投資框架協定》。6月,美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戈訪馬。7月,巴達維總理訪美。雙方表示盡管兩國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存在分歧,但雙邊關系的基礎十分牢固,願在經濟、教育、防務等領域加強合作。

同其它國家的關系

2004年5月,西拉傑丁最高元首夫婦訪問叙利亞、法國和西班牙。6月,巴達維總理訪問沙特,7月訪問法國,8月訪問韓國。8月,馬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問意大利。9月,新西蘭總督西爾維亞訪馬。10月,愛爾蘭總理埃亨訪馬。11月,巴達維總理前往埃及出席阿拉法特葬禮并訪問古巴。12月,斯洛伐克總統加什帕羅維奇訪馬,巴達維總理訪問阿聯酋和印度。2005年2月,巴達維總理訪問巴基斯坦。3月,巴達維總理訪問新西蘭。4月,巴達維總理訪問澳大利亞,此系馬總理21年來首次訪澳。

與中國關系

1974年5月31日,馬中兩國建交。2004年5月,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2005年5月,吳邦國委員長對馬來西亞進行友好訪問。2005年12月,溫家寶總理對馬來西亞進行正式訪問。兩國聯合公報 兩國貿易額持續快速增長,2004年雙邊貿易額達262.61億美元。

1974年5月31日,兩國建立外交關系。1990年馬取消對其公民訪華限制,兩國之間的人員交流不斷增多,兩國友好合作關系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近年來,中馬高層往來頻繁,各領域友好合作不斷深化。1999年,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雙邊合作發展方向的《聯合聲明》。2004年,雙方隆重慶祝了中馬建交30周年暨“中馬友好年”。

2005年3月,馬最高元首西拉傑丁對華進行國事訪問。4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海南會見了來華出席博鳌亞洲論壇年會的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5月,吳邦國委員長對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分别會見了西拉傑丁最高元首、巴達維總理和拉姆利下議長。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強烈地震海嘯災難,馬北部地區受到波及。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分别緻電西拉傑丁最高元首和巴達維總理表示慰問,中國政府和人民及時向馬方提供了救災援助。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4年兩國貿易額262.61億美元,增長30.5%。其中中方出口80.87億美元,增長31.7%;進口181.74億美元,增長29.9%。馬來西亞是中國第八大貿易夥伴,也是中國在東盟國家中第二大貿易夥伴。

曆任駐華大使

哈希姆·賓·蘇丹(HashimbinSultan)任期:1975年1月─1977年7月

阿蔔杜爾·拉赫曼·賓·阿蔔杜爾·加拉爾(DatoAbdulRahmanbinAbdulJalal)任期:1978年4月—1979年12月

艾伯特·S.塔拉拉(AlbertS.Talala)任期:1980年4月—1983年8月

哈邁德·卡米勒(DatoAhmadKamil)任期:1983年12月—1986年4月

伊斯邁爾·賓·穆罕默德(DatukIsmailbinMohamed)任期:1986年7月—1989年12月

諾爾·阿德蘭·賓·葉海耀汀(DatoNoorAdlanBinYahayunddin)任期:1990年2月—1995年8月

穆罕默德·阿米·賈阿法(MohamadAmirJaafar)任期:1995年8月—1998年

阿蔔杜勒·馬吉德·阿哈邁德(DatoAbdulMajidAhmad)任期:1998年1月—2005年1月

達圖·賽義德·諾魯爾紮曼(H.E.Dato'SyedNorulzamanSyedKamarulzaman)任期:2005年—

軍事

陸軍的前身是1935年英國殖民地政府組建的馬來兵團。1958年馬從英國人手中接管原英殖民地海軍輔助部隊,1963年正式改為馬來西亞皇家海軍。1958年6月1日正式建立馬來皇家空軍。馬最高元首是三軍最高統帥。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理任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是最高指揮官。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為10年。

交通

全國有良好的公路網,公路和鐵路主要幹線貫穿馬來半島南北,航空業亦較發達。

公路:2003年全國公路總長75893公裡。截至2001年底,注冊交通工具1130餘萬輛,其中89.9%為私人擁有,平均約2.1人擁有1輛。

鐵路:2003年總長2267公裡,主要貫穿馬來半島。

水運:内河運輸不發達,海運80%以上依賴外航。共有各類船隻1008艘,其中100噸位以上的注冊商船508艘,注冊總噸位175.5萬噸;遠洋船隻50艘。共有19個港口。近年來大力發展遠洋運輸和港口建設,主要航運公司為馬來西亞國際船務公司,主要港口有巴生、槟城、關丹、新山、古晉和納閩等。

空運:民航主要由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經營,有飛機110餘架,辟有航線110條,其中68條為國際航線。1996年11月,第二家航空公司-亞洲航空公司投入運營。全國共有機場37個,其中有5個國際機場:吉隆坡國際機場、槟城、浮羅交怡、哥打基那巴魯和古晉。

教育

馬來西亞是個以農立國的民族,因此維持着許多原始信仰,特别是各民族濃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響尤為深遠。由于多民族的長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種多元的文化特色。

馬、華、印各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政府努力塑造以馬來文化為基礎的國家文化,推行“國民教育政策”,重視馬來語的普及教育。華文教育比較普遍,有較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

數量統計

實施小學免費教育。2002年、2003年教育經費開支約44.69億美元和51.15億美元,2004年教育經費預算為53.65億美元。2003年,小學适齡兒童入學率為98.5%,10歲以上人口識字率為95%。每18名小學生一名教師,每16名中學生一名教師。全國有馬來亞大學、國民大學等九所高等院校,近年來私立高等院校發展很快,有私立學院662間。2003年在校大學生29.05萬人。全國共有470多家公共圖書館,藏書1130萬冊。

留學

馬來西亞很多大學都與美、英、加、澳、新等國著名大學建有雙聯或學分轉移制課程,實質就是将美、英、澳、新西蘭等國著名大學的課程部分(2+1)或全部(3+0)轉移至馬來西亞分校或合作學校,畢業時獲得的是由美、英、澳、新西蘭等國著名大學頒發的學曆文憑和學位證書,并在國際上都可得到公認。

例如:當選擇2+1課程後,可以選擇将第二年或最後一年放在美、英、加、澳、新等國學院的本部完成學業,畢業時可獲得由美、英、澳、新等國著名大學頒發的學曆文憑和學位證書,并為國際公認。相當于用很少的費用完成上述國家的留學計劃,因此受到很多中國學生的歡迎。雙聯課程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用最少的費用,拿到非常權威的學位。學業完成後可繼續深造英、美、澳、加、新西蘭等國著名大學碩士或博士學位;作為國際人才,你也可以選擇在世界範圍就業;同時可以更輕松的移民澳、新、加等發達國家。

據不完全統計,在馬來西亞的學生本科的學費+生活費平均每年約5-6萬人民币足已,相當于在中國的中等城市的生活水平,比直接入讀英美國家便宜2/3還多,馬來西亞的留學性價比很合理,應該是中國大部分工薪家庭的首選。所以在辦理學校申請和簽證申請不需要提供任何經濟擔保。

文化

新聞出版

約有50份報紙,用8種文字出版,發行量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主要報紙有:馬來文的《馬來使者報》、《每日新聞》、《祖國報》;英文的《新海峽時報》、《星報》、《馬來郵報》;華文的《南洋商報》、《星洲日報》等。

國家新聞社

簡稱馬新社,半官方通訊社。成立于1968年。在亞太地區設有32家分社。

廣播電台

官辦,建于1946年。擁有6個廣播網,用馬來語 、英語 、華語和泰米爾語 廣播。馬來西亞之聲 :建于1963年。用馬來語、阿拉伯語、英語、印尼語、緬甸語、他加祿語和泰語等8種語言對外廣播。

電視台

官辦。建于1963年。包括第一電視台(TV1)和第二電視台(TV2)。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播放。私營電視台有第三電視台(TV3)、城市電視(METRO VISION)和國民電視(NTV)三家。近年開辦了ASTRO衛星有線電視頻道。2004年1月新開播了8TV電視台。 

飲食習慣

馬來西亞是食客的天堂。形形色色辛辣的馬來食品、色香味俱全、種類繁多的中餐、南北印度風味美食以及惹娘與葡萄牙美食呈獻你眼前。而人人喜愛的沙爹(Satay)、咖喱飯(Nasi Lemek)、幹咖喱牛肉(Rendang)、印度煎面包(Roti Canai)、(murtabak)、力沙(Laksa)、雞飯(Chinchen rice)、各式炒面粉(FRIED Noodles)及西方美食應有盡有。甚至,國際連鎖店快餐業在各大城鎮設館營與數以千記的路邊熟食檔與美食市集各顯風味。

馬來西亞的料理通稱為馬來菜,主食為米,食物調料會常使用一種名為Chichalok, 是蝦醬的一種,有點藥味,這是用蝦發酵,配合香辛料及辣椒調制而成。另外,家常菜還有炸雞、炸魚及咖哩牛肉等。一般餐館或路邊攤沒有所謂的菜單,隻要用手指指就可以了。大約M$5便可飽餐一頓。另外可以嘗嘗馬來口味的炒飯、炒面及沙嗲等。

早餐或宵夜可嘗嘗印度餐廳的“羅貼”或“姆爾他葩”。羅貼是指薄而長的未經發酵的面包,有牛角面包的口感,通常配上咖哩一起食用。姆爾他葩則是指羅貼夾上蔬菜、烤肉串、蛋等的夾餡面包。印度早餐就是這些食物再配上奶茶。

傳統藝術

傳統舞蹈

BHARATHA NATYAM

古典的印度舞蹈傳統上都在廟宇裡舉行,這類舞蹈被認為是對印度神的敬奉與朝拜,其中一種即是 BHARA NATYAM 。這種舞蹈在公元三世紀時發源于南印度,演出時必須用上六個舞台,結合了 NRITTA (純舞蹈)和 NRITYA (表達式舞蹈)的元素。

Bhangra

BHANGRA 舞是錫克人的典型舞蹈,是為了歡慶豐收而跳的一種舞蹈,結合了舞者的靈巧以及許多的舞蹈特技。這種舞跳起來活力十足而又多姿多彩,音樂伴奏混合了民謠以及由鈴鼓和擊錘等音器所奏出來的音樂。

傳統遊戲

JOGET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舞蹈,一般在慶典上和社交場合裡演出。這種舞蹈不論舞步或音樂都和恰恰舞曲極為相似。雖然它有其節奏較緩慢,動作較優雅的一面,然而基本上這種舞蹈是非常活潑而又富娛樂性的。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快樂,簡易而适合許多人一起跳的舞蹈,來賓或遊客們通常都會受邀加入和舞蹈員一起跳。

CONGKAK

一種室内,雙人玩的遊戲,深受女性所喜愛。遊戲是在一個長形的木塊上進行的,木上共有兩排凹陷的洞,每排各有八個洞,位于末端的是最大的洞,叫著“家”。遊戲的目的是賽看誰先将七顆彈珠把洞給填滿,勝利有賴于計算的本領。

陀螺

這是一種流行于鄉間的遊戲,尤其是在東海岸丁加奴和吉蘭丹兩州豐收的月份。除了小孩子愛玩之外,成人之間也舉行嚴肅的競賽,所用陀螺可重達五公斤。遊戲進行時,将繩子捆在陀螺上,而後摔在一個特别的台上讓它旋轉。之後再将旋轉中的陀螺移到一根木棒上,再移至一根竿上的金屬容器裡。誰能讓陀螺轉得最久,誰就是勝利者。 

風筝

在東海岸上空飄揚的巨大風筝擁有各種精細複雜的樣式,形狀大小也不一。其中,最常見的是月亮風筝,因其新月形而得名。吉蘭丹每年都舉辦一項重要的風筝競賽,吸引來自各地的參賽者。風筝打鬥是一項廣受歡迎的運動,參加者努力将對手風筝的繩索給割斷,或将其從空中弄掉下來。風筝的繩索上黏上了玻璃碎粉末,以便風筝擁有“切割的能力”。操縱風筝以及風向的技巧是參賽者取勝的關鍵。 

藤球

藤球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一種運動,遊戲進行時,參與的雙方在一面球網兩邊把一粒藤球相互踢着。除了手以外,他們可以用身體各部分,包括腳跟,腳底,腳背,臀部,肩膀和頭來踢球和頂球,盡可能不讓球掉落地面。

民族習俗

民俗

馬來人是熱情、謙恭、大方,講究禮節的民族。在馬來人家中作客應注意舉止,尊重長者。如果雙方都是穆斯林,賓主要用伊斯蘭教特定的問候語打招呼。進門時,除非得到主人的許可,客人必須把鞋脫在門口或樓梯口,方可進屋。進屋後,賓主雙方要互相問候和握手,握手時雙手僅僅觸摸一下,然後把手放到額前,以表示誠心。

主人擺出飲料、點心招待客人,客人如果推辭,主人反而會不高興。客人要走,應向主人告辭,主人一般把客人送出門外。在黃昏時登門拜訪是不受歡迎的,因為這時穆斯林都要做禱告,晚上拜訪通常應在八點半以後。馬來人用餐時習慣用手取食,因而在用餐前須把手洗幹淨,進餐時必須用右手,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如不得不用左手用餐或取餐具,應先向他人道歉。用餐時,一般不坐在椅子上,而是把食物放在席子上,圍坐而食,男人盤腿而坐,女人則跪坐,身體稍向右偏。上了年紀的婦女可以像男人一樣盤腿而坐。伊斯蘭信徒禁酒,招待客人一般不用酒,飲料多為熱茶、白開水或椰汁。馬來人還有咀嚼槟榔的習慣,有客人到訪,主人除了熱情招呼外,最先向客人表示殷勤和誠意的禮節就是奉上槟榔盤,以便請客人共嚼槟榔。

禁忌

馬來人的習俗與中國相異處甚多,所以必須加以留意,以免無意中犯了禁忌,造成失禮,或引起誤會與無謂的紛争。主要有:馬來人視左手為不潔,因此見面握手時,一定要用右手,平時接、遞東西時,也必須用右手而不能随便用左手,用左手便是失禮。在不得不用左手時,一定要說聲:“對不起”。

馬來人認為以食指指人,是對人的一種污辱,所以切勿以食指指人。對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頭被認為是神聖的部位,在親近兒童時,不可觸摸他的頭部,否則會引起不快。和伊斯蘭教徒共餐時,不要勸酒,要避免點豬肉做的菜肴。馬來人不喜歡别人問自己的年齡。若問年紀會被視為不禮貌。馬來西亞不禁止一夫多妻,所以不要随便閑談他人的家務事。對長者不能直呼“你”,而要稱“先生”、“夫人”或“女士”。

傳統節日

全國大大小小的節日約有上百個。但政府規定的全國性節日隻有10個,其中除少數有固定日期外,其餘的具體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統一公布。主要節日有:開齋節、春節、花卉節、國慶節、哈吉節、屠妖節、聖誕節、聖紀年、“五·一”節 、衛塞節、 最高元首 (在任)誕辰。此外,還有聯邦日、風筝節、豐收節、槟城國際龍舟節、馬來西亞節、中秋節、馬六甲嘉年華會、回曆新年、巴蘭水節等。

每年3月19日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行政中心普特拉賈亞舉行國際熱氣球節,來自多個國家的熱氣球愛好者參加此次活動,展示了各自精心制作的熱氣球

旅遊

馬來西亞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陽光充足,氣候宜人,擁有很多高質量的海灘、奇特的海島、原始熱帶叢林、珍貴的動植物、千姿百态的洞穴、古老的民俗民風、悠久的曆史文化遺迹以及現代化的都市。馬來西亞旅遊,基本上全年都适宜。

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第二大外彙收入來源。1990年和1994年舉辦兩屆馬來西亞觀光年。擁有飯店約1878家,飯店入住率55.3%。主要旅遊點有:吉隆坡、雲頂、槟城、馬六甲、浮羅交怡島、刁曼島、熱浪島、邦咯島等。2004年赴馬外國遊客人數達1570萬人次,同比增長48.4%,旅遊外彙收入314億林吉特。

旅遊景點

槟榔嶼

槟榔嶼位于馬六甲海峽北口東岸,是馬來西亞北部的一個島嶼, 也是馬來西亞著名的旅遊勝地,素有“東方花園”或“小亞洲”的盛名, 發展旅遊業已有100多年的曆史。槟榔嶼南北長24公裡,東西寬15公裡,面積為285平方公裡,與馬來半島僅隔公裡寬的海峽。全島植被蒼翠,森林覆蓋面積達30%。這裡最高的西山海拔830米,山色秀麗,山間的溪流和瀑布随處可見。島上建有很多大小公園和花圃,綠草如茵,鮮花盛開,還有許多東西方格式的廟宇、教堂和别墅。

槟榔嶼的海岸線長74公裡,島的四周海濱勝地衆多,特别是北部海岸從海珠嶼、丹戎武雅、巴株菲冷宜到直落巴巷一帶,海灘長達11公裡,海波如鏡,椰林郁翠,石岬錯落,是餐室和茶座較為集中的地區。巴株菲冷宜是東南亞久負盛名的海灘勝地,70年代末這裡開始建造快樂山别墅區,依地形高低建築許多斜坡式公寓,既可吸收新鮮空氣,又可暢覽海中風景。在直落巴巷等地的許多村落,居民可在家中接納旅遊者住宿。

槟榔嶼首府槟城, 亦稱“長治市”位于島的東北部,是馬來西亞唯一的自由港,也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城市,城内有很多名勝古迹,其中有極樂寺、泰禅寺、觀音廟,有世界上少有的蛇廟, 有古老的聖喬治教堂,有全國最大的清真寺甲必丹吉村清真寺,有印度教寺廟詩華寺和馬裡安曼寺廟等。

沙巴

沙巴可以是馬來西亞深藏未露的絕妙旅遊地,見識了沙巴。你就會驚訝馬來西亞豐富的旅遊資源。

生活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普南族是一個神秘的民族,他們生活在熱帶雨林裡,保持着許多有趣的風俗傳統。馬來西亞的風格就像這兒的天氣——熱情。

砂拉越

 砂撈越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州,分散着27種部落民族,是一個多文化的地域。在沙拉越,每公頃的樹林種類比整個北美洲還多,一棵參天大樹上有上千種昆蟲。

 砂撈越地洞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天然洞穴,寬450公尺,高100公尺。

馬六甲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曆史最悠久的古城,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于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該城始建于1403年,曾是馬六甲素丹國(滿剌加王國)的都城。從16世紀起,曆受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統治。數百年來,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暹羅人及爪哇人相繼來到馬六甲,經過長期的交流,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彙成特有的文化風貌。這裡有中國式的住宅,荷蘭式的紅色樓房和葡萄牙式的村落。市内古代修建的街道,至今依然保存較好,街道曲折狹窄,屋宇參差多樣,很多住房的牆上鑲着圖案精美的瓷磚,木門上裝着瑞獅門扣,窗上鑲龍嵌鳳,古色古香,處處顯示出馬六甲這個曆史古都的獨特風貌。

中國山

又名三保山,是為紀念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而命名的。此山位于馬六甲市郊。

荷蘭紅屋

建于17世紀,是東南亞地區現存的最古老的荷蘭式建築物。300多年來,它一直是政府機關所在地,直至1980年才改為馬六甲博物館。荷蘭式惹蘭叻參紅屋有厚厚的紅磚牆,笨重的硬木門,門前是寬闊的石級。館内保留了馬六甲各個時期的曆史遺物,包括荷蘭古代兵器,葡萄牙人16世紀以來的服裝,馬來人婚嫁服飾,金、銀、珠寶手工藝品以及在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類古代船隻的圖片等。館内還收藏有稀有的古代錢币和郵票。

葡萄牙城山

在馬六甲市西南,接近馬六甲河口,有一座山,是馬六甲蘇丹拜裡米蘇拉将中國明成祖贈送的金龍文箋勒石樹碑之處,明成祖曾封此山為“鎮國山”,後名聖保羅山。山的東南麓有一座“沒有牆的城門”,那是馬來西亞曆史遺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