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廟

娘娘廟

中國寺廟
娘娘廟,寺廟名稱,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娘娘廟。本詞條介紹9座比較有名的娘娘廟,分别是:山東臨沂娘娘廟、四川成都娘娘廟、遼甯大石橋娘娘廟、北京市奶子房娘娘廟、天津娘娘廟、陝西漫川娘娘廟、河北拳夫人娘娘廟、河南省鄧州市白牛鄉娘娘廟、新疆天池娘娘廟。娘娘廟山始名迷鎮山,又稱迷真山,大山半巅之陽坡有海雲寺院,殿内供雲霄、碧霄、瓊霄三娘娘神像,因此當地人又稱之為娘娘廟。娘娘廟位于漫川關鎮(原萬福鄉)娘娘廟村賀家嶺腳下,始建于明朝末年,四周有五條山梁朝彙,形似五龍聚彙,廟後有一棵千年古松,樹圍約5米,樹幹4米以上雙叉,參天聳立,樹冠如巨傘,遒勁蒼翠,其勢壯觀。
    中文名:娘娘廟 外文名: 地理位置: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 營業類型:公共事業 性質:寺廟 所在國家:中國 宗教:道教 所在城市:山東臨沂 四川成都 遼甯大石橋 .北京市奶子房 天津 .陝西漫川 .河北拳夫 河南省鄧州市白牛鄉 新 民俗:廟會 文化:媽祖文化

四川成都

簡介

成都古娘娘廟,在西馬道街,與文殊院一牆之隔,建成年代比文殊院還早,是劉備的家廟。清康熙年間,古娘娘廟得以重建,但在“文革”期間遭受浩劫,如今隻剩下三觀殿相傳是劉備的家廟,在那裡居住了八十個年頭的孫至興老人,七歲時就到此出家為道。在她一生中,她親曆了老成都三月三“喜神會”的熱鬧景象,文革時期娘娘廟所遭受到的破壞。說起那已經消失了的古老殿堂和舊民俗活動,孫至興老人就滔滔不絕。

八十年前,簡陽一個普通農婦向竈神許願,讓自己的女兒出家。七歲半的孫至興就這樣來到位于成都西馬道街的古娘娘廟,成為一個小道姑。在師爺許原德的教導下,年幼的孫至興很快熟悉了這個擁有三清正殿、祖堂、真武殿、觀音殿、黃金樓等近三十個殿堂的大地方。她每天穿梭在各個殿堂裡,布置供品,打掃清潔。她最感興趣的,是廟宇裡供奉的兩個用上等白果木雕刻成的栩栩如生的娘娘塑像,來拜的人也特别多。有些香客對她說,這是送子娘娘的塑像。但送子娘娘怎麼會有兩位呢,這兩位娘娘到底是來自何方的神聖,一直讓孫至興疑惑不解。

喜神會

廟宇裡的生活,永遠是拜神和誦經,單調且枯燥,平日裡隻有些香客前來。孫至興最盼望的,是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傳說這一天是送子娘娘的生日,成都的百姓都會到古娘娘廟、延慶寺等廟宇玩耍,參加熱熱鬧鬧的喜神會。

關于這一天古娘娘廟的盛況,清人傅崇矩在《成都通覽》中早有記載:“用木雕之四五寸長童子、童女若幹,在神殿前抛擲衆人處,待人争搶……”說起當年的情形,孫至興老人很是高興,她說這是她一生中所見過的最有趣最熱鬧的場面,她一邊比劃着瘦削的手臂,一邊繪聲繪色地講起來。

喜神會那天最有趣的是搶童子。會首(出錢操辦盛會的人)事先準備好許多木頭雕刻的小童子,抛給擁擠在殿堂外的老百姓。據說誰搶到童子,誰家就會得子,延續香火,人丁興旺。那些想要孩子卻一直沒能如願的婦女,搶得最賣力,往往是三四個婦女争搶一個童子,你扭着我的胳膊,我壓着你的腦袋,誰也不肯放手,鬧得個個面紅耳赤、頭發蓬亂,哪怕疊羅漢一般跌倒在地,也絕不罷休,逗得圍觀的衆人大笑不止。

挂燈

而廟宇附近的街道也是被擠得水洩不通,這裡往往是年輕人的天下,他們伸長脖子,等着看刺激的“挂燈”和“雞腳神”的出場。不一會兒,“挂燈”的人出現了。他們個個光着膀子,用細細的镔鐵穿過手臂、後背、胸口的皮膚,挂上點燃的油燈。他們強忍着疼痛,慢慢在街道上踱着步子,額頭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汗水。挂燈挂得最多的人,全身上下都是燃燒的油燈,起碼有一二十盞。據說是為了向神乞願。這樣可怕的場面,讓孫至興着實目瞪口呆了很久。後來,她才知道,這些敢“挂燈”的人都是成都各碼頭的袍哥大爺及他們的手下。

雞腳神

比起“挂燈”,“雞腳神”就有趣得多了。“雞腳神”其實就是踩高跷的人,裝扮成無常或妖怪的樣子,以娛衆人。“雞腳神”的嘴巴上貼着長長的血紅色假舌頭,腳上拖着鐵鐐,扮着怪相到處捉人,圍觀的人裝作害怕的樣子四處逃散。孫至興說,年年都是如此,沒什麼新花樣,隻有一次最特别。那一次,裝扮“雞腳神”的藝人頗花了一番心思,那長長的假舌頭竟然是一整條肥腸做的。他把肥場全包在嘴巴裡,到了人多的地方,“哇”就吐出來,吓得一些小孩子當場大哭。

唯一不方便的就是,每次吐出來後,都得有個幫手去幫他把肥腸塞回嘴裡去。而他腳上的鐵鐐也不同尋常,拖動起來“嘩嘩”作響。因有這位敬業的藝人,那年的遊行隊伍興緻特别高,擁着“雞腳神”從西馬道街一直走到青龍場,方才返回。“喜神會”結束後,這位藝人在古娘娘廟歇息,向孫至興大倒苦水:“拖着鐵鐐走了那麼遠的路,腳都腫了一圈!”

走紅

三月三“喜神會”在1949年以前,一直都是成都市民所熟悉的民間節日,“搶童子”、“挂燈”、“雞腳神”等節目,在成都的各個廟宇也都幾乎雷同,但有一項民俗,是隻有古娘娘廟才有的,那就是“送娘娘出嫁”。孫至興說,“喜神會”那天,大家把兩個娘娘像從神壇上擡下來,用清水給她們沐浴,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好後,用轎子擡着上街遊行,表示她們出嫁。這是個非常特殊和奇怪的民俗。

一開始,孫至興也不明白這個習俗的淵源,她便詢問師爺許原德。師爺告訴她,古娘娘廟本是三國時蜀漢皇帝劉備的家廟。劉備死後,魏軍進攻蜀國,後主劉禅害怕得不得了,下令投降。劉備的孫子劉谌本想出兵誓死抵抗,卻沒有得到同意。悲憤的劉谌于是來到家廟,哭告先主劉備,然後殺掉自己的兩個妃子,自己跑到成都南邊的惠陵墓前拔劍自刎,以死殉國。孫至興這才知道,廟裡供奉的兩個美麗的娘娘像,并不是送子娘娘,而是殉國的兩位劉谌妃子,古娘娘廟也因此而得名。

其實,孫至興的師爺的這番話也是從他的前輩那裡聽來的。古娘娘廟到底是不是劉備的家廟,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王家佑等學者都對古娘娘廟做過考證:劉備即位于成都五擔山南,也就是今天的署前街附近,古娘娘廟位于五擔山東邊,很可能是劉備家廟。史料記載,劉谌殺妃正是在家廟之中。所以後人用送娘娘出嫁的奇怪民俗來懷念兩位妃子。

重新起來

1937年的一天,孫至興正在殿堂裡忙着做事,忽然聽見幾隻鴉雀從屋檐上飛過來,刺耳地尖叫着,往她身上撞。她馬上知道師爺出事了。這些鴉雀是師爺的朋友,師爺有個镔鐵大桶,滿滿地裝着花生胡豆,那群鴉雀常常站在師爺的肩膀上,用嘴扯師爺的耳朵,讨要食物,很通人性。孫至興匆匆趕到師爺那裡,師爺已經羽化。不久後那些皈依弟子等也匆匆到來,原來鴉雀們已經飛到各個弟子家用同樣的方式報了信。師爺的羽化,意味着古娘娘廟裡的唯一一個男子不在了,守護此廟宇的擔子,落在了孫至興和她的師傅彭明珍這兩個柔弱女子身上,古娘娘廟也開始命運多桀。

1949年後,曾經香火缭繞的古娘娘廟,變成了一個熱鬧的大雜院,陸陸續續搬進來好幾十戶人家,住進了古娘娘廟的二十多間殿堂裡,昔日香火缭繞的廟宇成了人們洗衣、吃飯、打麻将的場所。而最寬闊的正殿,也成了街辦織布一廠的廠房,工人們在這裡擺好織布機,熱火朝天地進行生産。面對這種情景,孫至興雖然不舍,也隻得離開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廟宇,還俗回到了簡陽老家,她的師父也離廟而去。直到1953年,孫至興方才重返古娘娘廟。這時廟宇裡的殿堂因年久失修而顯得破舊不堪,光景已大不如前。孫至興看着紅漆剝落的木柱和失去色澤的神像,十分難過。但她沒有想到,一場更大的劫難即将降臨。

在文革這段特殊的年月中,成都的廟宇十有八九難逃厄運,古娘娘廟也不例外,往日人們頂禮膜拜的神像都被搬下神壇,砸成碎塊。提及此事,孫至興隻是搖頭,“可惜了,那兩個娘娘像那麼漂亮,都打碎了。别說是木雕的娘娘像,就連銅做的玉皇大帝像和丘祖像,那麼硬,那麼重,一個四十多公斤,一個三十多公斤,都被砸成了碎片。”

眼看着殿堂毀壞,神像全無,孫至興的師父彭明珍氣得一病不起,住進醫院。一天下午,她執意讓孫至興把她悄悄背出醫院,回到古娘娘廟,不久在病榻上含恨去世,隻留下孫至興一人,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師父羽化後,打砸廟宇的人經常來這裡轉悠,孫至興把重要的經書藏在自己的住處三觀殿供台下的角落裡,自己仍舊早起誦經,在神案上點上油燈、獻上貢品。曾有一個年輕人帶着一大群人怒氣沖沖地來到三觀殿,叉着腰望着孫至興。孫至興熟視無睹,依然虔誠地做着自己的事。這個人在那裡站了很久,最後默默地出門去,跟他同來的人說:“走吧,以後别來了,讓她在這裡住下去。”

青羊宮

孫至興如此“大膽”的舉動,反而保住了古娘娘廟,那些她藏起來的經書也得以留存。但随着搬進這裡的居民越來越多,古娘娘廟還是不可避免地消失了,最後隻剩下一間小小的三觀殿,成為古娘娘廟最後的殿堂和孫至興的安身之處。

三觀殿的破舊,可以用幾欲坍塌來形容,篾條編成的牆壁,糊着些紙泥和石灰,前面是神像,後面就是孫至興的木床。由于香客稀少,不僅修繕沒有着落,甚至連貢品也成了問題。孫至興說:“其實都無所謂,廟子雖然破,也可以住。貢品簡單,也是我敬神的心意。

我隻要有一碗稀飯,就會貢半碗。”孫至興一直過着這樣艱難的日子,直到1983年才得到些改變。

1983年,青羊宮恢複開放。當時成都的道教師父寥寥無幾,孫至興被邀請到青羊宮兼職,看守三清殿。孫至興還得自帶飯錢,到青羊宮“上班”,早晨去晚上返回。“那時的青羊宮條件很簡陋,連一條闆凳也沒有,我隻能找塊紅磚墊着坐。不過我還是把三清殿弄得很好,我把三個大花瓶擺在神案上,放香客們送的鮮花,非常漂亮。”對于自己在青羊宮的表現,孫至興很滿意。但當青羊宮在成都的名氣越來越大、香火越來越旺時,她最終還是沒有留下,回到了古娘娘廟,一直守護至今。

三觀殿的牆壁上,貼着劉谌和兩位妃子的畫像,也有香客來膜拜。前些日子,還有位劉姓外省人來過,拜了劉谌,捐了幾千元錢,說是想認祖,孫至興用這些錢修繕了廟宇的牆壁。“隻要我活一天,廟子就會在一天,我不會讓它垮的。”孫至興很堅決地說。她一直在擔心古娘娘廟在她手中消亡,這樣對不起師父和師爺,孫至興得到一個好消息,政府決定原址保護古娘娘廟。“這是功德無量的事。”孫至興很是欣慰,畢竟她已在此守護了八十個春秋,她希望古娘娘廟一直存在下去。

采訪手記

西馬道街充其量隻算得上是一條小巷道,彎腰低頭穿行其中,低矮的屋檐幾乎碰到我的額頭。如今這裡已是一個水泥和紅磚混成的居民大雜院,擁擠地住着近百号人,根本沒有一點廟宇的影子。廟外的大雜院裡,有人大聲吆喝着打麻将,有人肆意往院子的地上潑着污水。很難想象,劉備家廟(古娘娘廟)竟然會隐藏在這擁擠嘈雜、破敗不堪的院子裡。孫至興帶着筆者來到巷道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指着兩扇斑駁的紅色木門說:“這木門是用僅存的兩張牌匾做的,以前廟子興盛的時候,這樣的牌匾有四五十個。”筆者看見門扇上模糊地刻着四個篆字“維坤鎮位”,這也許是劉備家廟殘存的最後一絲痕迹。

遼甯大石橋

迷鎮山娘娘廟,在遼甯大石橋市西南約五華裡。此山原名迷鎮山(米真山),現屬大石橋鄉夏家屯村。

娘娘廟山始名迷鎮山,又稱迷真山,大山半巅之陽坡有海雲寺院,殿内供雲霄、碧霄、瓊霄三娘娘神像,因此當地人又稱之為娘娘廟。廟前山下有石材建成的戲樓,有楹聯刻其上,堪稱天下第一大戲台。戲樓、廟堂毀于1948年解放戰争年代的炮火中,現僅存殘牆斷壁等遺迹舊址。1992年,大石橋市人民捐款在原廟址上又重新修複此廟,香火又複興旺,遊人也絡繹不絕。在以前多是一些善男信女為求子求女而來,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以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經貿活動為主的廟會活動,吸引了東北及京津地區的衆多客人。農曆四月初十八日是娘娘廟會日,更是遊人雲集,盛況空前。

迷鎮山上共有古建築三組,即娘娘廟、大戲樓和海雲寺。據傳,從前有一位居住在迷鎮山附近的青年,一日黃昏,偶見一輛滿載食鹽的馬車由西至東緩緩行來,車上坐着三位眉清目秀的姑娘。由于道路泥濘,行車艱難,青年便熱心上前協助,将車推至迷鎮山下。三位姑娘為表謝意,賜給青年好布三匹,即啟步上山。

隻見,三位姑娘盤坐在迷鎮山頂開始祈禱,霎時,環環奇妙的光暈由體而發,照耀四方……青年頗為驚異,伏地朝拜,并将奇景廣傳鄉間。聞者紛紛聚來,開始在迷鎮山上建廟,用以祭祀三位姑娘。三位姑娘深受感動,暗助百姓修築神殿。不久,一座三層大殿的廟宇,呈現在迷鎮山上。神殿中,端坐的是雲霄、碧霄、瓊霄娘娘。民間,盛傳三位娘娘福佑幸福、健康、子孫昌盛甚是靈驗,“娘娘廟”也由此得名,即而成為關外佛教勝地,聞遐東三省。迷鎮山,更是被廣喻為“娘娘廟山”。

娘娘廟廟會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是祭祀三位娘娘的日子。後來,随着歲月的變遷,這一天,慢慢演變成“許願求子、拴娃娃、偷小鞋”等帶有母系社會女神崇拜色彩的民俗活動和地方性信仰。尤其在20世紀40年代初,從農曆四月十八開始,為期三天的迷鎮山廟會海納各界遊人、四方僧侶,人數最多時高達三、四十萬,可謂盛況空前。現今迷鎮山娘娘廟廟會更被列入遼甯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娘娘廟的傳說

營口大石橋市西南的迷鎮山下,有個村莊叫夏家屯,原名叫“下駕屯”。

相傳很早以前,雲霄、瓊霄、碧霄三位娘娘雲遊北方,雲頭碰到了蓋州城南的煙筒山,隻見那山獨峰突兀,雲霧缭繞,風景獨特,三位娘娘便決定在此勝境接受人間香火,施善保民,再度金身。不久,一座娘娘廟便出現在煙筒山下。現在煙筒山山城上摩崖“碧霞”二字及山城下峭壁上的“仙凡分界”四個大字,就是明萬曆年間根據這個故事镌刻的。

當年煙筒山娘娘廟裡塑造三位娘娘金身,香火常年不斷。有一老一小兩個和尚侍候娘娘,晨送洗臉水,暮送浴腳湯。一天晚上,小和尚照舊用三個銅盆,分别打上溫好的洗腳水,輕輕地放在殿前,又在三個水盆前擺上三個小闆凳,然後便躲藏在門後,想偷偷的看個究竟。待天黑人靜時,隻聽見有輕微的響聲傳出以工代殿外,小和尚透過門縫往殿内窺視,隻見三位娘娘輕盈地離開寶座,到水盆前個就個位,脫鞋洗腳,吓得小和尚目瞪口呆,連大氣也不敢喘了。他越不敢喘氣,嗓子眼越癢,終于控制不住,咳、咳地咳嗽起來。有娘娘驚慌地說:“有凡人!”刹那間,三位娘娘都複了位。事後不久,小和尚的雙目便失明了。

雲霄和瓊霄在山下左等右等,也不見碧霄回來,雲霄就指派瓊霄上山看看。瓊霄上山一看,隻見碧霄已洋洋得意地坐在一座空廟的正位上。瓊霄二話沒說,一屁股坐在碧霄的東側,僅次于正位的位置上,也不顧雲霄了。山下的雲霄等得不耐煩了,就光着一隻腳,爬上山來。當她發現老三和老二都不個顧個地搶位而坐時,氣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就倒背着臉坐在碧霄的西側。這大概就是“倒坐觀音”的來曆吧。

相傳每年迷鎮山廟會期間,上山逛廟的婦女中,有不少人的一隻腳被劃破。這大概是雲霄娘娘生氣,對信女們的一種處罰吧。

且說三位娘娘坐定後,大施仙法,響晴天,忽然雲霧大作,山上土木金石之聲三日不絕。三天後,雲消霧散,一座宏偉的廟宇大殿落成,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挑檐亮瓦,玲珑剔透。對此,曾有魯班代修之說傳于民間。

廟宇落成,驚動了埋男靴而先占迷鎮山的真武大帝。由于事關重大,一時難辨,他便具告天庭。天庭經過驗證,卻把山判給了三位娘娘。真武大帝無奈,遷往耀州城西北的豬龍山,修建老塔寺(亦稱小神廟),接受人間香火。一樁神案才到此了結。

從此,三位娘娘下駕的地方便被人們稱為“下駕屯”。後來雖然改為夏家屯,但這個屯裡并沒有姓夏的。

更為神奇的是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前三日(四月十五左右)與後三日(四月廿一左右),娘娘廟所在的大石橋市一定會下一場雨,人們稱這兩場雨為“刷山”,四月十五的那場雨是為了讓山變的幹淨好迎接三霄娘娘,四月廿日的雨是為了洗淨廟會時的塵土。

陝西漫川娘娘廟

娘娘廟位于漫川關鎮(原萬福鄉)娘娘廟村賀家嶺腳下,始建于明朝末年,四周有五條山梁朝彙,形似五龍聚彙,廟後有一棵千年古松,樹圍約5米,樹幹4米以上雙叉,參天聳立,樹冠如巨傘,遒勁蒼翠,其勢壯觀。廟有前後殿各三間,中間有配房、天井連接。前殿主要供奉武聖關帝,後殿主要供奉觀音菩薩。

清代中期香煙旺盛。解放初期,破除封建迷信拆毀神像,此廟作為村級小學使用近40年。2000年當地善男信女捐資修繕廟宇、重塑神像。

有聯贊曰:"古松古廟存千古;福山福水留萬福"。

河北拳夫人娘娘廟

娘娘廟位于河北省阜城縣大白鄉娘娘廟村(原名:趙霞村),鈎弋夫人生于趙霞村,拳夫人娘娘廟是鈎弋夫人被漢武帝賜死後,該村的父老為紀念鈎弋夫人(西漢漢昭帝的母親)趙婕妤而修建。根據《東光縣志》記載:永樂二年,有王、于而人來此定居,村東有拳夫人娘娘廟,遂趙霞村改名娘娘廟。

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7),兵部侍郎窦章志路過娘娘廟,曾為懷念鈎弋夫人作七言絕句一首:遠上土山望天涯。趙河畔上有人家。漢武停車選蓮花,順城楓樹映朝霞。詩中的趙河即為娘娘廟村北的洚河。

河南

基本情況

1、地理位置:娘娘廟村位于白牛鄉東南角,東靠涅水,南接汲灘後灣村,西與白牛鄉單橋村接穰,北靠嚴陵河。

2、行政區劃:娘娘廟村複蓋兩個自然村:娘娘廟自然村和皮家自然村,南北長約2公裡,東西長約1.5公裡,面積約3平方公裡。

3、戶籍人口:總戶數395戶,總人口1541人,耕地2867畝。

4、組織建設:村支兩委幹部5人,皆為高中學曆,小組組長10人。黨員27人,村民代表32人,調解委員1人。

5、民政規模:五保戶7戶7人,低保戶32戶64人。

村莊建設

公共事業:學校一座,小學段,容5個年級,1個學前班,在校教師8人,學生98人,建築面積250平方米。新建幼兒園一座,可容小、中、大三個班級,文化茶館一處,遊樂場一處(待建)。

村道硬化:柏油路一條,約2公裡;水泥路7橫1縱,約3公裡;待修水泥路約500米。

遠程教育:教室一座,教程教育儀器、電腦一台,電視機34英寸一台,各項電教規章制度上牆。

村支兩委辦公室3間,辦公設施全套,各種規章制度上牆。

經濟狀況

民營企業:可容5000隻雞的養雞場一處,年養雞3000隻,養豬場5戶,年存欄肉豬240隻,生仔母豬20隻,機械大戶3戶,磨面機、粉碎機1戶,耕旋收割2戶。

種田大戶:5戶,共控流轉土地約250畝。小麥良種育種基地100畝,共育良種普麥9号、豫麥1017兩個優良品種,畝産1000斤以上。

特産作物:煙葉面積年100畝,小辣椒100畝,花生、棉花各150畝。

糧食産量:年總産量小麥250萬斤,玉米200萬斤。

人均收入:2500元

新疆天池

天池娘娘廟,又稱“西王母廟”。道教将西王母視為玉皇大帝的太太,因此稱西王母為王母娘娘。據史料記載,娘娘廟當年建築規模宏大,香火旺盛,1932年毀于戰火。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内外華人多次受到西王母的夢托,因此來中國大西北尋找夢中仙境的人絡繹不絕,當他們來到天池後發現天池之景與夢中非常相似。

1990年11月29日,台灣“西王母朝聖團”一行219人,專程來天池朝拜。自此以後,海内外“西王母朝聖團”絡繹不絕。1992年,台灣道教“慈惠堂”在原娘娘廟遺址興建了這座廟宇。現廟内有王母娘娘全身像及原娘娘廟部分遺物,如古鐘、瓦當、壁畫等。

娘娘廟遊覽區:一到大天池,左側就有一條路向東延伸。循路向前數百米,可見一個船塢。從這裡沿大天池東岸小路向南徒步半小時許,便可到娘娘廟遊覽區。

貴州省

娘娘廟清嘉慶初(1796年),貴陽知府程煜在其宅(指月堂)右側建立娘娘廟(今指月街17号)。據說廟中塑有一娘娘雙手抱子的塑像,不生兒子的婦女,便提着雞蛋到此敬供,企盼來年生個兒子。因此,來往敬供的人很多,特别是逢年過節更是十分熱鬧。又說,在貴州唱戲還不流行時,娘娘廟搭有戲台,經常唱戲。

時任貴州提學史李宗坊經常到此看戲,還在《黔記》中寫到:“貴陽枝詞三十首作者不知誰何譯,錄數首以志士風,中秋月色最清佳,鑼鼓喧鬧笑語嘩,喬扮仙姬來送子,背兜兜個大倭瓜,妾轎迎來郎拜堂,郎忙去謝妾爹娘,合歡三日娘看妾,滿月回門妾伴郎,闆凳條條坐綠鬟,娘娘廟看豫升班,今朝比似昨朝好,烤火連場演下山,娘娘廟在指月堂,烤火下山花戲也”。據說娘娘廟這種熱鬧景象一直延續到解放前。此處今為貴陽市民政局用地。

鹿公祠:鹿公祠位于護國路東面,貴陽市民政局後側(指月街15号),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3年),是鹿忠之子(兩廣總督)為祭奠其父而建祠以祀之。鹿忠,滿人,清朝鹹豐同治年間任貴州都勻知府。

鹿公祠的面積約200平方米,祠内原建有大堂1間,二堂1間,廂房3間,均為木質結構古式平角平房。房屋建築牢固,支柱粗大,漆色輝煌,殿房高約5米,院内種有樹木,左右兩廂砌有花台,種有花草。祠内清爽秀麗,祠大門為牌坊形,大殿内供有l米多高鍍金鹿忠牌位l塊。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貴州分會設于此,并在祠堂大殿懸挂孫中山先生像。之後國民政府在此設官署、辦醫院,民國25年(1936年)在此設黃包車公司。解放後為人民政府接管,1980年,市民政局遷到指月堂辦公後,此處改為市民政局宿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