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

牙槽骨

上、下颌骨包圍和支持牙根的部分
牙槽骨(alveolarbone)是上、下颌骨包圍和支持牙根的部分,又稱為牙槽突(alveolar proces)容納牙根的窩稱牙槽窩,牙槽窩在冠方的遊離端稱為牙槽嵴,兩牙之間的牙槽突部分稱為牙槽中隔。牙槽骨的組織結構與身體其他骨相似,其生長發育依賴于牙的功能性刺激,當牙萌出時牙槽骨開始形成、增高,并提供形成中的牙周膜一個骨性附着面,牙槽骨在牙失去後逐漸吸收、消失。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西醫學名:牙槽骨 英文名稱:alveolarbone 其他名稱:牙槽突 所屬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

組織結構

牙槽骨按其解剖部位可分為固有牙槽骨、密質骨、松質骨。

(一)固有牙槽骨(alveolar bone proper),襯于牙槽窩内壁,包繞牙根與牙周膜相鄰,在牙槽嵴處與外骨闆相連。它是一層多孔的骨闆又稱為篩狀闆。由于固有牙槽骨很薄,無骨小梁結構,在X線片表現為圍繞牙周膜外側的一條白色阻射線,稱硬骨闆(lamina dura),是檢查牙周組織的重要标志。當牙周膜發生炎症和外傷時,硬骨闆首先消失。

(二)密質骨,是牙槽骨的外表部分,即颌骨内外骨闆延伸的部分。密旨骨的厚度頗不一緻,上颌牙槽骨的唇面,尤其前牙區密質骨很薄,有許多血管和神經穿過的滋養管,而舌側增厚。下颌骨則相反,密質骨比上颌骨緻密,小孔很少,所以在施行局部麻醉時,上颌前牙用局麻效果比下颌好。其舌側骨闆比頰側厚。

(三)松質骨,由骨小梁和骨髓組成,位于密質骨和固有牙槽骨之間。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一般與咬合力相适應,以最有效的排列方式來抵抗外來的壓力。松質骨中的骨髓在年輕時有造血功能,稱為紅骨髓,内含有造血幹細胞和骨髓基質幹細胞,可分化為成纖維細胞、成骨細胞、成軟骨細胞和脂肪細胞等,對調節骨形成和骨改建有重要作用。成年時含脂肪多,為黃骨髓。

牙槽骨修整術

牙槽骨修整術即牙槽骨的修整或部分切除術。适用于牙槽前突或下垂畸形;修複前牙槽外科手術;牙周炎患牙的切除性骨手術等。手術步驟包括麻醉、切開、翻瓣、鑿骨、修整牙槽骨緣、縫合。根據不同的修整目的,制定适宜合理的手術方案。應當避免矯枉過正,盡量保存原有的組織。理論上講,牙槽骨修整術效果可長期維持。手術可以調整面部比例和線條,提高顔值。

生物學特性

牙槽骨是高度可塑性組織,也是人體骨最活躍的部分。它不但随着牙的生長發育、脫落替換和咀嚼壓力而變動,而且也随着牙的移動而不斷改建。牙槽骨具有承受壓力被吸收,受牽引力會增生的特性。一般情況下牙槽骨的吸收和新生保持動态平衡,臨床上利用此特性可使錯牙合畸形的牙得到矯正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