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邦果敢第一特區

撣邦果敢第一特區

亞洲内陸自治區
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鴉片戰争後的100餘年來以出産鴉片聞名,從2002年起,特區政府禁止任何人種植罂粟。果敢曾屬于中國,被英國入侵後劃入緬甸,後成為緬甸共産黨的控制區,通過與緬甸中央進行停火談判後,果敢成為緬甸撣邦的第一特區,實行高度自治,擁有軍隊并自行管理内部事務。果敢與中國内地沒什麼兩樣:使用人民币,學校教的是雲南漢話,手機是中國移動号碼,座機也是雲南區号,當地“果敢族”亦是緬甸的漢族。果敢近15萬人的生活必需品全靠從中國進口。
    中文名:撣邦果敢第一特區 外文名: 别名: 面積:5200平方公裡 地理位置:緬甸東北部、中國西南部 著名景點:果敢關帝廟、觀音廟 電話區碼:0883 行政類别:自治區 地方方言:果敢語(漢語西南官話) 所屬地區:緬甸 下轄地區:果敢

特區簡介

果敢(Kokang),被金三角人稱為是中緬邊境的“小澳門”。目前,從中國雲南來緬甸第一特區主要通過兩個邊境口岸,它們都在山路險峻而又貧困的雲南省臨滄地區:一是鎮康縣的南傘(鎮)口岸,出口岸不足8公裡就可以到達特區政府的首府老街,二是耿馬傣族侗族自治縣的孟定(鎮)口岸,從出口岸到首府老街有近100公裡路程。

在現在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緬政府設了1縣、1市、1特區、20個鄉、263個村。果敢漢人主要生活在其轄區内的四個大壩子上,少數民族則生活在高山區。果敢人如果不算上鴉片經濟的話,生活是極端貧苦的,人均收入低于雲南農民。

城區概況

目前,果敢老街城區内大約居住着10萬人,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本地人最多3萬,其他絕大多數都是外國人,大部分是中國人。這邊用的電主要是靠從中國那邊拉線供給的,區内所有的電話、手機都是中國電信網絡的号碼,統一區号是雲南省臨滄地區的0883,各種公用電話亭上的國内直撥指的是中國,而不是緬甸。中國電信公司的通信業務廣告四處張貼着。許多中國公司都在這裡開辦了機構,街上跑的出租車大部分是中國産的昌河微型車與奧拓、夏利車,大小商店、農貿市場上出售的幾乎都是中國貨。這裡最通行的貨币是中國的人民币,很少有人使用緬币。

曆史沿革

果敢數百年來,特别是近百年的曆史,是以販運毒品獲利為的的武裝割據的曆史,解剖它的曆史,可以看到緬北數支地區民族武裝和販毒武裝勢力形成、發展曆史的縮影。95%由漢族人組成的今日緬甸少數民族“果敢族”,與雲南邊疆地區有着極為深遠的曆史關系,對其進行深入探究,不僅有助于西南邊疆史的學術研究,而且對世人認識雲南境外毒品問題的曆史與現狀、維護西南邊陲的穩定與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仔細推究起來,果敢族的曆史起源竟在中國昆明的逼死坡,與中國明朝末年的永曆帝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今天,許多果敢人仍然自稱是皇裔後世子孫,并以此而自豪。逼死坡是昆明市五華山西麓、華山西路北段的陡坡。明清兩代貢院在此開科取士,後逐漸發展成為通往貢院(今雲南大學)和北城門及北郊的重要交通要道。據說最初因這個山坡上有幾家賣蓖子的鋪子,因此被稱為蓖子坡。

1658年3月,史稱桂王的永曆帝朱由榔,在原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餘部李定國、白文選的大西軍擁戴下,繼續舉起南明王朝的旗号對抗清兵。1658年10月,在一群南明孤臣的護衛下,從南京一路逃亡到雲南的朱由榔,最後在昆明建立了南明王朝的滇都,并開始在五華山上建造王宮,蓖子坡随之熱鬧起來。

清順治十六年(1659)正月初三,吳三桂數十萬大軍分三路連通昆明。南明小朝廷隻得棄滇都昆明,經保山、騰沖一路敗退進入緬甸。雖然南明的大西軍戰事一再落敗,但在此期間卻冒出了一個骁勇善戰的羅姓将領,此人的第十代子孫羅星漢成為後來威震金三角的大毒枭。

據《明史》記載:朱由榔帶1500餘人由騰越(騰沖)西逃,進入緬甸瓦城(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觀望形勢的緬王慰留貴客于緬北山區。1661年緬京老王駕崩,新士莽白繼位,他看清形勢,派精兵夜襲,砍死了南明數十名遺臣武将,囚禁了永曆帝。這在曆史上被稱為“咒水之難”。1662年,吳三桂率清兵十萬之衆飲馬怒江、直抵緬甸瓦城城郊,莽白立即将永曆帝及其母、妻、妄送交清軍,以免惹火燒身。朱由榔被押解回昆明,囚禁在蓖子坡頭的金禅寺(今利民巷)内。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在今稱逼死坡的地方勒死,南明王朝宣告徹底結束。

昆明百姓出于對吳三桂叛國降清的義憤,将永曆帝遇難地蓖子坡改稱為逼死坡。清雲貴總督認為有損大清聲譽,遂于道光年間将逼死坡改為升平坡,并勒石立碑以宣揚其升平盛世,但民間仍稱之逼死坡。後雲南都督蔡锷将軍以三迤士民的名義,在逼死坡頭立“明永曆帝殉國處”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新立在坡頭。

南明的殘兵數千人選到了一個叫麻栗壩的地方,這地方在緬語裡的意思是最野蠻的地方,即今緬甸果敢縣(整個果敢轄區呈條狀,多為高山丘陵區,主要是由三個大壩子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出産大煙而聞名的麻栗壩,平均海拔1216米,年平均氣溫攝氏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隐姓埋名深居下來。今天果敢地區的漢人系這些明末官兵的後裔為主體,其中有一姓楊的武術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将軍長驅入滇時的帳前骁将,此後曆代鎮守滇西南,對西南的民情地理了若指掌。楊氏成為當地土司,統領起各部南明遺民,逃避清兵的追殺,與當地土著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的土著人鬥不過這群來勢洶洶的“客籍”,漸漸退入野人山深處,一個漢族社團崛起于緬北高原,繁衍至數十萬之多,其後果敢土司和萊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國封建王朝封建的官僚體系。直至1962年,楊家才與奈溫将軍達成協議,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玺,實行地方自治。

早在明代中斯,國勢強盛,中央帝國西南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納貢稱臣,接受明王朝的節制。在雲南與現今屬緬北克欽邦、撣邦接壤的地方,明王朝采取以夷治夷的方法對偏遠之地的“蠻夷”進行統治。明王朝在此設立了6個宣撫司、宣慰司,其中兩個是在目前緬甸版圖上的孟洋和木邦(明朝末年1602一1606年間,緬人趁中國改朝換代的内亂之機,舉兵向北進攻,先後攻占了八莫、孟洋等地)。在明朝中葉,它的統治範圍很廣,薩爾溫江的上遊是中國的内河,而現今的伊洛瓦底江上遊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統治範圍。在伊洛瓦底江邊的八莫,明朝設立威遠營,曾在此築壇誓衆,其誓詞日:“六慰拓開三宣恢複諸夷格心求遠貢獻,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雲南巡撫陳用賓受命用武力收複了蠻莫(八莫),為了加強邊防,陳用賓在騰越州邊界築起了八關,即神護關(今雲南騰沖縣西北動卡山)、萬切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動弄山)、巨石關(今丢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銅壁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鐵壁關(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距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界時,三關劃歸緬甸)。這八關的關址距當時中緬邊界數十裡至數百裡不等。

作為南明永曆帝副将的羅氏後代,因永曆帝的落敗也随之沉淪,到了羅家第四代即立下祖訓,隐瞞其祖上曾是永曆帝寵愛副将的曆史。所以,雖有家譜傳世,但由于族人嚴格守訓,緻使其家世愈加鮮為人知。到20世紀初葉,永曆帝身邊羅副将家已傳至第八代,1916年冬,羅家第四個兒子降生,這就是後來在緬北地區赫赫有名的羅四老闆。羅朝興。1934年,年滿18歲的羅朝興娶妻段氏,共生有四男一女,長子即1935年出生的羅星漢(緬名畏蒙),次子星堂,三子星期,四子星傑,長女星蕊。羅将軍第十代後裔的羅星漢,日後成為便會三角毒名揚天下的世界頭号大毒枭。

明清時朝,在宣撫目的設置下,又設有部落土司。果敢土司隻是木邦宣慰司下轄33個土司之一。一百多年前,果敢一楊姓大戶,每年替代當時叫大夥頭的陳姓土司前去木邦述職,捐交一年的門賦、煙課,跑來跑去與上頭混熟了,後來木邦宣慰使将這名姓楊的青年任命為果敢土司,陳氏的職務被莫名其妙地頂替了。至晚清光緒初年,麻栗壩才有正式任命的土司一職,首任土司叫楊國正,他的子孫後來一直世襲土司至最後一任。清末,後來英國王室也對緬北的土司王朝制下的人事變動統統予以冊封追認。現在在果敢老街的大廟、大水塘兩處,還存有當年清廷與英緬政府封話果敢土司王的兩塊碑。

這一時期還有一部分漢人進入了果敢地區定居,他們主要是古代來往于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馬幫商旅,其中以雲南、貴州、四川人居多。而後,二戰中被打散的國民黨遠征軍的散兵遊勇流落緬北,輾轉來到果敢漢人區定居。因此在緬北果敢地區一帶,人們的籍貫不僅有雲貴高原,還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蘇、江西等地。永曆帝事件後不久,在今臘戍以北的登尼,清政府也仿明制,設立了木邦宣慰司一職,命當地土司“世守其地”。但忙着應付反清複明和内亂的清廷鞭長莫及,多數時統而不治,緬北成了飛地、化外之邦。

果敢南部就是後來因坤沙而聞名于世的菜莫山,它雖然在地理上屬于當陽,但與麻栗壩卻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曆史上,萊莫土司、果敢(滾弄)土司均承襲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萊莫山由于是緬甸撣人的聚居區,漢撣文化交融在一起,而果敢至今仍保存着較完整的漢族傳統。無論從文化底蘊,還是對于族系的認同上,這些地區的大多數百姓幾乎部稱自己是漢人。連坤沙都曾對外宣稱過自己祖上第八代,是從中國雲南到萊莫山的漢人,其父娶了當地撣族(即與中國傣族、泰國泰族系同一民族)女人為妻,生下了混有漢撣血統的坤沙。對于任何外部勢力,這裡都存在一種天然的抵制與排斥。這也是作為緬甸少數民族的果敢漢人始終與緬人沒能完全融合的原因。

賭博場所

到2006年,第一特區已成立17年了,在果敢街上,賭博場所随處可見。果敢的大街小巷經常是彩樂陣陣,鞭炮噼啪,一家接一家的賭場開張。在這裡開賭場,基本都得有本地政要支持,開一家賭場其實就如中國内地搞商貿城一樣,然後再把賭場各種賭桌、賭廳分拆出租給小商人來經營。來租場的人和賭場裡的服務員來自五湖四海,廣州、上海、成都、深圳、浙江、福建、澳門人都有。果敢的賭場類似澳門的葡京賭場,設有鑽石廳、金龍廳等等,各種工作人員都穿戴整齊戴牌上班,每個賭場門口還有人數不等的持槍士兵當保安。賭場内的一切陳設都以葡京為藍本,場内有疊碼仔及放數,賭場門口都挂着一個好像是包着一塊石頭的紅布,有着很古老的含義。

偷搶重刑

在緬甸、果敢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可嫖可賭但不可賴賬,如賴賬或搶錢重則處死,輕則挑腳筋。所以偷扒搶劫的案件比中國内地要少得多,走在大街上,可以見到人們随便拿着大把的鈔票和各種貴重物品走動,基本不用擔心被搶、被盜,而且随處可見有拿着槍走來走去的士兵在巡邏,這些享受供給制、月薪才40元人民币的士兵十分盡責。按照果敢目前對犯罪的“法律”,規定,它的最高刑期僅為6年,再往上就是死刑了。因此,很容易就被判處極刑。

政體政局

果敢的政體一如緬共時期,仿中國制設置了自己的

公安局、派出所和交警隊等機構,警察手握M16步槍在大街上指揮交通,維持着果敢地區的社會治安。

強制入伍

果敢地區規定男子從十三四歲起就必須當兵,因為人口不多,一旦入伍便終身不能退役,即使以後不在軍隊裡,也隻能算休假,一有戰事發生必須馬上歸隊。

果敢大廟

在果敢老街城邊,有一座清初建起的果敢大廟,裡面供奉着關公和觀音塑像,所塑關公為左手執《春秋》、右手撫長髯看書狀。裡面保存着最純正的漢文化類型,它是中國的關帝廟和觀音廟的融合,每天前去燒香叩頭的人很多,有時讓人恍惚覺得這是在中國内地的某個廟宇。

少數民族

我們和相鄰的雲南臨滄、保山地區的人在語言和服飾上看不出有什麼差别,在我們身上有着血濃于水的極其強烈的華人意識。

果敢人裡的少數民族大都在大廟這裡出沒,穿着一種從頭黑到腳的民族服裝擺賣酸木瓜、老闆栗;一些民族婦女用許多銀元穿在一起戴在頭上,那些被挖了洞的袁大頭相互碰撞發出清脆的鈴聲;另外一個民族的女孩子幾乎就是袒露酥胸,美麗的大眼睛絕無暇疵;一群布扣圓領寬袖服飾、頭戴瓜皮小帽的山民迎面過來,腦後都有一條大辮子來回晃蕩,他們都是沿着通往山區的那條小路進城趕集。

文化文字

果敢街上的商店、飯館都是緬、中文字混用,但明顯以中文為主,緬文為輔,書店裡很難見到緬文的印刷品,賣的幾乎都是中國的書報,各種書刊和黃色音像制品也公開擺賣。果敢還有自己的報社、雜志社和電視台,全部使用中文。晚上賓館裡的電視節目不是中國大陸的就是香港的,隻有一個台放着緬語的新聞節目。

教育概況

特區政府十分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所轄的13個鄉都投資開辦了小學校。果敢現有學校7所,其中中學3所,完全小學4所。有教職員工300餘人,在校生1萬餘人。90%的教師從中國聘請。這些學校的教育都以中文為主,文字則繁簡混用,基本上使用中國内地的現行教材,而在果敢以外的緬政府控制區,陳帥佛向特區政府4所小學捐過書籍和錢,華人學校基本上都采用台灣或東南亞地區的免費教材。

特區政府

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是一個務實求變的政府,高效、熱情、誠信、創新是這個政府成立以來一貫的作風,它将以全新的面貌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投資者和旅遊愛好者。

果敢族

95%由華人組成的今日緬甸少數民族“果敢族”,與雲南邊疆地區有着極為深遠的曆史關系,果敢族的曆史起源竟在中國昆明的逼死坡,與中國明朝末年的永曆帝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今天,許多果敢人仍然自稱是皇裔後世子孫,并以此而自豪。逼死坡是昆明市五華山西麓、華山西路北段的陡坡。明清兩代貢院在此開科取士,後逐漸發展成為通往貢院(今雲南大學)和北城門及北郊的重要交通要道。

在金三角,隻要說是果敢人,旁人莫不禮讓三分。這不僅因為他們是金三角地區最早的押運大煙土的保镖專業武裝,還因為果敢人的強悍武勇與團結。百來年,果敢人靠經營聞名滇緬的大煙集市和販運鴉片為生。

早先的果敢人隻是靠充當大煙販子的押運保镖獲取報酬,抗戰勝利後,部分當地豪強如楊家土司、金三角地區第一個世界級大毒枭羅星漢等,開始自己涉毒,并武裝販運鴉片牟取暴利。

然而,果敢族被緬甸政府正式承認卻是在抗日戰争時期,當時因為果敢對緬甸抗日保土有功,1947年在緬甸立國的“班弄”會議,土司楊文炳作為“果敢族”的代表參加了民族加盟緬甸聯邦政府的簽字儀式,緬政府總算正式承認300年來不被接納的果敢族為其境内合法少數民族。

“小三國”

果敢在二戰結束後初步形成了三大勢力主導局面:楊家土司的地方民族武裝、受緬政府扶持的羅星漢“自衛隊”武裝,以及彭家聲領導的緬共民族武裝。被當地人稱為“小三國”。

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成立“果敢同盟軍”,實行果敢民族自治,實行民族和解,提出了禁毒口号。從此緬甸境内的16支民族武裝中,有15支放下了武器與政府講和。“果敢之父”彭家聲一時成了緬甸的“民族英雄”。

1992年11月,因推行禁毒,彭家聲與掌握兵權、大肆販毒的副司令楊茂良發生内讧,雙方兵戎相見。楊轉而向強鄰佤邦求助。因果敢曆來與南部萊莫山的曆史淵源,彭家聲與坤沙的關系較為密切,而緬政府軍那時正聯合佤邦軍和坤沙交戰,佤邦于是“助楊倒彭”,派出1500人的佤聯軍支援楊氏兄弟。

1993年5月,彭家聲被迫退出了果敢地區。楊茂良開始主政果敢。楊氏兄弟本身就是大毒枭,大毒枭主政果敢,更主要的是他們把毒品出口的主通道,指向了中國境内,一度給中國雲南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中國公安部當時把楊氏兄弟列為對中國危害最大的大毒枭。

1994年,楊茂賢在潛入中國臨滄地區販毒時被抓獲,同年由臨滄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判處其死刑。楊氏兄弟先是宣稱要給中國政府出多少多少錢,想贖回楊茂賢的命,中國方面不為所動。楊氏兄弟于是叫嚣要武力報複,楊茂賢的兒子還猖狂地把一尊鋼炮架到了相鄰的中國南傘口岸海關前,以示威脅。中國方面迅速調集部隊,嚴查封關,這使得果敢的主要經濟來源斷了(無論是日常消費還是商貿都是靠中國),一下導緻果敢民心倒向。

1995年11月12日,彭家聲與其女婿“果敢東部同盟軍”司令林明賢,聯合緬政府軍數營兵力,入駐果敢。楊氏兄弟被迫從此逃離果敢地區。“果敢王”彭家聲重新控制了果敢。而緬政府軍則趁機控制了老街至清水河42公裡幾乎所有的軍事制高點。

1995年12月20日,緬政府、彭家聲、果敢三方成立了“果敢臨時政府”。

罂粟種植

20世紀20年代,果敢麻粟壩的鴉片已經在金三角一帶遠近聞名,以交易鴉片的“煙節”,也成了僅次于春節的重大傳統節日。手持文明棍的英國紳士,帶着印度奴仆,雇請“趕洋腳”的馬幫每年從麻粟壩帶走煙土不下上千馱。

據老一輩果敢人說,果敢是在1840年中英“鴉片戰争”後開始種植鴉片的。《果敢志》記載:20世紀初期,每至春節後三四月鴉片上市時節,中國川、滇趕來的馬幫和印度、泰國來的商賈,都雲集果敢老街趕“煙會”,時間為10天到半個月不等。作為果敢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老街,當年盡管隻是一條小街,卻因這一鴉片盛會而聲名遠播。100餘年來,整個果敢及周邊地區出産的鴉片,幾乎全以老街為集散地。可以說,果敢是金三角地區最早形成的、最負盛名的鴉片集貿地。果敢人也成了最會做鴉片生意的人。

基于專業販毒的傳統,果敢因此産生了不少代表性人物、國際通緝的大毒枭。“鴉片将軍”羅星漢就是使金三角毒名揚天下的果敢标志性人物,其祖上是亡國的南明永曆帝身邊的一個副将,傳到羅星漢這一輩剛好是第10代;而被中國抓獲的泛金三角地區新一代大毒枭譚曉林,原來就是盤踞在果敢,後以果敢地區的勐固為基地活動。

後來,果敢特區政府承諾在2003年全境成為無毒區,2000年就對煙農下達了禁種令,2001年允許限量種植最後一季罂粟。從2002年起,再不許任何人種植罂粟。

經濟産業

當地漢族與緬北少數民族各按自己的習俗生活着,在緬北,種植罂粟、生産鴉片已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産業,鴉片經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到20世紀40一50年代,逐步形成了當地少數民族以種植為主,旅緬華族收購、販運為主的格局。漢族因此所賺得的錢遠遠超過了當地土著民族。

20世紀初朝楊國正主政時,正值麻栗壩大煙土聲譽鵲起之時。因出産優質鴉片,果敢由此而商業興旺,社會繁榮,人口也大大增加,并誕生了整個金三角地區最盛大的煙會,成為緬北當地一年一度最為熱鬧的鴉片集貿盛事。每年到鴉片上市交易的時節,從中國四川、雲南遠道而來的馬幫,印度、泰國來的商賈,雲集果敢老街販運大煙土,交易活動中還有一系列的其他商品交易和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久而久之形成聞車中國西南和金三角的鴉片煙會,時間為十天半月不等。從中國遠道而來的老闆和馬幫,一般是将生産工具、絲織品和器皿等運來果敢貿易,再換成大煙土運回雲南。從泰國、印度來的商人則以販賣日用百貨為主。英國人則以兜售洋貨為主。煙會越辦越紅火,成為果敢僅次于傳統節日的一大盛事。

在煙會上最搶手的商品當然是大煙土。20世紀40年代以前,煙會上最為活躍的主角,是常常手持文明棍的英國人。英國人雇用的馬幫,被當地人稱為趕洋腳,這是當時一件大大有利可圖的事情,馬幫幫忙販運一趟,獲利比平時跑單幫高出2一3倍。土司楊家更加熱衷于煙會。因為每年此時他們的馬幫不僅可以大賺一筆,還更進一步密切了與英國人的關系。作為土司署,每年的煙會是署内最可觀的一筆煙課,成為其最重要的财政來源。當地的煙課,幾乎是果敢上交繳撣邦土司稅賦的惟一來源。

作為果敢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老街,盡管是一條小街,卻因煙會而赢得多年的輝煌。百年來,整個果敢出産的鴉片幾乎全是以老街為集散地。由緬甸經滾弄運往中國的貨物,也是以老街為中轉站。在20世紀40年代初鑰,整條街商号林立,其中包括雲南最大的永昌祥、複協和、茂恒等大公司設的分号,每天進出騾馬數以千計。

果敢土司楊家與大戶羅家、蘇家因此而暴富起來。羅四老闆羅朝興在婚後将家産的大部分投人到馬幫運輸業之中,他先後添置了200多匹騾馬,成立了一支20餘人的武裝,幹起了從臘戍、當陽、東枝等地向泰國清萊、渭賽一帶運送鴉片的買賣,有時也幫人運輸一些土雜幹貨之類。

日本戰敗後,英人重返緬甸。為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緬甸國内展開了風起雲湧的獨立鬥争。以民族英雄昂山将軍為首的自由同盟,推動了人民的反英浪潮。撣族、克倫等少數民族,是英國統治的獲益者。在緬人奮起反英之時,整個撣族居住的撣邦,也由于自身的利益而進行了積極的活動。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變局,果敢土司楊振材等人招兵買馬,擴充武裝,以防不測。果敢華人紛紛響應,捐款捐物,擁戴楊振材成立果敢地區自衛隊,許多青壯年果敢人加入自衛隊行列中。二戰中,中國遠征軍(以青年學生組成)流散的老兵,也在緬北各地依托華族的力量,辦起了各種華文學校和訓練班。在果敢,羅星漢原來就讀的官立小學50年代成為反共軍事學校。羅星漢時年13歲,彭家聲也未滿14歲,教官是國民黨黃埔軍校生老兵。在這個訓練班快結束時,羅、彭等人已經練就了一身本領,走馬槍,遊擊作戰,幾乎無所不精。軍事培訓班結業後,所有22名學員均被授予少尉軍銜,羅星漢是最小的一個,當年隻有14歲多一點。他和彭家聲均被分到果敢自衛隊中任分隊長、小隊長,開始了在金三角地區的滾打。而彭家聲更是由此開始了在果敢起伏47年的曆程,最終赢得果敢王的稱譽,成為近代曆史上控制果敢時間最長的人物。後來的坤沙也是在這所學校就學畢業。這裡的授業,造就了日後三人叱咤金三角的本領。

1942年以前,果敢土司署管轄本地治安與司法的是由二三十人組成的“紅包頭”,這是一支服裝怪異的警察隊伍,頭裹紅頭布,據說是仿英人雇用印度巡捕的頭飾而來,身上皂白相間的服裝與腰中的彎刀,卻又是清代衙役的裝束。這支兼容了大清與英殖民色彩的搞笑隊伍,由果敢傳統的門賦與煙課等稅捐供養。1942年日本侵占緬甸後,為抗擊日本侵略軍,果敢的紅包頭改名稱自衛隊。當時果敢第四代土司王楊文炳,在危難之際堅拒日寇誘惑,毅然在果敢豎起抗日大旗,并在1942年3月赴重慶拜晤當時領導中國抗日的領袖蔣介石,宣稱三百年前(明朝)同出一宗,絕不當出賣漢民族的敗類,後被授予果敢地區抗日自衛隊少将司令一職。

中國遠征軍迸入緬北及果敢後,将其改編為第20集團軍果敢自衛隊,并配發槍支彈藥,自衛隊因此發展到1000餘人,在與遠征軍配合作戰中,先後與日軍直接對抗上百次,犧牲了150餘人。最輝煌的一次是在大水塘地區與中國遠征軍聯合對日作戰,打死了日軍一個聯隊1000餘人,果敢自衛隊因此留下了抗日的良好口碑。因為有了這支隊伍,那時的緬北地區始終高懸着英國米字旗和中國的青天白日旗。直到1948年1月緬甸正式獨立,土司王楊文炳參加了緬甸立國的班弄會議,果敢人因其浴血抗戰、保土有功,而獲新生的緬甸政府承認,果敢族被寫進了緬甸國冊,它成為緬甸在緬北人數最少的一個少數民族。楊振材兩兄弟分别當選上議員、下議員兼地方長官,他們提出緬北華人應加入緬甸國籍,但1950年頒發緬甸國民身份證時,緬北果敢一帶的兒十萬華族中,僅有I萬餘人願意領取,華人的向心力還是北方的中國。楊振材後來官至緬甸撣邦财政廳長,而果敢縣長一職則多年由楊家兄弟輪流坐莊

因抗日有功,1947年英王喬治六世向楊文炳頒發了英帝國勳章。之後僅保留百來号人的隊伍守土自治,但自衛隊的稱謂就此延續下來。以後随着形勢的發展,自衛隊的功能逐漸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或為果敢領導層内鬥的工具,或為緬甸政府所利用,或成為毒案如羅星漢擁兵自重、演變為護衛鴉片運輸的武裝,或成為如彭家聲與政府對抗的民族武裝。

1941年,楊文炳被英國人接往印度加爾各答“度假”半年。後由與他一同回到果敢的英國文官宣布:由于楊文炳長子夭折,次子楊振材為“印襲官”。英人采用中國封話制,由此确立了楊家最後一代土司的地位。在楊氏家族中,不能不提到人稱楊二小姐的楊振材之妹——楊金秀。這不僅因為楊二小姐有傳奇式的經曆,而且羅星漢等人的幌起與她有着密切關系。楊二小姐生就一副倔葷性格,自幼習文練武,成年後走馬販運煙土(楊二小姐終生未嫁,現居緬甸仰光,記者2002年4月在金三角采訪時,年已70多歲的楊二小姐正在住院,已進入生命的彌留時刻)。她擁有約200人的武裝馬幫,而這支武裝的隊長,就是羅四老闆的大公子羅星漢。羅星漢比楊二小姐小十多歲,但得益于土司楊二小姐的名聲和自身的才幹,個人勢力得以迅速成長。

羅星漢等人憑自衛隊武裝擁兵自重,自立門戶。果敢形成三大勢力主導天下的局面,一是楊振聲的反緬武裝,其中一部分在泰國由楊振業領導,二是羅星漢受政府扶持的自衛隊武裝;三是彭家聲領導的由年輕人組成的反緬武裝。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緬甸政府加緊了對果敢地區的控制。1958年,政府軍一個連進駐果敢大水塘。1963年8月17日,緬甸軍事偵探部及東北軍區同時行動,對果敢地區頭面人物進行了搜捕,楊文燦在仰光、楊振材在臘戍、楊二小姐楊金秀在仰光、羅星漢在緬東幾乎同時被抓。緬軍第77師大規模集結完畢,開始向果敢地區快速挺進。

1965年6月,賦閑在家的彭家聲秘密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他們在果敢百姓中赢得了支持,并公開與政府軍對抗。彭家聲與其弟彭家富統領大約150人的武裝,于1968年1月1日打着緬甸共産黨人民革命軍的旗号,重返果敢。從此,果敢開始了緬共二十餘年的統治。

1968年,緬共首先攻占果敢地區,至1972年果敢已經完全成為解放區根據地。果敢縣的建制成為20世紀70年代緬共統治區的一個縮影。

記者在果敢見到現年30歲的果敢大管人氏羅星偉,他在果敢老街和胞兄開小鋪做雜貨生意。以前他們在大牛場住,以玉米、茶葉、谷子和種罂粟為生。他家和羅星漢同出一族且同輩,按輩分年紀應叫羅星漢哥哥,隻是由于羅星漢毒名顯赫而不願和他來往。羅星偉長年當兵打仗,平時沉默寡言,但是對地圖非常熟悉,有些文化。據羅星偉回憶說,原來這裡是原始森林。明末清初,永曆帝被抓走後,數千随從有的降清,有的逃亡,但大部分人為躲避圍剿來到果敢定居。系出名門的這些明朝将官後裔一律隐姓埋名。羅家先輩是深得永曆帝寵愛的南京名将,到了家族第八代,也就是羅星漢的父親羅朝興,才重立祖宗牌位。

據他解釋,果敢是撣族語,“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九戶人家的意思。果敢族的英文名稱為“Kokang”,在雅虎網站上解釋為“居住在緬甸金三角的一支來自中國的少數民族”。果敢人對自己的解釋卻是:“果”等于果斷,“敢”等于勇敢。“果斷而勇敢”就是今天果敢人對自己族名的宣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