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薩克人

哥薩克人

東歐人種
哥薩克人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俄羅斯南部)的遊牧社群,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民族内部具有獨特曆史和文化的一個地方性集團。哥薩克是俄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階層,在當代俄羅斯仍存在一定數量的哥薩克人。[1]
    中文名:哥薩克人 外文名:Козáки、Каза́ки、Cossack、Kazaklar、Казактар 别名: 分布區域:東歐大平原 所屬人種:東歐類型 所屬語系:斯拉夫語族 宗教信仰:東正教

起源

哥薩克一詞源于突厥語,含義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大約在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紀時,由于地主貴族的壓榨和沙皇政府的迫害,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民族中的一些農奴和城市貧民(主要是青壯年),因不堪忍受殘酷壓迫,被迫逃亡出走,流落他鄉。當時,在俄國南部地區,草原遼闊,人煙稀少,飛禽走獸随處可見,各種魚類俯拾即是。再加上沙皇的統治鞭長莫及,于是,這裡便成為逃亡異鄉的人們的避難藏身之所,并逐漸形成幾個定居中心。

這些“自由自在的人(哥薩克)”因其居住地域不同而命名,居住在頓河中遊及其支流沿岸地區的稱“上遊哥薩克”;居住在頓河下遊的稱“下遊哥薩克”;居住在第聶伯河下遊的叫“紮波羅熱哥薩克”。後來,又出現了“伏爾加河哥薩克”。哥薩克(烏克蘭語:Козаки;俄語: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俄羅斯南部)的遊牧社群。在曆史上以骁勇善戰著稱。13世紀開始,一些斯拉夫人為了逃避蒙古帝國中欽察汗國的統治而流落到俄羅斯南部地區,包括頓河流域、第聶伯河下遊和伏爾加河流域。

15、16世紀時,大批城市貧民與不願成為俄羅斯的烏拉爾農民遷徙到欽察汗國被推翻之後的俄南地區。這些人被稱為“哥薩克”,即突厥語中的“自由人”。哥薩克人在俄南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權。東歐因為平原多,山地少,因此哥薩克族群多數以河流命名,如“頓河哥薩克”,“烏拉爾河哥薩克”等。哥薩克人以英勇善戰著稱。在俄羅斯曆史上,沙皇通過收買哥薩克上層人物而控制哥薩克人。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

現狀

今天的哥薩克人不被斯拉夫人認為是一個民族,居住在俄羅斯、烏克蘭等地,但是一個保持傳統的人群共同體。2005年,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提出《關于俄羅斯哥薩克人的國家義務》議案,保護哥薩克人的傳統。目前調查仍有約700萬人自認為是俄羅斯哥薩克人。

傳統特色

早期的哥薩克人主要從事捕魚和狩獵,有時因生活所迫,也劫掠來往行商,甚至襲擊黑海沿岸的城市和村鎮。通常,用魚類制品、皮貨和其他戰利品去換取生活所必須的糧食、燒酒和武器。從十七世紀後半期起,哥薩克逐漸轉為農耕。但其身體内仍然沸騰着英勇無畏的血液,具有難以被征服的性格。

社會發展史

十六世紀時,哥薩克人中出現了一些軍事組織,通過選舉産生軍隊統領、百夫長和大尉,并由這些人組成哥薩克最高軍事會議,統率自己的軍隊。16世紀初,波蘭國王開始把劄波羅熱的哥薩克人編入軍事殖民團,用保衛波蘭的邊境。直至17世紀上半葉,這些哥薩克人保持了的自治權。1649年,在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itsky)的領導下形成一個半獨立的國家。後由于受波蘭政府威脅,在1654年同俄國簽定一項承認其自治權的條約。

至十八世紀,俄國沙皇發現了這些人的勇猛無畏可以用于征戰,便通過發給俸祿、分封土地等手段收買哥薩克上層,以掌握哥薩克軍隊,驅使和誘騙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和進行侵略擴張充當馬前卒。哥薩克軍團曾一度成為沙皇俄國向中亞、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進行侵略擴張的急先鋒,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聲名不佳。為拉攏利用哥薩克,沙皇曾給予某些哥薩克上層軍事首領以某些特權,而大多數哥薩克人則過着貧苦的生活。

在俄國保護傘下,從頓河向東擴張,殖民西伯利亞。到19世紀,哥薩克群的數目擴充到11個。在19~20世紀,俄國當局經常利用哥薩克人鎮壓人民革命。特别是哥薩克騎兵,在革命期間醜名遠播。在俄國内戰期間(1918~1920),俄國南部的哥薩克人成為白軍的核心,約3萬人随白軍離開俄國。在蘇維埃政權下,哥薩克人村社不再起行政單位的作用。

價值取向

由于曆史原因,陷于貧困境地的下層哥薩克具有與生俱來的強烈反抗性。為追求自由而不惜犧牲生命。在俄國曆史上,數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均首先從哥薩克人居住的頓河和伏爾加河流域發端,并由哥薩克人所領導。十七世紀領導農民起義的博洛特尼科夫,即是青年時期逃到頓河的哥薩克。

十七世紀六十年代頓河農民起義的領袖斯捷潘·拉辛,也是貧窮的哥薩克。十八世紀七十年代領導農民起義席卷伏爾加河流域的領袖普加喬夫則是拉辛的同鄉。這些起義在俄國曆史上都發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價值取向既包涵反抗專制統治的内容,也明顯帶有無政府主義的傾向,因而與現代社會的基本理念多有沖突。

動态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哥薩克人的勞動人民的境遇發生了巨大變化,上層分子的特權被廢除,其普通成員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也随着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得到了改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勇猛善戰的特長又曾得以發揮。無論是在西線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沙場上,還是在東線剿滅日本關東軍的戰鬥中,到處都活躍着哥薩克騎兵的身影。其後,随着戰争的結束,頭上的光環逐漸暗淡,又開始過起了平靜的生活。

五十年代,前蘇聯曾攝制過一部影片,名為《幸福生活》,所描寫的就是那個時代庫班哥薩克人的生活。從這部影片中,人們可以看到哥薩克從事生産勞動的場景,并展現了哥薩克豪爽的性格,以及節奏急速而歡快的哥薩克舞風。随着時代的變遷,哥薩克人與外界交流不斷擴大,緻使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均在發生着新的變化。

但是,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許多特點和文化傳統仍然得以保持。雖然未被認定為一個單一的民族,但随着前蘇聯的解體,不僅仍以一個頗具特色的地方性的群體且相當穩固而獨具特色、充滿魅力,還因分屬于俄羅斯、烏克蘭等不同國家而成為一個跨國家的人類集團。的懷舊情節有所複蘇,一些哥薩克人在許多場合又穿起往日的服裝,主張恢複自己的傳統和精神,對俄羅斯等國如今來的改革政策,一般也持有批判的保守态度。因其聲音日益增大,其地位和處境必将引起國際社會更多的關注。

曆史

自16世紀起,哥薩克因替沙皇政府鎮守邊疆,被免除勞役和賦稅,并獲得一定的俸祿和相當數量的土地。擁有經自由選舉産生的統領、百人長、大尉所組成的自治機構。随着封建關系的發展,哥薩克内部出現貧富分化。17~18世紀,大批哥薩克參加了反對沙皇封建專制制度的農民起義。

哥薩克最初聚居在頓河沿岸和第聶伯河下遊。随着俄國疆土的擴展,哥薩克相繼出現在烏拉爾、伏爾加河下遊、中亞細亞、高加索、西伯利亞等地。以勇猛善戰著稱,是沙俄兵力的重要來源,18世紀成為特殊軍人階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俄國擁有頓河軍、庫班軍、烏拉爾軍等12支哥薩克部隊,人數近30萬。

沙皇政府用各種辦法收買哥薩克的上層分子,使之成為向外進行侵略戰争、對内鎮壓人民革命的工具。1918~1921年蘇俄國内戰争期間哥薩克富裕階層參加了白衛軍。蘇維埃政府對哥薩克地主、富農與上層軍官實行打擊、鎮壓,同時把廣大哥薩克貧農和普通士兵吸引到蘇維埃政權方面來。戰争後,作為社會階層的哥薩克已不複存在。多數人在集體農莊勞動。分布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

組織形式

它們的組織形式是軍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體,建築一種特殊的營地叫“塞契”(或譯為“營地”),由土圍子、塹壕、原木圍牆和帶有射擊孔的塔樓組成,營地定期舉行全體成員大會,其中以烏克蘭的劄波羅什哥薩克最為有名。聚居于第聶伯河中遊的激流險灘段(劄波羅什即激流之意),形成著名的“劄波羅什營”。這是一種獨立的軍事自治流動組織,大部分居民依靠戰利品為生,一部分人從事漁獵與養蜂,隻有小部分已婚年長的人務農。

但從17世紀起,哥薩克在草原占地從事農業生産已逐漸常規化,以自治的村社組織來耕種“什一稅田地”,即1/10用于軍事哥薩克的糧饷,組成自備武裝的輕騎兵(以頓河馬、彎刀和長矛為主要裝備),到自己地盤以外地方搶劫,尤其是在河灘地段搶劫船隊,是的保留節目。到了冬季商隊減少就會到第聶伯河、伏爾加河等沿岸城市出售獵物或做短工。也常常襲擊黑海沿岸的鞑靼人土耳其人

這種組織的特點是,對外“自由”,對内“民主”,部落的各級蓋特曼(頭領)通過選舉産生而不能世襲,對下負責而不受上面任命,并由這些人組成最高軍事會議,戰時統領軍隊,平時行使行政管理。這種軍事化部落内部講究嚴格的集體一緻,與尊重個性的近代民主制度和公民社會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但作為前近代傳統,它與俄國本土和周邊國家盛行的農奴制和官僚制也十分抵觸。

物質文化

哥薩克騎兵哥薩克運動具有打家劫舍的“此路為我開”風格。在河灘地段打劫過往商船是的重要經濟來源,哪一邊的統治者剿滅力度加大就去投靠其他的統治者。尤其是黑海和裡海靠近出海口的哥薩克,在俄羅斯境内作案,如果受到官兵的追殺就去為土耳其蘇丹和波斯大汗服務。“易倒戈”的朝秦暮楚的“騎牆”特點是有曆史原因的。

因為哥薩克不是一個民族,成員多為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也有白俄羅斯人、波蘭人、摩爾多瓦人和波羅的海人,大都是不堪忍受本國政府的壓迫才逃到管制力量薄弱的“三不管”地區,借助外力抗擊宗主國是哥薩克的老傳統,尤其是地處邊緣的哥薩克,沒有自己的獨立國家,政治認同模糊,遊離于幾

部落作品

中國人熟悉的關于哥薩克的小說有托爾斯泰的《哥薩克人》、果戈理的《塔拉斯·布爾巴》、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綏拉莫維奇的《鐵流》、巴别爾的《騎兵軍》、富爾曼諾夫的《夏伯陽》、阿·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曆程》,還有波蘭作家顯克維奇的《火與劍》等等,以及列賓的名畫《查波羅什哥薩克給土耳其蘇丹的回信》,這些作品都形象地描繪出一個“強悍的馬上部落”。有人說俄國的哥薩克就如同歐洲的騎士、日本的武士浪人、中國的俠客一般,其實這個比喻不太恰當。

騎士原指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用于表示一個社會階層的榮譽稱号(這一稱号通常是非世襲的),日本的武士是隸屬于領主的家丁門客,而中國的俠客隻是賦予了太多文學想象的統稱,曆史上并沒有這樣一個群體存在。俄羅斯的哥薩克卻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有共同特征的社會文化群體,它在今烏克蘭和俄羅斯境内存在了大約500年的曆史。

部落精神

哥薩克是世界上最為骁勇善戰的族群之一,哥薩克的愛國精神從蘇聯時代到俄羅斯聯邦時代,一直被政府當做國民愛國精神教育的王牌教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