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相逢

喜相逢

馮子存竹笛代表曲目
喜相逢是馮子存于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一首笛子獨奏曲,樂曲的結構為民間器樂曲中常見的變奏曲式。其原曲為内蒙古一首民間樂曲,後來流傳到張家口一帶,成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戲曲的過場音樂,常用于戲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塵等動作的伴奏。經馮子存改編為笛子獨奏曲,樂曲的結構為民間器樂曲中常見的變奏曲式,表現一對情人惜别和重逢時的心情。
  • 中文名:喜相逢
  • 外文名:
  • 别名:傳統民族樂曲
  • 創作時間:20世紀50年代
  • 創作人:馮子存
  • 類别:笛子獨奏曲
  • 結 構:變奏曲式
  • 表現心情:一對情人惜别和重逢時的心情

概況

《喜相逢》是中國北派笛的代表人物馮子存的代表曲目,是近代第一首笛子獨奏曲。nn1953年馮子存代表河北省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觀摩大會”,演奏他自己編寫的笛子曲《喜相逢》和《放風筝》,得到來自全國各地音樂專家的高度評價。随後他被調入中央歌舞團,成為專業的笛子獨奏演員。

創作背景

《喜相逢》是馮子存先生根據二人台曲牌《碰梆子》改編而成的。該曲的的音樂素材是内蒙古的一首民間樂曲,後來融入了二人台和山西梆子的戲曲元素。風格粗犷豪爽、熱情奔放,并作為戲曲情節中的過場音樂曲牌。在劇中,當該曲牌用來表現依依惜别或動情傷感的場面時,就用慢速演奏;當該曲牌用為表現親人團聚或歡快喜慶的場面時,就用快速演奏。樂段由對比式的二樂句構成,後加一個帶有尾聲性質的c樂句。

作者簡介

馮子存,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于河北陽原縣,1904出生于河北陽原縣。馮子存從小學吹笛子,馮子存自十七歲後一直從事于地方戲曲“二人台”的伴奏工作。解放後參加察北宣傳隊,1953年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引起了音樂界的注目,後調中央歌舞團任獨奏演員。後在中國音樂學院任教。

通過長期的演出實踐,馮子存在“二人台”音樂風格的基礎上,總結和發展了北方笛子的演奏技法,他的演奏高亢、嘹亮,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演奏的技巧極為豐富,變化繁多,除靈活運用吐、滑、垛音外,還與有揉、震、顫等音相結合,在氣、指、舌三方面的運用也非常有特點。

其創作素材多源于除二人台音樂和河北、山西的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大都采用在同一主題進行變奏,音樂語言以對答、模拟為主。他是笛界壯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貢獻的老前輩,無論他在笛子演奏還是笛曲創作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為弘揚民族音樂做出了貢獻。

樂曲賞析

該曲共四段,用到了民間器樂曲中常見的變奏曲式,随着音樂的陳述引申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A段由兩個主題(a,b)構成,a的素材富于訴說性,親切委婉;b的素材與a構成對比,節奏鮮明,在a和b的素材中,音樂的發展手法多用變化重複。曲首采用散拍作為開始,前六小節速度很慢,節奏較自由,流暢舒展,優美如歌。在曲首還加入了誇張的滑音技巧,表現親人之間告别難舍難分的情緒,可以想象出鄉親們握

手依依惜别的那種樸實之情。而極慢的速度展開的旋律,表現出來了親人之間互相訴說,親切委婉。尤其在第一段中第一、第六、第十小節的由“dol”到“la”的大幅度滑音加入了較大幅度的腹震音,體現了親人理别時難舍難分而略帶梗咽的激動之情。在第十九,二十小節裡,兩個加花色的低音“xi”,而且用無限延長的标記出現,更加生動的描繪了親人之間久久舍不得離去的場景。

緊接着的第一次變奏是樂曲的第二段,樂曲的速度由原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闆的速度,速度加快,加之輕快活潑的節奏,表現了久别重逢時的喜悅心情。這個時候樂曲曲調優美逐漸發展到熱烈而歡快,為後面的樂曲發展作出鋪墊。在第二次變奏,速度再一次提升,到了每分鐘一百七十六拍這一很快的速度。樂曲的第二次變奏中,在第63小節出現了雀躍的節奏型。

在第66小節出現代表情感歡快的三吐。這一速度進一步加快和三吐的應由,加之雀躍的節奏型之後重複出現,使歡快喜悅的情緒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75小節,在演奏的時候速度要再一次小小的提升,表現出親人見面後的訴說鍵入深處。

最後一段,是在前兩次變奏之後的再一次變奏,速度要求更快,氣氛更為熱烈。固定音型的穿插進行、花舌音的再次使用,使得整個樂曲到達情感的頂峰。整個樂曲通過及其傳統的、誇張的演奏技法,變化豐富的節奏與速度,“吐音”、“滑音”、“跺音”、“花舌音”等技巧的運用,充分的表現出了北方濃郁的民間音樂風格特點。

社會價值

該曲于1953年由馮子存先生在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觀摩彙演大會上首次公演。演出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聽衆的熱烈歡迎,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這次演出是竹笛獨奏作品首次在全國性的藝術大舞台上演奏,因而被認為是竹笛藝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裡程碑。

從此,竹笛被确立為一件獨奏樂器,随之在全國各地相繼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竹笛獨奏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