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謠

台灣民謠

民衆集體創作的歌謠
"台灣民謠"指的是:由民衆集體創作,作者無可考,在台灣民間流傳久遠,具有本土氣質和傳統精神,而可用以詠唱或念誦的歌謠。台灣民謠大約在16世紀初随閩南移民傳入台灣。大緻可以分為童謠、情歌、勞動歌、生活歌、故事傳說歌、習俗歌、勸善歌和乞食歌等。
  • 中文名:台灣民謠
  • 非遺級别:
  • 非遺編号:
  • 申報地區:
  • 歌謠:詠唱的歌或念誦的謠
  • 民俗性:必須是民衆的集體創作
  • 台灣風:附有台灣的本土氣質

民謠之父

胡德夫,他是個原住民,唱歌寫歌的,長得像流浪漢,唱得像吟遊詩人,他是台灣文化史的一個标志。當所有的人都在學唱美國人唱的歌時,他開始和幾個朋友譜自己的歌,寫自己的詞,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個“自己”,指的是他腳踩的土地,他熟悉的人,他信仰的東西,他習慣的語言。人們因他的才華而特别“寶貝”他,但是他的藝術家性格又使得他的現實生活特别坎坷,頭都白了,才出第一張作品。

發展史

70年代自由歌唱的台灣民歌很快漂洋過海,與生于60年代、長于70年代、成長于80年代的所有人相遇。劉文正、蔡琴、齊豫、葉佳修、王夢麟、李建複逐漸成為新偶像,《鄉間的小路》、《阿美阿美》、《忘了我是誰》、《外婆的澎湖灣》、《橄榄樹》讓一代人為之癡狂。

傳唱較多的民間傳說故事歌有《陳三五娘》、《山伯英台》、《孟女》等。日本統治時,有名的民謠作品有《天黑黑》、《望春風》、《丢丢銅仔》、《白牡丹》、《心酸酸》、《雨夜花》、《補破網》等,它們都是台灣同胞苦難心聲的表達。

現在,民謠仍是台灣民間所喜愛的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