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不寒

雨雪不寒

出自《晏子春秋·景公聞命》中的詞語
語出《晏子春秋·景公聞命》。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
  • 中文名:雨雪不寒
  • 外文名:
  • 别名:
  • 來源:《晏子春秋·景公聞命》

注釋

①霁:天晴②饑寒:饑餓寒冷的人(省略“者”字)③被:披着④聞:聽從⑤命:教誨

1)景公:齊桓公。

(2)雨(yù)雪:下雪。雨,用作動詞。

(3)霁(jì):雨後或雪後初晴。

(4)被:同“披”散開,穿着。

(5)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狐白之裘,集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皮衣)。這是裘中最珍貴的。成語“集腋 成裘”,引申為積少可以成多。通“披”,披着。

(6)陛:宮殿的台階。

(7)間,一會兒。

(8)知:知道

(9)逸,安逸。

(10)聞命,聞教,受教。這是尊敬對方,得其教誨。表示接受對方意見的敬辭。

(11)睹:看見的。

(12)循,巡,巡查。

(13)疾:病困

14)與:給(給予

譯文

齊景公在位的時候,夾雨帶雪一連下了三日還不見晴。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側面的台階上。晏子進來見景公,在他旁邊侍立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雨雪一連下了三天而天氣不冷。”晏子反問他說:“天氣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時候的賢明君主,自己吃飽了而知道他人的饑餓,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樂了而知道他人的勞苦。現在的君主不如他們啊。”景公說:“講得好。我聽你的話。”便命令人發放衣服和糧食給挨餓受凍的人。

閱讀訓練1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意義。

“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3.“雨雪三日而不霁。中“霁”的讀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現代漢語仍保留了這個意思,請舉出一個成語:_________________。

4.翻譯句子。

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5.“雨雪三日”,景公為什麼認為“天不寒”?

6.宴子巧妙運用什麼方法使景公聞命,“出裘發粟與饑寒”的?

(參考答案)

1.“公被狐白之裘”中“被”通“披”,穿。

2.“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名詞“雨雪”活用為動詞,“下雨雪”。

3.雨後或雪後轉晴光風霁月

4.吃飽了而知道他人的饑餓,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樂了而知道他人的勞苦。

5.因“公被狐白之裘”。

6.晏子巧妙運用古之賢君的做法來暗示景公,使景公頓悟,而“出裘發粟與饑寒”。

閱讀訓練2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2分)

①公被狐白之裘被:

②飽而知人之饑飽: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學而時習之

B.坐于堂側陛 莫不有求于王

C.以其境過清 以中有足樂者

D.賢能為之用 不足為外人道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以下句子。(2分)

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

4.用《嶽陽樓記》中的一句話來揭示故事蘊含的道理。(2分)

(參考答案)

①通“披”,穿着

②吃飽

C

(景公)于是就命令拿出皮衣、發放糧食給饑餓受寒的老百姓。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習題

①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齊景公是什怎樣的一個人?

答:

能夠納谏,是個肯聽的進正确意見的人,也是敢于承認和改正錯誤的人。知道百姓疾苦,善待百姓的君主。

②雨雪三日而齊景公不覺天寒,這是為什麼?聽了晏子的話後齊景公又是怎樣做的?

答:1.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

2.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

《晏子春秋》簡介

《晏(yàn)子春秋》(又名晏子使楚)是記叙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晏子,名嬰。《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問上下、雜上下)不完全真實,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衆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數是有一定根據的,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論語》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曆史風貌的史料。

這部書多側面地記叙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品格。70年代之間,國學大師吳則虞先生曾寫過《晏子春秋集釋》,認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曆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叢刊”印本、鐵劍銅琴樓藏本等版本。《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來不太為人重視。但是,深入其中,細心閱讀,就會有不少收獲。此書因不是秦人所作,在秦始皇看來當然是離經叛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毀之列 中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大約成書于戰國末期,是後人假托晏嬰的名義所作。

這部書詳細地記述了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賢相晏嬰的生平轶事及各種傳說、趣聞,215個小故事相互關聯和補充,構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這部書的語言簡潔明快,幽默風趣。人物對話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語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語言的辛辣和譏諷。作者還善于運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後來成為獨立的語彙或成語。六年級第下學期的課本中就有一篇課文《橘逾淮為枳》(第二十九課)選自<<晏子春秋.内篇雜下>>,五年級下學期文言文課文《晏子使楚》。

作者簡介

晏嬰是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于直谏,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善于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谏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叙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論。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着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

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曆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内輔國政,屢谏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将其比為管仲。

作者生平

晏嬰,又稱晏子,字仲,谥平,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500年。曆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後,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時期,諸侯并起,風雲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笃禮。他内輔國政,屢谏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内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鬥争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稱贊晏嬰說:“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司馬遷更是對晏嬰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吊莊公大智大勇,晏嬰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也日漸衰微。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黩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盡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采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的軍隊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

齊靈公死後,齊莊公繼位。這齊莊公也是個昏君,他隻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内設置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内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着齊國風氣日下,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勸說齊莊公要用勇力來實行禮義,不要靠威強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齊莊公就是聽不進去。他見齊莊公不是一個從谏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憂心忡忡。

其實,齊莊公即位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嬰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齊莊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栾盈,還暗中将栾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陝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并乘機攻打晉國。其後不久,又對晏嬰的勸阻于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于激怒了晉國。晏嬰無奈,隻好将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着事态的變化。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當晉國聯合衆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正巧在這時,齊莊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于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莊公以向晉國解說。這天,齊莊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叫大臣們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莊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他又能去會見棠姜了。席罷人散,齊莊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旋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殺,丢了性命。晏嬰聽說齊莊公被崔杼所殺,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着随從前往齊都去吊唁莊公。

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将為國君而死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手下人又說:“那麼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那麼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裡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隻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于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隻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麼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

如果君主隻是為自己的私欲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裡去呢?”說罷,晏嬰徑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莊公的屍體上,号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轉念一想,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崔杼殺死齊莊公後;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一起,立齊莊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上千名兵馬内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于并服從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輪到晏子了。

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着晏子。隻見晏子從容地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地對天悲歎道:“可恨!崔抒無道弑君王。凡為虎作伥、助纣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着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燒,眼看就要下手。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莊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無可奈何,怒視着晏嬰離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