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視事東閣

太祖視事東閣

寫明帝朱元璋的書籍
《太祖視事東閣》出自《典故紀聞》,主要是講太祖節儉,參軍宋思顔敢于說出忠言,他擔心太祖隻是流于現在,而不會堅持做到節儉。或者隻是在人前做到,人後不會如此。
  • 中文名:太祖視事東閣
  • 外文名:
  • 别名:太祖視事
  • 作者:餘繼登
  • 朝代:明代
  • 出處:《典故紀聞》
  • 文學體裁:文言文

原文

太祖視事東閣,天熱甚,汗濕衣,左右更衣以進,皆經浣濯2者。參軍3宋思顔曰:“主公躬行節儉,真可示法子孫。臣恐今日如此,而後或不然,願始終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遠。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顔見我能行于前,而慮我不能行于後。信能盡忠于我也。”乃賜之币。

譯文

太祖(明帝朱元璋)在東閣辦公,天氣很熱,汗水濕透衣服,侍從給太祖換衣服,換下來的衣服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洗過之後繼續穿)。參軍宋思顔看見了說:“主公親自厲行節儉,真是以身作則,告示大家,老臣擔心您隻是今天這麼做,以後可能不會這麼做,希望您能夠堅持一直這麼做。”太祖聽後非常高興:“你說的太好了。别人也可能會說,但可能隻會考慮眼前,而不能考慮到長遠;或者隻是憂慮到已經發生的,而不能憂慮到将來要發生的。今天思顔看見我現在能這麼做,而顧慮我之後不能繼續這麼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夠效忠于我。”于是賞賜金币給宋思顔。

注釋

1.視事東閣:在東閣處理政務。

2.浣濯:洗滌。

3.參軍:官名。

關于太祖朱元璋

明朝名臣宋濂曾稱道孔克堅“學極博精,尤善《春秋左氏傳》”。孔克堅曾在元朝任同知太常禮儀院和禮部尚書,并非不學無術之人。又,朱氏訓話中“好人”這兩個字眼亦頗堪玩味。孔子苗裔,詩書傳家,雖然不是曆朝曆代都出碩學鴻儒,但知書達理,應大緻不差。為何明太祖說出“于我朝代裡,你家裡再出一個好人呵不好”這樣的話來?其中隐情乃在于孔克堅對元朝和明朝的态度。元朝後期曲阜孔氏在仕途上頗為順暢,入仕版者衆多,孔克堅和孔思立等更是位列高官顯貴,頗得元順帝和蒙古色目官員的青睐(詳後)。孔氏認同元朝的統治而敵視元末農民起義是很自然的。

在元朝與紅巾軍的戰争中,孔克堅站在元朝廷一邊,為其出謀劃策,自然是朱元璋的對立面。這應該是朱氏不喜孔氏的主要原因。朱元璋建國号、稱皇帝後,孔克堅仍稱病不赴诏。徐達攻占曲阜,孔克堅成了大明國的俘虜。其時元順帝雖北遁應昌,大元帝國(後世将順帝撤出元大都後的元帝國稱為“北元”)卻沒有滅亡,孔克堅或許仍認為還是大元帝國的臣僚,因此不應明太祖之召,也可以說是顧及他與元順帝的君臣之義。

朱元璋不喜孔氏,或許還有其心理自卑因素。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初四日,明太祖給孔克堅的親筆谕旨有“然彼孔氏非常人也。彼祖宗再教于世曆經數十代,每每賓職王家,非胡君運夫獨為今日之異也。吾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雖曰庶民,古人由民而稱帝者,漢之高祖也。爾若無疾稱疾以慢吾國不可也”之語,顯然懷疑孔克堅不認同大明帝國。成吉思汗的子孫号稱黃金家族。曲阜孔氏也是累世纓紫、安享尊榮的世家,在異族蒙古統治下,世襲衍聖公的品秩不降反升,倍增榮光。

元順帝雖未曾至曲阜,卻頻頻遣使詣阙裡祀孔,作出尊孔崇儒的姿态。而朱元璋出身貧苦農家,曾出家為僧,乞讨為生,出于社會的最底層。當孔克堅接到朱元璋要他赴京觐見的诏令後,心裡恐怕是五味雜陳,朱氏本以草莽英雄起家,未必能夠坐穩江山,然明軍已經把元順帝趕出大都,元朝已日薄西山,順帝困守漠北,能否東山再起,也很難預料,因此難免首鼠兩端;孔氏受元朝厚恩,在元朝尚未滅亡的情況下迅速投降新的王朝,也會落下背信棄義、違背祖訓的罵名。孔克堅更可能心存恐懼,為元軍出謀劃策鎮壓紅巾軍的經曆(詳後),使得他心裡忐忑不安。于是稱疾而不奉召,僅派其子希學赴南京觐見,也自然引起朱氏不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