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族譜

張家族譜

古代記述氏族世系書
家乘(sheng),即家族的史書;譜牒是古代記述氏族世系的書。秦漢以前,隻有帝王諸侯有譜牒。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為維護自己的利益,特别重視門第、血統和婚姻等方面的純潔性和排它性,以維護自己政治方面的特權,于是貴族和平民都有了譜牒,從而譜牒學也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唐宋以至明清,各個姓族不斷修續譜牒、家乘。現存的家乘、譜牒,大多是明清時代修撰的。
  • 中文名:張家族譜
  • 外文名:
  • 得姓方式:
  • 得姓始祖:張揮
  • 主要郡望:
  • 主要堂号:

張家族譜概述

譜牒加深了豪門大族與庶族寒人之間的鴻溝,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關系得以強化。它用血緣關系的紐帶模糊了階級意識,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維持和鞏固。但是,家乘、譜牒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文獻價值。就張姓的家乘、譜牒而言,它記錄了張姓諸家族的氏族來源、世代系統、人物傳記、遷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孫繁衍和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不失為研究家族史、社會史的重要原始資料。

張家家譜由來

張姓人口約為7800萬,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一,是當今中國第三大姓。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古書上記載黃帝的孫子揮創制出弓箭,這在當時對社會确實有很大貢獻,因此被賜姓張。張姓還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時期,是以祖輩的名字中的字作為姓的,韓國的開國者解張,字張侯,他的子孫以張為姓,這一支張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雲南的南蠻酋長于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張,此後其子孫便以張為姓。據《三國志》記載,張遼原本姓聶,後改為張姓,世代居住在許昌,成為大姓。晉代有中原張姓遷至福建,唐朝年間,張姓人氏又随陳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後河南光州張姓遷往廣東,從清初開始,廣東、福建的張姓又遷入台灣,從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張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漢族。張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支脈衆多,在全國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張姓自古為英才輩出的姓氏。如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是張良和張骞;東漢也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和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東漢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被稱“張天師”,張角、張梁、張寶創立太平道起義,稱為“黃巾軍”,張修、張魯創立天師道;三國時大将張飛,張遼;西晉文學家張華;南北朝時期,農民起義領袖張鳳,畫家張僧繇(you);唐朝張說、張九齡又是宰相,又是文學家,名将張巡,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詩人張若虛、張繼、張志和;五代時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農民起義領袖張餘、張海;南宋大将張憲、張俊;元代有大将張弘範;明代政治家張居正,畫家張路,醫學家張景嶽,著名道士張三豐,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撚軍首領張宗禹,洋務派首領張之洞,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海外張姓華人傑出代表有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著名畫家張玉良、張融,航空與太空總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張榮發等等。

姓氏起源

關于張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少昊子揮造弓箭,姓源啟自黃帝賜

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将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張姓來源主要

一、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于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于這一帶。

二、少數民族賜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個出生在山後金山(今阿爾泰山,一說大興安嶺)的蒙古将領,名叫伯顔帖木兒,他作戰英勇,曾率兵多次打敗農民起義軍。但在一次戰役中,敗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歸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賜給他張姓。他的後代一直從軍,傳至玄孫張晟,官至都督事,進入明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核心領導層。又如鞑靼人(明代對東部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的稱呼)哈剌爾敦,英勇善戰,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張,改名隆善。永樂七年(1408年)十月,張隆善被任命為北京右軍都督簽事,也成為一名中央軍事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另一個鞑靼人奴兒,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邊疆守将,屢立戰功,憲宗皇帝朱見成為表彰他的英勇,賜姓張,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年)八月,張友被任命為金吾衛指揮使。

家乘譜牒

河北:南皮張氏東門家譜不分卷、南皮張氏族譜、南皮張氏西門家譜、張氏族譜不分卷、南皮張氏四門弟十八支家譜。

山西: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宗陽張氏家譜四卷、定陽張氏家譜四卷。

遼甯:廣甯張氏家譜不分卷、順天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

海:申浦張氏宗譜六卷、奉賢張氏家譜六卷首一卷、雲間張氏家譜一卷、雲間張氏家譜續卷一卷、南塘張氏族譜八卷。

江蘇:張氏宗譜十卷、銅山張氏家傳、張氏族譜二卷、張氏家譜六卷、淮陰張氏宗譜九卷。

浙江:清河氏支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甬上張氏宗譜、清河張氏宗譜二十二卷。

聚集地

遷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範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随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傳自彜,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随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随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緻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闆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當代張姓的地域分

23魔方的基因檢測用戶中,張姓用戶的籍貫地域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占比10.5%)、江蘇省(占比9.0%,)河北省(占比7.6%)等地。

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号還有"清河"、"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嶽"、"敬誼"、"源流"等。

曆史名人

張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張骞: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鬥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采衆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張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景嶽: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骞: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