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鬃山

馬鬃山

甘肅省境内山脈
馬鬃山,甘肅省也稱北山。東西向展布于甘肅河西走廊北端,是以海拔2583米的馬鬃山主峰為中心的準平原化幹燥剝蝕低山、殘丘與洪積及剝蝕平地的總稱。東至内蒙古自治區西部的弱水(黑河)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羅布泊窪地東緣,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殘丘,北迄中、蒙邊境,面積8.8萬平方公裡。
    中文名:馬鬃山 外文名: 别名:北山 所屬山系:天山餘脈 地理位置: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走向:東西 起點:西起羅布泊東北部 終點:東至黑河西岸 主峰:馬鬃山5293 面積:8.8萬平方公裡

位置境域

馬鬃山東至内蒙古自治區西部的弱水(黑河)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羅布泊窪地東緣,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殘丘,北迄中、蒙邊境,面積8.8萬平方公裡。行政隸屬上,包括以肅北縣馬鬃山鎮為中心的新疆哈密地區東部、安西縣、玉門市北部、金塔縣西北部、内蒙古額濟納旗等。

主要山峰

馬鬃山區是天山東延的餘脈,是在天山西海地槽構造基礎上發育形成的低山丘陵.主要由變質岩,花崗岩組成。地勢西高東低,以攘坡泉為起點向南、向北較大的山體有馬鬃山、大紅山、壘墩山、大交瑞、七一東山、七一鐵礦山、火石山、馬莊山、破城山和白頭山。其中馬莊山海拔高度為2668米,七一東山2600米,大交瑞2588米,馬鬃山2583米。

山名

經度坐标

緯度坐标

馬鬃山

97.06

41.57

壘墩山

96.51

41.07

大紅山

96.73

41.20

大交瑞

6.02

41.40

七一東山

95.96

41.39

七一鐵礦山

95.97

41.47

破城山

96.20

41.93

白頭山

96.39

42.05

火石山

96.15

41.58

大馬莊山

95.65

42.05

夾山

96.55

40.08

半灘南山

97.18

40.75

華窯山

97.34

40.74

帳房山

97.24

40.75

金廟溝南山

97.68

40.82

錢樓子東山

97.80

40.85

馬鬃山鎮轄區内馬鬃山各主要山體坐标

東南部金塔縣境内屬馬鬃山的山嶺主要有:

夾山,為本縣南部境内山脈,東西走向,西接黑山,由黃草營入境,東接合黎山,由鎮夷峽出境,長約120公裡。西段馬路山主峰海拔1408米,東段夾山主峰海拔1478米,中段有兩條山脈來會。火石峽山,自八圪楞入境,并于夾山;大幹糧山,由下古城起,一名沙山,北入夾山。由于水峽口以西出各式各樣雜色彩石,原名佳石山,又因處于南山(祁連山)和北山(馬鬃山)之間,故叫夾山。

大紅山,又稱孤紅山或三道紅山。自馬鬃山起,經三道明水,至南泉以北入境,東經白沙窩、五道明水,止于黑河右,全長250多公裡,境内長120公裡。據清代《肅州新志》記載:“孤紅山距(肅州)城北380裡,距金塔城280裡,乃肅州北面望山,一名馬鬃山。東自天倉河起,西至花海子止(當時肅北未建置)長約500餘裡,北即蒙古草地,中産煤,其山高聳,為東西往來必由之路,蒙商出入必經之途,凡往哈密及北山者,以此道為捷徑”。民國《金塔縣志》稱:“大紅山由馬鬃山入境,攢濟土出境’’(攢濟土,在黑河右,指大灣以北,狼心山以南的沿河地帶。出境一詞,系因當時金塔縣和鼎新縣分置之故)。大紅山,因山高大而呈紅色得名,在金塔縣和額濟納旗境内共有四道,從北向南以次排列:自公婆泉起,從石闆井(北)向東延伸者,叫一道紅山;自公婆泉起,向東南朝青山頭延伸者叫二道紅山;自馬鬃山起,經三道明水、白沙窩、五道明水,至黑河右者,叫三道紅山;在三道紅山之南,海拔1924米者叫四道紅山。四道紅山,亦稱大紅山,海拔1924米。

南部邊緣玉門市境内屬馬鬃山的山嶺主要有:

半灘南山:位于黃閘灣鄉、下西号鄉境北。呈西東走向,長5公裡,寬2公裡。最高海拔1806.3米。

帳房山:位于下西号鄉境北。呈西東走向,長5公裡,寬2公裡。最高海拔1700-1834米。

華窯山:位于下西号鄉境北。呈西東走向,長約10公裡,寬2公裡。最高海拔1700米。

金廟溝南山:位于花海鄉境北。呈西東走向,最高海拔1600米。

錢樓子東山:位于花海鄉境北。最高海拔1659米。

以上諸山屬天山山系(馬鬃山)。為玉門市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之界山。

馬鬃山各山之間,存在一些山間盆地。主要有七大盆地,分别為駱駝泉盆地,後紅泉盆地、駝馬灘盆地、一百二十井及白湖盆地、馬秦山南盆地、馬鬃山盆地、苦水井盆地。

地理環境

地質

地質構造上屬北山塊斷帶,由一系列雁行狀山脈組成。在寬平向斜中常有中生代沉積。火山岩和花崗岩的侵入普遍,有廣泛的接觸變質現象。在花崗岩侵入石灰系灰岩的接觸帶上,形成矽卡岩型銅、鉛、鋅等多種金屬礦床。在古老基底岩系中每有鐵礦。在古生代末期形成的地塹式盆地中,多沉積成侏羅系煤層,如野馬街南已開采的馬鬃山煤礦。

地貌

馬鬃山區地處蒙新高原、河西走廊西北部,為天山一内蒙槽皺系北山裙皺帶,地形呈中部高南北低,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500-2000米,山地占30%。依地形發育特征,可劃分為四個水平區域:馬鬃山中低山區,馬鬃山南部基岩戈壁高平原區,西南部基岩戈壁高原與山灘地區,北部準平原低山灘地區。

東南和西南部為基岩戈壁高原與灘地,主要地貌類型有剝蝕低丘,基岩戈壁高地、砂礫戈壁傾斜平原,還有山,間盆地,剝蝕洪堆積灘地等。北部為準平原低山區,其地貌類型有剝蝕低山殘丘與山間盆地、基岩戈壁高地,山間剝蝕傾斜高平原,沙灘、戈壁傾斜平原和流動沙丘。低山殘丘連綿,戈壁遍布。

氣候

肅北屬典型大陸性氣候,幹燥多風,光照充足,降水稀少,蒸發量大,無霜期短,日溫差大,但因南、北兩地所處緯度不同,地形地貌差異較大,氣候又各具特點。馬鬃山區屬戈壁荒漠氣候,年均降水85.2毫米,蒸發量3072.9毫米,日照3316.5小時,年均氣溫3.9℃,無雪期128天。

地表水

馬鬃山地區沒有常年性的河流,靠泉水和人工水井資生,另外溝谷洪水也有季節性地補充。

較大的泉水有:雷洞子溫泉,位于馬鬃山雷洞子山,海拔2466米高的亂山叢中。地名叫熱水泉、出水量可達20立方/小時,流出泉眼後,形成1.2公裡的溪流,爾後滲入沙礫中。

季節性雨洪形成很多溝谷,溝谷寬約500-1000米不等,多呈枝狀遍布全區域。主要有麻黃溝、北駱駝泉溝、紅柳溝、苦泉泊、巴勒思台溝、牛圈子溝、蘆草溝、雲母頭溝、野馬街泊、駱駝脖子溝、窯潤溝、音凹峽溝、長流水j勾等溝谷。按照水流循環在洪水期的特點是:以馬鬃山、平頭山為分水嶺,嶺南彙集的洪水向疏勒河方向流去。嶺北彙集的洪水向梭梭戈壁流去,嶺西洪流向明水方向流去。

一般地說,當降水量每小時大于5毫米時,均有洪水發生,平均每年雨季可形成2-4次洪水,豐水年可達4-5次,貧水年也有1次。每次洪水持續時間大約1-3小時,流時較短,進速退銳,洪量不等。據調查一般年景洪水量大于6885.678萬噸,每年可發生洪水1-8次。洪水不僅解決季節草原幹旱缺水問題,而且對地下水的穩定和補給起了一定作用。

地下水

馬鬃山地區的地下水為基岩裂隙水。第四紀堆積孔隙水和洪透水補給,平均水位10-20米,最深50-80米,最淺0.5一-2米。據水文資料概算,馬鬃山區地下水儲量約3618萬立方米。其分布情況:星星峽一帶約1600萬立方米,紅石山一帶約245萬立方米,舊井一帶約193萬立方米。

北山區地下水為基岩裂隙水,主要靠大氣降水和溝谷洪水下滲補給。平均水位10-20米,最深50-80米,最淺0.5-2米。據水文資料概算,地下水儲量約3618萬立方米。分布于現代洪積溝谷、戈壁平原及盆地、低山丘陵及山前和山間地形低窪處。

北山區全靠地下水資生,對地下水質狀況比較重視。經普查,其水質可分淡水、微鹹水、半鹹水、鹹水和苦水5個類型。淡水分布範圍廣,約占地下水的65%。礦化度每升小于2克,氮離子含量每升不超過0.55克,硫酸根離子每升小于1克,全硬度小于35德國度,無色、無昧,水溫6-10℃,人畜均可飲用。其餘類型水水質較差,人不宜飲用,牲畜勉強可用。長期以來,馬鬃山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數千居民、五、六萬頭牲畜飲水得到保障。

土壤

馬鬃山地區主要分布有灰棕漠土,山地灰棕漠土,棕漠土、鹽土等。灰棕漠土分布于馬鬃山以北,山前殘丘間洪積平原、現代洪溝,及洪漫戈壁灘地上。山地灰棕土分布于大、小馬鬃山,明水、太泉、牛圈子一線的剝蝕低山,矮丘陵地段,屬溫帶極端幹旱漠地區粗骨母質形成之土壤。棕漠土是溫暖帶極端幹旱的成土作用下形成的粗骨母質土壤。分布于大、小馬鬃山以南,音凹峽以東,廣大戈壁侵蝕殘丘及山前洪積扇上。鹽土分布于河流沖積河床,及山間谷地,泉水露頭或地下水位很淺的窪地。

植被

肅北北山區植被稀疏,種類稀少。低山殘丘地帶零星散生着不成群落的紅砂、狹葉錦雞兒、珍珠、霸王、針茅類等。

洪積灘地帶為紅砂和狹葉錦雞兒植被群落。伴生有珍珠、合頭草、多根蔥、臼刺、霸王、黃花補血草、中麻黃、梭梭、沙生針茅等,植被蓋度30%。

幹河床為細葉亞菊和狹葉錦雞兒植被群落。伴生有紅柳、紅沙、珍珠、沙生針茅等,植被蓋度50%。

泉水露頭下部地方為革本和蘆葦植被群落。伴生有狹葉錦雞兒、紅砂、鹽爪爪、霸王、水草、戈壁針茅菜,植被蓋度40%-50%。

礫質戈壁地帶為紅莎和白刺植被群落。伴生狹葉錦雞兒、勃氏麻黃、梭梭、無葉假木賊、珍珠、合頭草、戈壁針茅、霸王、富屬等,植被覆蓋度5%-10%。

有泉水的溝内、岸旁分布有少量胡楊、灌木、狀河柳、沙棘及野杏。

天然喬、灌木林天然灌木林大部分集中分布在馬鬃山區駱駝泉盆地、明水河壩、伊哈托裡、紅石山北戈壁等處。天然生長的林木樹種有圓柏、爬地柏、梭梭、麻黃、桂柳、沙棘、白刺、狹葉錦雞兒等,林種為防風固沙林。鹽木類梭梭林均分布于馬鬃山區。

社會經濟

草場

馬鬃山地區的天然草場植被、因受基質.氣候等條件的影響、決定了境内以荒漠為主的草場植被類型。馬鬃山地區天然草牧場總面積27218平方公裡,占全區總面積的90%。其中可利用面職13609平方公裡,占草場總面積的50%。

北山區天然草場總面積2.84萬平方公裡,其中可利用面積占草場總面積的50%。草場多為荒漠類型,植被資源較少,根據調查,植物種類有23科54屬86種,但牧草具有适口性強,營養價值高的特點,是山、綿羊和駱駝的良好牧場,理論載畜量為26萬羊單位。

風能

馬鬃山屬風能資源、富集區,10米高度平均有效風能密度為250-310瓦/平方米,有效風能小時5000-6300/J、時。風能資源理論總儲量約200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000萬千瓦。

野生動物

蒙古野驢

蒙古野驢,屬獸綱奇蹄目馬科,典型荒漠動物,具有極強的耐寒耐熱耐饑渴力,善于奔跑,具有敏銳的視覺、聽覺和嗅覺。分布于肅北馬鬃山北部邊境及明水荒漠、半荒漠地帶,數量很少,瀕危種,據調查資料肅北約900匹左右。

蒙古野驢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蒙古野驢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蒙古野驢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于家驢,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蒙古野驢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線延伸到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的分界線。

北山羊

北山羊,别名懸羊、紅羊、羱羊,牛科,山羊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獸綱偶蹄目牛科(山羊亞科),分布于馬鬃山明水、雲母圖、黑馬察等2000米左右的高山裸岩、高山礫岩地帶。以各種雜草為食,極善攀登和跳躍,能夠自如地在險峻的亂石間縱情奔馳,喜歡成群活動,警覺性極高。據調查資料肅北分布約2900隻左右。

野駱駝

野駱駝,獸綱偶蹄目駝科,大型偶蹄類動物,體軀高大,體長220-350厘米,體重450-690千克,與家養雙峰駝十分相似。野駱駝的數量比大熊貓還要少,而且它是世界上惟一能靠喝鹹水生存的動物。主要分布于馬鬃山北部戈壁區及中、蒙邊界荒漠、半荒漠地帶,栖息地環境十分嚴酷,主要采食紅柳、駱駝刺、2支亥革、白刺等粗幹野草和灌木枝葉為食。性情溫順,反應機警而膽怯,視覺、聽覺、嗅覺相當靈敏,有驚人的耐力,奔跑速度較快且有持久性,耐饑渴及寒熱,故有“沙漠之舟”的稱号。數量極少,瀕危種。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

戈壁盤羊,山羊亞科,分布于馬鬃山雲母圖、明水等地,瀕危種。

岩羊,偶蹄目山羊亞科,肅北南部各大山區均有分布。

荒漠貓,貓科,分布于馬鬃山地區,較為稀少。

猞猁,貓科,肅北南北兩地多有分布。

鵝喉拎多令羊亞科,分布于肅北南山區山前戈壁地帶和馬秦山地區,瀕危種。

高山兀莺鳥綱靠形目鷹科,肅北南北兩地均有分布,為留鳥。

秃莺鷹科,南北兩地均有分布,為留鳥。

大焉鷹科,大型猛禽南北兩地均有分布,為留鳥,常見種。

普通焉鷹科,中型猛禽,主要以鼠類為食,肅北南北兩地均有分布。

莺鷹科,南北兩地廣布種。

蒼鷹鷹科,南北兩地均有分布,為留鳥,常見種。

草原雕鷹科,南北兩地均有分布,冬候鳥,常見種。

獵輩輩形目制鬥,南北兩地均有分布,為留鳥。

紅靠靠科,南北兩地均有分布,為留鳥。

礦産資源

馬鬃山白雲岩礦

馬鬃山白雲岩礦,白雲岩控制長度1200米,厚300米。探明地質儲量7815.2萬噸,其中I級品7397萬噸。馬鬃山南白雲岩礦,為灰白色白雲岩,呈層狀,共分四層,長2500米,厚112.42-162.43米。估計地質儲量7000萬噸。

七一山硫鐵礦

七一山硫鐵礦,為小型礦床,礦石為磁黃鐵礦、黃鐵礦,D級儲量78.3萬噸。

馬鬃山煤礦區

馬鬃山煤礦區,煤層4層,煤層最大厚度8.21米,可采層總厚度9.03米。發熱量6074卡/克,均為氣煤。工業儲量809.8萬噸,遠景儲量2866.7萬噸。

鎢礦

鎢礦,有大型礦床1處,中型1處,小型l處,礦點5處。累計探明D級以上鎢金屬儲量68907噸。北山區有紅尖兵、紅石山等6處礦床和礦點,從20世紀70年代起開采,曆經數十年生産,資源枯竭,已停采。

銅礦

銅礦,公婆泉礦一礦區,屬斑岩型,礦石由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方鉛礦、閃辭礦組成。D級金屬儲量Cu10892.57噸;Ag97500.47公斤;Ca157688.51公斤。鐵礦石80.8萬噸。公婆泉礦二礦區,屬火山一熱液型,由斑銅礦、黃銅礦、黃鐵礦組成。D級金屬量Cu1703.87噸。

馬鬃山小型錳礦床

馬鬃山小型錳礦床,屬熱液型,礦石主要為硬錳、軟錳礦,探明D級儲量8.8萬噸。

黑峽口小型錳礦床

黑峽口小型錳礦床,屬沉積變質型,礦石由硬錳礦、軟錳礦、水錳礦組成。D級以上儲量11.4萬噸;保有儲量A+B+C9.9萬噸,D級6.0萬噸。

大紅山錳礦點

大紅山錳礦點,屬沉積型,礦石由硬、軟、水缸礦組成,遠景儲量0.9萬噸,尚難利用儲量2.8萬噸。

東部内蒙古自治區境内,主要成礦地區有柳園-天倉銅、鉛、鋅成礦亞區。公婆泉-三道明水銅礦成礦亞區。三道明水-黑鷹山鐵礦區。天鵝湖-古日乃湖鹽、堿、硝礦帶。礦床、礦點主要分布在黑鷹山、東七一山、老硐溝、梭梭井、甜水井、洗腸井、紅柳大泉、西沙坡泉及古日乃、溫圖高勒等地。至2008年,共發現礦種50餘種,礦床(點)270餘處。其中,鎂礦石品位19-24%,儲量為48億噸。鐵礦石品位為45-50%,最高達65.29%。探明總儲量1億噸。鉻礦石品位為35.9-55.98%。煤炭遠景儲量1.3億噸以上。均具有儲量大、品位高、易采選等特點。

經濟發展

綜述

肅北縣馬鬃山鎮是甘肅省唯一的邊防鄉鎮、畜牧基地之一。北與蒙古國的戈壁阿爾泰省接壤,邊防線長65.017公裡,馬鬃山邊境口岸是甘肅省内陸邊境貿易口岸,也是省、市、縣招商引資搞活流通的獨特風景線;東、西分别與内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友鄰,南與本省的玉門、瓜州、金塔相壤。全鎮總面積3.2萬平方公裡,可利用草場2.8萬平方公裡,是全國土地面積最大的鄉鎮之一。

馬鬃山村附近有黨河峽谷、石包城、透明夢柯冰川、鹽池灣自然保護區、古城堡遺址等旅遊景點,有肅北馬鈴薯、撥魚子、羊肉麻什子、肅北鹿茸、紫胭桃等特産。

2015年,全鎮轄6個牧業行政村,共有軍、警、民常駐人口1400人,暫住人口1萬餘人。年流動人口約3萬多人。牧業戶數198戶,牧業人口473人,(其中:放牧戶129戶,擁有草原使用證的牧戶106戶,有勞動能力的250人,55歲以上老人95人),有棚圈154座,土井226眼。牲畜存欄75940頭(隻),其中适齡母畜37419頭(隻),大畜3788匹(峰),小畜1357頭(隻)。

畜牧

馬鬃山的畜牧結構,山羊60.25%,綿羊35.11%,駱駝3.81%,馬0.83%。馬鬃山地區是肅北縣駱駝主要蓄養地區。占全縣駱駝總數的50%。駱駝身軀粗壯,肌肉發達,産毛量高。成年駝每峰産毛3至4.5公斤,含絨量高達70%,且纖維細長,富有彈性,是紡織業重要的原料和出口物資。駱駝曾經是肅北牧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役畜。20世紀90年代後,随着牧區汽車、摩托車的廣泛使用,駱駝役用作用日益減弱,同時飼養效益下降,飼養量逐年減少,年末存欄由1982年的10529峰下降到2010年的4730峰。

礦業

肅北煤炭資源豐富,已發現産煤地10多處,初步探明儲量3億多噸,主要分布在馬鬃山地區的吐魯-駝馬灘、金廟溝、牛罔子等處。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外地有關單位曾在馬鬃山野馬街開采煤炭,建有土煉焦爐,産煤炭千餘噸,生産焦炭數百噸。

2000年後,完成金廟溝國營煤礦改制工作,建成吐魯露天煤礦一二期工程,先後實施通暢口煤礦、牛圈子4号煤礦、金廟溝凱富煤礦的技改工程和金廟溝、牛圈子煤礦區的資源整合,2008年,全縣18家煤礦整合為9家,各礦生産能力均提升到9萬噸以上,回采率由20%提高到65%以上。

1958年,全民大煉鋼鐵,上級有關部門在馬鬃山開采鐵礦,建立公婆泉煉鐵廠冶煉生鐵,1960年調整時期下馬。在全民大煉鋼鐵中,自治縣于1958年辦起小鐵礦,當年采挖鐵礦250噸,次年自行下馬。20世紀80年代起,鄉村集體工業興起,建起别蓋鐵礦、馬鬃區鐵礦、明水鐵礦、黨城284鐵礦,1985年生産鐵礦石31659噸。1986年以後,生産時起時落,極不穩定,1990年鐵礦石産量下降到9700噸。20世紀90年代,自治縣開發礦業,鄉村辦小煤窯、小鐵礦。1997年生産鐵礦石18.7萬噸。21世紀後,自治縣整合鐵礦資源,先後建成五峰山、七角井、四道溝、四道牆子、紅柳峽、柳溝峽、青河、紅山等鐵礦及鐵選廠項目,形成年産鐵精粉200萬噸的生産能力。2010年,開采鐵礦石212萬噸,生産鐵精粉120萬噸。

1984年,國營飲馬農場在馬鬃山區大紅山開辦鐵礦,有職工37人。1985年全縣開采鈕礦石3300噸。1990年開采13150噸,1997年開采39600噸,為曆年最高。以後随着開采難度的增大,産量波動很大,2000年降到6500噸,2005年回升到33200噸,2008年開采8500噸,2010年停采。

1977年建立馬鬃山紅尖兵鎢礦,隸屬縣工業交通局,有職工14人。1984年工交局撤銷後隸屬縣鄉鎮企業局,職工增加到139人。1977年采選精鎢礦石20噸,産值17.2萬元;1985年生産礦石約1000噸,精選鎢144.8噸,産值114.8萬元。1991年精鎢砂産量205噸。從1992年開始,随着紅尖兵鉻礦資源的枯竭和新辦塔爾溝鎢礦開采難度的增大,産量逐年下降,1995年生産54噸,1998年減少到24.7噸。1998年停止生産。

1986年5月,由肅北縣、自銀公司、國營黃花農場聯辦的“肅北公婆泉銅礦”建成投産,當年生産銅金屬900噸,産值87.31萬元。1990年開采銅礦石12181噸,生産銅金屬435噸。1997年開采銅礦石30000噸。由于開采難度的加大和生産成本的增加,生産難以維持,2003年停辦。2007年重新啟動公婆泉銅礦技術改造項目,2010年生産銅精粉11713噸。

風電

2002年以後,在馬鬃山建成300千伏安的風能光能互補電站。

2017年,建成肅北縣馬鬃山第一風電場,總裝機容量40萬千瓦。肅北縣馬鬃山鎮第二風電場,總裝機容量20萬千瓦,是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二期項目之一,于2016年立項通過。

社會狀況

人口

馬鬃山區面積雖大,但能利用的面積很小,由于夏秋季氣溫高,降水少,牧草稀疏,産草量低,載畜量不穩,人口居住條件差。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泉水出露地帶的草甸草原從事牧業生産。以酒泉市為例,1980年代馬鬃山區土地面積5912.96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0.6萬畝,居住着全市0.16%的人口。

從第三(1984)、四(1990)、五(2000)、六(2010)次人口普查地域分布看,馬鬃山鎮人口密度分别為1196人,0.038人/平方公裡、1272人,0.040人/平方公裡、2798人,0.088人/平方公裡和0.023人/平方公裡。

建置

戰國時期馬鬃山地區為月氏族的牧地,秦時為匈奴所居。西漢前期歸匈奴渾邪王統轄,西漢後期及東漢時西部屬西域都護府,東部屬敦煌郡淵泉縣。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設立酒泉郡,肅北一帶屬酒泉郡管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立敦煌郡。馬鬃山音凹峽一帶屬伊吾縣。

晉時在馬鬃山音凹峽設伊吾縣,管轄馬鬃山一帶,隋時屬敦煌郡。

唐初屬瓜州,在音凹峽設百帳守捉,滾坡泉(公婆泉)設豹文山守捉。唐廣德三年(公元764年)為吐蕃族占據。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人張儀潮起義驅逐吐蕃,唐置歸義軍節度使,馬鬃山一帶屬歸義軍治下之抄州管轄,直至北宋仁宗時。

西夏時屬西平軍司。元屬沙州路。明初屬赤金蒙古E。1528年被哈密輝花爾的酋長占據,清屬安西州。

民國初年歸安西縣。民國10年(1921年),馬鬃山地區處于無邊無防狀态,蒙古國部分持不同政見的部落頭人,相繼率600餘戶牧民遷入南北兩山駐牧。民國21年(1932年)9月,因蒙古國遷來的蒙民屢至邊境向蒙方挑釁,搶劫邊民财物,揚言要推翻蒙古國政權。民國22年(1933年)9月,蒙古國派兵至馬鬃山,殺死無辜牧民400餘人。民國23年(1934年),安西縣政府在馬鬃山組建保衛團,維持地方秩序。民國26年(1937年),國民政府設立馬鬃山設治局,派兩個營分别在攘坡泉、明水駐防,同時改保衛團為自衛大隊。民國27年(1938年),馬鬃山設治局改為肅北設治局,組建肅北設治局警察隊和騎警隊,歸甘肅第七行政督察區管轄。民國33年(1944年),組建肅北設治局明水自衛大隊,與原自衛大隊合編為設治局自衛大隊。

民國34年(1945年)10月,國民黨191師573團2營4連入駐馬鬃山堿泉子,其後573團全團進駐馬鬃山。民國37年(1948年)改編為自衛總隊,有官兵270餘人。1949年5月,入駐馬鬃山的國民黨部隊全部撤走。

1949年10月,成立肅北蒙民自治委員會,馬鬃山地區為第一鄉。1950年7月成立肅北自治區,馬鬃山歸自治區管轄。1960年,設立馬鬃山鄉,下轄三個人民公社,歸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管轄。1964年設馬鬃山區。1969年撒區,改為馬鬃山公社。1971年2月,馬鬃山公社劃歸安西縣,1973年5月重歸肅北縣。1982年5月,改公社為區。1990年,改馬鬃山區為馬鬃山鎮(副縣級),鎮政府設于攘坡泉,轄馬鬃山、音凹峽、營毛陀、明水、滾坡泉五個村。

邊防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鎮是甘肅省14個地州市中唯一有國界邊防線的地區。中、蒙邊界甘肅段(馬鬃山段)西起487号界标,東至500号界标,國界邊境線長65.018公裡。馬鬃山邊境地區東臨内蒙古額濟納旗,西接新疆哈密,北界蒙古國戈壁阿爾泰省,南連玉門、安西,東西長190公裡,南北寬220公裡,總面積3.8萬平方公裡。民國23年(1934年),安西縣在馬鬃山建立保衛團。民國27年(1938年)肅北設治局警察隊和騎警隊分别成立。民國33年(1944年)2月,設治局明水鄉自衛大隊成立。同年6月,改編為設治局自衛大隊。民國37年(1948年)又改編為設治局自衛總隊。除地方武裝外,國民黨部隊191師573團,571團先後在馬鬃山派兵駐防。1962年6月,組建甘肅省攘墟泉(公婆泉)邊境工作總站(團級)。

1963年12月15日,改歸解放軍建制,隸屬蘭州軍區。1964年1月,改為紅石山邊防工作總站。1965年,改由酒泉軍分區領導。1969年,改為部隊體制,編為蘭州軍區步兵第3團第3營。1974年7月1日,改為蘭州軍區獨立第3團第3營。1975年4月17日,改為蘭州軍區獨立第5營。1976年1月22日,改為甘肅省軍區邊防營。該部隊長期駐守在甘肅中蒙邊境之馬鬃山邊防前哨。

交通

民國時期,經過馬鬃山的道路有:由金塔城向北過臭水墩,轉向西北經野馬井、老君廟人馬鬃山$由天倉沙門子向西南經生地灣、青土槽子、盆坑、抄園子、土地廟、通玉門花海子。

馬鬃山鎮所在地滾坡泉(公婆泉),曆史上曾是河西走廊西北端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早在漢魏晉時期,它是通往西域的一個驿站,後來又成為西藏通往外蒙的孔道,清中期以來,成為綏新駝路的沖衡,民國中期,綏新商道暢通,貿易昌盛,客商往來不絕。據考證,民國19-26年(1930-1937年),民國政府在攘坡泉、石闆井兩地設卡,年收過境商稅4.5萬元。民國22年(1933年)8月,綏新長途汽車公司第一次開運西行,橫貫馬鬃山全境入疆,是肅北曆史上第一次通行汽車。從此,出于邊防需要,陸續動工興建綏新公路、橋攘公路、馬明公路。直到民國35年(1946年)5月、6月才先後完工。兩線總長254公裡,為甘新、緩新二路之橫向聯系線,主要為軍用。

北京至新疆的高速公路呈東西走向,穿越馬鬃山鎮及明水軍事要塞;瓜州橋灣至馬鬃山二級公路呈南北走向開通運營。

文物遺迹

馬鬃山明水軍事要塞遺址

明水軍事要塞位于肅北縣馬鬃山境内,四周山環繞的一塊小盆地處,面積約4平方公裡。方圓4平方公裡範圍内,分布着碉堡、戰壕、營房、廚房、瞭望台、戰壕等工事。該地所設軍事要塞,依山而建可巡視四周,以山為憑,以牆為拱衛,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扼守中蒙邊界的重要據點。

馬鬃山明水軍事要塞遺址是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民國後期以來扼守中蒙邊境的重要軍事工程,也是民國時期保障蘭州至新疆軍需物資補給輸送的生命線。遺址分為3個部分,坐落在呈三角形分布的獨立山頂上,具有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天然地理優勢。1号軍事要塞遺址的兩處遺存平面呈圓形,直徑3米-2.1米,面積28平方米。碉堡用石塊壘築而成,殘高0.6米。2号軍事要塞遺址内有土塊構建的房屋18間,碉堡22座,掩體8個,除屋頂、門窗被拆除外,城牆、掩體、碉堡、哨所等基本完好。尤其是一個伊斯蘭風格的小禮堂讓我印象深刻。3号軍事要塞遺址,有3處用大石塊壘築的碉堡,看起來頗為堅固和陡峭。碉堡基莊呈圓形,表面部分因風蝕,表皮嚴重剝落,直徑均在4.5米左右,殘高0.6米-0.8米,四周有射擊孔,面積38平方米。明水軍事要塞均建于民國23年(公元1934年),并派兵把守,民國34年(公元1945年)重又整修,民國38年(公元1949年)5月撤防後遂廢棄。

馬鬃山玉礦遺址

馬鬃山玉礦遺址位于甘肅省肅北縣馬鬃山鎮西北約20公裡的河鹽湖徑保爾草場。2011年10月-11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7、2008年調查基礎之上對其進行了發掘。發掘總面積150平方米。該玉礦遺址依礦脈走向呈西北至東南分布,東西約1公裡,南北約5公裡,總面積約5平方公裡。調查發現古礦坑近百處,從形制看可分為礦井、礦溝、礦坑三大類。礦坑K01位于2008年調查确定的第二地點,平面為圓角方形,剖面呈桶狀,坑口大于坑底。坑口周圍為石料堆積,坑壁及底部為原生岩層。坑口邊長700厘米,坑底邊長500厘米,深310厘米,坑口石料堆積高120~130厘米,寬130~480厘米。坑内堆積可劃分為7層,均為礦坑廢棄後形成的自然堆積。在礦坑周圍地表采集有石錘、銅镞、石镞等。

甘肅省肅北縣公婆泉恐龍地質公園

甘肅省肅北縣公婆泉恐龍地質公園,于2006年1月14日通過審批。“公婆泉地質公園”總面積為2288.34平方公裡,園區内為一大中型中生代陸相分盆地。包括熱水泉、魚化石山、矽化木、風嶺石、岩畫石、軍營碉堡舊址。

生态保護

甘肅肅北馬鬃山北山羊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以北山羊為主的栖息地和以荒漠為主的草原生态系統。保護區面積48萬公頃。2004年的系統調查顯示,馬鬃山北山羊的種群數量在500到700隻之間。2014年由于馬鬃山一帶幹旱,造成北山羊栖息地飲水困難,保護區啟動北山羊飲水計劃,在北山羊栖息的山地邊緣建設人工澇池,解決北山羊飲水困難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