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

文淵閣

北京市東城區的國家AAAAA級景點
文淵閣,位于北京市北京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内文華殿後,是北京故宮中一座清代皇家藏書樓。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淵閣建成,用于專貯《四庫全書》。文淵閣坐北面南,在建築規制、建築功能和理念上,都仿效浙江甯波範氏天一閣。文淵閣則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即外觀看上去重檐兩層,實際全閣共有上、中、下三層。文淵閣面寬33米,進深14米,面闊6間。黑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閣前鑿一方池。文淵閣建築裝飾和油漆彩畫以冷色為主,其建築結構反映了清代宮廷建築在工程設計和建造藝術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對于研究中國清代藏書文化和建築曆史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1961年3月4日,包含文淵閣在内的北京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 開放時間:2013年
  • 名稱:文淵閣
  • 所在地:北京
  • 動土時間:1774年
  • 用途:藏書閣
  • 樓層數:外觀二層,内部三層
  • 所在地:北京
  • 票價:免費

曆史沿革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下诏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下诏于文華殿後規度适宜方位,創建文淵閣,用于專貯《四庫全書》。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文淵閣正式動工。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淵閣建成,乾隆皇帝賜名文淵閣。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12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繕寫告成,入藏文淵閣内。

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接管文淵閣藏書。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天,日寇侵略熱河,北平(現北京)地區形勢危急。故宮博物院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連同所藏其它曆代文物裝箱南遷,運至上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以後,南京國民政府準備逃亡台灣,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随同故宮博物院的其他文物共1680箱運往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2013年04月30日,文淵閣開放,遊客不能進入室内,可以在殿外參觀。

建築特點

文淵閣坐北面南,在建築規制、建築功能和理念上,都仿效浙江甯波範氏天一閣,但實際情形卻多有異同之處。天一閣上下兩層,文淵閣則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即外觀看上去重檐兩層,實際上卻利用上層樓闆之下的腰部空間暗中多造一夾層,全閣共有上、中、下三層。文淵閣面寬33米,進深14米,面闊6間,西盡間設樓梯連通上下。兩山牆青磚砌築直至屋頂,簡潔素雅。黑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壓火,以保藏書樓的安全。閣的前廊設回紋欄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綠色檐柱,蘇式彩畫,具有園林建築風格。閣前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橋,石橋和池子四周欄闆都雕有水生動物圖案。閣後湖石堆砌成山,勢如屏障,其間植以松柏。閣的東側建有一座碑亭,盔頂黃琉璃瓦,造型獨特。亭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寫的《文淵閣記》,背面刻有文淵閣賜宴禦制詩。

文淵閣建築裝飾和油漆彩畫以冷色為主,陳設布置複原乾隆時期狀态。一層在中間設皇帝寶座,為講經筵之處。二層中三間與一層相通,周圍設樓闆,置書架。二層為暗層,光線極弱,隻能藏書。三層除西盡間為樓梯間外,其它五間通連,每間依前後柱位列書架間隔,寬敞明亮。明間設禦榻,備皇帝随時登閣覽閱。

文物遺存

青玉交龍紐

青玉交龍紐,文淵閣寶,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玺,篆書;面12.7厘米見方,通高9.5厘米,紐高4.9厘米;附系黃色绶帶。

《四庫全書》第一部告成時,乾隆帝谕:自四月四日始,每冊用禦寶二。前曰“文淵閣寶”,後曰“乾隆禦覽之寶”。說明此寶是專門钤蓋在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的寶玺。 

禦制四庫文閣詩墨

禦制四庫文閣詩墨,套墨5錠,形狀各異。央錠為一圓形十二辰墨,直徑7.6厘米,厚1.6厘米。正面中心描金圓圈内為螭紋,紋飾中央篆書“禦制”二字,圈外一周楷書十二地支名,再外環以楷書乾隆帝禦制七言詩。背面雕十二生肖。

上邊錠為一磬形墨,長15.6厘米,寬4.9厘米,厚1.9厘米。正面楷書禦題文淵閣詩。背面镌刻文淵閣圖景。右側面陽文楷書“文淵閣墨”。

左邊錠一長方雲頭形墨,長13.8厘米,寬6.2厘米,厚1.9厘米。正面楷書禦題文津閣詩。背面镌刻文津閣圖景。右側面陽文楷書“文津閣墨”。

右邊錠一牛舌形墨,長13厘米,寬5.8厘米,厚1.9厘米。正面楷書禦題文源閣詩。背面镌刻文源閣圖景。右側面陽文楷書“文源閣墨”。

下邊錠一扇形墨,長15厘米,寬4.9厘米,厚1.9厘米。正面楷書禦題文溯閣詩。背面镌刻文溯閣圖景。右側面陽文楷書“文溯閣墨”。

後四錠墨正面的禦題詩後均有“臣彭元瑞敬書”字樣,墨左側面均有陽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套墨色黝黑,墨質細膩,其正面禦題詩均為描金小楷,背面所雕亭台樓閣畫面紋路清晰。墨上所題“四閣”,即四庫全書貯存之所,分别為紫禁城内的文淵閣、熱河的文津閣、圓明園内的文源閣、沈陽的文溯閣。

機構設置

文淵閣入藏《四庫全書》後,設置領閣事、提舉閣事、直閣事、校理、檢閱等職位進行各項管理工作。領閣事上傳下達,總司其責;提舉閣事直接管理一般事務,并督率所轄内務府司員具體從事看守、收發、掃除等各項雜務;直閣事、校理、檢閱各員則每日輪流入直,負責書籍的查點檢閱等事宜。

曆史文化

四庫全書

清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就下诏搜訪遺書,并下令儒臣校勘《十三經》等經典。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正式批準大學士劉統勳等人議定的輯校《永樂大典》章程,并下令将來辦理成編時,著名《四庫全書》。随後,紀曉岚、陸錫熊、孫士毅等三人被任命為總纂官,并從翰林中選了數人組成了四庫全書的編纂班子——四庫館。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第一部《四庫全書》編撰并抄錄完成。全書共收書3461種、79309卷、36381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分,貯藏于文淵閣。《四庫全書》共抄錄七部(分藏于北四閣:文淵閣、文源閣、文津閣、文溯閣;南三閣:文宗閣、文彙閣、文瀾閣),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書中最先抄寫完成,謄錄、校勘、裝潢也是最為精善的。

書閣轶事

文淵閣《四庫全書》從編制完成後在紫禁城内度過了130餘年。清王朝滅亡後,安放在紫禁城文淵閣内的《四庫全書》開始了書閣分家的生活。

根據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編寫的《北平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概況》一書記載“文淵閣《四庫全書》十九年十月,曾按照四庫總目分部逐項檢查至十一月方始竣事,昔年曾有殘缺後由清内務府以文津閣本抄補者計經部1種、子部7種、集部1種,此外并無缺少。”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8月,南京朝天宮文物庫房建成,運至上海的《四庫全書》等文物又轉運至南京新庫房儲存。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藏書西遷到貴陽。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藏書又遷到貴陽以西的安順縣,貯存于南門外的華嚴洞内。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以後,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運往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書文化

文淵閣在書籍的典藏方面,為便于使用和保存,還專門制作楠木書函,每若幹冊書置入一函,襯以夾闆,束之綢帶,書函的一端可以開閉,函面端楷刻寫全書名稱、書函序号以及所屬部類和具體書名,并飾以與該書所屬部類及書冊封面相同的顔色。書冊裝函後,即按部類順序放入專門制作的書架,安置閣中。計經部書20架,每架48函,凡960函,分貯下層兩側;史部書33架,每架亦48函,凡1584函,藏于中間暗層;子部書22架,每架72函,凡1584函,安放上層之中;集部書28架,每架亦72函,凡2016函,分置于上層兩旁。總計103架,6144函,36000冊。為便于查找翻閱,還另外繪制了《四庫全書排架圖》,一并庋置其中,需要時按圖索骥,循架取書。

文物價值

文淵閣是北京故宮中最大的一座清代皇家藏書樓,閣制仿自浙江甯波範氏天一閣,是中國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反映了清代宮廷建築在工程設計和建造藝術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對于研究中國清代藏書文化和建築曆史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包含文淵閣在内的北京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文淵閣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内文華殿後。

開放時間

1.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08:30~17:00;停止售票時間:16:00;停止入場時間:16:10。

2.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08:30~16:30;停止售票時間:15:30;停止入場時間:15:40。

除法定節假日和暑期(7月1日~8月31日)外,全年實行周一下午閉館的措施。每周一開館時間為08:30~12:00,停止售票時間為11:00,停止檢票時間為11:10,閉館時間為12:00。

由于閣内空間有限,基于對文物保護和觀衆安全的考慮,遊客不能進入室内,可以在殿外參觀。門票價格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0.00元(故宮套票);淡季(11月1日~3月31日):40.00元(故宮套票)。

交通信息

午門:故宮博物院的南門,自2011年7月2日始隻作為觀衆參觀入口。

天安門東停靠的車輛:1、120、2、52、82、夜1、觀光1線、觀光2線公共汽車和1号地鐵線。

天安門西停靠的車輛:1、5、52、夜1、觀光1線、觀光2線公共汽車和1号地鐵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