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

社會學術語
性别角色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模仿學習獲得的一套與自己性别相應的行為規範,反映着社會文化體系對男性或女性行為的不同期望和規範,包括男女兩性所持的不同态度、情感、人格特征和社會行為模式,也就是指在一個特定社會中被認為恰當的男性的和女性的行為模式。性别角色因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性别角色是在先天的生物學性别基礎上,受到後天環境和自我概念的影響而在後天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模式。大法官們有着根深蒂固的性别角色觀念,認為“男人是,并且應當是女性的保護者和捍衛者。女性慣有的自然和适當的膽怯及敏感,顯然不适合諸多公民生活的職業。”“女性的命運和任務,就是完成高尚而親切的妻子和母親的職責。[1]”
  • 中文名:性别角色
  • 外文名:Gender role
  • 别名:

特點 

性别角色是男女在社會學上的差别,不僅與男女身心特征有關,而且随社會風俗與習慣制約的不同,表現出性别角色期待的不同,如“男人應當剛強”,“女人應當溫柔”,“男主外,女主内”,“女留男走”等。研究認為,性别角色來自人類早期的社會分工,男性在他們的勞動經驗中發展了攻擊性、果斷性、獨立性等心理品質,被稱為男性氣質;女性則發展了依賴性、親和性、合群性等心理品質,被稱為女性氣質。

對于性别角色的特點應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1.生物學角度。 認為性别角色特質或多或少源于解剖生物學的獨特性和早期經曆的多樣性,并逐漸形成了外貌、态度及行為方式等能區分兩性的這些相對穩定的特質。

2.社會學角度。認為性别角色是在社會曆史文化中表現出的符合生理性别的性格、情感、态度、價值觀和行為。

3.社會心理學角度。認為性别角色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個體通過模仿學習獲得的一套與自己性别相适應的行為規範

産生 

人類是由男女兩性共同組成的一個自然整體,由于男女兩性不同的解剖生理結構以及由此産生社會分工的不同,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男女兩性迥然相異的性别角色。男女兩性的性别角色正是由于人們的生物性因素不同而産生的男女有别的社會态度、人格特征和社會行為模式。性别角色的發展是人們依據自己的“性”特征獲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過程,它構成了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并持續終生的内容。

發展

兒童性别角色發展包括性别角色知識和性别角色概念兩個方面。性别角色知識是指個體關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應的行為方式和活動的認識;性别角色概念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性别認同的發展,性别穩定性的發展,性别恒常性的發展。

1 早期家庭教育對兒童性别角色發展起着奠基作用;

2 角色遊戲對兒童性别角色發展起着關鍵作用;

3 學校教育對兒童性别角色發展起着主導作用;

4 大衆傳媒對兒童性别角色發展起着導向作用。

關于性别角色發展的理論

1.精神分析理論 在性别角色形成過程中,強調個體生物本能支配兩性的動作模式;

2.社會學習理論 強調社會因素的強化以及個體的社會學習曆程在性别定型中的作用;

3.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注重認知理念的概化對性别角色定型的指導作用;

4.性别圖式理論 強調性别圖式是發展中的個體通過學習所處社會文化界定的那些關于男性(女性)特質(圖式)而形成的;

5.群體社會化理論 主要觀點是家庭對兒童的性别角色影響不大,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群體。

影響因素 

生理因素、社會學習過程以及個體的認知因素在兒童性别角色分化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不同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理論解釋,主要有生物學的解釋、社會學習理論、認知發展理論、性别圖式理論、群體社會化理論。家庭是兒童自幼學習角色觀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相應的角色行為的首要場所,是性别社會化的第一源泉,父母對孩子的性别角色影響最早。父母教養方式對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最直接、最初的和最有力的影響,它是父母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也代表着社會對個體的期望。對于男生而言,母親的幹涉保護、身體自我的力量、體育活動和自尊有利于男性氣質的發展,母親的溫暖理解和身體自我的靈活有助于其女性氣質的提高;而相對于女生而言,身體自我的自尊促進其男性氣質的增強,身體自我的力量對其女性氣質有負性影響,身體自我的外表可增強女生的女性氣質。

測量量表

1974年,Sadra Bem等人設計了第一個測量雙性化特質的心理量表——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把性别角色分為四種:雙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人格 。

相關問題 

1.人們為什麼會對性别造成刻闆印象?

性别刻闆印象是指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個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歸納、概括和總結,它直接會影響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覺、歸因、動機、行為以及不同職業的選擇。社會環境因素是性别刻闆印象的決定性影響因素。心理學家研究調查發現,自古至今,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性别角色的刻闆印象,即認為男性具有堅強、自信、能幹、理智、成就動機等品質,而女性具有敏感、柔弱、重感情、被動、順從等品質。男性在思維、能力、工作上都超過女性,且成就動機高、堅強能幹;而女性善解人意、重感情、被動、順從,這恰與古代傳統的男強女弱、男尊女卑的性别刻闆印象有一脈相承的聯系。

2.性教育與性别角色教育的區别?

性教育主要涉及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方面的教育,性教育較多側重生理層面,強調男女差異的生物本性。性别教育是以特定社會背景中的性别觀念為基礎,通過有形和無形的方式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節,影響受教育者性别認知的發展和性别觀念的形成,産生相應性别行為的社會化教育過程,性别角色教育包括: 性别角色認同、性别角色差異、性别角色的社會化、因性施教、雙性化教育等問題。

3.父母如何對男生女生進行性别角色教育?

對男生的性别角色教育,一方面強調母親不應過多給予幹涉保護,應鼓勵他們多參加課外活動,促進其身體的力量、體育活動和自尊,更有利于形成男孩的男性氣質;另一方面,母親多給予溫暖理解、增加身體自我的靈活性會有助于其女性氣質的發展;對于女生的性别角色教育,一方面可以增強女生身體自我的自尊來促進其男性氣質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弱化女生身體自我力量的感知,增強身體自我外表的積極感知有利于其女性氣質的形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