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鳔盤鮈

短鳔盤鮈

鯉科屬下的動物
短鳔盤鮈(Discogobio brachyphysallidos)是鯉科盤觞屬的一種動物,根據盤鮈屬系統發育分析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推測盤鮈屬魚類應形成于古雲貴高原湖泊,形成時期在古雲貴高原湖泊形成之後,南盤江形成之前。南盤江形成之後襲奪了古雲貴高原湖泊裡的盤鮈祖先種類,在雲貴高原台面擡高之後,産生了珠江上遊即南盤江和北盤江與珠江中下遊之間的巨大落差,盤鮈魚類的祖先種群也依次分化出大吸盤種類中的吻端珠星無分化與吻端珠星分化明顯兩大類群。古滇池原南流,與南盤江水系相通,後倒流向北,與金沙江連通,由此金沙江水系襲奪了分布在滇池中的雲南盤鮈。盤鮈屬魚類僅分布于元江-紅河主幹的左岸支流中,這種分布與其主幹的左岸支流向古雲貴高原淺水湖泊或雲貴高原東部水系襲奪有關。盤龍河襲奪了南盤江中的古盤鮈種群,綠汁江襲奪了金沙江中的古盤鮈種群。
    中文名:短鳔盤鮈 拉丁學名:Discogobio brachyphysallido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硬骨魚綱(Osteichthyesu) 亞綱:幅鳍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目:鯉形目(CYPRINIFORMES) 亞目: 科:鯉科(Cyprinidae) 亞科:野鲮亞科(Labeoninae) 族: 屬:盤觞屬(Discogobio) 亞屬: 種:短鳔盤鮈 亞種: 分布區域:喜生活在江河上遊和山澗溪流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描述

背鳍ii-8;臀鳍ii-5;胸鳍i-14—15。腹鳍i-8;側線鱗;圍尾柄鱗16。第一鰓弓外側鰓耙19—22。下咽齒2行,3·5—5·3。脊椎骨4+34—35。

體長為體高的4.4—5.4倍,為頭長的4.6—5.4倍,為尾柄長的5.8—6.8倍,為尾柄高的8.4—9.3倍。頭長為吻長的1.8—2.1倍,為眼徑的5.0—6.1倍,為眼間距的1.8—2.1倍,為頭高的1.4—1.8倍,為頭寬的1.3—1.5倍,為吻須長的5.5—7.3倍,為口角須長的5.4—7.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7—2.0倍。

體長,稍側扁。頭部略呈平扁。吻端稍尖且突出,其上布滿細小的角質珠星。口下位,新月形。吻皮向下并向腹面擴展,蓋于上颌外面,與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上具肉質小乳突。上唇消失,上颌與吻皮分離。上下颌邊緣呈角質薄鋒。下唇較寬,形成一橢圓形的吸盤,後緣遊離,其遊離緣可達到眼前緣的垂直下方。眼側上位偏後,眼間較寬,微凸。須2對,吻須較長,口角須短,均短于眼徑。鱗中等大,背鳍前鱗片排列不整齊,近頭部小,背鳍起點之前大而明顯。腹鳍基部具腋鱗。胸腹部裸露區大,擴展至胸鳍中部之下方或更後。側線平直。

背鳍無硬刺,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鳍基為近。胸鳍長度大于腹鳍,後伸遠不達腹鳍起點。腹鳍起點位于背鳍起點之後,約與其第三、四分枝鳍條相對,鳍條末端可達肛門,近臀鳍起點。臀鳍無硬刺,後伸不達尾鳍基部。尾鳍分叉,下葉較大于上葉。

下咽齒齒面微凹,頂端稍鈎曲。鳔小,2室,前後室總長度小于頭長,前室橢圓形,壁較厚,後室細小,呈錐狀,後室長為前室的0.7—1.0倍。腸管甚長,其長為體長的5.5—8.5倍。腹膜黑褐色。

固定标本體呈棕褐色,腹面淺黃色。各鳍淺褐色,尾鳍上下緣具黑色條紋。

國内分布

分布于南盤江、元江、金沙江水系。

标本信息

測量标本13尾;體長63—132mm;采自雲南羅平、元江、綏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