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立夏

二十四節氣之一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定氣法”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古人十分注重“立夏”的禮俗,舊時人們在立夏時舉行“迎夏”儀式,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1]《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将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中文名:立夏 外文名:The Beginning of Summer 代表寓意:夏季的開始 風俗活動:鬥蛋遊戲、嘗新活動 時間:每年公曆5月5或6或7日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45度 氣候特點:炎暑将臨,雷雨增多 物候現象:蝼蝈鳴,蚯蚓出,王瓜生 農事活動:早稻插秧 傳統習俗:迎夏儀式、嘗新活動、鬥蛋遊戲、立夏“秤人”等 起居養生:飲食宜清淡

曆史淵源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曆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時令)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當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東南,為立夏。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和到來。為了更準确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又根據天氣和物候,将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

“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對應節氣中最重要的“八節”,還産生了民俗節日中最重要的“八節”,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關于立夏,元人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為:“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之意,是說春天的植物到這時已經長大了。所以,江南的立夏習俗裡有所謂的“見三新”,就是吃些這個時節長出來的鮮嫩物兒,如典型的“三新”有:櫻桃、蠶豆和筍,或者因地制宜地替換為青梅、麥子、豌豆之類。除了吃,當然還有玩,甚至還是連吃帶玩,那便是立夏日裡最著名的遊戲:鬥蛋。

天文曆法

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氣象變化

立夏以後,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夏季是許多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最好季節,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溫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條件。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南方地區普遍高溫潮濕多雨,秦嶺-淮河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少雨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劇減少。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不一。“立夏”前後,中國隻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可能進入夏季,而其餘大部分地區還處在春季,在東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區,這時候甚至才剛剛進入春季。

進入立夏節氣以後,在長江中下遊和華南,5月中旬的雨量迅速增大,而此時的華南,也進入了前汛期的盛期,此時的暴雨往往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地域上的廣闊性和強度上的猛烈性特點,在兩廣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閩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現在這一時段,民間有"立夏、小滿,江滿、河滿"的說法。立夏時節,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這時華北、西北等地氣溫雖然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比較強烈,天氣十分幹燥。

物候現象

明人《遵生八箋》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

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說的是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蝼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着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着幫農民翻松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長。

《逸周書·時訊解》有:“立夏之日,蝼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蝼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蝼蝈開始聒噪着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着幫農民們翻松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長。

農事活動

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采制。華北、西北等地大氣幹燥和土壤幹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幹熱風更是導緻減産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适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

立夏時節主要防治番茄早疫病、灰黴病、葉黴病等,黃瓜霜黴病、細菌性角斑病等,茄子褐紋病、綿疫病,豇豆鏽病、根腐病等。害蟲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蟲、菜青蟲、跳甲、潛葉蠅等。

民間習俗

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深層次上,廿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氣的變化關系到自然節律變化,立夏陽氣漸長,萬物随陽氣上升而茁壯成長。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天,古代人們有舉行迎夏儀式。

嘗新活動

在江浙一帶有“立夏嘗新”的風俗。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後人們嘗食。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蛳、面筋、白筍、荠菜、鹹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

無錫民間曆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苋菜、黃瓜(或有元麥、蒜苗為其一);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或有梅子、香椿頭為其一);水三鮮即海蛳、河豚、鲥魚(或有鲳魚、黃魚、銀魚、子鲚魚為其一)。在常熟,人們立夏嘗新,食品更為豐富,有“九葷十八素”的說法。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仍然保留着立夏吃烏米飯的古老習俗,烏米飯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是采集野生植物烏桕樹的葉子煮湯,用此湯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後撈出放入木甑裡蒸熟而成。

鬥蛋遊戲

“立夏蛋,滿街甩”,鬥蛋通常是小孩子們的遊戲。要用熟雞蛋,一般是用白水帶殼煮的囫囵蛋(蛋殼不能破損),經冷水浸過,然後裝在用彩色絲線或絨線編成的網兜裡,讓孩子挂在脖子上。鬥蛋的規則挺簡單,說白了就是“比比誰的蛋殼硬”:大家各自手持雞蛋,尖者為頭,圓處為尾,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鬥破了殼的,認輸,然後把蛋吃掉,而最後留下的那個鬥不破的小強,被尊為“蛋王”。至于為什麼要鬥蛋,民間的說法是:“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難”。

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裡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鈎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立夏秤人會對阿鬥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文學創作

歌謠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農事歌

農時節令到立夏,查補齊全把苗挖。

糧棉作物勤松耪,滅草松土根下紮。

水稻插秧突擊搞,季節不容再拖拉。

玉米花生繼續種,紅麻黃芝麻

閑散地上種黍稷,南坡北窪栽地瓜。

小豬要動大豬靜,放羊滿天星為佳。

靜水鯉魚流水鲶,科學喂養魚龜蝦。

諺語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色冉冉遍天涯。

春争日,夏争時。

立夏麥龇牙,一月就要拔。

一穗兩穗,一月入囤。

麥秀風搖,稻秀雨澆。

風揚花,飽塌塌;雨揚花,秕瞎瞎。

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

麥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幾。

寸麥不怕尺水,尺麥卻怕寸水。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色冉冉遍天涯。

立夏前後天幹燥,火龍往往少不了(火龍指紅蜘蛛)。

風生火龍霧生疸。

豌豆立了夏,一夜一個杈。

立夏大插薯。

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後栽地瓜。

立夏芝麻小滿谷。

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立夏種綠豆。

地頭岩頭壩窩頭,春種芝麻秋打油。

季節到立夏,先種黍子後種麻。

立夏前後種絡麻。

立夏種麻,七股八杈。

立夏前後,種瓜點豆。

立夏種姜,夏至收“娘”。

立夏栽稻子,小滿種芝麻。

四月插秧(早稻)谷滿倉,五月插秧一場光。

先栽淺,後栽深,春秧就插三五根。

詩詞

《立夏》長卿

南疆日長北國春,蝼蛄聒噪王瓜茵。

新嘗九葷十三素,誰家村西不稱人。

《立夏日憶京師諸弟》(唐)韋應物

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恒靜。

長風始飄閣,疊雲才吐嶺。

坐想離居人,還當惜徂景。

《早夏寄元校書》(唐)司空曙

獨遊野徑送芳菲,綠岸草深蟲入遍。

珠荷薦果香寒簟,蓬萊永無車馬到。

高竹林居接翠微,青叢花盡蝶來稀。

玉柄搖風滿夏衣,更當齋夜憶元晖。

《初夏曲》三首(唐)劉禹錫

銅壺方促夜,鬥柄暫南回。

稍嫌單衣重,初憐北戶開。

西國花已盡,新月為誰來?

時節過繁華,陰陰千萬家。

巢禽命子戲,因果墜枝斜。

寂寞孤飛蝶,窺叢覓晚花。

綠水風初暖,青林露早唏。

麥隴雉朝錐,桑野人暮歸。

百舌悲花盡,平蕪來去飛。

《立夏》(宋)陸遊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

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栊暑尚微。

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起居養生

飲食宜清淡

立夏過後,溫度可能逐漸攀升,人們難免煩躁上火,食欲也會有所下降。所以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總之立夏之季要養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髒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幹”的境界。

進入夏天後,因感暑熱之氣,有些人,尤其是老幼體弱者,容易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煩氣虛之類的症狀,稱為“疰夏”。雞蛋作為一種簡單易得的營養品,用來為預防疰夏提前“進補”,是個不錯的選擇。而配合孩子們的心性,将吃與玩結合在一起,那就更好了。

當然,作為一種節令習俗,“立夏蛋”有它的巫術儀式意義所在。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夏季宜養心,人們認為“心如宿卵”,所以在夏天到來的時候吃蛋,作用是“拄心”。而“吃蛋拄心”,配合上立夏的其他習俗——吃筍,拄腿;吃豆,拄眼——人們因面對着即将到來的酷暑苦夏、身體虧損而生的不安全感,終于在這一整套“以形補形”、支撐體魄康健的儀式中找到了消解之處。所以,過去的民間俗諺會這樣說:“立夏吃了蛋,力氣大一萬。”

精神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立夏、小滿在農曆四月前後,稱之為孟夏(夏之初),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于心髒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髒的特别養護。《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髒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

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髒;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的功能。《醫學入門》曰:“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

養生專家提醒說,立夏以後,天氣轉熱,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出現心神不甯。因此,值此時節,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髒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過激之處,要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