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附屬中學

山東大學附屬中學

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
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有着悠久曆史的中學,最早于1910年由山東高等學堂增設附屬中學開始,曆經100餘年。深厚的積澱與銳意進取的精神,使山大附中立于不敗。[1]80年代以後,她更以“校風好,教育教學成果優異”赢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東鄰林木蓊郁的山大老校校園,南近歐式風格的洪樓廣場,享有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賞心悅目的育人環境。
    中文名:山東大學附屬中學 外文名: 簡稱: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師: 别名:山大附中 創建時間:1910 類别:公辦 類型:中學 學生人數:1460 教師人數:81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 學校屬性:省重點 學校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洪家樓北路177号 學校地區: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

學校曆史

概況

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是我國有着悠久曆史的中學。随着山東大學的誕生而誕生。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在濟南創辦官立山東大學堂,設專齋、正齋(相當于中學)、備齋(相當于小學)。迄今已經102年的發展曆史。100多年來,山東大學附中和山東大學一樣,随着社會的變革,由晚清王朝、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兩個曆史階段。期間曾幾度更名,有過停辦、重建、合校、搬遷、複校的多次變革。曾彙納過幾所中學。她在曲折前進的道路上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培養了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才,為提高民族素質教育的發展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創立

清朝末年在“廢科舉,興學堂”的浪潮中,山東巡撫袁世凱于1901年上奏《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是年11月《折稿》獲準,在濟南泺源書院正式創辦了官立山東大學堂。首任校長是政界聞人唐紹儀(時稱管理總辦)。第一批招收學生300人,分專齋、正齋(中學)、備齋(小學),分齋督課。課程設置除經史子集外,還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外國語等課程。學制初為三年,後改為四年。1904年由泺源書院遷入杆石橋新校址(現為山東省實驗中學)。1906年7月将原來的正齋和備齋改稱預科。時任監督為陳慶和。1910年山東高等學堂增設附屬中學。後因戰亂停辦。1926年6月30日,奉系軍閥張宗昌督魯,下令在濟南重建山東大學,頒布教學大綱(附省立專門六校,高中四校并歸大學辦理)。

1926年7月24日經山東省教育廳決定,将山東省第一、第二、第六、第十四等四所中學的高中部學生撥給省立山東大學作為附屬中學,同時向社會招生。著名社會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季羨林先生就是在1926年考入山東大學附中的學生(他1929年轉入由山大附中高中部改設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193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n

停辦

1928年8月日軍占領濟南,山東大學遷校臨沂,此後山大附中停辦。全國解放以後,國家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恢複生産并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為此就必須準備大量的各種類型的建設人才,在這種新形勢的要求下,1952年6月7日,山東大學(山大幾經變遷,此時校址在青島)決定成立附設工農速成中學籌備委員會,山東大學副校長陸侃如為主任委員,葉錦田等六人為委員。經教育部批準,山東大學于1952年11月附設工農速成中學,同年招收學員138名(原全國婦聯副主席郝建秀同志就是山大速中第一屆畢業的學生),由山大陸侃如副校長兼任速中校長,趙淩同志任專職副校長,邵平同志兼任臨時黨支部書記。工農速成中學學制四年,共招收學員957人。

1953年5月18日山大黨委決定撤銷工農速成中學臨時黨支部,設立黨總支,決定邵平同志為黨總支書記。1955年7月28日教育部通知自1955年秋季開始,工農速成中學執行普通中學校曆,53、54年入學的學生一律改為四年制。1956年7月10日邵平任山大工農速成中學校長。1958年7月18日工農速成中學分文、理科招收二年制高中班學生100人。是年就原校改為山大附屬中學。同年山大奉命從青島遷入濟南後,山大海洋學系留駐青島成立山東海洋學院,山大附中易名為山東海洋學院附屬中學。1963年夏,青島市教育局接收了海洋學院附中,更名為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隸屬于青島市教育局領導。

山東大學1958年下半年由青島遷至濟南後,着重解決遷校後的問題,于1959年1月5日經校長辦公會研究,決定暫不恢複附中。後來由于國家經曆經濟困難時期和文化大革命非常時期,20餘年中山大附中一直處于停辦階段。

發展

“文革”以後,1977年我國恢複高考,教育事業獲得新生并得到迅速發展。當時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絕大多數院校設有附屬中學,且辦學質量較高,多數成為當地的名校。從客觀上說,山東大學周邊中學較少,山大教職工子女上學難問題突顯出來,重建山大附中已成為山大廣大教職工的願望和要求。1983年初山大黨委經研究,決定籌建中學,校名暫定為“山東大學職工子弟中學”,并由當時的總務處處長梅恒起同志任籌委會主任,史佩雲同志為臨時負責人。校舍臨時設在山大老校二宿舍南門外一排平房内,同年8月招收高中一年級學生一個教學班24人、初中一年級學生一個教學班47人,任課教師6人,學生全部為山大教職工子女。1984年3月24日,“山東大學職工子弟中學”經山東省教育廳正式批準,核定規模500人。

基礎設施

學校具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配有五個高标準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一流的學術報告廳、多媒體教室、雙向控制的閉路電視系統、微機室、語音室、多功能活動室等一應俱全。圖書室、閱覽室全天候對學生開架借閱,吸引着衆多渴求知識的學子們。

師資風采

山大附中引領風騷,立于不敗,得益于先進的辦學理念、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科學、民主、人文、規範的管理方法。

山大附中現任校級領導由:校長趙勇,黨總支書記兼副校長莊曉迎,副校長陳立軍、申桂華;部門領導有:辦公室主任鄭廷偉、教務處主任董會麗、副主任朱子炎,政教處主任甄廣軍,副主任湯華财、教科室主任王波、總務處主任劉光利,校團委書記張敦迎、工會主席王振泉。

學校設有數學、語文、外語、理綜、文綜、藝體等教研組。學校現有32個教學班,2130餘名學生,131名教職工,其中專職教師103名。學校有特級教師5名,高級教師33名,省級教學能手3名,市學科帶頭人3名,獲省級以上優質課獎勵者18人,碩士研究生46人,博士1人。

辦學理念

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有着“嚴謹、團結、進取、創新”的校風, “勵志、勤奮、多思、求新”的學風和“敬業、嚴謹、博學、拓新”的教風,并以“校風好,教育教學成績優異”赢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

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更注重全面發展,不僅是在學習方面,而是在各個方面都很出彩:本校組織了許多次社會實踐,讓孩子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更能早一步踏入社會,從社會實踐中學習,從社會實踐中理解父母的辛苦等。

山東大學附屬中學堅持讓學校成為“教師發展的沃土,學生成長的樂園”的辦學理念,在多年的實踐中形成了“因為有自由、所以思維活躍;因為有民主、所以積極參與;因為有傾聽、所以善于表達;因為有寬容、所以敢于挑戰;因為有責任、所以樂于奉獻;因為有歸屬感、所以形成合力” 的管理理念,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積極探索,銳意創新,引導學校師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赢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學校堅持教育科研引導學校的發展,提出了“立足學校實際,堅持校本研究;更新教育理念,促進教師發展;引領學校文化,營造心靈家園”的科研理念,堅持“學校工作科研化,教學研究課題化”的工作思路。

學校重視教師發展,通過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實施分層評價、分層培養,促進教師自主成長,引導、激勵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時,通過創造氛圍,設計課程加強教師人文素養的提升。

學校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關注對學生學習品質的培養,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在探索與思考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學校建立了科學系統的特色課程體系,開設了學科拓展課、選修課、綜合實踐活動、德育課程等具有開創性的課程,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學校積極開展家校合作的研究和實踐,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成立了家長學校, “讓家長對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滿意”是我們的教育服務理念。今天,山大附中校舍精潔、秩序井然,書聲琅琅,笑語歡歌;明天,山大附中人才輩出,桃李芳華,發展拓新,更加輝煌。山大附中給予學子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格的培養與孕育。

中考佳績

“山大附中”人稱“狀元的搖籃”,是對學校驕人成績的肯定。有4名學生獲“中考狀元”,97年及2000年均囊括濟南市中考第一、二名,2000年及2002年濟南市中考前十名中,山大附中均占其三。每年各科競賽獲省級以上獎勵近百人次。“因材施教,注重基礎,培養能力,發展特長”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學校榮譽

由于教書育人成績顯著,學校先後被評為“山東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曆下區學科競賽優勝學校”,被國家教育部确定為“中學數學實驗教材實驗基地”,并确定為“全國嘗試教學實驗基地”,2002年、2003年先後通過了“市級規範化學校”和“省級規範化學校”的達标驗收。連續12年被評為曆下區優秀學校和教書育人先進單位,2003年被評為濟南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2012年,2009級中考成績更是穩居全市第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