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蒙

朱蒙

傳說中高句麗的開國國君
朱蒙(東明聖太王)(公元前59年-公元前19年),姓高,諱朱蒙,亦作鄒牟、衆解、中牟、仲牟、或都慕。他是傳說中高句麗的開國國君。約公元前37年,在沸流水(今富河)畔之纥升骨城(今桓仁縣五女山城)建高句麗國。
    本名: 别名:高朱蒙,亦作鄒牟、衆解、中牟、仲牟、或都慕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姓名:朱蒙 民族:朝鮮族 王朝:高句麗國 廟号:始祖廟或東明王廟 谥号:東明聖太王

出身傳說

據《三國史記》所載傳說,高朱蒙幼年便善于狩獵,七歲就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高朱蒙即為善射之意。他是河伯(即河神)之女柳花與天帝之子解慕漱所生之子,自小被東扶餘的金蛙王收養。金蛙王于太白山南邊的優渤水遇柳花,柳花自稱與天帝之子解慕漱私通,因而被逐出家門。金蛙王甚覺奇異,将柳花幽禁于室中。柳花受日光照射而産下一卵,此卵走獸相避不食,禽鳥以翼覆蓋保護,且刀不能剖,最後一名男孩自卵中破殼而出,是為高朱蒙。《三國遺事》、《魏書》及好太王碑文均有類似之記載。

《三國史記》又記載,高朱蒙常與金蛙王的七個兒子一起遊戲,比試射技高低。他們的技能不如高朱蒙,高朱蒙因此遭嫉恨。王之長子帶素說高朱蒙非人所生,必有異心,請王除掉他,免生後患。王不聽從,而給高朱蒙養馬之職。很有心計的高朱蒙故意将駿馬減食,讓它消瘦,反将劣馬喂肥。王沒有察覺,挑選肥馬自己乘坐,精瘦但其實是駿馬的那匹就給了高朱蒙。後王子及諸臣又想謀害高朱蒙,高朱蒙與鳥伊(烏伊)、摩離、陝父等三人逃走,路上魚鼈浮出成橋為高朱蒙擺脫追兵,到纥升骨城建國。

生平

朱蒙,又稱東明、鄒蒙、鄒華、衆解等,生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北夫餘人(漢化的肅慎南支),朱蒙本是北夫餘的一位王子,其母叫柳花,傳說是河伯的女兒,後為夫餘金蛙王的婢女。

夫餘王有七子,常和朱蒙在一起遊戲,此試射技高低。然而他們的技能全不如朱蒙,朱蒙因此遭到嫉恨。長子帶素認為“朱蒙非人所生,将有異志”,請求夫餘王除掉他,免生後患。朱蒙庶出,故而得到了“非人所生”的歧視。夫餘王未聽帶素之言,但卻給了朱蒙一個微賤的活計,讓他喂馬。朱蒙很有心計,特意将駿馬減食,讓它消瘦,反把一些笨馬喂肥。國王不察,挑選肥馬自乘,瘦馬給了朱蒙。

關于朱蒙建國之地,《魏書》等史籍作纥升骨城:“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麗。”纥升骨城即今桓仁五女山城,它與卒本城(桓仁下古城子)都是高句麗早期城址,兩者均是高句麗創國初期的都城,高句麗國王平時居于平地上的卒本城,戰時則居于高山之巅的纥升骨城。

朱蒙建國當年,“四方聞之,來附者衆”。為了鞏固政權,朱蒙對周邊民族和部落開始征伐。首先,攘斥了鄰近的靺鞨部落,靺鞨退縮畏服,不敢進犯。一天,朱蒙忽見沸流水中有菜葉随波漂下,猜知上流肯定有人,于是假作狩獵,前去尋找,果然找到了沸流國。沸流國國王松讓出來相見,對朱蒙說:“寡人居處偏僻之地,不曾見過君子,今日邂逅,不亦幸乎?但不知你從哪來此?”朱蒙回答說:“我是天帝之子,現在纥骨升城立都。”松讓欺他“立都日淺”,打算把高句麗納為屬下的附庸之國。朱蒙非常氣憤,兩人争辯不已,于是進行射技較量,來決勝負,松讓最終不敵朱蒙,隻好認輸。通過一系列征讨,朱蒙政權不僅行到了初步穩定,疆域也得到了拓展,為高句麗日後勢力的擴大,奠定了基礎

朱蒙建國之初,未建宮室,待到國力稍強,便開始了營建。朱蒙三年春三月,“黃龍見于鹘嶺”,秋七月,青赤色的祥雲又“見鹘嶺南”,受此瑞兆的暗示,次年七月,“營作城郭宮室”,這座城郭,便是纥升骨城。

朱蒙十四年,其母柳花在夫餘逝世。夫餘王金蛙以太後禮安葬,又立神廟祭祀。十月,朱蒙遣使出訪夫餘,饋贈方物,報答夫餘王的恩德。朱蒙在夫餘時,曾聚禮氏女為妻,生一子,名類利,後為高句麗第二代王。到卒本後,又娶一妻(召西奴),生二子,名沸流、溫祚,後南下建百濟國,皆在作為。

漢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朱蒙逝世于卒本東崗,葬龍山,時年40歲。朱蒙死後,高句麗人在卒本川立廟祭祀,号始祖廟或東明王廟,後來的國王繼位後,大多前去拜谒。

高句麗國始祖--朱蒙

最早記載于中國南北朝曆史書‘北史’中。

三國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後的曆史為主,而後來的北朝魏書又追述了高句麗開國的神話。所以在北史之前的曆史記載中并沒有朱蒙極其兒子的故事。

兩千年前,北扶餘王子朱蒙曆盡艱險,來到今遼甯桓仁地區,建立了中國古代東北地方政權高句麗國,朱蒙成為高句麗第一代國王,被高句麗奉為始祖,桓仁則成為高句麗700年基業的肇興之地。

朱蒙,又稱東明、鄒蒙、鄒華、衆解等,生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北夫餘人(漢化的肅慎南支),朱蒙本是北夫餘的一位王子,其母叫柳花,傳說是河伯的女兒,後為夫餘金蛙王的婢女。關于朱蒙降世,許多史料都有神話般的記述。一日,柳花“為夫餘王閉于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後生一卵,“大如五升,夫餘王厭惡大卵,先後把它丢給狗和豬,狗豬不吃;又把它扔在路上,“牛馬避之”;抛在荒野,群鳥又以羽毛呵護。夫餘王又用刀割,“不能破”。無奈,隻好還給了柳花。柳花把它放在暖處,“有一男破殼而出”,這個男兒,便是朱蒙。這則似乎荒誕的神話,實際上反映了高句麗人對日神的崇拜。

朱蒙幼時便善于狩獵,“年甫七歲,巋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射技本領。朱蒙一詞,便是夫餘語言的音譯,意即善射,和靺鞨語朱蒙一詞同義。夫餘王有七子,常和朱蒙在一起遊戲,此試射技高低。然而他們的技能全不如朱蒙,朱蒙因此遭到嫉恨。長子帶素認為“朱蒙非人所生,将有異志”,請求夫餘王除掉他,免生後患。朱蒙庶出,故而得到了“非人所生”的歧視。夫餘王未聽帶素之言,但卻給了朱蒙一個微賤的活計,讓他喂馬。朱蒙很有心計,特意将駿馬減食,讓它消瘦,反把一些笨馬喂肥。國王不察,挑選肥馬自乘,瘦馬給了朱蒙。一次,國王舉行田獵,有意刁難善射的朱蒙,僅僅給了他一支箭矢,朱蒙箭矢雖少,射獲卻多,于是又引起了諸位王子和大臣的嫉恨,預謀殺害他。其母柳花暗中得知此事,偷偷地告訴了朱蒙,勸他快些逃走,并鼓勵他說:“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與其遲留受苦,不若遠适而有為。”朱蒙聽了母親的話,遂與夫餘人烏伊、摩離、陝父三人逃出北夫餘,向東南奔走。

途中,一條大水橫阻了去路,追兵在後,“浴濟無梁”,朱蒙于是向水神禱告,說:“我是日子,河伯外孫,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濟?”于是魚鼈并出,搭起了一座浮橋,朱蒙過河後,魚鼈突然消失,追兵無法渡過河去,隻好作罷。魚鼈浮橋,顯系神話,卻反映了高句麗人信奉水神的宗教觀念。朱蒙所渡的大河,名叫淹滞水,又作掩施水、奄利水等,即今流經吉遼兩省的渾江。

過河後,朱蒙和烏伊等三人來到一處毛屯谷的地方(今桓仁境内),遇見了穿戴不同的三人,一人穿麻衣,一人穿納衣,一人穿水藻衣,這三人可能代表着當地不同經濟形态的三個部落,麻衣者應以農耕為主,納衣者應以狩獵為主,水藻衣者應以漁業為主。朱蒙得此三人,非常高興,分另賜姓克氏、仲室氏、少室氏,并說“我方承景命,欲啟之基,而遇此三賢,豈非天賜乎!”于是根據三人特長,“各任以事”。朱蒙又率領大家前行,來到卒本川(今桓仁下古城子),見此地“土壤肥美,山河險固”,于是準備立都,但未急于修建宮室,隻在沸流水(今富爾江)旁結廬而居,國号高句麗。關于朱蒙建國之地,《魏書》等史籍作纥升骨城:“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麗。”纥升骨城即今桓仁五女山城,它與卒本城(桓仁下古城子)都是高句麗早期城址,兩者均是高句麗創國初期的都城,高句麗國王平時居于平地上的卒本城,戰時則居于高山之巅的纥升骨城。

朱蒙建國當年,“四方聞之,來附者衆”。為了鞏固政權,朱蒙對周邊民族和部落開始征伐。首先,攘斥了鄰近的靺鞨部落,靺鞨退縮畏服,不敢進犯。一天,朱蒙忽見沸流水中有菜葉随波漂下,猜知上流肯定有人,于是假作狩獵,前去尋找,果然找到了沸流國。沸流國國王松讓出來相見,對朱蒙說:“寡人居處偏僻之地,不曾見過君子,今日邂逅,不亦幸乎?但不知你從哪來此?”朱蒙回答說:“我是天帝之子,現在纥骨升城立都。”松讓欺他“立都日淺”,打算把高句麗納為屬下的附庸之國。朱蒙非常氣憤,兩人争辯不已,于是進行射技較量,來決勝負,松讓最終不敵朱蒙,隻好認輸。次年六月,“松讓以國來降”,被封為多勿候。朱蒙建國第六年十月,派遣烏伊、扶芬奴率兵北伐,攻打太白山東南荇人國,“取其地為城邑”。十四年十一月,又命扶尉伐北沃沮,“滅之,以其地為城邑”。通過一系列征讨,朱蒙政權不僅行到了初步穩定,疆域也得到了拓展,為高句麗日後勢力的擴大,奠定了基礎。

朱蒙建國之初,未建宮室,待到國力稍強,便開始了營建。朱蒙三年春三月,“黃龍見于鹘嶺”,秋七月,青赤色的祥雲又“見鹘嶺南”,受此瑞兆的暗示,次年七月,“營作城郭宮室”,這座城郭,便是纥升骨城。

朱蒙十四年,其母柳花在夫餘逝世。夫餘王金蛙以太後禮安葬,又立神廟祭祀。十月,朱蒙遣使出訪夫餘,饋贈方物,報答夫餘王的恩德。

朱蒙在夫餘時,曾聚禮氏女為妻,生一子,名類利,後為高句麗第二代王。到卒本後,又娶一妻(召西奴),生二子,名沸流、溫祚,後南下建百濟國,皆在作為。

漢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朱蒙逝世于卒本東崗,葬龍山,時年40歲。朱蒙死後,高句麗人在卒本川立廟祭祀,号始祖廟或東明王廟,後來的國王繼位後,大多前去拜谒。

韓國對高句麗和王氏高麗的歪曲

王氏高麗立國于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鮮、和甯等國号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号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曆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于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内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另一個立國于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為将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系,或将其混為一體,緻使人們對高句麗曆史的認識産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曆史發展歸屬不同高氏高麗建國于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并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诏令,不斷擴張,并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緻隋唐兩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于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曆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些劃歸興起于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内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于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鮮和甯等号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号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為現在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現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二、統轄區域不同高氏高麗初立國于我國境内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甯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緻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曆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并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系。

三、轄境内民族構成不同高氏高麗轄境内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餘、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 王氏高麗轄境内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并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于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于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于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于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曆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并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關于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阙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并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于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系。

1.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夫餘人所建立的。其領土主要部分處于漢朝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内建立政權,國都為纥升骨。

2.高句麗曆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緻上始于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王莽竄漢時代。王莽貶高句麗為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新莽政權,占有樂浪。并吞并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複樂浪,以朝鮮半島上清川江為界,以北歸東漢,以南歸高句麗。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占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

3.隋統一後,為收複遼東四郡地方,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争,隋炀帝失敗引發國内的叛亂。隋亡後,唐王朝仍然不忘收複四郡,終于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高句麗人大部分被唐軍俘虜後帶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東地區,一部分逃入百濟,新羅。百濟,據說是高句麗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後來唐也滅亡了位于朝鮮半島的百濟。

4.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新羅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于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但是,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餘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系,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為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于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并,李氏高麗滅亡。李氏高麗是南北朝鮮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5.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是高句麗後裔。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曆史就是日本曆史。

6.人們之所以将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系。我國古代将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曆史定位是準确的,由于戰亂導緻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将屬于我國曆史的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号,為源出于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出現了一個名為“高麗”的政權,因其統治者姓王,故學界以“王氏高麗”稱之。盡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号,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系。

首先是兩個政權建立的時間懸殊、曆史發展歸屬不同。高氏高麗建立于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管轄,後逐漸強盛,但并沒有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高句麗奉行擴張政策,并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導緻了隋唐兩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于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部分轄境為我國曆史上的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部分劃歸了興起于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政權,一部分仍然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了内地,後與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後其王族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了中國曆史發展的長河中。

王氏高麗立國于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鮮、和甯等國号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号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其次是轄境内居民構成不同。高氏高麗轄境内的居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餘、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内的居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兼并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于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于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于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之舊”的。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曆史發展中,這些成員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并沿用至今。

最後是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關于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阙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并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同時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分析,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于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反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因此,王氏高麗并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于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李朝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李氏朝鮮。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

朱蒙“高句麗王”——中國朝鮮族聖祖

中國扶馀族又稱“凫臾”,俗意為野鴨子,即“洛鳥”。扶馀族人以野鴨為圖騰,生活在今天的吉林長春地區。在松花江,嫩江流域平原上,生長着一種樹幹生有鹽的扶桑樹,就是“扶馀”。和中國南方的越族人一樣,他們都把“鹽”稱為“馀”。扶桑樹又被稱為“雒常”樹,《山海經》中又記載為“雒棠”,“服常”,“雄常”。

吉林扶馀族人與後來因戰争而南遷的凫臾人為同族,河北樂亭古稱“雒亭”,昌黎古稱“扶黎”,都是臾夷奚人的生活地區。奚人自古結繩索編發辮,統稱“索離”。後來分支又有“朝族”,“鮮族”,“韓族”,“乾族”,“斡族”,“陽族”等,其中“朝族”居潮河,“鮮族”居鮮水。“韓族”居紅山,即為太陽韓荒。奚人祖居今天的“本溪”,“朝陽”,“盤錦”。“朝族”和“鮮族”合并為“朝鮮”,韓族人建立“韓國”。現在有媒體将韓國人又稱為“高麗人”是訛誤,實際上“高句麗”是北扶馀的分支,東扶馀族人的後代,并不屬于南方的“韓族”。

扶馀族當時勢力很弱,是索離王國的臣民。索離老國王“解夫婁”老來膝下無兒,進鲲源神山求子,一路拜山而感動山神,令兩巨石流淚,聽到嬰兒啼哭,急命護衛武士移開後,在深潭中喜獲金蛙男娃娃,遂帶回宮中撫養,長大後立為索離太子,後将國師河伯小女柳花許配金蛙太子,婚後生下一隻奇怪的巨蛋,此乃天降“洛鳥”卵氣幻化而生。

解夫婁以為巨蛋是“不詳之物”,派護衛武士将其抛棄在江中。巨蛋沿掩虒水順流而下,所有魚蝦鼈怪都湧出水面,将巨蛋托在頭頂,一直護送到扶馀族人的聚居地,被東扶馀族的女王高骊所救,在日光照射之下,這奇怪的巨蛋裂開,有一男孩破殼而出,高骊将他收為義子,撫養長大,取名“朱蒙”,七歲就已經武藝超群,能自己制弓射箭,百發百中。被東扶馀族内人尊稱“東明”太子。

索離老國王“解夫婁”聞聽東扶馀族的“東明”太子是自己遺棄的怪胎,十分擔心他長大以後會報複自己,率領東扶馀族人聚衆造反,遂派索離大軍征讨朱蒙。東扶馀城軍民拼死抵抗,高骊女王為掩護朱蒙而戰死于亂軍之中,朱蒙含悲忍淚,與三位結義兄弟烏伊,摩離,陝父,一同逃離,順掩虒水南下,至毛屯谷,又遇到三個部落的首領克,仲室,少室,共結成七兄弟聯盟,最後在纥升骨城(遼甯桓仁)創建都城,即高句麗國。

索離王大軍繼續攻打高句麗國,朱蒙率領衆兄弟将軍隊集結在吉林集安,以鴨綠江,長白山為天然屏障,發起反擊,一舉擊潰索離王大軍,成為高麗國軍隊獨立戰争的轉折點。

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朱蒙的東扶馀族高麗國橫跨中國東北三省全境,朝鮮半島,西伯利亞,濟州島和日本列島,成為空前繁榮強大的扶馀王國。直至唐代,肅慎族的後裔粟末靺鞨大祚榮将軍又建立了渤海國,創造了發達的民族經濟和燦爛的渤海文化。全盛時期疆域北至黑龍江中下遊兩岸,鞑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到吉林與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鮮鹹興附近。王城上京龍泉府是東北最大的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以來堅持渤海國為中國靺鞨族人建立的政權的說法,否認其為東扶馀族高句麗王國的繼承國。。

朱蒙曾對纥升骨城周邊的靺鞨部落,沸流國大舉征讨,又連續北伐太白山的荇人國,滅北沃沮,朱蒙之子類利為高句麗第二代王。次子沸流和溫祚在南方建立百濟國,隸屬高句麗。高麗是高句麗滅亡後建立的,高麗吞并新羅後再滅百濟國。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建立朝鮮國。中國漢代玄菟郡高句麗和明代朝鮮半島“高麗”到底是否有繼承關系一直在争論探讨,隋唐時期渤海國更是疆域遼闊,但都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朱蒙的高句麗以桓仁到集安,平壤,在南北朝時最盛,東至日本海,西至遼河,北達吉林珲春,南到漢江北部。

中國元朝時期為了進攻日本而在沈陽設置征東行省,幹涉高麗國政。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遂成為元朝的附屬國。元滅亡後,大明帝王朱元璋要統一收複東北,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餘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大将軍發動軍事政變,在開城自立為王,改國号為朝鮮王國,此後高麗國滅亡。

中國國内觀衆一直認為大型韓國電視連續劇《朱蒙》有意篡改中國曆史,但是,面對韓國人咄咄逼人搶奪占取我們中國文化資源的時候,中國國産的影視劇卻在泛濫着青春偶像劇,惡搞戲說劇的東西充斥銀屏,污染下一代的耳目,看不到類似的國家民族勵志劇。本來屬于中國自己的文化資源,卻讓韓國人斥巨資來拍攝,怪人家胡亂篡改中國曆史,可誰讓我們不拍呢?

2005年10月韓國率先申報“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确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功。同時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還有“韓國國飲豆漿”,神農中醫、甲骨文漢字、活字印刷術、孔子和西施,張衡的渾天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韓國慶州出土的古新羅陶器,清楚地表明朱蒙南逃渡掩虒水的場景,以及扶馀的廣大疆域。另外繪有與朱蒙一起随行渡河的氏族部落圖騰,包括金蛙,凫臾洛鳥,黑蛇,玄龜,紅狐,蜥蜴,說明當時朱蒙創建的是多民族共存的高麗王國。

從現在韓國濟州島當地的古建築中,發現與中國山東古齊國都城瓦當中相似的結構。韓國濟州島最早的居民是從山東濟水流域遷移過去的。山東濟水流域是風姓東夷族的聚居地,都是太昊伏羲的後代。山東齊人渡海之後,仍把新的居住的稱為“齊”。但由于濟州島新地臨海,所以“齊”與“水”合稱為“濟”州。韓國濟州島最初的居民都是中國山東齊人的後裔,與北方的韓族人和朝鮮族人迥然不同,韓族人和朝鮮族人全都是中國東北扶馀族的後代子孫。

韓國MBC電視劇《朱蒙》

故事以高句麗開國國王東明聖太王(即朱蒙)的一生和高句麗建國的故事為主題。是韓國MBC電視台紀念45周年而投資300億韓圜制作,在韓國,自推出以來收視率長期處于40%以上,曾創下最高收視率51.9%(僅次于《大長今》的57.8%),全劇平均收視率也有41%(繼《大長今》的41.6%、《巴黎戀人》的41.5%後創下的第三高紀錄);此外,也獲得2006年MBC演技大賞的十項大獎。

封禁

許多網友痛批該劇“歪曲曆史”,情況一如《大長今》帶來的“針灸保衛戰”。

由于嚴重歪曲,篡改,杜撰曆史,此劇已被中國大陸網絡封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