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榷

國榷

明朝談遷著作的編年體史書
《國榷》為記載明朝曆史的私家編修編年體史書,作者談遷。該書鑒于經史官員壟斷了明曆代實錄,很多地方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膚淺僞陋。談遷尋訪到各種資料,廣征博引,力求征信。天啟元年(1621年)始編著,初稿六年後完成。順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竊,他又發憤重寫,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一書,署名“江左遺民”。《國榷》記叙從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間的曆史。對于研究明史,尤其是研究明代建州女真及崇祯一朝的曆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文名:《國榷》 外文名: 别名: 所屬類型:曆史 編撰人:談遷 卷數:104卷 字數:4284000 出版社:古籍出版社 裝幀:精裝

基本概述

編年體史籍。明末清初談遷撰。全書正文104卷,卷首4卷。約428萬餘字。作者家境清貧,以力、文墨事務為生。其以諸家明史粗淺,實錄又多有失實,故以《明實錄》為聿,遍考群籍而編此書。記事起于元天曆元年(1328),迄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其中萬曆以後70年篇幅居全書三分之一。該書的特點是對于《明實錄》中避而不淡的一些重要史實,敢于直書;對于明代重要事件,經常将自己以及諸家的評論并列于後;對于所收史實進行了精審考訂。該書清代及民國間均無刊本,故未經改纂。1958年中華書局出版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和盧氏抱經樓兩抄本互校本。

成書經過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丁母憂居家,累讀明代史書,覺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曆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背着行李,步行百裡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饑,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畢五載之功而成初稿。嗣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四百餘萬字的曆史巨着《國榷》。豈料兩年後(1647年8月)書稿遭竊,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于完成新稿。

缺點

但書中叙事有的過于簡略,有的事件前後記叙重複且說法不一。另外,封建正統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迷信思想,在書中也有濃重反映。由于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成為禁書。《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後僅有抄本傳世,後經浙江海甯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抄本,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标點。

史學價值

該書記叙從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弘光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間的曆史。書中敢于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對一些重要事件﹐常以個人和諸家的評論并列于後。其史實注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曆以後七十多年的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展和後金同明的關系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

根據邸報﹑方志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書中叙事有的過于簡略﹐有的事件前後記叙重複且說法不一。另外﹐封建正統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迷信思想﹐在書中也有濃重反映。《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後僅有抄本傳世﹐後經浙江海甯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抄本﹐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标點﹐分為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别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冊出版。

目錄編輯

談遷和《國榷》

題記

喩序

自序

義例

卷首之一

卷首之二

卷首之三

卷首之四

卷一元文宗天曆元年戊辰九月至順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

卷二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至二十匚年丁未

卷三太祖洪武元年戊申至二年己酉

卷四太祖洪武三年庚戌至四年辛亥

卷五太祖洪武五年壬子至七年甲寅

卷六太祖洪武八年乙卯至十二年己未

卷七太祖洪武十三年庚申至十六年癸亥

卷八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至二十年丁卯

卷九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戊辰至二十五年壬申

卷十太祖洪武二十六年癸酉至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

卷十一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至惠宗建文三年辛巳

卷十二惠宗建文四年壬午

卷十三成祖永樂元年癸未至三年乙酉

卷十四成祖永樂四年丙戌至七年己醜

卷十五成祖永樂八年庚寅至十一年癸巳

卷十六成祖永樂十二年甲午至十六年戊戌

卷十七成祖永樂十七年己亥至二十二年甲辰八月

卷十八成祖永樂二十二年甲辰八月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五月

卷十九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六月至宣宗宣德元年丙午

卷二十宣宗宣德二年丁未至三年戊申

作者簡介

談遷(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号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甯(今浙江海甯西南)人。明諸生。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n

他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維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複,很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拟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後回家隐居。n

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曆史,尤重明朝典故。他立志編撰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從明天啟元年(1621)開始,曆時20餘年,前後“六易其稿,彙至百卷”,完成一部編年體明史,共500萬字,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國榷》手稿被竊。他時已53歲,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矢志不撓,終于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随人北上,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遺聞,并實地考察曆史遺迹,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于旅舍。《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著作另有《棗林雜俎》、《北遊錄》、《棗林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