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酒

山西汾酒

中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山西汾酒,是中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藝精湛,源遠流長。[1]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餘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在國内外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曆史上,汾酒曾經過了三次輝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禦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被載入廿四史,使汾酒一舉成名。1915年,美國在舊金山舉辦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山西汾酒在此次博覽會上一舉奪得最高獎項——甲等大獎章。
    中文名: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SHANXI XINGHUACUN FEN WINE FACTORY CO.,LTD 上市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 上市代碼:600809 組織形式:股份制 創建時間:1993-12-22 創建地點:山西省汾陽市 法人代表:郭雙威 總部所在地:山西省汾陽市 産品服務:汾酒、竹葉青酒及其系列酒的生産、銷售;酒類高新技術及産品研究、開發、生産、應用;投資辦企業及相關咨詢服務。 員工人數:4039人

風格

風格杏花村汾酒的品牌酒風格最獨特

著名作家、《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梁衡說:“原來中國的名酒有5個香型,即濃、醬、清、米、複合型的代表。杏花村汾酒他不求那濃那烈;隻求這純這真。其他酒如豔麗少婦,濃妝重抹,這杏花村汾酒呢,則如窈窕淑女,淡梳輕妝,大約因為這純,才使它成為名酒之始祖。”

1959年黨中央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在廬山會晤了紅軍時期的老戰友賀子珍,一天晚飯的飯桌上,毛主席自己斟了一盅山西杏花村老白汾酒,自己先呷了一口,微笑着對她說:“我還是這個習慣,酒要喝的,但不多喝,汾酒很純正,我愛喝……”因為一個“純正”,道出了開國領袖毛主席對杏花村汾酒的一貫鐘愛。

在第三屆全國人大會議時,生物學家、白酒專家奉含章與鄧穎超分在一個小組,秦含章讓鄧大姐轉告周恩來總理,今後應多飲杏花村汾酒,鄧大姐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汾酒純正”。又因為一個“純正”道出一位老科學家對總理的熱愛和對汾酒的贊揚。

梁衡又說:“據史料記載,貴州的‘茅台’是清代康熙年間,一個山西鹽商傳去的。陝西的‘西鳳’是山西客戶遷入,始創‘西鳳酒’。至今我國不少地方的名酒中仍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見其淵源。”梁衡還說:“汾酒是中國的紅高粱,中國的清泉所釀成的,是中國母親的乳汁。”

杏花村汾酒不僅是中國第一文化名酒,而且是名酒之始祖,“最早國酒”,國之瑰寶,凝聚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閃耀着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猶如中華上空升起一顆閃亮的啟明星!

杏花村汾酒以悠久的曆史文化馳名,更以精湛的質量和獨特的風格奪魁,杏花村汾酒魅力四射:著名生物學家、白酒專家秦含章在杏花村汾酒的原産地杏花村所做的多項考察和多次試驗,得出構成汾酒獨特風格的關鍵所在,在于杏花村地區的綠色釀酒生态,它的空氣和土壤中含有多種極有利于汾酒微生物生長,經過一千多年的選擇、淘汰、優化、繁衍,上百種微生物在這裡“安家落戶”,形成一個偷不走、搬不掉的唯一适合汾酒生産中含微生物生長的獨特的“汾酒微生物體系”世代相傳,這是杏花村汾酒的奧妙之一,也是他們最大的資源财富。

曆史

汾酒是中國古老的曆史名酒,産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時,尚待進一步考證,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這個酒名。《北齊書》中記載,北齊武成帝高湛從晉陽寫給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說:“吾飲汾清二杯。勸汝于邺酌兩杯”,宋《北山酒經》記載。“唐時汾州産幹釀酒”,《酒名記》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說的都是汾酒。當然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國尚沒有蒸餾酒,史料所載的“汾清”、“幹釀”等均系黃酒類。

宋代以後,由于煉丹技術的進步,在中國首次發明了蒸餾設備。一九七五年從河北省青龍縣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鋼制燒鍋,可證明至少在宋代我國已有蒸餾酒。我國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優白酒在内,都是由黃酒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明清以後,北方的白酒發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黃酒生産,此時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餾酒,并蜚聲于世。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進軍北京,路經杏花村暢飲汾酒,贊譽為“盡善盡美”。清李汝珍在《鏡花緣》一書九十六回的曲牌中,列舉當時全國知名酒類五十餘種,其中推汾酒為首,另外《兩般秋雨庵》、《清稗類鈔》等也有不少嗜飲汾酒的記載。自一九一六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優勝金質獎後,其聲譽更是宇内交馳,名聲大噪。于是,閻錫山責令其副官集資設立晉裕汾酒有限公司,吞并了杏花村的大小酒家。

一九四八年汾陽解放後,汾酒獲得了新生,正式成立了國營杏花村汾酒廠。酒廠的職工們進一步總結了曆史傳統經驗,改進生産工藝,使這枝古老的釀造奇花更加光彩奪目,汾酒以其清澈透明,清香純正,綿甜清爽,餘味爽淨的清香風格而獨樹一幟,成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自一九五三年以來,連續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一九八零年又榮獲國務院頒發的金質獎章,近兩年多以來,汾酒除滿足國内人民的需要外,還遠銷世界五大洲的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曆史起源

古埃及有酒神奧裡西斯,古希臘有下酒神狄奧尼索斯,古羅馬有酒神巴克斯,中國有黃帝、儀狄、杜康,都被認為是酒的發明者。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酒是先于人類産生于這個星球上的。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有了酒精就有了酒。酒精的生成過程是極其簡單的:糖或澱粉在酶的作用下即可轉化為酒精。再加上同時産生的衍生物便可以合成灑。這一過程在自然條件下即可完成。所以,當地球上誕生了含糖或含澱粉的植物時,在合适溫度、必要水分、發酵菌的作用下,酒就産生了。

秋高氣爽之時,樹上的果實成熟,掉在低窪的地上或某一個樹洞裡,那些粘在果皮上的發酵菌,在果實含有的糖分中大量繁殖起來,同時産生了大量的酶素,糖被酶分解轉化為含有酒精的液體,這就是原始的酒。這些散發着濃郁酒香的果實,引來了大批的動物。大象、猿猴、長頸鹿它們吃飽後,一個個醉得東倒西歪,甚至倒地大睡。

《清稗類鈔•粵西偶記》載:“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灑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灑。”《紫桃軒雜綴•蓬栊夜話》載:“黃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幹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這就是指自然發酵而成的酒。盡管作為物質的酒生成了,但化學反應并未就此結束,制造它的天然酵母菌很快就會被一種名為醋菌屬的細菌所取代,從而很快把酒變成臘。

雄風千年

汾酒誕生之後,經過殷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和魏晉時期,共4500多年中國酒文化的哺育,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别是西周酒文化既為中國酒、也為汾酒的發展确定了方向。

在西周富足的農業經濟和發達的文化基礎之上産生的西周的禮樂文明,對西周時期的釀酒、飲酒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從而促進了中國酒和杏花村酒的大發展、大轉折,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明了酒曲和“五齊”、“六必”的釀酒經驗,使釀酒納入有章可循的科學軌道,酒的質量産生了質的飛躍。二是設官治酒,以法禁酒,對規範酒業管理、禁止酒禍蔓延、提高制酒質量具有重大意義。三是大力倡導“酒禮”、“酒德”,大大豐富了酒的精神文化價值,成為中國酒文化(其中包括汾酒文化)區别于西方酒文化的最大特色。

西周酒業所出現的上述新特點為中國酒文化和汾酒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兩個方向:一是用曲發酵。從古到今,用曲發酵一直是汾酒和整個中國黃酒、白酒與用菌種發酵的洋酒生産工藝和風味特征的根本區别。

二是把釀酒、飲酒都納入了法制化、禮儀化的軌道,大大增加—了酒的精神文化價值,減少了酒的負面作用。3000年來,汾酒和中國酒曆經無數次的發展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是沿着這樣兩個方向不斷變革、曲折發展、逐步完善的。沐浴着中國酒文化的陽光雨露,汾酒一步步發展壯大,度過它的嬰兒期、幼年期和少年期,至南北朝時期,終于以“汾清”酒而赫然成名于世。

據《北齊書》卷十一載:“河南康舒王孝瑜,字币德,文襄長子也,初封河南郡公,齊受禅,晉爵為王。曆任中書令、司州牧。”。“初,孝瑜養于神武宮中,與武成同年相愛。将誅楊谙等,孝瑜矛其謀。乃武成即位。禮遇特隆。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二杯,勸汝于邺酌兩杯。’其親愛如此。”

制作經驗

北齊高湛,以武成稱帝,是公元561—564年之事。北齊的國都有上都和下都之分,它的上都在邺,就是現在河南的安陽;它的下都在晉陽,就是現在的太原晉祠天龍山一帶。武成帝在晉陽經常喝汾清,他勸在“邺”的高孝瑜,也要喝上兩杯。而且是從北齊的軍事中心——晉陽寫信向康舒王孝瑜推薦“汾清”酒,說明當時“汾清”酒質量之高、名氣之大,足以達到“國家名酒”的級别。汾清酒的質量提高主要得益于以下五條經驗:

一是制曲以小麥為原料,工藝精細,質量提高。當時汾清酒首創的酒曲在山西一帶巳普遍使用。因山西在黃河以東,因而賈思勰在其馳古今的偉大著作《齊民要術》中将此曲稱之為“河東神曲”,并對其大加贊歎曰:“此曲一鬥殺粱米三石,笨曲殺粱米六鬥,省費懸絕如此。”“殺粱米”意指對去殼高粱米的糖化發酵能力。據現代科學家的分析,這種河東神曲中所含的根黴菌和酵母菌比笨曲豐富得多,所以,它的糖化發酵能力相當于笨曲的5倍。當時,用曲時還采用了浸曲法,進一步提高了發酵速度。

二是釀酒原料由粟改為高梁,高梁所含澱粉量高,而且幾乎都是支鍊澱粉,子粒結構疏松,很适合糖化黴菌生成,而且蒸糧用的甑由陶質改為鐵質,提高了蒸煮速度和質量。

三是釀造工藝更加完善。《齊民要術》中對汾清酒(也即“河東神曲酒”)的生産工藝作了如下圖示:

曲                水           粱米

↓                           ↓

挫曲(破碎)                 淘洗

↓         ↓

曬幹                          蒸煮

↓         ↓

浸曲                   熱水浸沃米飯

↓         ↓

蒸                               煮

↓         ↓

過濾取曲液              攤飯,冷卻

混合發酵

追加投料(6—9次)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汾清酒在釀造時加水量很少,加曲量較多,而且是在泥封的陶甕中密封發酵,有利于酒精發酵,因而酒度大為提高,醇香無比。按照上述方法釀造的酒:“一石米,不過一鬥糟能飲好酒一鬥者,惟禁得半升,飲三升大醉。三升不澆,大醉必死。”這種酒及其工藝與蒸餾酒已比較接近。

四是将原來的濁酒濾為清酒,色近于水,酒香純正,甚感可口。

五是釀酒所用的“神井”之水清澈透明,清冽甘爽,煮沸不溢,盛器不鏽,洗滌綿軟。清末舉人申季壯曾撰文贊美這口井的水“其味如醴,河東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祿裕春不足方其清冽”。現代科學終于揭開了“神井”水的奧秘:杏花村一帶的地下水源豐富,水質優良,其含水層為第四系松散岩類空隙水,地層山锶、碘、鋅、鈣、钼、鎂、鐵等元素含量高,對人體有較好的醫療保健作用。

六朝元老

從隋、唐、宋、遼、金一直到元代,即從中國史上的6——14世紀,一種使用“幹和”工藝釀造的汾酒,當時被稱為“幹和酒”、“幹釀酒”或“幹酢酒”,連續800年稱雄酒壇,曆隋、唐、宋、遼、金、元而不衰,成為世界酒文化中的一大奇觀。

李肇撰寫的《唐國史補》所載唐代名酒有:“河東之幹和、葡萄,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荥陽之上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嶺南之靈溪,博羅、宜城之九醞,浔陽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漿類灑,法出波斯,三勒者,謂摩勒,毗梨勒,诃梨勒。”北宋朱翼中《北山酒經》曰:“唐時汾州有幹釀。”北宋窦革《酒譜》雲:“唐人言酒美者,有河東幹和。”又雲:“張藉詩雲,‘釀酒愛幹和’,即今人不入水也,并、汾間以為貴品,名之曰幹酢酒。”

北宋張能臣《酒名記》載:“汾州甘露堂(當時汾酒‘幹和’工藝的代表)最有名。”元代宋伯仁《酒小史》羅列當時全國名酒,“汾州幹和酒”又列其中,并雲“幹和仍有名”。以上确鑿的史料無疑證明,以“幹和”工藝為特色的汾酒,經曆了隋、唐、宋、遼、金直到元仍有名,是六個朝代的“國家名酒”。這首先要從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談起。

公元581年,楊堅迫使北周靜帝退位,建立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繼續推行北魏的“均田”制,經濟發展也較快,但到了炀帝,因統治殘暴,激起了人民反抗。公元618年李淵勝隋,建立了唐帝國。唐代統治者吸取了隋代短期滅亡的教訓,減輕稅賦,實行“均田”和“租庸調”制度,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再加上興修水利,改革生産工具,使全國農業、手工業發展非常迅速。唐鄭啟在其所著的《開天傳信記》中描寫“左右藏庫,财物積山,不可勝較”。

工藝突破

北宋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蒸餾白酒的生産也首先從北方開始,且在明代以前,白酒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則以黃灑為主。唐代的杏花村,是由北方軍事中心太原,通往皇都西安的必經要驿。無論文武百官,烏舉詩人,鄉士訪學,凡路經者都要知味停車,聞香下馬,以品嘗杏花村為樂事。這自然促使杏花村酒業興旺,各個酒坊不斷改進工藝,提高質量。這時汾酒在“汾清”的基礎上進行了兩項劃時代的工藝突破。

一是“幹和”釀造工藝的發明。“幹和”汾酒選用優質粱米為原料,以河東神曲為糖化發酵劑。工藝特點是:蒸米時,鍋底水加入花椒以串味,将飯搗爛冷卻,加曲進行糖化,浸泡數十天。壓榨取得第一次酒液後,再加人粱米,蒸制、冷卻、加曲、進行第二次糖化。然後将第—次酒液加人第二次糖化醅中,人缸密封,經陳釀、壓榨、過濾等工序而成。

二是率先将蒸餾技術使用到釀酒中來,在“幹和”工藝的基礎上,兩次發酵,兩次蒸餾,形成了熟料拌曲、幹和入甕發酵、蒸餾制酒的最新工藝,這也就是現代汾酒工藝的雛形。以此法所得之酒,清澈如水,醇香甘洌無比。名傳遐迩,來村品飲者絡繹不絕,每在酒後,都以此酒議名。有的因見其度高最易點燃,就稱為“火酒”、“燒酒”;

有的視其無色透明,稱為“白酒”,因産于汾州杏花村,又稱為“汾白酒”或“杏花白”,有的還叫“汾白幹’、“老白幹”。此酒傳進朝内,試飲絕佳,令州進貢并因其幹和入甕的獨特釀造技術而定名為“幹和”,又叫“幹釀”、“幹酢”。從此,“幹和”汾酒遂成為朝廷貢酒,馳名全國。

天價競拍

2010年9月5日,一瓶國藏汾酒拍賣出209萬的天價,刷新了由1959年的車輪牌茅台在6月份創下的103萬的交易記錄。同時,也再次在白酒業界引起了軒然大波。汾酒集團在京的“紀念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白酒品牌最高獎95周年”拍賣會上,20瓶國藏汾酒以3076萬元的總價拍出,單瓶最高價為209萬元,拍賣款項将用于成立汾酒慈善基金。據汾酒集團高層人士介紹,這次拍賣的汾酒為特制,是汾酒集團用新中國成立初期貯存的少量汾酒原漿調制,大約有60年曆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