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小孩

天堂的小孩

伊朗電影
伊朗電影《天堂的小孩》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講述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是獻給成人的童話,喚醒人們對童年遙遠的記憶,進而想到貧窮生活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的關系。
    中文名:天堂的小孩 外文名:The Children of Heaven 其他譯名: 類型:劇情/喜劇 出品公司: 制片地區:伊朗 拍攝地點: 發行公司: 導演:馬基德·馬基迪 編劇: 制片人: 主演:阿墨爾·法勒克·哈申米爾,Amir Farrokh Hashemian 片長:89分鐘 票房: 對白語言: 色彩: 電影分級: imdb編碼:tt0118849 主要獎項:1999年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影片 在線播放平台: 别名:天堂的孩子們 / 天上人間 / 天堂的兒女/小鞋子 英文名:The Children Of Heaven 分級:USA:PG 語言版本:波斯語,波斯語 畫面顔色:彩色

基本資料

中文片名:天堂的小孩

英文片名:The Children of Heaven

導演:馬基德·馬基迪

主演:默罕默德·阿米爾·納吉 Mohammad Amir Naji(飾演)Ali's Father

Amir Farrokh Hashemian(飾演)Ali

Bahare Seddiqi (飾演)Zahra

Nafise Jafar-Mohammadi(飾演)Roya

Fereshte Sarabandi (飾演)Ali's Mother

國家/地區: 伊朗

類型: 劇情 / 喜劇

片長:89分鐘

分級: USA:PG

對白語言: 波斯語

劇情簡介

小哈裡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丢失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 ,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于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着,能夠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着,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于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哈裡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

後來,哈裡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于哀求老師批準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在比賽中,哈裡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動着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并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哈裡擡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哈裡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裡把打滿水疱的腳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魚向他遊來。而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着買給哈裡和妹妹的新鞋子……

影片視點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衆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天堂的小孩》是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1997年拍攝的一部兒童電影,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樸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樸,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衆回到純真澄淨的世界。

幕後制作

導演馬吉德·馬吉迪是演員出身,在《手足情深》和《繼父》之後,推出了這部引起世界關注的《天堂的小孩》。影片的成就是勿庸置疑的,它不僅獲得200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囊括了11項國際大獎,更取得了絕好的票房成績。從劇情上講,它非常簡單,僅僅圍繞着兩個孩子對“一雙鞋子”的渴望;從技術上講,更缺乏可圈可點之處,除了哥哥賽跑一段用了慢鏡以及旋轉搖移等多種拍攝手法以渲染緊張氣氛之外,平實的攝影風格貫穿始終。

之所以它讓人難以忘懷,是作品中所彌漫的濃濃溫情,孩子百折不撓的追求以及導演對社會底層的人文關懷,使觀衆忽略了略顯粗糙的影像,從而被影片最核心的部分擊中。結尾金魚親吻孩子雙腳的畫面,以其美感和創意備受推崇,可以想象,如果把它放在一部通篇華麗的影片中,湮沒的命運不可避免,正是伊朗電影質樸内斂的底闆,使它宛如神來之筆。

導演簡介

馬基德·馬基迪 Majid Majidi

馬基德·馬基迪,1959年出生于德黑蘭,最初工作于伊朗伊斯蘭宣傳局的藝術部門,後來非常幸運地得到伊朗著名導演慕森·馬克馬巴夫的賞識,參與其多部影片的演出,為自己日後的導演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馬基迪的電影處女作《手足情深》獲選1992年戛納影展導演雙周放映。其後的《繼父》一片先後獲得伊朗影展最佳影片、北美洲聖保羅影展、突尼斯影展等重要獎項。是伊朗第三代導演中最出類拔萃的一個。

馬基德的電影處女作《手足情深》獲選1992年戛納影展導演雙周放映。其後的《繼父》一片先後獲得伊朗影展最佳影片,北美洲聖保羅影展、突尼斯影展等重要獎項。1998年的《天堂的小孩》成為首次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伊朗影片,擴大了伊朗電影的國際影響力,馬基德迅速成為伊朗人心中的民族英雄。1999年《天堂的顔色》繼續《天堂的小孩》的輝煌,蟬聯了蒙特裡爾電影節上最佳電影獎。之後又推出了反映難民生活的《巴倫》等。一直癡迷于兒童電影的馬基德·馬基迪,首次轉變題材,創作出反映難民生活的《巴倫》,顯現出其作為一個優秀導演對各種題材的超常把握能力。

所獲獎項

此片獲得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參加了倫敦、紐約、香港等18個國家的國際電影節,獲得了11項國際大獎,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年度十大影片之一。

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衆票選最佳影片獎

1998 年第11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亞洲最佳故事片

1998 年第23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電影獎

1999 年第11屆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獎,最佳觀衆電影獎。

1999 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獎

影片賞析

電影裡的人文關懷氣息,導演以一種極其溫情的目光關注了一個普通兒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實現一個夢想的全過程。關懷和溫情的氣息貫穿于影片的始終,這種氛圍的成功營造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是導演本人以兒童的視角向觀衆呈現了阿裡和妹妹薩拉的生活,攝影機仿佛隻是暗處的一雙眼睛,在偷偷窺視這兩個孩子的生活,一切自然如水。阿裡和薩拉的語言,思維和行為都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實的,這種自然使他們的夢想呈現出最純淨的色彩,也使他們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讓觀衆在不知不覺中同阿裡和妹妹一起在渴望那雙鞋子時,也讓我們扪心自問:我們這樣渴望過嗎?我們這樣不懈過嗎?同時,導演對阿裡這樣一個在窘迫景況下生存的兒童,沒有表現出廉價的同情,而是體現出了尊重。他在片子裡所關注的、所展現的是那些貧窮或者别的在善良的大人和孩子身上都奪不走的東西,是一種閃光的人性。

在片中,貧窮不是一種異常苦難的象征,影片并非為了展示這種貧瘠的苦難,而是為了讓這種簡單樸實的生活中人性的光輝更為熠熠閃光。在阿裡那雙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終有一種倔強的光芒,這種倔強使阿裡始終保持着對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釋着他的許多品質,他對妹妹的關愛,對父母的體貼,對學習的熱愛,以及對善良的尊重,無不發乎内心,出于自然。這種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結尾,導演可以把失望留給阿裡,而把驚喜留給了觀衆。也正是這種結尾,我們才會讓阿裡在我們心中燙出了印記,也才能回味出導演對阿裡最深處的疼愛。

第二,影片對自身文化進行了充分肯定和贊美。伊朗是一個長久經曆戰火的國家,然而他們并沒有在電影中辛酸地描述這些悲苦與創傷,伊斯蘭教中那種對生活苦難隐忍對抗的頑強精神和伊朗民族豁達的樂觀主義精神使影片沒有沉溺在感傷和悲觀的論調中,而是執着地尋找生活中的美好與希望。阿裡生活的街區貧窮而落後,買一雙鞋都可能給家裡帶來負擔。但整個街區非常幹淨,人也很常幹淨。再看城市,高樓林立,樹木叢生,小阿裡跟着父親出去幹活賺錢,有錢人家一幢幢豪華的别墅,都充分說明伊朗是一個富裕的國家。電影強烈對照出貧富間的天壤之别,但影片通過兄妹的童稚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讓人感受到貧困生活中仍存在着金錢買不到的希望與溫暖。貧困是一種不幸,但那些貧困的人們,卻不曾因貧困而丢失善良、寬容和感恩以及相互之間的溫情。

薩拉發現同校的小女孩穿着的就是她丢失的鞋子時,跟着她找到她家,并且告訴了阿裡。當阿裡帶着薩拉來到那個小女孩家,看到小女孩的父親是個瞎子。于是他們放棄了要回鞋子的想法。薩拉奔跑着回來讓阿裡換鞋去上學的路上,鞋子不小心掉入了水溝,她追趕着撈鞋子,結果鞋子卡在她夠不到的地方,她蹲在水溝邊哭着,一位老爺爺過來幫她把鞋子撈了起來。當誦經的聲音回蕩在清真寺的時候,阿裡的父親為真主的恩澤而失聲啜泣。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伊朗人民的善良品質和對伊斯蘭文化的虔誠信仰。

在阿裡的背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決定這個故事發展的人文背景:他們對伊斯蘭信仰的虔誠和知足,阿裡父母的善良,周圍老師和其他人的寬厚,都使這個故事充滿了溫暖的氣息。即使是阿裡兄妹在換鞋過程中的奔跑,導演也選擇了許多充滿本土風情的畫面和音樂作為底襯。阿裡沒有為缺少鞋子沒有更多的錢而傷心抱怨,他隻是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執着地奔跑,跑向自己平淡真實的生活。這種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吟唱,才使得電影關于人文主題的表現有了最寬廣而又厚實的舞台。

第三,影片的衆多細節表現讓這種溫情的關懷深入人心。阿裡把妹妹的鞋子不慎丢失了的當晚,電視廣告中的鞋子讓兄妹倆的心裡是怎樣的不是滋味;妹妹第一天穿哥哥的大球鞋出門時眼裡分明有晶瑩的淚花;阿裡班裡的同學邀他去足球比賽,他忍受着同學的異樣眼光拒絕了,因為妹妹還要穿他的球鞋;妹妹課上考試,為了早點趕回去跟哥哥換鞋匆忙添好了答案早早交了卷子;爸爸負責幫教會準備糖,家裡沒糖了卻也絕不自己食用它;媽媽雖然自己有病在身也不忘叫阿裡送湯去關心隔壁卧病在床的鄰居;夜晚的屋子裡,爸爸和媽媽為生計發愁時,阿裡睜着的那雙大眼睛時多麼惹人心疼;鞋子丢了之後,阿裡對抱怨他,吵着要把事情告訴媽媽的妹妹說:“我不怕爸爸打我,你就算告訴他他也沒錢給你買鞋,他得去借錢。我以為你會明白!”

兄妹倆在家裡的地毯上寫作業時,兩個小孩子偷偷地在作業本上的交流。阿裡因為成績優秀所得的金筆送給妹妹作為小小的“賄賂”;兩個小小的身影每次急急地在巷子****換鞋子;阿裡和妹妹洗鞋,玩肥皂泡的那種頑皮而純真的樣子……這些零散的影像如同微弱的火苗,在記憶深處閃着溫暖的火光。最後,電影的成功更離不開扮演阿裡和妹妹薩拉的兩個小演員的出色表現。影片中的兩個孩子,看起來全無表演的痕迹。哥哥是個總有些憂郁神情的孩子,漆黑的眸子裡除了天真靈動以外,好像還有一些小小的心思隐逸其間。妹妹是個可愛懂事的小女孩,美麗的大眼睛,快樂的時候會有極為純真可愛的笑容。

就算被主任懲罰不許上學,阿裡也不說出他遲到的真正原因,就算得了冠軍也不會高興,而對着照相機流淚。小孩子是最倔強的,也是獨立的,他們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大事情,有自己哭和笑的原因。薩拉哭的時候很安靜,咬着嘴唇,兩行淚往下流;阿裡哭的時候眉毛會彎下來,大眼睛裡水汪汪的,有孩子特有的委屈和恐懼。這樣的哭一點都不煽情,但卻讓人深受感染。他們一起洗鞋吹泡泡的時候在笑,阿裡把老師獎的筆送給妹妹時,薩拉從生氣到微笑的表情真的像個天使,純淨得沒有一點雜質。

導演馬吉迪說:“文化比政治更重要,希望電影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疑慮和誤解,改變他人對伊朗的想法。”我想,《天堂的小孩》已經讓導演實現了這個願望。生活常常是痛苦的,它會讓我們的腳上磨出好多血泡。可是當你把腳伸進池塘,金魚會遊過來,在你的腳邊擺動它們美麗的金色尾巴,吐着透明晶亮的氣泡……電影的結尾,我看清爸爸往自行車上塞了一雙新鞋。是的,今天我完完全全地相信了這個來自伊朗的童話,相信我的金魚,我的美好,都會向我遊過來。在我們的一生裡,能有幾次生活在這樣的感動中?又能幾次遇到幾位阿裡和薩拉這樣帶給我們震撼的人?電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評論

伊朗電影《小鞋子》。二十世紀末,伊朗電影以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結合現代的人文意識而在國際影壇引起注目。可以說,他們的電影是把西方電影意識和自己的民族傳統結合的最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在很多情況下,這部電影都被當作一部兒童電影來看待,這是一種誤讀。讓一個幼小的心靈去承受一個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這已經不是以童趣為主要特征的兒童電影所能承受的主題了。但是這種分類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極其完美動人。

一雙丢失的小鞋子,引出一段動人的兄妹情。《天堂的小孩》對兒童心理的細微把握,他們的秘密,焦慮、友情與親情在這部小成本電影中展露無疑。馬吉迪的這部電影聚焦不被人注意的兒童世界,展現了伊朗中下階層的社會生活。動人的情感宛若脈脈清泉。《天堂的小孩》中兩位小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但表演卻極為真摯。影片非常注意細節刻劃,如對丢鞋、換鞋等細節的反複渲染,在節奏把握上也頗見功力,特别是最後段落的長跑比賽,雖然隻是一場兒童比賽,但拍得卻驚心動魄。讓所有認同了小兄妹的觀衆暗暗捏了一把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