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

古希臘曆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觀點
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争變得不可避免。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曆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觀點,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争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争告終。其之所以從修昔底德處創造這個概念,主要因為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争史》中一個著名的論斷,即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戰争最終之所以變得不可避免,“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的斯巴達的恐懼”。[1]
    中文名:修昔底德陷阱 外文名: 定義: 解釋:新崛起大國與現存大國定有戰争 提出者:古希臘著名曆史學家修昔底德 文獻:《世界郵報》 地位:被視為國際關系的“鐵律” 案例:古雅典與斯巴達

發展曆史

概述

修昔底德陷阱幾乎已經被視為國際關系的“鐵律”。“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會威脅到現存大國的利益,現存大國會遏制新興大國,而新興大國勢必要沖出這種遏制,在這個過程中,戰争在所難免。這種挑戰多數以戰争告終。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成就急劇崛起震驚了陸地霸主斯巴達。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争,長達30年的戰争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修昔底德總結說,“使得戰争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

“修昔底德陷阱”翻譯成當代語言就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争變得不可避免。

案例

古雅典與斯巴達

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動了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老牌陸地強權斯巴達。恐懼迫使斯巴達人做出反應。威脅和反威脅催生了競争,接着是對抗,最終釀成沖突。長達30年的戰争最終毀了這兩個城邦。

德國與世界大戰

人們發現,自1500年以來,一個新崛起的大國挑戰現存大國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發生戰争的就有11例。最顯着的就是德國。德國統一之後,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行為和英國的反應導緻了兩次世界大戰。

日本與侵略戰争

在亞洲也有類似的經曆。日本崛起之後,就想挑戰歐洲殖民地在亞洲建立起來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為中心的亞洲秩序,最終爆發了日本以反對西方列強為名而侵略亞洲其它國家的戰争。

中美關系

現象

“重返亞洲”表明美國的中國政策的現實主義性質,美國是出于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亞洲的一些國家為了克服自己對“中國崛起”的恐懼,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另一些國家則在觀望。這種情形,又和修昔底德當年所觀察到的希臘其它國家的行為何其相似:“雙方(指雅典和斯巴達)都竭盡全力來備戰;同時我看到希臘世界中其餘的國家,不是參加了這一邊,就是參加了那一邊;即使那些目前還沒有參戰的國家,也正在準備參戰。”

美國和亞洲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恐懼已經成為事實,其行為已經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如何反應,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亞太地區的和平與戰争。中國如果也陷入這個陷阱,戰争不可避免,隻是時間的遲早問題。

危害

中美必須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當崛起中的大國挑戰霸主國家時——就像公元前5世紀雅典和19世紀末德國所做的那樣——雙方都會遭遇危險。若中美不能做得比古希臘或20世紀初歐洲的前人更好,21世紀的曆史學家将會以修昔底德陷阱來解釋随後的災難。

避免措施

對美國的“重返亞洲”,中國的恐懼是可以理解的,但顯然沒有必要恐懼到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在亞洲,兩國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間;而在美國力量急劇衰落的中東、非洲,甚至是美國傳統勢力範圍的歐洲,中國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在亞洲區域的國際空間擴展迅速。這不僅導緻美國人的恐懼,也導緻亞洲一些國家的擔憂。不難理解,在亞太地區,美國最為擔心的,就是中國是否會像當年美國把英國趕出美洲那樣,把美國趕出亞洲,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中國版“門羅條約”。中國并沒有這樣的意圖,也不相信中國本身的崛起會有損于美國的利益。

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針對與美國的關系所發展出來的種種政策話語,就是為了避免陷入這個陷阱。要避免陷入這個陷阱,中國必須抛棄對美國的理想主義認知,而對其(或者任何一個其它國家)有一個清醒理性的認識。

霸權的基因

2014年1月22日,美國《赫芬頓郵報》子報《世界郵報》創刊号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發布,創刊号刊登了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專訪。針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将與美國、日本等舊霸權國家發生沖突的擔憂,習近平在專訪中反駁說,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trap),強國隻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适用于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