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學

精神分析心理學

心理學名稱
精神分析心理學産生于1900年,創始人弗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1]它開始是關于精神病病因治療的一種方法和理論,到20世紀20年代,這個理論擴展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并逐漸由一種無意識的心理學體系發展成為無所不包的人生哲學。重視無意識和心理治療是它對心理學的主要貢獻,但把人生物化,宣揚泛性論,則使其陷人非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境地。他們不是用社會曆史制約性的觀點去解釋心理學,而是用心理學去說明社會曆史的發展。
    中文名:精神分析心理學 外文名: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psychoanalysis 别名:精神分析學派 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産生時間:1895年 代表人物:安妮·弗洛伊德、梅蘭妮·克萊因

概述

産生于1900年,創始人弗洛伊德(S. Freud, 1856~ 1939 )。它開始是關于精神病病因治療的一種方法和理論,到20世紀20年代,這個理論擴展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并逐漸由一種無意識的心理學體系發展成為無所不包的人生哲學。重視無意識和心理治療是它對心理學的主要貢獻,但把人生物化,宣揚泛性論,則使其陷人非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境地。他們不是用社會曆史制約性的觀點去解釋心理學,而是用心理學去說明社會曆史的發展。 

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壟斷資産階級殘酷掠奪;中小資産階級面臨着破産;整個社會爾虞我詐,互相傾軋;道德淪喪,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病态的社會現象,便自然地導緻人們精神病和神經病發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産生的。(其實,在我看來,這主要是因為社會化大生産造成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精神過于緊張造成的。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撫慰成為一種需要。

發展曆程

理論開端

弗洛伊德17歲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醫學,188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他和約瑟夫·布洛伊爾合作開設了私人診所,專門治療和研究神經症。1885年和1889年,他兩次赴巴黎學習催眠術。1885年,他和布洛伊爾在用催眠術治愈了幾例神經症的基礎上,合著出版了《癔病研究》。此書的出版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開端,因為在采用催眠術治療神經症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确立了精神分析的基礎。例如,他們發現,在催眠狀态下讓病人說出厭惡的經曆,會使症狀減輕或者消失,這被稱為談話療法或宣洩法;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還可能把對自己親人的感情轉移到醫生的身上,這在後來被稱為移情,等等。不過,兩位合作者在神經症的根源是否與性有關系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因此二人中斷了友誼和合作。n

夢論産生

在後來的醫療實踐中,因為催眠術的治療效果不理想以及機理的不明确,弗洛伊德逐漸放棄了催眠術,改而用清醒狀态下的的自由聯想法。由于許多患者會在自由聯想時談到自己的夢境,所以,通過對夢的研究,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該書構建了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并對許多知識領域産生了深刻的影響。n

學派成立

1908年,在奧地利西部的薩爾茨堡召開了第一次國際精神分析大會,會議決定出版《精神分析年鑒》。同年弗洛伊德組織的“心理學星期三讨論會”改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這些都标志着精神分析學派的正式成立。1909年,他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拉克大學校長霍爾的邀請,赴美國參加克拉克大學的成立周年紀念活動,并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這意味着他的理論終于赢得了國際的承認和重視。n

學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響日盛的時候,精神分析學派内部由于學術見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組織開始出現分裂。1911年,阿德勒宣布退出精神分析學會,随後創立了個體心理學。1914年,榮格也離開精神分析學會,逐漸形成了分析心理學。但弗洛伊德仍然為捍衛自己的學說作着不懈的努力。到20世紀20年代,精神分析已經不止是一種治療神經症的方法,而且成為一種關于人類動機和人格的理論。 n

學派現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危機席卷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精神病發病率大大增高,患者的病因反映了當時社會上的各種複雜因素,其中尤以經濟因素為主。精神分析學者也日益認識到社會對個人的影響,開始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紛紛修正弗洛伊德的理論觀點。這些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發展形成的流派被稱為新精神分析學派,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則被稱為古典精神分析學派。

理論體系

研究對象

在弗洛伊德理論前期,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三部分。前意識和潛意識共同構成了人的無意識(non-conscious)。意識是指可覺察到的心理活動,是傳統心理學集中研究的領域。前意識是指人們能夠從無意識中回憶起來的經驗,它處于潛意識和意識之間,擔負着“稽查者”的任務,防止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随便進入意識之中。潛意識包括原始的本能沖動以及與本能沖動有關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弗洛伊德把無意識現象和内容作為精神分析的主要對象。n到了弗洛伊德理論後期,弗洛伊德對以三種意識為核心的人格結構學說做了修訂,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其中蘊含着人性中最接近獸性的一些本能性的沖動。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是指意識的結構部分,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監督自我,予以适當滿足。它按照現實原則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處于人格的最高層。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精神分析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相應地發展為研究這三部分的内容和相互關系。n

研究方法

弗洛伊德早期接受過嚴格的自然科學的訓練,他追求用科學的方法探求人類的無意識現象。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他總結出了三種研究無意識心理的方法,包括自由聯想、夢的分析和對日常生活的分析。n自由聯想n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是一種不給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聯想。精神分析者讓患者在全身心都處于放松的情況下,進入一種自由聯想的狀态,即腦子裡出現什麼就說什麼,不給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識的引導,但是患者必須如實報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對患者報告的内容進行分析和解釋,直到雙方都認為找到患者發病的最初原因為止。自由聯想法為構建精神分析理論奠定了基礎。n

夢的解析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本質是潛意識願望的曲折表達,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僞裝的、象征性的滿足。他把夢分為“顯夢”(manifest dream)和“隐夢”(latent dream)兩部分。顯夢是指人們真正體驗到的夢。隐夢則指夢的真正含義,即夢象征性表現的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對夢進行解析就是從顯夢中破譯出隐夢來。n對日常生活的分析n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與意識的鬥争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有時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過失”變現出來,比如口誤、筆誤、誤讀、錯放、遺忘和誤解等。弗洛伊德認為,導緻過失産生的心理機制和做夢的心理機制類似,都是被壓抑于意識中的願望經過扭曲掩蓋後的表達。通過對這種過失行為的分析,能夠發覺深層的潛意識的内在動機。 n

理論觀點

本能理論n在弗洛伊德的體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動性或者動機性的驅動力量,是身體内的刺激的源頭。本能的目的是通過某些行為,如進食、飲水、性行為等,來消除或減少這種刺激。n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兩類: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包括饑餓、渴、性。生的本能是為了個體和種族的存續,因此是維持生命的創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過被稱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現出來。死的本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現為自虐和自殺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現為仇恨和攻擊等。

焦慮論n弗洛伊德認為焦慮是本我在感受到威脅時提出的一種警示。他把焦慮劃分為三種類型:客觀性焦慮(objective anxiety)、神經性焦慮(neurotic anxiety)和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n客觀性焦慮是指個人在現實世界遇到實際危險時産生的恐懼。神經性焦慮是在擔心因為表達本能欲望而擔心被懲罰時産生的。道德焦慮是在從事或者是思考違背良知的行為時産生的。個體發展出自我防禦機制(ego defense mechanism)來減輕自己的焦慮,如無意識的拒絕或者歪曲現實。具體的自我防禦機制有8種:拒絕、移置、投射、合理化、反應形成、倒退、壓抑和升華。

人格發展理論n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個體通過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護自己的過程中刺激個體的性感帶(erogenous zone)可以得到滿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性感帶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帶的階段性不同,個體的成長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口唇期(oral stage)、肛門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潛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口唇期是從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這個階段對嬰兒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滿足的主要來源。肛門期是從1到3歲,這一階段性敏感區轉到肛門。性器期是從3到5歲,這個階段生殖器成為性敏感區。這一階段的性滿足涉及對異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正是在這一階段産生的。前三個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為成人後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礎。潛伏期是5到12歲,這一階段兒童力比多受到壓抑,沒有明顯表現。生殖期是從12歲到20歲,這一階段個體的性器官開始發育成熟,力比多壓抑逐漸解除,生殖器成為主導的性敏感區,其他性敏感區成為輔助的性敏感區。

主要缺陷

非理性主義傾向

弗洛伊德雖然倡導科學和理性創造人類的生活,但是他的潛意識決定論充分顯露出非理性主義傾向,主要表現在:漠視和貶低顯意識的地位和作用,過分誇大潛意識的意義;貶低人的理智的價值,極力鼓吹泛性論。n

唯心主義傾向

弗洛伊德忽視心理活動的客觀内容和社會根源。他有三個著名的假設:把人的東西自然化,把心理的東西生物學化,把社會的東西心理學化。因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最終陷入生物決定論和精神決定論的唯心主義。n

方法論上的局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源于他對精神病和神經症患者的治療實踐,因此他得出的是變态心理學規律。但他把它們推論到所有正常人身上,在方法論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而且,他忽視個體和群體、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本能與文化的差異,用關于個體、個體心理和本能的精神分析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文化和曆史現象,同樣犯了方法論上的錯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