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劇

祁劇

中國湖南傳統地方戲劇種
祁劇是湖南省傳統地方戲劇種之一,它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祁陽祁東民間稱“大(dai)戲”。因形成于祁陽而得名祁劇。清末又名“楚南戲”,新中國成立後,始稱祁劇。祁劇面臨的尴尬是一個普遍現象。祁劇的流布區域較為廣泛,除湖南的衡陽、零陵、懷化、邵陽、郴州等地區擁有祁劇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
  • 中文名:祁劇
  • 非遺級别:國家級
  • 非遺編号:
  • 申報地區:湖南省衡陽市、祁陽縣
  • 遺産編号:Ⅳ-128
  • 遺産類别:傳統戲劇
  • 起源地:祁陽

曆史淵源

戲曲劇種。流行于湖南祁陽、邵陽、零陵、郴州、黔陽一帶,以唱高腔和南北路(皮黃)為主。

曆史溯源

祁劇源于弋陽腔,是明初傳入祁陽後與地方藝術相融合,長期演變而逐漸形成的。據說為明永樂年間(1403-1424),當時弋陽腔随江西移民傳至祁陽,逐漸傳播,地方化,明朝成化年間(約公元1465年至1487年),弋陽諸腔與當地豐富的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地方化,形成了祁陽一帶的高腔;

明朝萬曆年間,昆山腔風靡全國後,祁陽一帶的戲曲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劇目;清康熙後,祁劇先後融彙徽調、漢調和秦腔而形成彈腔(南北路)。随着聲腔的增多,祁劇劇目、表演藝術日益豐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以彈腔為主的多聲腔劇種。

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社會太平,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官場選伎征歌,民間酬神演戲,一時成為社會時尚。清末,江西、福建等地稱祁陽戲為“楚南戲”。民國年間,稱“祁陽戲”,以發生發展于祁陽一帶而得名。

新中國成立後,定名為“祁劇”,兼有高、昆、彈3種聲腔,分為永河、寶河兩大流派,藝術特點高亢、粗犷,帶有濃郁的山野氣息。但舞台語言,統一用經過規範化的祁陽官話。

弋陽腔最早的劇目是《目連傳》,其被稱為祁劇高腔之祖。祁劇在明代後期,已成為湖南流行較廣的劇種。據清代同治九年修纂的《祁陽縣志·藝文志》記載,明朝末期,祁陽地方已經有了較為健全體制的戲班活動。

高腔是祁劇最早的聲腔,清朝康熙後期,祁劇在先後融合了徽調、漢調和西黃腔之後,逐漸形成了彈腔(南北路)。後彈劇在發展過程中,南路有受宜黃戲的交流影響。随着其流行和劇目及表演藝術的變化,祁劇聲腔形式日益豐富。

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祁劇社有較大的流傳和發展,向外遍及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省。祁劇著名班社在清嘉慶年間有吉祥班、老四喜班等。鹹豐、同治(1851-1874)以後,祁劇有了全面的發展,衆多新劇社、劇目和名家不斷湧現。

當時的班社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種:一、科班。一般的藝員入科三年才滿師,期間的活動都在科班内。早期的科班在白水、零陵、貴恙、祁陽等地活動。

二、中班。一般在學徒出科後,還要再幫師三年。學徒在次期間仍然一邊唱戲,一邊學戲,有微波的收入,這段時間被稱為“中班”。三、江湖班。最早的江湖班是老春花班,在康熙年間就在武崗一帶進行演出活動。乾隆年間有諸如慶芳班、瑞華班、新喜堂班等光緒年間著名班社有榮慶班、老永和班等。清朝末年的四喜班、榮慶班、老永和班和天仙園,合起來被稱作“四大名班”。

祁劇起源于祁陽,但是風雲流轉的幾百年間,祁劇卻傳遍了半個中國。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祁劇不僅在本省紅火,而且紛紛向鄰近地區和省份蔓延流傳,遍及桂、粵、贛、閩、滇、黔諸省,達到了鼎盛時期。

明代中葉,江西“弋陽腔”目蓮戲傳入祁陽,與祁陽地方語言、音樂、祭祀、風俗、民情相結合,逐步演變為祁劇高腔。以後昆、彈腔相繼傳入,成為祁劇三大聲腔。

明嘉靖年間,祁劇已初具規模。此後,逐步流傳到湘南、湘西、湘中、粵北、贛南、閩西、廣西、黔東一帶,有“祁陽弟子遍天下”之稱。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造成劇目、唱腔、臉譜、服飾、應工、表演風格的差異。n

形成兩大流派:以祁陽縣、永州市為中心的湘南各地祁劇叫永河派,以邵陽市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劇叫寶河派。廣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陽、衡陽、邵陽、零陵、郴州、懷化等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全州、桂林、平樂、柳州和贛南、粵北、閩西一帶。

清康熙後,祁劇先後融彙徽調、漢調和秦腔,形成了彈腔。随着這不斷的融合與吸收,祁劇的聲腔、劇目、表演藝術日益豐富,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以彈腔為主體的多聲腔的湖南地方大戲劇種。

清朝同治年間,左宗棠帶兵打仗,曾經帶着祁陽班子跟随軍隊,把祁劇帶領着一路唱到了新疆。民間有“祁陽子弟遍天下”之言,祁劇盛極一時。郭沫若看過祁劇演出後曾經說過:“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秀劇種”。

分布流派

祁劇,比京劇的曆史還早400年的地方劇種,舊稱祁陽戲、祁陽班子,是湖南省傳統地方戲曲中流行地域最廣、曆史最悠久的一個劇種。湖南省八個古老的地方大戲劇種中,隻有祁劇占據了永州、衡陽、郴州、邵陽、懷化、婁底等大半個湖南省的地盤。

祁陽人向愛歌舞,民歌小調極為豐富。祁陽之地信鬼好祀,多有百戲、雜技之藝。明代初年,弋陽等戲曲聲腔流入這肥沃的土地。弋陽腔與祁陽的民歌小調、祭祀歌舞相融合,形成了高腔系統。明萬曆年間,祁陽一帶的戲曲,又吸收了昆腔音樂和昆腔劇目。

祁劇的流布區域較為廣泛。不少地區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足迹流布桂、粵、贛、閩、滇、黔諸省。在演出過程中,祁劇與桂劇、粵劇、閩西漢劇、廣東漢劇等地方戲曲劇種,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既擴大了祁劇的影響,又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推動了地方戲曲藝術的發展,曾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

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祁劇積累了不少優秀的劇目。雖因曆史變故、血風腥雨,加之口手相傳的學藝方式,使不少劇目埋在了曆史的煙塵之中,但經過挖掘整理,保留下來的劇目還有近千。

祁劇兼有高腔、昆腔、彈腔3種聲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形成永河、寶河兩大流派,其舞台語言均統一使用祁陽官話。演唱時永河派由鼓師幫腔,寶河派用唢呐幫腔,聲調高揚、激越。祁劇劇目繁多,曲牌豐富,是彈腔為主的多聲腔的湖南大戲種。

聲腔

祁劇音樂豐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數以千計。一般可以分為高腔、彈腔、昆腔三種唱腔,高揚激昂的調門。

高腔是祁劇演出中最古老和具有特色的聲腔,至今仍然保留着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樂器。演唱的時候,用鼓來打擊出節拍,出腔則配合有鑼鼓、唢呐來伴腔,用來渲染氣氛,具有弋陽腔的“其節以鼓,其調喧”的特點。它的曲牌可以分為南、北、正、雜等類别。南、北曲牌的區别主要在旋律和樂曲情緒上,一般南曲比較抒情,北曲的比較悲壯。

彈腔可分為南北兩路,其中南路相當于二簧,包括弋闆、安春、陰皮等,在發展過程中曾經受到徽劇、宜黃腔等的影響。北路則相當于西皮,并有弋闆(四平)、安春(吹腔)等調。南北路旋律相互糅合應用,被稱為“南轉北,北轉南”。

昆腔保留的曲牌較多,曲牌版式大體可以分為正闆、青闆、吊句子三種。其中正闆為一闆三眼的四拍子;青闆則為一闆一眼和有闆無眼的樣式,多适用于節奏較快、情緒變化較大的場面;吊句子則多為自由節奏的闆式,适合情緒激昂的場面。

祁劇的唱腔高揚激昂,傳統的唱法除了夫旦、醜角用真聲外,其他的行當均講究用“雨夾雪”(真假聲結合)的方式。演唱要求嚴格,咬字則要注重表現單、雙、空、實,出音則講究抑、揚、頓、挫,務求要做到字正、音清、腔圓。在表演藝術上。

祁劇具有粗犷、誇張、樸實的特點,動作講究眼、鼻、胸、手指、腳尖的配合一緻和勻稱協調,必須符合一定的規格,稱為“歸子午”。祁劇的表演有一套本劇種特有的嚴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規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鬓之後再進行;“開衫子”則可以分為全衫子和半邊衫子;表現将校轅門侯差和武将出征前的戰鬥的準備,動作程序繁雜,規格嚴謹,難度很高。

套路

祁劇的各行當腳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臉過頭、須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臉一般講究眼珠的滾動和臉部肌肉的顫動;旦行講究柔軟放松的“棉花身段”等。祁劇在表演工夫上特别重視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轉動靈活,耍出各種“腕子花”樣式;

做到柔弱無骨、轉動靈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種多樣,表現吃驚或者焦急時用“鬥眼”,表現發怒或者威脅時用“瞪眼”,表現沉思時用“梭眼”,表現氣憤時用“睜眼”,表現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現人之将死用“陰眼”,表現人之喜愛多情用“俊眼”等。

祁劇的表演藝術多從生活出發,加以舞蹈化的發展。除此之外,祁劇尚有許多獨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馬的舞蹈,習慣上稱作“馬路”,就有幾十種不同的舞蹈動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優美。同時又融合和吸收了拳擊、舞劍等民間武術,因而更具有鄉土特色。臉譜一般隻用紅、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畫,線條剛勁有力。

祁劇伴奏的樂器則主要為祁胡、月琴、三弦、闆胡(瓜琴)4大件,祁胡伴奏用的琴筒一般用楠制做而成,一般小而長,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内裝上鐵條,琴弓内藏鐵絲,其音階高揚嘹亮。在打擊樂器方面,有特制的高音戰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寬邊的大鑼和大钹等。

劇目

祁劇現有傳統劇目總數上千,有一兩百劇目已失傳。據1982年統計有941個,其中整本272個,散折669個。祁劇音樂高亢激越,曲牌十分豐富,據邵陽統計,有1079首之多。

其中被祁劇藝人視為高腔之祖的《目連戲》,可以連演七天,從不重複。現存的傳統演出本《目連正傳》有124折。根據聲腔的不同,祁劇的劇目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其一,高腔劇目。祁劇高腔最早的劇目是《目連傳》,現存的傳統演出本《目連正傳》有124折。其餘的高腔演出劇目還有《琵琶記》、《荊钗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其二,昆腔劇目。主要有《天官賜福》、《八仙慶壽》、《卸甲封王》、《六國封相》等。

其三,彈腔劇目。彈腔分南、北路,劇目題材大都來自曆史小說。主要是春秋列國、秦漢三國、薛家将、楊家将、嶽家将、水浒故事及包公戲、按院戲。如《黃飛虎反關》、《湘江會》、《吳漢殺妻》等。表現堅貞愛情和美麗神話的劇目也有不少,如《拾玉镯》、《白蛇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