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藝術館

炎黃藝術館

我國第一座民辦公助性質的藝術博物館
炎黃藝術館坐落在北京安定門外慧忠路,毗鄰亞運村,是我國第一座民辦公助性質的藝術博物館。[1]由我國著名畫家黃胄先生發起,聯絡海内外一批著名畫家、鑒定家、收藏家共同籌辦。1986年開始籌建,1991年9月28日建成對外開放。炎黃藝術館是我國第一座大型的民辦公助的現代化藝術館,建築新穎,設備先進,集民族性,時代感于一身,以收藏當代中國畫為主,同時收藏古代中國字畫,文物,近年來又收藏了數百件彩陶,陶俑和民間藝術品。
  • 中文名:炎黃藝術館
  • 外文名:
  • 别名:
  • 别稱:藝術博物館
  • 類别:藝術
  • 成立時間:1991年
  • 所在地:中國 北京
  • 館藏數量:1700件藏品
  • 所在地:北京
  • 類别:旅遊景點

藝術研究機構

炎黃藝術館座落于北京亞運村,是由中國著名畫家黃胄發起創建的,是我國第一座民辦公助、集展陳和研究為一身的文化公益設施,是在理事會領導下的社會公益事業和高等藝術研究機構。博物館1986年開始籌建,1991年9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建築面積9600平方米,展廳面積3300平方米;建築造型吸取唐代建築風格,三座主要建築呈覆鬥形體,屋頂為茄皮紫色琉璃瓦,基座貼砌蘑菇石和花崗石。炎黃藝術館遵循百花齊放、百家争鳴、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館内收藏以中國畫為主,同時收藏古代文物、字畫等藝術品;提供場地舉辦展覽;開展中國畫鑒賞研究;開展國際、國内藝術交流;舉辦弘揚民族藝術講座等活動。為緬懷和紀念黃胄先生,本館專門開辟了黃胄專題藝術陳列展,為喜歡、鑒賞、研究黃胄繪畫藝術的廣大觀衆提供方便。n

建築特點

炎黃藝術館建築仿金字塔造型,顯得古樸、凝重,總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其中一層為炎黃藝術中心和畫廊,二、三層為展廳,展廳寬敞明亮,富麗堂皇。

建築風格

藝術館的建築造型吸取了唐宋時期的建築風格,并采取非對稱格局,集時代精神、文化傳統與地方特色于一體。屋頂采用門頭溝茄皮紫色琉璃瓦,檐口瓦當飾以“炎黃”二字圖形紋樣,外牆以北京西山民居常用的青石闆貼面,基座正門側壁均為以蘆溝橋的蘑菇石砌成。藝術館的設計工程由北京建築設計院副總設計師劉力主持。

藝術館的正門是兵器部7312廠用發炮彈殼熔鑄而成的大銅門,上镌有“說唱俑”、“唐三彩”、“簪花仕女”等古代藝術珍品的圖案浮雕。小展廳和底層入口處的兩堂銅門為台灣文化界企業界人士捐贈,圖案是“吉祥雙鳳”與“和氏璧”。

承辦展出

藝術館在籌建過程中得到了國家、北京市和海内外許多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黃冑先生為藝術館捐贈自己大量的珍貴收藏和作品,許多藝術家也為藝術館捐贈自己的優秀作品。

建館以來,藝術館舉辦了許多大型、重要的展覽,如《海峽兩岸中國畫名家作品展》、《李可染遺作展》、《任伯年畫展》、《揚州八怪畫展》、《列賓及同時代畫家作品展》、《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畫展》、《董其昌藝術展》、《谷牧捐贈百梅圖畫展》、《中國民間珍藏日本畫鑒賞展》、《紀念抗日戰争勝利五十周年“抗日畫卷”展》、《羅工柳藝術回顧展》、《華君武漫畫展》、《趙望雲先生遺作展》、《黃苗子、郁風書畫作品展》、《’97中國畫壇百傑展》、《第三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黃胄藝術大展》、《古今書畫真赝作品展》、《第四屆全國水彩、水粉畫展》、《第十四屆全國版畫作品展》、《時代風采一全國寫生畫展》等。

藝術館在舉辦展覽的同時,還進行各種藝術研讨和學術交流活動。著名科學家李政道與黃胄先生共同發起的《’93科學與藝術研讨會》和由袁寶華、黃冑主持的《’95經濟與文化研讨會》,以及為紀念黃冑逝世一周年之際所舉辦的《黃胄藝術研讨會》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黃胄介紹

簡介

黃冑,(1925年3月-1997年4月)。河北騠縣人。著名中國畫畫家、收藏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曾受命文化部,領導創造了中國畫研究院,任副院長;曆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炎黃藝術館館長。

藝術道路上遵循“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長期深入生活,足迹遍布祖國邊疆、海島、高原、牧區,勤奮作畫上萬幅,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無所不精。尤擅畫場面宏大、人物衆多的主體性巨作,不少作品陳列于國家重要政務場合或以國禮贈送外國首腦。其作品屢次獲國際獎,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愛戴。代表作品有《打馬球》、《洪荒風雪》、《草原八月》、《松鷹圖》、《叼羊圖》、《牧馬圖》等。晚年集中畢生精力籌建了民辦公助的炎黃藝術館。為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和國際間藝術交流作出傑出貢獻。

年表

1949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北軍區做美朮工作。

1950年創作《爹去打老蔣》參加全國美朮作品展覽,受到美朮界的重視。木刻畫《人畜兩旺》獲文化部獎。同年秋至1954年兼任西北師範學院美朮系創作課講師。

1952年《蘋果花開的時候》參加展出并獲獎。

1953年《打馬球》獲全國青年畫展一等獎。

1955年春調到北京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室任創作員。

1957年《洪荒風雪》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金質獎章。

1958年《趕集》獲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銅質獎。

1959年調到軍事博物館任美朮創作員。

1975年任輕工業部工藝美朮公司顧問。

1976年11月至1977年2月為周總理紀念館創作《鞠躬盡瘁為人民》。

1978年夏,帶病為國家領導人訪問南斯拉夫創作國禮《松鷹圖》。

為鄧小平同志訪問日本創作《百驢圖》,作為國禮贈送裕仁天皇。

1980年參加主持中國畫研究院籌備工作,任中國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先後為釣魚台、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處作畫二百餘幅。

1987年10月立項建炎黃藝朮館,并擔任籌備處主任。

1988年12月為炎黃藝朮館募集資金,建立了黃冑美朮基金會,并擔任一屆會長。

1991年9月28日,炎黃藝朮館正式成立,任炎黃藝朮館館長。先後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書畫室主任,中國美朮家協會常務理事。

1997年4月23日逝世。

吳昌碩畫展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于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顔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強烈鮮豔。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對吳昌碩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拍案叫絕,并預言其必将成為畫壇的中流砥柱。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舍棄了形的羁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表現形式。

吳昌碩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學畫較晚,40歲以後方将畫示人。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服膺于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畫家的畫藝,從中受惠甚多。他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用寫大篆和草書的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富有情趣,曾有“苦鐵道人梅知己”的詩句,借梅花抒發憤世疾俗的心情。又喜作蘭花,為突出蘭花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顯得剛勁有力。畫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以寄托感情。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作品色墨并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并加蓋上古樸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對于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

黃賓虹畫展

在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二人被美術界并列在一起,足見黃賓虹的藝術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黃賓虹1865年生于浙江金華,卒于1955年。名質,字樸存,擅長山水、花卉并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50歲以後,他的畫風逐漸趨于寫實,80歲以後,才真正形成了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黃賓虹晚年的山水畫,所畫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于黃賓虹在美術史上的突出貢獻,在他90歲壽辰的時候,被國家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稱号。

其作《秋林圖》軸,紙本着色。縱122.8厘米,橫48.8厘米。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此圖一眼望見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缭繞。遠景為山坡,古松蒼郁,有幾間平房,前後錯落。園後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樹木叢生,枝條欹斜,往上高山聳峙,巋然獨立。左側為一片廣闊的湖面,有二隻帆船順風行駛于兩山之間,以山襯水,以水烘山,使山水發生了相互為美的密切關系。這幅畫面盡管崇山峻嶺,山路曲折盤旋,林木叢生,層次頗多,但畫面仍清妍秀潤,意趣生動。構思平中見奇,近取其質,遠取其勢,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這與畫家長期的藝術實踐分不開,使其畫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此幅畫中也能充分地體現出他的“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藝術風格。

李可染作品展

李可染的水墨畫一掃逸筆優雅的文人積習,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調,深深地捉住人們的感覺,而在這悲怆旋律的制約下,畫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會被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調。

1954年後他以造化為師,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獨特的風格,可以以"黑"、"滿"、"崛"、"澀"來概括其藝術内涵,為水墨世界開創出新的格局。

李可染的畫面結構,讓人感受到一種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一種範寬式的飽滿構圖,山勢迎面而來,瀑布濃縮為一條白色的裂隙,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劃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一張紙上,表現出最大最豐富的内容。

從1943年開始李可染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工作,後來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畫界有一種變革,提倡新國畫。于是1954年後他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李可染有紮實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讓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範寬式的飽滿構圖,山勢迎面而來,瀑布濃縮為一條白色的裂隙,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畫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每一張紙上,表現出最大最豐富的内容。李可染的水墨畫一掃逸筆優雅的文人積習,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調,深深地抓住了人們的視覺。李可染山水畫的價值,主要是他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圖式,并且表現出了渾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齊白石藝術展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其純樸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撝叔,并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谶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曆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闆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别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餘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他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他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他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題句非常诙諧巧妙,他畫的兩隻小雞争奪一條小蟲,題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