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戰争

英法百年戰争

曆史事件
英法百年戰争(HundredYears'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1453年間的戰争,是世界最長的戰争,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争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對于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1]
  • 名稱:英法百年戰争
  • 地點:法國和低地國家
  • 參戰方:
  • 結果:法國勝利
  • 參戰方兵力:
  • 傷亡情況:
  • 主要指揮官:
  • 時間:1337年-1453年
  • 交戰各方:法國(瓦盧瓦王朝),英格蘭(金雀花王朝),卡斯蒂利亞,勃艮第,蘇格蘭,布列塔尼,熱那亞,葡萄牙,馬略卡,法蘭德斯

簡介

英法百年戰争,發生于1337年-1453年之間,英國和法國為争奪王位和土地,導緻了英法百年戰争的爆發。

戰争開始時,兩國主要以西歐原來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軍隊,有服役時間考量。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于是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雇傭兵,并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法國則迫于初期戰局失利,必須擴張王室統合權力以抵擋外敵。

戰争過程中,雙方的武器裝備、戰争體制、戰術思想都有緩慢而深刻的改變。在戰争結束時,雙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

百年戰争的四個時期:

1337年─1360年之間,英法争奪佛蘭德地區。期間爆發“黑死病”,雙方休戰10年,但該階段以法國割讓南部領土給英國而告終。

1360年─1400之間,法王查理五世展開報仇,奪回部分被侵占的領土。

1415——1429之間,法國貴族發生内亂,英國人重起戰端,法國戰敗,英王亨利五世娶法王查理六世之女,并規定查理六世死後,王位由亨利五世繼承,為英法國王。

1429——1453之間,查理七世和亨利六世之争,最終查理七世在“牧羊女”聖女貞德的幫助下得以加冕,法軍節節勝利。

戰争起因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英國從此在150年内宮廷裡全是說法語的盎格魯—諾曼貴族。他們同時統治着英格蘭和諾曼底。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但直到百年戰争開始的時候,他們仍然控制着法國英吉利海峽沿岸的一些地區。

在14世紀時,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并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争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因為佛蘭德斯表面上屬于法國,但實際上卻獨自行政,并經常與英國進行羊毛貿易。

同時,雙方還繼續保持着密切的姻親關系,最終導緻了關于王位繼承的問題。

戰争導火線出現在法國卡佩王朝絕嗣之後,英王愛德華三世企圖以近親身分繼承王位,但最後由腓力六世奪冠。愛德華三世于是宣戰,要搶回其王位。

戰争經過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而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當時是雇傭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雇傭騎兵組成,統一由國王親自指揮,而法軍則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百年戰争依局勢的轉變,大緻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是雙方對佛蘭德斯和基恩的争奪戰。

首先在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中,英軍打敗法軍,奪取制海權,以防止法軍入侵。然後在1346年8月所發生的克雷西會戰中,英軍取得陸地上的優勢,并在圍攻11個月後成功占領了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英國挾著勝利的餘威,在内維爾十字戰役當中,打敗蘇格蘭的入侵,并且擒獲親法的蘇格蘭王大衛二世,此役也大大地減少蘇格蘭對英格蘭的威脅。

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直到1356年英國再度開戰,攻取了法國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随即又在普瓦捷戰役利用相同的戰術再次擊潰法軍。而因為英軍的橫征暴斂和法國全國的經濟崩潰,使得法國平民發起起義運動。結果法國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被迫于1360年于布雷蒂尼簽訂極為不平等的和約——《布勒丁尼和約》,将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全部割讓予英國。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1360年-1400年)是因為法王查理五世欲報仇雪恨,奪回英國所占的地區而發生的。

查理五世重組軍隊以雇傭步兵代替大部份騎兵,并建立了野戰炮兵和重建艦隊。在内政方面亦作出較大的改革,并整頓了稅制,以安撫民心。時機成熟後,他任命B.迪蓋克蘭這位為軍隊總司令,以突襲和遊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中均大敗英軍,至1380年時已将英軍迫退至沿海地帶。英王為免法國的領地全部丢失,結果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隻保有五個港口,分别是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萊及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連接地區。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1415年-1429年)是英國乘法國國内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發生内讧,而農民和市民亦發生起義之際重啟戰端。

在1415年,英軍于阿贊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并随即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占法國北部大部份地區。法王查理六世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惟有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等同于承認法國亡國的和約——《特魯瓦和約》。将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随即宣布自己為法國的攝政王,并有權于查理六世死後承繼法國王位。

在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同于這年死去。結果新法王查理七世和新英王亨利六世為争奪法國王位,再啟戰端,百年戰争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1429年-1453年),法國人民因為不堪英軍的壓迫,紛紛組織遊擊戰,這給予法軍很大的幫助。

遊擊隊經常設置埋伏,捉拿英國的征稅者,消滅英軍的部隊,達到了牽制英國之效。雖然于1428年10月,英軍與勃艮地派進逼至奧爾良,并包圍了此城,使得法軍形勢大為不利,但此時法國出現了一位千古傳頌的救星——聖女貞德,在她的指揮下法軍于1429年5月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赢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争的形勢。雖然貞德于不久後便英軍所捉拿,并以女巫罪處死,但這反而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使法軍作出大反攻。

在1437年法軍光複首都巴黎,于1441年收複香槟,又于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随後又于1453年奪回吉耶讷。最後于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複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争至此完全結束。

重要戰役

克雷西戰役

發生時間:1316年8月26日

當時法軍兵力接近6萬,其中有12000名重騎兵,6000弩手,17000名輕騎兵以及約25000左右的一群跟在部隊的後面且缺乏紀律的所謂“公社征募兵”。英軍的部隊則剛過兩萬。但英軍的指揮官愛德華三世精心的布置了戰場,将自己在兵力上的“損失”在地形上盡力的補回。

1316年8月26日的下午六點左右,法軍排成亢長的縱隊到達戰場,沒有任何的偵察和警戒就亂哄哄的開始進攻。法王想将部隊集結一下再攻擊,于是弩手被調到了前面,但是那些“士氣高漲”的法軍騎士們則不聽命令開在弩兵行動後不久就開始“自己”的進攻。弩手開始向英軍進行射擊,但由于英軍是在一個坡地上,同時由于弩本身的問題多數的箭都沒有射中目标,對英軍來說可以說是毫發無傷。

戰役結束後,法軍傷亡慘重,屍體中有1524位勳爵和騎士、約15000名左右的騎兵、弩兵和步兵的屍體,同時還有成千上萬匹的馬做了陪葬。而英軍則傷亡約兩百人。其中陣亡的僅有2名騎士、40名重騎兵和長弓手、100左右的威爾士步兵。

阿金庫爾戰役

發生時間:1415年10月25日

英軍經過哈福婁圍攻戰後,傷亡達4000人。英王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領剩下的5000長弓手和900騎兵撤退。法軍在阿金庫爾堵住了英軍北撤之路,英王亨利五世的求和被拒絕,亨利命令英軍向前推進。法軍弓弩和火炮由于兩軍交錯而無法射擊,很多人實際上整場戰役一箭未發。

法軍屍體堆積如山,二三線的法軍見此情景都被吓得逃出了戰場,以至當法軍第三線騎兵開始沖鋒時僅剩下了600人。半小時英軍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亨利下了一道不尋常的命令結束了這場戰役,英軍處死了所有的法軍俘虜。此戰法軍損失過萬,僅大大小小的貴族就戰死了5000多。英軍最大的損失是戰死的約克公爵,其他損失不過是十餘名騎士和100餘長弓手。

戰争結果

為了争奪王位和土地,英國和法國的統治者發起的這場長達116年的戰争不但極大地影響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而且給兩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由于戰争始終是在法國境内進行的,法國人民首當其沖飽受戰争之苦。許多法國城市在英軍的粗暴蹂躏下,呈現滿目瘡痍的破敗景象。諾曼底、皮卡爾迪等重要地區的人口大約喪失了1/3,有的教區空無一人,土地荒蕪。首都巴黎到處都是無人居住的空房,有的甚至成了野狼的巢穴,巴黎30萬居民中有8萬淪為乞丐。

英國盡管遠離戰場,但當艱難地趟出百年大戰的邪惡泥潭時,英國人痛苦地發現他們在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價之後,不但一無所獲,還把家底也輸光了。這迫使英國放棄謀求大陸霸權的企圖,而把全部精力向自己島嶼周圍的海洋發展,走上了海洋擴張的道路。

戰争影響

百年戰争從中世紀中葉延續到十五世紀,其結束之年也被認為是中世紀結束的标志之一。在戰争過程中,雙方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都經曆了緩慢而深刻的轉變,戰争的過程也促使交戰雙方的戰争體制調整。

中央集權

百年戰争極大地打擊了兩國的貴族勢力,是兩國走上了中央集權的道路。

14世紀戰争開始時,雙方主要采取中世紀西歐化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部隊。而作為遠征的英國一方,由于這種傳統兵役制限制了領主們對國王的效忠義務時間,在戰争中開始采取更多的來自下層國民的雇傭兵以及相對應的長弓兵戰術,同樣對法國來說,持續而大規模的戰争逼迫統治階層集結權力應付外敵,促使王室更重視自身的權力而不是希望分配給下面的領主,因此當戰争最終結束後,交戰雙方均先後走上了中央集權的道路。

民族主義

百年戰争有利于兩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形成。

百年戰争中,代表着騎士貴族的法國軍隊在大規模會戰中屢屢失敗,最後由出身平民的聖女貞德鼓舞起士氣才取得最終勝利,也就标識着貴族騎士風範的退卻和民族戰争意識的興起。

軍事價值

1、削弱了騎士在戰争中的重要性,使人們認識到步兵也可以戰勝騎兵

在戰争中英國的數次勝利,也被認為嚴重挑戰和打破了貴族騎兵在西歐占軍事壟斷地位的特點,自此之後,雖然在勝利國法國仍然保留了大量的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戰勝騎兵的意識已經被全面普及,影響和促進了此後于15-16世紀步兵地位的進一步重大轉變。在初期的大規模會戰中,法國人堅持使用重騎兵正面沖擊,而到15世紀的阿金庫爾戰役中,他們也部分接受了對手的思想開始令騎兵下馬徒步戰鬥,可說明對騎兵和步兵地位在戰争中經曆的微妙變化。

2、騎士裝備的改進,由鎖子甲到闆甲

百年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曆了改良和演化,14世紀開戰時,當時最好的盔甲仍然為鎖鍊甲,這和之前數個世紀相比并沒有本質上的進化和改善,而15世紀戰争中後期時,新形态的闆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這種新裝備相對前者,事實上最顯著的價值即是針對射擊和刺殺為主的防禦能力改良,因此也可以認為是英國大規模應用的長弓戰術所帶來的必然後果。

3.新式武器的誕生:火藥與火炮作為攻城武器的使用

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在後期,法軍開始大規模使用火藥及火炮作為武器而取得勝利,并在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領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态的戰争方式。

13世紀的英國開始發展長弓,從愛德華一世到亨利八世),這一時期内的英國君主無不大力發展弓箭部隊,提高弓的殺傷力,從而使長弓得到了很大發展。

長弓用榆木、榛木和羅勒木制成,後來主要用從意大利和西班牙進口的優質紫杉木制造。長弓的長度為6英尺(1.8m),箭長3英尺(0.9m)。弓架的前部為圓弧形,後面是平的。弓身的中間手握部寬1.5英寸(3.8m),往兩端方向逐漸變細,端部用角料鑲包。

長弓的最遠射程達400碼(365.8m),有效射程為250碼(228.6m),是弩的兩倍。它的射速高達每分鐘10——12箭,更是十字弓所無法比拟的。在技術熟練的英國士兵手中,長弓的命中率大大高于弩。由于長弓更輕便,更容易掌握,威力巨大,适用于散兵射擊和方隊齊射,這些優點最終導緻了弩的淘汰。就當時來說,長弓是戰場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廣的單兵武器。

長弓的不足之處在于使用者必須有強健的體魄,高超的技術和各方面的協調配合。為此士兵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和實踐。

恩格斯評論說,“這種長弓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武器,它使英國人在克雷西、普瓦提埃和阿金庫爾等會戰中取得了對法國人的優勢。”

重要人物

“黑太子”愛德華

“黑太子”愛德華(1330年6月15日—1376年6月8日)英格蘭統帥。愛德華三世長子,母親為埃諾的菲利帕。生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愛德華三世加封他為切斯特伯爵、康沃爾公爵、威爾士親王,均為王儲專用稱号。此外,他于1348年被愛德華三世授予為第一代的嘉德騎士團成員。

愛德華是英法百年戰争第一階段中英軍最著名的指揮官。“黑太子”的綽号,大概是由于他穿戴黑色盔甲(最早見于16世紀文獻中;愛德華生前從未被這麼稱呼過)。

1346年,愛德華随同其父指揮了英軍獲勝的克雷西戰役。1355年他的軍隊洗劫了阿基坦。1356年,愛德華指揮了他最出名的戰役:普瓦捷戰役,他與父王配合大勝法軍,俘虜了法王約翰二世。同年,他被封為阿基坦公爵。他亦積極幹預西班牙事務,支持(殘忍的)佩德羅一世争奪卡斯蒂利亞王位。1362年—1372年,愛德華是阿基坦的統治者。然而,他的軍隊在阿基坦橫行不法,令他的聲名受損。1371年1月愛德華返回英格蘭,并于1372年末正式放棄公爵稱号。此後他過着打獵、比武的騎士生活。1376年愛德華在威斯敏斯特去世,葬于坎特伯雷。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稱為“奧爾良的少女”,是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會的聖女,法國人心中的自由女神。

英法百年戰争時,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為法國勝利做出貢獻。最終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

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1387-1422),英國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亨利五世1413年繼位,鎮壓了羅拉德派起義。1415年乘法國内亂,入侵法國,開始了百年戰争的第三階段。同年在阿爾庫金戰役中,亨利五世率5千弓箭手和1千重步兵大敗法國以騎士為主的3萬大軍,俘虜了法軍統帥奧爾良公爵,法軍死6千多人。此戰後,亨利五世占領了巴黎和法國北部。阿爾庫金戰役,亨利五世以弱小的兵力戰勝數倍的法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其指揮才能和膽識過人。但這同樣是英軍在素質和戰術上優勢的體現。在他短暫的九年統治期間,他取得了中世紀任何一位英格蘭國王都未取得過的軍事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