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

中國從古至今流傳并不斷發展的優秀道德遺産
中華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曆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并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于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産。中華傳統美德内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組織優秀的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中文名:中華傳統美德 外文名:The Great Traditional Spirits Of Chinese 定義: 内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新時代表現: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 體現:愛國,勤儉,節約,忠孝

簡介

傳統美德的内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标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裡團結等。

“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詳細介紹

傳統是以前時代留下的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确鑿無疑的觀念有時候是下一個時代的難題。

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超脫習俗和限制,但不能無視它們走得太遠.。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點。

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于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産活動和生産力、社會生産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緻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欲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緻。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鬥争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鬥争。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着"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

(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

(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緻意于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樸:《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摘編)

道德感是人的獨特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

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從全體。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溶人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當良心、羞恥心、責任心和事業心在你的心靈中永遠紮下根來的時候,你就會形成一種有道德的個性。

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習慣之内。

相關圖書

名稱:《中華傳統美德》

挂圖宣傳圖片作者:圖片編輯部

單位:套

類别:黨群、宣傳—宣傳圖片

出版單位:中共黨史出版社

其它說明:8開/20張

定價:138元

内容說明

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曆久彌新的品質,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資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指中國曆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于後代的優秀道德遺産。

從内容上來概括,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民族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從曆史長河流淌軌迹來看,她不僅包含古代傳統美德,也包含近代革命傳統美德和當代英模美德。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靈魂,是代代相傳、世世發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精神力量。

對于新一代中國人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更好地配合全國各地弘揚民族精神的宣傳工作,我們編輯了這套圖片。

《圖片》共分為:孝敬父母、尊師重道、團結友愛、愛國愛民、恭敬有禮、謙虛和氣、見義勇為、見利思義、知恩思報、清正廉潔、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修己慎獨、敬業盡責、勤奮刻苦、節儉愛物、整潔健身、崇求樸實幾個部分。

相關格言

愛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嶽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明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轼《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2.甯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闆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石》

自強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4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鹹用《送人》

5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誠信

52.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老子》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顔淵》

60.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栾布列傳》

知恥

62.記己有恥。——《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n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醜上》n

64.《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别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過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诰》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征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81.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顔元《顔習齋先生言行錄》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增廣賢文》

厚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裡仁》隻有仁者才知道怎麼愛人,怎麼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ì)》

87.仁者壽。——《論語·雍也》

88.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顔淵》

90.寬則得衆。——《論語·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醜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卷九十六愛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貴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隐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禮記·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107.單者易折,衆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108.和以處衆,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顔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莊子·山木》

敦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孝經·天子》

116.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孟郊《遊子吟》

118.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顔之推《顔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122.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列傳》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簡介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反映了我國曆史上不同時代一些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小故事的系列動畫片。每集講述一個人物,故事中人物有的機智,有的正直,有的好學,有的勇敢,有的為人類科學做出了很大貢獻,讓觀衆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到人生中應具有的真善美品質,激勵完善自己的人格。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因為都來源于曆史上真實人物的故事傳說,少了一些戲說成份,也就不是很具有幽默特點。故而人物造型及背景基本都采用寫實風格,增加一些真實感和可信度。又因曆史時代不同,人物身份性格不同,故事情節,環境不同,所以在系列片整體風格統一的大前題下,每一分集的造型和場景又具有各自的特點

分集劇情

分集查詢收起查詢

第1集破釜沉舟。秦末時,秦軍進攻重新建立起來的趙國,趙國向楚國求救。楚将項羽率兵渡江攻打秦軍。過江之後,項羽下令士兵把戰船全部沉掉,把竈鍋統統砸爛。楚軍沒有了退路,人人奮勇,終于戰勝了秦軍。第2集孔融分第3集樊哙闖宮第4集諸葛恪得驢第5集荊轲刺秦王第6集解鈴還須系鈴人第7集少年柳公權第8集硬漢子董宣第9集特殊遺囑第10集玄奘取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