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氣短

心慌氣短

心髒疾病
心慌氣短是自覺心中跳動不安的一種症狀,俗稱“心慌”、“心跳”,即心悸。中醫又稱之為“驚悸”“怔忡”。因驚而悸謂之驚悸,驚悸時作時止,病情較輕;無所觸動而悸謂之怔忡,怔忡發作無時,病情較重。心動悸以心悸為主要特征。心系、腦系疾病常見心悸,肺系疾病、虛勞類疾病、瘿氣等病中亦常出現心悸。可見之于冠心病、高血壓、風心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各種心律失常、心髒神經官能症等多種功能性或器質性心髒病以及貧血、甲亢之人。
  • 中文名:心慌氣短
  • 别名:心慌
  • 中醫病名:驚悸,怔忡”
  • 就診科室:中醫科,心内科

病因

内因緣于素體虛弱,正氣不足,外因緣于感受六淫、飲食勞倦、痰濁阻肺,心氣虛衰及心腎陽虛,氣陰兩虧等均可導緻本病。病位主要在心,并與肺、腎關系密切,病情嚴重時則見五髒俱損。

臨床表現

心慌氣短為主證。

診斷

1.心悸為突出表現,檢查心髒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發現時,一般可診為心動悸;心悸而有器質性病損者,應作出原發病的診斷。

2.心髒的所有病變幾乎都可有心悸的表現,其常見病種及其診斷,一般為:

(1)青少年即心悸嚴重者,心痹等病的可能性較大。

(2)中老年感心悸明顯,兼胸悶心痛者,多屬胸痹;心悸日久,活動勞累尤甚,兼喘咳咳痰者,肺心病、心衰較常見;兼眩暈頭痛者,多見于風眩影響及心。

(3)發熱、心悸為主症者,常見于心瘅。心悸、心痛并見,多為胸痹、厥心痛、高原胸痹、心郁等病。心痛而檢查證實有心包腔積液者,為支飲。

3.腦神經或全身其他疾病,亦可導緻心悸,如:

(1)與情緒、睡眠等關系密切者,常見于神勞、神郁等病。

(2)善饑消瘦,急躁心悸,汗多者,常見于瘿氣;嗜睡、畏冷、浮腫、脈遲者,常見于瘿勞、黑疸等。

(3)病久體弱者,或虛勞類、厥脫類疾病,一般都可出現心悸的症狀,如虛眩、血勞、血風勞、血脫、液脫、饑厥、肺衰、晚期蠱蟲病等。

(4)溫熱類疾病,在高熱的同時也常有心悸的表現,但一般不是主症。

(5)腳氣沖心之心悸則有肢麻萎軟等腳氣原發病症狀。梅毒攻心之心悸則有梅毒病史。

辨證施治

心血不足

證候:常表現為心慌不甯,面色少華或萎黃,夜寐不安,或多夢,膽小善驚。治則: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主方:歸脾湯加減。

心氣虛弱

證候:常感心慌氣短,動則出汗或自汗,面色晄白、倦怠乏力、胃納減少,或四肢不溫,舌淡苔白。治則:補益心氣。主方:五味子湯加仁、茯神等。

陰虛火旺

證候:經常心慌而煩,咽痛口幹,手足心熱,夜寐不安而煩躁,或有盜汗,舌紅少苔。治則:滋陰降火安神。主方:黃連阿膠湯加棗仁、生地等。

痰火上擾

證候:常感心慌、胸悶不安、煩躁不眠、頭暈口苦,或痰多惡心、舌苔黃膩。治則:清化熱痰、安神定志。主方:黃連溫膽湯加減。

氣滞血瘀

證候:心慌,胸悶如窒,心胸刺痛,或見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治則:活血化瘀寬心。主方:桃仁紅花煎加減。

宜忌原則

根據中醫傳統理論心悸可分為心血不足,心氣虛弱,陰虛火旺,痰火上擾,氣滞血瘀五種類型,故其飲食宜忌的原則也應有所選擇。心血不足型:常表現為心悸不甯,面色少華或萎黃,夜寐不安,或多夢,膽小善驚。此類患者宜食具有養血安神作用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心氣虛弱型:常感心悸氣短,動則出汗或自汗,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胃納減少,或四肢不溫,舌淡苔白。宜常食用溫陽益氣之物,忌食生冷滋膩物品。 陰虛火旺型:經常心悸而煩,咽痛口幹,手足心熱,夜寐不安而煩躁,或有盜汗,舌紅少苔。宜食生津養陰安神食品,忌食香燥辛散之物。 痰火上擾型:常感心悸心慌,胸悶不安、煩躁不眠、頭暈口苦,或痰多惡心、舌苔黃膩。

中醫治療病因病機

心慌氣短即心悸的治療發生了重大改變臨床研究重大發現:心悸一定要從脾(胃)論治

1. 心與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關性心屬火 ,脾(胃)屬土,二者之間存在着火土相生的母子關系,相互滋生,相輔相成。有雲“子能令母虛,母能令子實”。

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與治脾(胃)愈心的實踐性“内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則諸病叢生,心氣、心血失養,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說。對于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調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勿令飽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導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療上收功,遠比心病隻從心來治效果高出許多。護心膠囊,首先溫中理氣,就是着重于脾胃功能的調理,而後活血化瘀進一步治療心髒病。就從現代醫學的觀點論,調理脾胃可改善脂質代謝,降低血脂、血粘度,阻止動脈硬化形成,這不僅有治療上的意義,而且有抑制病情發展和預防的重要意義。

3 .重視脾胃升降治療心病的重要性“脾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升降出人是機體生理活動的基本形式,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然過程。即脾(胃)功能失調,飲食精微不化,擾亂脂質代謝,聚而生濁,或為濕熱,或為痰濕,濁痰交織,滞而化癖,阻礙心機不能運轉,成為所謂“痰濕阻滞心脈”的“胸痹”證。因此,升降脾胃,阻斷病理形成,可謂“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病位在心,但其根在脾。不言而喻,升降脾胃愈心病的重要意義就寓于其中。護心膠囊,溫中理氣,活血化瘀。調節脾胃氣機,降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從根源上調治心髒病。而大多中藥通過補氣利水是有欠缺的,治标不治本啊。

4. 心律不齊的治療發生了重大改變治療心髒病臨床重大發現:心律不齊一定要從脾(胃)論治, 1 心與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關性心屬火 ,脾(胃)屬土,二者之間存在着火土相生的母子關系,相互滋生,相輔相成。有雲“子能令母虛,母能令子實”。

現在研究表明:脾胃功能失司,化濁生痰,痰熱與痰濕互結,促成新陳代謝紊亂。血管失去營養,脆弱而失去了彈性,痰濁粘膩,阻遏氣機,氣滞則血流不暢,導緻心脈不通。這樣不僅形成痰濁~氣滞~血瘀,而且血瘀又可作為新的緻病因素使脂質代謝更加紊亂~血脂升高~血粘度升高~血管壁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進一步加重,直接導緻心律失常、心衰、房顫、心絞痛等。究其原因,脾(胃)運化失常導緻新陳代謝紊亂為諸多原因之重。再者如心悸,胸悶,胸痛,健忘,失眠,神昏,澹語,心下痞,憂思,暈厥、浮腫等心系諸病證,無不涉到脾(胃)者,而且多為脾(胃)病因在先。在治法上先使脾胃健,再活血化瘀法,實為“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機體内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粘度降低,心肌供血狀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此治法可謂心髒病防治學上的又一進步。護心膠囊正是應運而來,先健脾胃,後活血化瘀,再頑固的心衰患者經過調治也會迅速好轉起來。如果一個勁地化瘀或補氣或利水,傷胃傷了元氣,治标不治本,怎能治好心病?況且老年人大多胃氣衰敗,一定要先固胃氣,方可治愈心髒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