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

渡河

軍隊通過江河障礙的行動
渡河,是軍隊最常用的跨越水系的行軍方法之一,即軍隊通過江河障礙,到達對岸的行動。通常分為橋梁渡河、門橋渡河、輕便器材渡河、兩栖車輛渡河、徒涉渡河、冰上渡河及泅渡。主要目的是保持軍隊陣型,快速便捷地通過大小河段,達到對于機動,安全的行軍目的。渡河擁有的多種方法對于應用場景的要求也不同,常考慮的方面有水深、流速、河面寬度等。
  • 中文名:渡河
  • 外文名:cross a river
  • 别名:
  • 要求:速度快
  • 人員:各兵種人員等

橋梁

軍隊利用浮橋、固定橋、單跨橋(見軍用橋梁)等通過江河的行動。用于保障軍隊渡江河進攻作戰和通過後方江河實施機動及前後輸送。軍隊采取橋梁渡河,可使用制式器材和就便器材架設各種軍用橋梁,而采用較多的是浮橋。這是因為浮橋架設、撤收簡便迅速。例如,用先進的舟橋器材架設長300米的浮橋,僅需要幾十分鐘。

門橋

軍隊利用各種漕渡門橋(見門橋)渡送技術兵器、車輛等通過江河的行動。漕渡門橋可用舟橋器材、門橋器材和就便器材結合。這種渡河方法具有機動靈活,目标小,便于疏散、隐蔽和同時多點渡河的特點,适于在寬大江河上采用。

輕便器材

軍隊使用舟、筏和徒步浮橋等器材渡送步兵及随伴火器通過江河的行動。由于器材來源廣泛,機動靈活,便于保障軍隊在廣正面上突然實施,常用于渡江河進攻戰鬥中渡送先遣支隊和第一梯隊團的步兵及随伴火器通過江河障礙;也可用于保障小分隊偷渡江河實施偵察、襲擾等。輕便器材渡河在軍事上的應用具有悠久的曆史,中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時,周武王為準備伐纣,曾率軍在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用舟楫渡河水(今黃河);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的大規模渡江戰役,也主要是用木舟渡送部隊過長江的。

兩栖車輛

軍隊利用水陸汽車、水陸輸送車、水陸裝甲輸送車以及水陸步兵戰鬥車、水陸坦克等通過江河的行動。兩栖車輛的出現雖然僅有幾十年的曆史,但由于它适于保障軍隊從行進間快速渡河,因此受到一些國家軍隊的重視。

徒涉

通常在河底土質堅硬、水淺的河段上實施。人員、車輛可徒涉的水深與河水流速有關。當流速在1米/秒以下時,可徒涉的最大水深:武裝人員為1米,汽車為0.6~0.9米,中型坦克為1.4米。當流速增大時,可徒涉的最大水深需相應地減小。

泅渡

通常在氣溫适宜、流速不大、河幅較小的江河上實施。步兵偷渡和小分隊秘密渡河偵察時,常采用這種渡河方法。為了安全、順利地泅渡,部隊常利用臨時制作的浮具輔助進行。

冰上

隻适于在冬季結冰的江河上實施。各兵種人員、裝備冰上渡河所需冰層的厚度與氣溫有關。當氣溫在0~-10℃時,冰上渡河所需冰層厚度:步兵成四路縱隊時為10厘米,重10噸的汽車為39厘米,重40噸的履帶式車輛為63厘米。氣溫升高時,所需冰層的厚度要相應地增加。當冰層厚度不夠時,可利用凍結法(澆水或除雪)增加冰層的厚度,或在冰上設置上部結構增加冰層的抗力。

江河曆來是軍隊機動和作戰行動的主要障礙。現代戰争對渡河工程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些國家軍隊很重視研究保障軍隊從行進間快速通過江河障礙的方法和渡河器材。

相關曆史

1935年,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絕處逢生,粉碎了敵人徹底消滅中央紅軍的企圖,創造了繼續北上長征的軍事奇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