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站

東京站

東京都千代田區、丸之内商業圈的中心
東京站位于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為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東海旅客鐵道(JR東海)、東京地下鐵(東京メトロ)的鐵路車站。不但是日本多條鐵道路線的起點站,也是東京主要的大型車站之一。[1]東京站啟用之初,于東京站乘車、下車的旅客數量平均一天僅約9,500人次(1914年),站區周圍的其他交通設施(像是當時作為都市運輸主力之一的路面電車)也尚未設置完備。三處地下車站間皆透過位于地下第一層的自由通路,于付費區外相互連結,該自由通路亦與位于一樓北自由通路底下,連結丸之内側地下車站、八重洲側車站大樓地下一樓的北地下自由通路(同樣位于付費區外),以及大手町一帶的地下通路連通;同樓層的JR總武線、橫須賀線車站付費區内,也有位于一樓中央通路底下,連結兩側地下付費區的中央地下通路。
  • 中文名:東京站
  • 外文名:Tokyo Station Hotel
  • 車站代碼:
  • 所屬地區:
  • 主要線路:
  • 區域管理:
  • 建築面積:
  • 站台規模:
  • 年客運量:
  • 年貨運量:
  • 車站地址:
  • 位置: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
  • 分類:大型車站

簡介

東京站(Tokyo Station Hotel)位于東京都千代田區,丸之内商業圈的中心,分上下兩層站台的複合型車站,目前使用中的線路有:東北新幹線、山形新幹線、秋田新幹線、上越新幹線、長野新幹線、東海道線、中央線(快速)、總武線(快速)、橫須賀線、京葉線、山手線、京濱東北線、成田特快、東海道新幹線、東京地下鐵、丸之内線(車站代碼:M-17)。

車站結構

地上:東京站的地上主體建築,大緻分為站區西側的丸之内側站房(丸之内口),與站區東側的八重洲側車站大樓(八重洲口),JR的高架軌道與月台區即位于兩座主體建築間的廣大腹地,約略呈南北向并排分布。高架軌道與月台區之下,則有位于一樓的三條東西向通路—北通路、中央通路與南通路,于付費區内連結丸之内側站房、八重洲側車站大樓與各高架月台;另外,北通路北側也有位于付費區外,單純供民衆通行于兩座主體建築間的北自由通路。出入口部分,丸之内口與八重洲口又各自分為北口、中央口與南口三個出入口;另外還有位于站區東北側,設有乘客進出新幹線月台專用驗票閘門的日本橋口。 丸之内側站房為文藝複興式“赤煉瓦”紅磚造建築,除了南、北兩側加上八角狀屋頂,以及中央部份加上三角梯形屋頂為三層樓高外,其餘部份皆為兩層樓高(原本整座站房皆為“完整的”三層樓高,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轟炸毀損後修建為今貌,詳見“未來計劃”段落)。八重洲側車站大樓則為地上十二層、地下兩層的高樓建築。

地下:東京站的地下部分,主要包括位于丸之内側站房前方(西側)廣場地下第四、五層,呈東北—西南向的JR總武線、橫須賀線車站(第四層為穿堂層,第五層為月台層),以及位于地下第二層,呈南北向的東京Metro丸之内線車站;另外還有位于主要站區南邊較遠處,鍛冶橋通(接近有樂町)地下第三、四層,呈東西向的JR京葉線車站(第三層為穿堂層,第四層為月台層)。

三處地下車站間皆透過位于地下第一層的自由通路,于付費區外相互連結,該自由通路亦與位于一樓北自由通路底下,連結丸之内側地下車站、八重洲側車站大樓地下一樓的北地下自由通路(同樣位于付費區外),以及大手町一帶的地下通路連通;同樓層的JR總武線、橫須賀線車站付費區内,也有位于一樓中央通路底下,連結兩側地下付費區的中央地下通路。八重洲側車站大樓地下一樓付費區外,也與位于車站大樓前方(東側)廣場地下第一層的八重洲地下街相連通。

此外,在高架軌道與月台區之下的一樓付費區内,較接近八重洲側車站大樓的新幹線南轉乘口驗票閘門南側,也有同樣位于付費區内,長度約500米的八重洲(地下)連絡通路,連結主要站區與JR京葉線車站;該連絡通路還設有一條電動步道,通路兩端也都設有電梯和電扶梯。

使用狀況

東京站被稱作是東京的“表玄關”,具有首都核心車站的地位。不但是日本全國新幹線路網(局部通車的九州新幹線除外)最重要的列車始發站,同時也是東海道本線、中央本線…等國内主要傳統鐵路幹線(在來線)的起點站。站區總面積為東京巨蛋的3.6倍;每日從東京站出發與到達東京站的列車班次約4,000班,居于全日本首位。由于新幹線乘車券與特别急行券單價較高的緣故,主要作為新幹線、特急列車等長距離列車出發與到達據點的東京站,來自于旅客乘車的收入額同樣也是日本第一。

于東京站乘車、下車的旅客數量方面,2004年度平均一天約105萬人次,居于全日本第七,關東地區第五。不過新宿站仍為東京最大的車站(包含私營鐵路在内的使用人次高居世界第一),而且新宿站、池袋站(包含私鐵在内居于世界第二)與澀谷站(包含私鐵在内居于日本第三)的使用人次也都比東京站多。但是每逢4月“黃金周”、暑假、年底至新年開始…等返鄉與長期旅行旺季,東京站的利用人潮卻又未必少于其他大型轉乘站。此外,東京站四周多為辦公大樓群聚的區域,有别于新宿站、池袋站與澀谷站周邊,皆有綜合型态商圈(繁華街)存在的情形。

丸之内口:丸之内側站房周圍緊臨曆史性與代表性兼具的丸之内商業區,近年來持續進行局部再開發。沿着丸之内中央口正前方的行幸通持續向西延伸,即可到達皇居外苑。丸之内側站房的西北邊,則為衆多大型企業總部、金融機構彙集的大手町。丸之内北口與南口前方,皆有東京都交通局都營巴士轉運站;另外也有前往成田機場的“AirportLimousine”(利木津巴士)路線,繞行于皇居、銀座和丸之内的“SKYBUS東京”(スカイバス東京),丸之内區域免費循環巴士“丸之内Shuttle”(丸の内シャトル),以及乘車處設于南口南側的定期觀光巴士“HATOBUS”(はとバス)。

丸之内側站房除了作為車站設施用途的一樓之外,二樓還設有同樣曆史悠久的東京站旅館(東京ステーションホテル),著名作家如江戶川亂步、川端康成與松本清張都曾投宿于此。同樓層接近丸之内中央口處另外也設有東京站畫廊(東京ステーションギャラリー),由東日本鐵道文化财團負責經營。目前旅館與畫廊皆因丸之内側站房複舊工程的啟動,而停止營業或開放,預定于複舊工程完成後重新恢複運作。

八重洲口:八重洲南口前方,除了同樣設有都營巴士轉運站外,還設有JR高速道路巴士(JRハイウェイバス)乘車處。數十條分别于日間與夜間開行,主要由“JRBUS關東”獨營或與其他業者聯營的高速巴士路線皆自該處發車。加上八重洲側車站大樓前方的外堀通、八重洲通,也設有許多其他高速巴士業者所經營路線的乘車處,整個八重洲口周邊因此形成高速巴士路線的發車集中地;另外也有前往成田機場、羽田機場和東京機場巴士總站(T-CAT)的“AirportLimousine”路線。八重洲北口北側則有繞行至日本橋區域的免費循環巴士“Metrolink日本橋”(メトロリンク日本橋)。

八重洲側車站大樓的正式名稱為“鐵道會館”。一樓與地下一樓除了作為車站設施用途的空間以外,部份剩餘空間連同二樓以上所有樓層,皆以租賃方式出租給大丸百貨(東京店),供其進駐;其他剩餘空間則設置商店街(地下一樓的“東京站一番街”)和多個美食街。随着八重洲口再開發計劃的展開,現有的八重洲側車站大樓未來也将拆除改建(詳見“未來計劃”段落)。

車站周邊

丸之内口

皇居

丸之内大樓(丸大樓;丸ビル)

新丸之内大樓(新丸大樓;改建中,預定2007年完工)

丸之内Oazo(丸の内オアゾ)

丸善書店丸之内總店

東京中央郵局

東京國際會議廳(東京國際フォーラム)

明治生命館

大手町辦公大樓街 八重洲口

八重洲地下街

北町奉行所遺址

日本橋高島屋

八重洲ブックセンター(八重洲書中心)

日本橋口

日本橋

COREDO日本橋

日本橋三越

日本銀行

大手町辦公大樓街

周邊的地下鐵車站:

除了東京站本身的地下鐵車站部分外,以JR的主體站區為中心,半徑約一公裡内可步行到達的其他地下鐵車站包括:

大手町站(東京Metro丸之内線、東西線、千代田線、半藏門線,都營三田線)

三越前站(東京Metro半藏門線,銀座線車站距離較遠)

日本橋站(東京Metro銀座線、東西線,都營淺草線)

二重橋前站(東京Metro千代田線)

有樂町站(東京Metro有樂町線)

日比谷站(東京Metro日比谷線、千代田線,都營三田線)

銀座站(東京Metro銀座線、丸之内線、日比谷線)

京橋站(東京Metro銀座線)

寶町站(都營淺草線)

曆史

首段路線于1872年通車而成為日本首條鐵路,之後于1889年全線通車的官設鐵道東海道本線,原本以座落于現今汐留一帶的新橋停車場作為東京側端點站。另一方面,日本鐵道(私營鐵路;1906年國有化)設置于上野的端點站,也在1883年随着通往東北地方的本線通車而啟用。為了實現以鐵路直結新橋與上野的構想,在1889年定案的“東京市區改正計劃”中,即規劃新建直結兩地的高架鐵道線。1896年,帝國議會通過在新線中段興建“中央停車場”的方案。 後來受到日俄戰争影響,高架新線與中央停車場的實際建設作業被迫中斷。前者于1908年恢複興建;後者則由辰野金吾、葛西萬司于1906年12月開始着手設計(丸之内側)站房,并于1908年3月動工。1910年9月,高架新線通車至中央停車場建地附近時,曾經設置“吳服橋臨時站”(東京站啟用後即廢止)。1914年12月14日,車站興建工程全部完成;12月20日正式啟用。當時設有電車用月台、汽車(非電化列車)用月台各2座,9線主要軌道,以及客車調車場和蒸氣機車庫。原本因為站房位置被設定為正對着宮城(皇居舊稱)而得名的中央停車場,也在啟用前不久改名為“東京站”(東京驿)。

東京站啟用之初,于東京站乘車、下車的旅客數量平均一天僅約9,500人次(1914年),站區周圍的其他交通設施(像是當時作為都市運輸主力之一的路面電車)也尚未設置完備。不過,随着中央線、東北本線的服務範圍延伸至東京站,以及京濱線(後來的京濱東北線)、山手線區間營運型态的确立,利用東京站的旅客數量快速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丸之内,也逐漸成為衆多商業大樓的興建據點。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得人流與物流更加頻繁。1960年代以降,新幹線的開通與列車直達,以及區域性在來線的延伸、相互直通與新建,擴張了東京站的列車服務區域範圍。為了因應車站設施擴增與列車班次增加的需求,東京站在空間使用上也朝向地下化、再高架化等“立體化”方式發展;此外也不斷進行站内結構、設施的改良或調整。

鄰近車站

■東海道線

(湘南直達)

東京站-(部份列車停靠新橋站)-品川站

(通勤快速、ACTY快速、普通)

東京站-新橋站

■中央線

(中央直達、青梅直達)

東京站-新宿站

(中央特快、青梅特快、通勤快速、快速、各站停車)

東京站-神田站

■山手線、京濱東北線(各站停車)

神田站-東京站-有樂町站

■京濱東北線(快速)

秋葉原站-東京站-濱松町站

■總武線(快速)、橫須賀線

新日本橋站-東京站-新橋站

■京葉線、武藏野線

東京站-八丁堀站

■東北、山形、秋田、上越、長野新幹線

東京站-上野站

JR東海

■東海道新幹線

東京站-品川站

東京地下鐵

○丸之内線

銀座站(M-16)-東京站(M-17)-大手町站(M-18)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