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蟆陵

蝦蟆陵

陝西省長安縣南地名
蝦蟆陵亦作蝦蟇陵,古地名,在陝西省長安縣南。漢董仲舒葬于此。唐時為歌樓酒館集中地。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陝西省長安縣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中文名稱:蝦蟆陵
  • 别稱:蝦蟇陵
  • 注音:ㄏㄚˊ ㄇㄚˊ ㄌㄧㄥˊ

基本内容

há má líng

ㄏㄚˊㄇㄚˊㄌㄧㄥˊ蟆陵(蝦蟆陵)

亦作“蝦蟇陵”。古地名。在陝西省長安縣南。漢董仲舒葬于此。唐時為歌樓酒館集中地。

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清徐蘭《赤陵姐琵琶歌》:“宛似蝦蟆陵下人,浔陽江上傷潦倒。”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錄·上下通稱》。

簡介

蝦蟆陵在西安城東南曲江附近,此地的一條小街的東北角有下馬陵,故此街名曰“下馬陵街”。據說下馬陵的來曆與西漢著名的經學大師董仲舒有關。他因極力鼓吹“君權神授”和宣揚“大一統”思想以及提倡“三綱五常”而深得漢武帝器重。死後,漢武帝下诏為他修建陵墓,并在陵前建起董子祠供人憑吊。唐人韋述在《西京記》中記載:“漢武帝至墓前下馬,故曰下馬陵。”皇帝尚且如此,臣子及董氏門生自不别說,漸漸地便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無論官民,騎馬乘轎者,凡途經董仲舒墓前,必下馬步行--下馬陵的名稱便由此而來。又因關中一帶的人們說話時“下(xia)”“哈(ha)”音近而傳訛,後來當地人口語上也就把下馬陵稱作蛤蟆(蝦蟆)陵了(據《唐國史補》)。

《長安志》卷九也有類似的記述:“(常樂)坊内街之東有大冢,亦呼為蝦蟆陵。”

唐詩中也有提及,可見此地在當時即是歌姬舞妓聚居之地(據《唐國史補》),讓人想象出一幅車水馬龍,公子王孫出入于燈紅酒綠的金粉樓台之中的,夜夜笙歌不息的繁華場景。唐以後,随着都城的變遷,此地逐漸衰落,到了明初,朱元璋的一個兒子駐守關中,因朱家崛起于阡陌,素不聞詩書而厭及儒生,在重建長安城時硬是把“下馬陵”拒之城外(據《民間文學讀本》)。随着時世變遷,蝦蟆陵失去了獨享的榮尊,落盡了昔日的繁華,淡出了人們的記憶而“獨留青冢向黃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