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

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長安城遺址,位于陝西省西安市城區西北約5公裡處未央區漢城鄉。面積36平方公裡。漢長安城是西漢時期的都城,曾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範圍總面積75.02平方公裡,其中漢長安城城址區面積54.81平方公裡;建章宮遺址區面積9.38平方公裡;禮制建築遺址區10.83平方公裡;核心區域為漢長安城城址區36平方公裡。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國家級大遺址,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長安城内主要建築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明光宮、武庫等。城西牆外有建章宮,城南有禮制建築群。長樂宮位于城東南角,未央宮遺址現有多座夯土台基聳立地表,其中最大的前殿基址,桂宮位于未央宮的北邊靠近城的西牆,西城外的建章宮遺址保存下來的遺迹甚多,如北阙、鳳阙、太液池及其他一些殿閣的夯土台基仍清楚可見。[1][2]
  • 中文名:漢長安城遺址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位于中國西北部陝西省的西安市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全天
  • 所處年代:西漢
  • 面積:65平方公裡
  • 著名景點:未央宮前殿遺址、椒房殿遺址、官署遺址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在地:陝西省西安市
  • 保護批次: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準時間:1961年
  • 批準單位:國務院
  • 編号:152
  • 分類号:17
  • 适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主要景點

長安城遺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未央區境内,西為皂河,東為團結水庫(漢城湖),遺址周邊有渭、泾、灞、沣等多條河流,大尺度的曆史環境包括南部的秦嶺和北部的渭北台塬景觀體系。得益于曆代王朝與遺址區群衆的傾力保護,曆經2200多年整體格局完整保存至今,是中國現存規模宏大、遺迹豐富、格局明确、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統一帝國的都城遺址。

城内的主要建築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明光宮、武庫等。城西牆外有建章宮,城南有禮制建築群。長樂宮位于城東南角,平面近方形,周圍夯築宮牆,牆基寬20米,周長1萬米,面積約6平方公裡。宮牆的四面有門。宮内的殿址破壞嚴重。未央宮位于城的西南角,平面方形,四面有夯土宮牆,東西長2250米,南北寬2150米。未央宮遺址現有多座夯土台基聳立地表,其中最大的前殿基址,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北部最高處達15米。桂宮位于未央宮的北邊靠近城的西牆,平面呈南北向的長方形,四面有夯土宮牆,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現存于夾城堡村東的夯土高台,可能是桂宮的明光殿基址。西城外的建章宮遺址保存下來的遺迹甚多,如北阙、鳳阙、太液池及其他一些殿閣的夯土台基仍清楚可見。

武庫遺址位于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平面為橫長方形,四面有夯土圍牆,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0米,内有庫房基址7處,出土一批鐵兵器和銅兵器。南郊的禮制建築群遺址,以漢辟雍和王莽九廟遺址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辟雍遺址,平面外圓内方。中間為一座直徑62米的圓形夯土台,台上有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基址,包括主室和四隅的夾室,四邊有四堂。這組中心建築外圍方形夯土牆,每邊長235米,基寬1.8米,四面辟門,四隅有曲尺形配房。圍牆外邊為圜水溝,直徑約360米,周長1156米,寬2米,深1.8米,溝壁砌磚。圜水溝與四門相對處又各有一小水溝圍繞。此組建築建于漢平帝元始年間。王莽九廟遺址,共發現12座建築基址。1~11号建築基址為一組,外邊圍繞每邊長1400米的方形夯土牆。12号建築基址另為一組,位于南牆的外側中部。這12座建築基址的形制基本相同,中心是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外有近方形的圍牆,牆的四面辟門。出土的石礎上有“始建國”年号,其位置和規模,都與《漢書·王莽傳》所載的“王莽九廟”相符。

在漢長安城内外還發現漢代制陶、鑄錢、冶鑄等作坊遺址,如城西北角的六村堡、相家巷一帶,發現燒造陶俑和鑄鐵的作坊遺址;未央宮北的石渠閣遺址,城東閻新村附近的離宮遺址,城西建章宮範圍内的好漢廟、窩頭寨,城東南的老君殿、園村,昆明池南滄浪河畔的西趙村,城東清明門外等處,都發現有漢代的鑄錢作坊遺址;直城門附近則出土有制造兵器的陶範;在城西南角牆外約300米處還出土了銅錠10塊。

(1)城牆,漢長安城的城牆均為闆築土牆,牆高8米,牆基寬16米,最高處殘高近10米。東城牆長5940米,南牆長6250米,西牆長4550米,北牆長5950米,共有12個城門,周長約25。7公裡。城内分為9個市區,街道寬闊平整,規劃整齊。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是漢長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宮殿群。長樂宮位于城的東南部,周長約10公裡。未央宮位于城的西南部,周長約11公裡。其城垣内面積36平方公裡,加上建章宮等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公裡,占西安四大遺址保護總面積108平方公裡的60%,占到未央區全區262平方公裡的四分之一。僅長樂、未央兩宮就占去漢長安城内一半面積。建章宮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廣闊。

(2)未央宮前殿遺址,東西200米,南北350米。

(3)椒房殿遺址,東西150米,南北200米。

(4)官署遺址,東西150米,南北70米 。

(5)少府遺址,東西210米,南北80米。

(6)天祿閣遺址,邊長20米,高10米。

(7)石渠閣遺址,東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

(8)武庫遺址,東西70米,南北350米。

(9)桂宮鴻甯殿遺址,邊長50米,高7米。

(10)羅寨遺址,東西400米,南北500米。

(11)樊寨遺址,東西100米,南北100米。

(12)講武殿遺址,邊長25米,高17米。

(13)樓閣遺址,東西700米,南北190米。

(14)未央宮夯台遺址,東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

遺址曆史

西漢都城長安,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漢以後,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繼以漢長安城為都,從漢初建城到隋文帝開皇二年(582)遷都大興城,曆時近800年。漢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興樂宮重加修飾并改名為長樂宮,将都城從栎陽遷于此。漢高祖七年(前200)建未央宮。蕭何又主持修建了太倉和武庫。漢惠帝元年(前194)開始修建長安城牆。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興建北宮、桂宮、明光宮、建章宮,開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後曆時90年。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築而成,高12米,寬12~16米;牆外有壕溝,寬8米,深3米。因城牆建于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為遷就二宮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牆建成了不規則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牆南部和南牆西部向外折曲,過去稱長安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鬥形",或稱為"鬥城"。全城共有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面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面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城内主要建築群有長樂宮、未央宮、北宮、桂宮、武庫等。未央宮由前殿、椒房殿等40餘個宮殿組成。

興建變遷

城址選擇

西漢和隋、唐三個統一王朝,建都長安,在漢唐之間,還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五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以及西漢末的新莽、兩漢之際的更始帝劉玄、東漢獻帝、西晉惠帝和愍帝、赤眉軍、黃巢、李自成等短暫立都于此。隋唐長安城坐落在今西安市區,西漢至北周時期的長安城,位于其西北側,位置相距很近。這兩處城址實際依托着同樣的區域地理條件,即它的區域位置,處于關中腹心,農業條件優越,物産豐富,能夠保證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時四面有險可依,易守難攻,便于居高臨下,控制東部中原地區;城址正處在函谷關東西交通大幹道的渭河渡口與關中東南通往長江中遊地區的武關道的交叉點上,這兩條道路嚴格受制于自然地形,因而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為制約城址選擇的關鍵因素。

在西漢長安城和隋唐長安城這兩處城址中間,間隔有一塊微微隆起的高坡,名為龍首原,西起今西安三橋一帶,東至浐河岸邊。西漢以前,秦朝都城鹹陽,位于渭河北岸,由于渭河的阻隔,不便向東和向南發展,所以秦朝将城區向渭河南岸擴展,陸續在渭河南岸修建一批宮殿,其中包括有著名的阿房宮,還有一座興樂宮,即坐落在龍首原上。

漢都長安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滅楚後,最初計劃建都洛陽,後來聽從婁敬、張良等人建議,認識到關中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決定定都關中。當時秦朝宮室已經多遭項羽焚毀,隻能暫時居住在秦朝舊都栎陽。

同年後九月,劉邦決定首先修複興樂宮,并改名為長樂宮,以此為基礎,興建都城,取用當地一個鄉聚的名稱,名為長安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長樂宮建成,朝廷百官由栎陽徙入長安。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又在長樂宮西側興建未央宮。未央宮和長樂宮東西并立在龍首原上,是漢長安城中的兩座主要宮室,漢朝帝後的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動,主要在這裡進行。以後城中修築的其他宮室都在這兩座宮室北面的平地上,建造這兩座宮室,顯然是有意利用龍首原的地勢以顯現帝王的威儀;同時也控制了全城的制高點,有利于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

長樂宮由一系列建築構成,整座宮室規模很大,宮内的主要建築是長樂宮前殿,東西近50丈,進深約12丈;另一所重要建築為長信宮。西漢諸帝僅劉邦常居長樂宮,從惠帝開始直到平帝,以後曆朝皇帝均常居未央宮,而将長樂宮作為太後的寝宮。長信宮即皇太後在長樂宮中的常住殿宇。未央宮的主體建築也是前殿,其規模與長樂宮前殿大體相當,東西50丈,進深15丈,高35丈,是皇帝朝會諸侯群臣的場所。漢武帝時重新整修未央宮,增建有柏梁台等建築,并改造原有宮殿,将未央宮前殿改造成以木蘭為棟,文杏為梁,金鋪玉戶,重軒镂檻。

長安城城垣

長安城城垣,從漢惠帝元年(前194年)正月開始興建,前後進行幾次,到惠帝五年(前190年)九月,基本完工。城垣周回60裡左右(漢裡),城高3丈5尺,四周各開三座城門,四面都有渠水或河水環繞。南面由東向西依次為:覆盎門(杜門)、安門、西安門;西面由南向北依次為章門、直門、雍門;北面由西向東依次為:橫門、洛門、利門;東面由北向南依次為:宣平門(東都門)、清明門、霸門。由于是先建宮殿居宅後圍城垣,裡面有建築物的限制,外面西側又有泬水限制,秦漢時的渭河河道也比現在要偏南許多,緊逼着漢長安城城區,在北側也限制着城牆的修築,所以漢長安城的城牆除東面平直以外,其他三面均凸凹曲折。當時城中宮殿所占的面積還不到一半,有相當大一部分民居。漢武帝時大興土木,在未央宮北面增修高祖時草創的北宮,并新建有桂宮、明光宮等宮殿群,占去城中大部分空間,普通居民的居住區域隻剩下很小一部分。

布局

漢長安城内的街道布局,古人有“八街九陌”的說法,詳細情況,現在還無法複原,但可知街道布局與宮殿的平面布局一樣,都不夠規整。文獻記載漢長安城的一般居民區共劃分為160個裡,但流傳下來的裡名總共隻有十幾個,現已無法一一複原。在長安城北面的橫門東西兩側,設有九個市進行交易;另外在覆盎門外也設有市,城南還有專門交易書籍的“槐市”。

三大發展

漢武帝時期長安城在城垣外面有三個大的發展。即在城西和城南分别修築建章宮和明堂,在城西南開鑿昆明池,以及拓展上林苑。建章宮建在未央宮西側,周回30裡,規模比長樂、未央兩宮都大,高可俯視未央宮,有淩空閣道,跨越城牆,連通未央宮。明堂是禮制建築。昆明池開鑿于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是一個大型人工湖泊,周回40裡左右,占地300多頃。開鑿昆明池本是為訓練水軍,客觀上卻成為漢長安城的一座大型水庫。上林苑本是秦朝設在渭河南岸的苑囿,漢武帝三年(前138年)大幅度擴展上林苑後,其範圍周袤300餘裡,苑内建有大量亭台樓閣,布滿珍禽奇獸,名木異草,漢朝皇帝秋冬季節都要在苑中射獵。

日益凋敝

漢武帝以後,長安城中再沒有大規模的興建,一直維持着原來的規模。經過西漢末年、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期間的無數次戰争動亂,長安城日益凋敝殘破。雖然在北周時期,還沿用漢長安城作為都城,但由于曆時過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不易修複,同時龍首原北側,逼近渭河,範圍狹促,難以擴大城區規模,而龍首原南側,地形開闊高爽,從南山引水方便,于是隋文帝在統一全國後,便決定在龍首原南側,另建新都。

遺址文物

漢長安城出土遺物非常豐富,以陶質磚瓦建材的數量最多,還有鐵器、銅器、石器、金屬貨币等。各個建築遺址内部都發現有大批的建築材料,如繩紋闆瓦、筒瓦、脊瓦,雲紋瓦當,長樂未央、長生未央、長生無極與天無極、千秋萬歲等文字瓦當,回紋方磚、方格紋方磚,素面長條磚以及圓筒形陶水道、陶井圈,石柱礎等。鐵兵器有刀、劍、矛、戟、镞、铠甲等;鐵工具有斧、锛、鑿、錘、釜等。銅器有、鼎、钫、锺、釜及銅戈、銅镞等。出土的貨币有馬蹄金、麟趾金和漢半兩、五铢及王莽時的大泉五十、貨布、貨泉、布泉等銅币。未央宮西北邊的一座工官官署遺址内,出土3萬多片刻字的骨簽,内容大多是各地工官向中央政府“供進之器”的記錄,是研究西漢經濟、官制等方面最具權威性的檔案資料。

漢長安城及城内宮殿遺址,曾出土大量建築材料、漢俑、簡冊、秦漢封泥等珍貴文物,是研究漢代曆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保護工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不斷加強對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劃定保護範圍,豎立保護标志,嚴格控制遺址範圍内的基本建設工程。遺址範圍内建立了村、鄉兩級基層文物保護小組。

依托類型多樣的文化遺址,西安市委、市政府承古開新,保護與利用并舉,在五項重點工作中啟動并實施了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程,創造了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新模式,對西安城市發展、文化建設、人居環境、經濟結構等方面産生了重大作用和影響,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軟實力,擴大了城市的影響力。

按照《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特區建設将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統籌城鄉、改善民生”、“文化遺産保護與城鄉建設相融合”和“統一規劃、統一領導、分步實施”等“四大原則”進行。特區規劃範圍總面積為75.02平方公裡,包括城址區、建章宮遺址區、禮制建築區和景觀協調區,分三個階段實施。其中漢長安城城址區面積54.81平方公裡;建章宮遺址區面積9.38平方公裡;禮制建築遺址區10.83平方公裡;核心區域為漢長安城城址區36平方公裡。

今年起至2013年12月為第一階段,啟動、完成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工作,這也是特區先期啟動項目。項目範圍西至西三環路東緣,北至直城門大街北緣外擴20米,東至安門大街東緣外擴20米,南至護城河外擴30-100米不等,包括西安門外由城市快速幹道進入遺址入口區域,共計7.14平方公裡。項目内容主要包括申遺區域内建築拆除、環境整治、道路系統建設、遺址保護展示、考古工作現場展示、博物館建設等。2013年7-8月接受國際專家驗收。

第二階段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遺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規劃調整和主要文物本體的保護和展示。全面啟動特區建設範圍内的基礎設施。

第三階段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特區整體保護和建設項目并取得階段性成果,使其成為體制機制完善、管理科學高效、人民安居樂業、生态環境良好、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區,成為彰顯華夏文明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為建設西安富有曆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提供文化支撐。

文物保護

2016年3月8日,國家文物局批複陝西省文物局《關于漢長安城遺址南城壕西段保護展示工程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5〕106号),批複如下:

一、暫不同意該項目立項。

二、對所報立項文本提出以下修改意見:

(一)進一步分析項目背景,論證以蓄水手段展示漢長安城遺址南城壕西段的必要性。

(二)應按照我局《關于漢長安城遺址滄池及南護城河引退水工程立項的意見》(辦保函〔2015〕921号)的相關要求,開展詳盡的考古工作,明确漢長安城城壕原形制、排水管道與城壕的關系、橋梁形制等關鍵信息。如涉及不同時代的考古遺存,應審慎論證其價值和保護策略。

(四)進一步理清所報項目與此前已實施的未央宮及南城牆保護展示工程的關系。

(五)應進一步論證蓄水對遺址本體的影響,明确可否通過切實有效的技術手段,尤其是對古代壕底和壕壁的保護及加固措施等,避免蓄水對遺址本體造成破壞。進一步論證遺址本體防風化加固的必要性和技術可靠性。

(六)合理确定方案工程量和經費估算,細化工程量計算依據。應将拟申報項目與前期已開展工作及經費進行比對,不得重複申報。

交通信息

西安市内乘公交403路到七十六中站下,向南900米左右可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